个人认为林和钗最大的差别有两点,一是对于人生命运的态度,二是对于情感尤其是爱情的态度。在这两个方面上钗比林要成熟稳重豁达。
人生命运无常,尤其对于封建社会的深闺女子而言更加如漂萍一般,一生过得如何取决于少年时有什么样的父亲、青年中年时有什么样的丈夫、晚年时有什么样的儿子。林本人由于父母双亡婚事无人主张因而对人生是持悲观主义态度的——她曾经有过美满和乐的家庭,但很快地这一切都离她而去,世事如一场大梦。我理解她的悲观,但也觉得她的悲观并不值得效仿推崇。和她对比的我不想说钗,而是想说袭人,袭人的身世更要命,从小家里穷被卖掉,但袭人是个乐观的人,她身上有一种野草一样的生命力,她坚强而努力地生活并且坚信她的努力会给她带来好运——虽然我们知道在大的社会环境里谁也得不到好运,但我很欣赏袭人的人生态度。再往上一层是钗,钗不是乐观主义,也不是彻底的悲观主义,她是中央空调式的独立主义。学识让她知道未来无路可走,现实的各种丑恶也无可奈何,但她也依然行走在路上,并在行走的过程中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其他人,她的内心世界很平静很自我,基本已达到太上忘情的阶段。
接下来说说感情,哦,所谓爱情。我从来都认为,一个女人陷入对男人的爱情,而让自己变得疑神疑鬼尖酸刻薄是件很值得惋惜的事,很不巧前期的林就是这样,她娇俏地和贾宝玉恋爱,然后疑心贾宝玉会移情别恋,于是她今天哭明天笑后天听壁脚大后天吵一吵——大好才情纠结在这些事里,浪费。
还好中后期跳出狭隘恋情,林就变得可爱多了。
钗就真是好多了。
看了一圈回答,貌似都在宣泄情绪,没几个人认真回答问题,我阐释下我的看法。
用比较时兴的游戏用语来说,薛宝钗一登场就是满级神号,所以她思维意识往往表现出相对稳定的成熟状态,只因博学广识,故能心如止水,反观黛玉,则动辄被撩动心弦。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贾宝玉、林黛玉共看《会真记》,这本是讲才子佳人的禁书,但林黛玉却颇感兴趣,一顿饭的工夫就把看完了: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辞藻警人,馀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身,心内还默默记词。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第23回
这些禁书对林黛玉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影响的时间相当长,一直到了第40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宴席上大家行酒令,林黛玉居然不自觉地说出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这样的敏感之句。
再有第32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林黛玉亦曾怀疑宝玉、湘云之间会有“爱情”的萌芽,故而偷偷前来监察,导致她这种行为模式的原因仍是因之前读了禁书,一时间乱了性情,书中这般记: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由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第32回
林黛玉的这种想法,诸君恐怕都有类似的感受。就好比眼下未经世事的小学生、初中生,看了几部言情小说、爱情偶像剧,便将心思沉溺其中,遇事亦喜用“偶像剧思维”来看待、分析,这其实是很不成熟的。
而薛宝钗则不存在这些问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第22回薛宝钗15岁将笄之年生日宴上,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贾宝玉甚是不解,宝钗便向其解释此出戏的排场、辞藻都是极好的,宝玉听完深为叹服,大赞宝姐姐博古通今,无书不知,此处有一段脂批将钗、黛进行对比:
是极!宝钗可谓博学矣!不似黛玉只一《牡丹亭》,便心神不自主矣。真有学问如此,宝钗是也。
事实上,林黛玉自己也承认了不如宝钗,第40回的“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林黛玉无意中说出了禁书中的词句,被敏锐的宝钗发觉,于是便发生了第42回的“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宝钗款款地告诉她(黛玉)道:“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偷儿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你我只该作些针黹、纺绩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看也罢了,最怕见了这些个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第42回
此处林黛玉面对薛宝钗的规劝,耐心倾听,不发一言,固是因为自己有错在先(在席上说禁书上的句子),理亏不敢多言;
但还有一层很隐晦的心理:林黛玉完全赞同薛宝钗的观点,尤其是宝钗那句“看杂书移性情”,正是因为宝钗的这番规劝,后文中黛玉才会不断趋向成熟。
故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林黛玉再次对宝钗表示感谢: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第45回)
第62回,林黛玉评价探春开源节流,在大观园内实施“承包制”: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得多,进得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第62回)
第79回“贾迎春误嫁中山狼”,孙家派人前来贾家拜允,商议迎春婚事,林黛玉就曾规劝贾宝玉前去接待:快去干正经事罢。才刚太太打发人叫你明儿一早快过大舅母那边去,你二姐姐已有人家求准了,想是明儿那家人来拜允。所以叫你们过去呢。(第79回)
诸君想必也发现了,《红楼梦》越往后,林黛玉的性情就和薛宝钗越来越像,之前的黛玉从来不会规劝贾宝玉好好读书,计算家中财政、接待外宾,她一直在包容贾宝玉;
可截止前80回结束,林黛玉已经开始规劝贾宝玉向世俗经济方面靠近了,不是说林黛玉被世俗“同化”了,而是她的思维开始趋向成熟,不再像以前那般幼稚了,脂批中曾言“钗黛一体”,确是正论。
其实一开始看这两个人会觉得两人个性差异很大。
时间越长越会觉得这两个人才是想法和世界观最合的,只不过做法不同罢了。
区别就是黛玉是个小姑娘,而宝钗已经是个大姑娘了。
体重吧。
提名1919席卷美国的猩红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