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贾府为什么把金尊玉贵的贾敏嫁给了林如海? 第1页

  

user avatar   qiang-wei-hai-jun-ling-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林如海已经很厉害了,从头到脚都是是梦幻配置,早就想做些关于林如海折射的古代官场制度常识,干脆就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最近手头资料有限时间有限,有干货的伙伴们甩我资料,粉圈和好为人师者退散。

下一步有时间做薛家皇商考,薛家也没有有些人以为的那么菜,所谓士农工商的等级区分并不适用于薛家。

林如海,林黛玉之父,大致履历如下: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
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因闻得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

仔细分析,每一条都是信息量满满。

这里要注意,林如海履历中的“列侯”、“兰台寺大夫”等爵位、官职,并非真实官职,而是曹公从历朝中缝合几了个虚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所以本文中我们不死抠虚构官职,而是科普为主,大而化之的谈论。

先从林如海的出身说起。


1. 列侯不是侯


首先,林如海祖上出身“列侯”。

这里要注意,这里的列侯是一个名词,不是“公侯伯子男”的侯。

列侯是战国~秦~汉时期才有的特殊爵位,秦时又称彻侯,是二十等军功爵制的最高爵位,到西汉时期因为彻侯的“彻”和汉武帝刘彻的名讳冲突,统称“列侯”或“通侯”。

在秦、汉时期的爵位等级不遵循“公侯伯子男”的制度,而是简单分为王、列侯两等,且汉朝规定非刘不王,非功臣不侯。

简单来说:列侯是对于功臣的最高封爵。

秦朝历史上如吕不韦、商鞅等重臣名臣均封列侯,汉代霍去病击退匈奴封冠军侯。

但这样推算下来就有问题了。

文中贾府受封宁国公、荣国公的国公,对应的是“公侯伯子男”的公。

这里的国公是指北周开始出现的爵位,同样也是奖赏功臣的最高爵位。

如我们很熟悉的徐茂功受封英国公,郑国公魏徵、莱国公杜如晦等等。

那么这是否说明林家祖上显赫非常,裂土封侯,足以压倒贾府呢?

并不。

这两套爵位体系是不可能并存的,汉朝爵位vs唐朝爵位,这不成关公战秦琼了嘛。所以在这里,林家的列侯只是一个虚指,简单理解成某种贵族就好,不可能是历史上真正的列侯,这个出身其实是为了彰显林如海第一层光环。

“虽系钟鼎之家”

潜台词:林家是正经贵族出身。

点明林如海并不是穷小子熬出头的凤凰男,而同样是颇有底蕴的贵族出身,又为之后林黛玉进贾府提供了便利,所以曹公又设定林家爵位已降等,宗族亦不兴盛,人丁也寥落。

另有一种说法,即前朝贵族说。

这种说法的依据是,贾府和史府作为开国勋贵,刚传到第三代,而林家已传到第四代,林家是不是前朝贵族,传至本朝呢?

个人认为这种说法虽然很有趣,但是孤证不立,而且一代的差距并不能说明和前朝有关。说句不客气的,贾赦那个身板,再多娶几房小妾,贾府第四代承袭爵位指日可待。

无论出身如何,到林如海一辈,爵位已绝,林如海如果坐吃山空,也不过也是一个没落贵族子弟,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贾府出嫁贾敏呢?

便是后一句

“却亦是书香之族。”

林如海靠自己的能力在科举上一轮过关斩将,最终获得探花,这是林如海个人能力的表现,也是林家由勋贵转型成功的表现之一。

有人可能会说:考中探花有什么牛逼的,慢来,考中探花真的很牛逼。


2. 古代科举不好考


古代科举大概分四个步骤:

通过县考→→→秀才

通过省考→→→举人

通过全国考试→贡士

贡士参加殿试→进士

进士按照考试成绩分为三甲

一甲成绩最好,是全国考试全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

和戏曲里动不动就是穷书生十年苦读,高中状元,娶公主做宰相,三年迈上人生高峰不同,在真实的历史中,能中个举人对普通人来说已经是一辈子的宗耀了。

这里我偷懒,引用小约翰大可汗的科普原文:

进士有多难考呢?每三年一次的会试,大概产生三百人左右的进士。
进士和举人虽然只差一等,但差距是相当大的。进士的起点是举人的终点,进士上榜之后,最惨的待遇就是发配地方当县令,而举人如果退休的时候能够当上县令的话已经算是烧高香了。一般来讲,一个进士就算再没用,再无能,运气再差,一辈子不进中央,最次也能在地方上混个五品知府退休,相当于市委书记。而大部分的进士,十几年几十年官当下来(一般来讲也就是一二十年的,因为二十多岁中进士人实在不多),混个布政使(省长)平平常常,能力强一点的当个巡抚(省委书记)绰绰有余。如果进了中央的话,一辈子进士下来,混个三朝元老退休,追封个三公三孤或者太子太师少傅(副国级到正国级)很平常。也就是说,在古代中了进士,大概率注定了你这辈子的结局是实权省部级到副国级干部,如果成绩好的话(一甲或者二甲前几名),基本可以确定出阁拜相,实权国级干部了。

简单总结

中举≈当官

中进士≈获得进入中枢的门票

最次的安慰奖也是地方知府,比如文中的贾雨村是今科进士,选入外班,升了知府。

而如果能中了状元、探花、榜眼,不出意外的话,内阁大学士(宰相)你内定了一个名额。

落魄举子贾雨村考中进士后,变成了一地父母官知府,前科林如海中了探花,也从落魄贵族摇身一变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政治新星。

而且,林如海考中探花的时候,年纪还比较年轻,剩下的政治生命还很漫长。

已知条件:

贾雨村是今科的进士,一年左右就被革职

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今年40岁

科举三年一大考,年龄范围差在4~6岁之间

我们大概推算一下就可知,林如海是35/36岁左右的探花(甚至更年轻)

由此可以引出曹公抛出的下一个点:35岁的探花算不算年轻?

由于时代不同大家可能就觉得,林如海35岁才考中探花,没准就是一厚瓶底少白头猥琐男,有什么牛逼的,其实不然,大家肯定读过唐·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

此诗写于孟郊四十六岁进士及第后,46岁中了进士及第,乐得孟郊老夫聊发少年狂,一朝看尽长安花,狂喜之态展露无疑。

晚清名臣左宗棠曾被政敌讥讽这辈子都是个举人,搞得老头子60多岁了,怒火攻心请求辞去陕甘总督的职务,要进京参加会试,死活要考一个进士,最后还是朝廷恩赐一个“同进士出身”,相当于不用考试的名誉进士,这才罢休。

由此便可以看出进士这个身份在古代有多么的重要了,而且古代传闻有个潜规则,能当探花的统统都是帅哥,比如古龙写小李探花李寻欢就是有一定的历史考究的,因此30多岁的林如海,大概率也是个风度翩翩俨然的美男子。

有知友提醒,据大佬考证,明朝进士的平均年龄在30~32岁左右,所以35岁左右就靠实力和颜值考中了全国第三名的林如海,不仅出身好,学问和能力也毋庸置疑,已经算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了。

综上,35岁的林如海血统上出身贵族,科举上进士出身,探花帅哥,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娶了白富美贾敏,有爱女在怀,作为一个古代的男人他是非常成功的。

大家可能又要问了,可是林如海35岁才考中探花,贾府怎么知道他值得投资呢?

这就要绕回科举考试的基础知识点上,科举考试是递进式考试,林如海在考中探花之前,应该在比较年轻的年龄段里已经考中了举人和秀才,且名次比较优秀,真实的历史上考中了举人也已经是光耀门楣前途可期了,所以贾府提前下手预定并不稀奇。

功利一点来说,这项投资变现的可能性很大,而且林如海的容貌俊秀,咱闺女不吃亏。


3. 消失的3年,林如海在做什么

首先点明,虽然红楼梦种种官职、爵位、地点都真真假假,但在文中提到的科举制度上,是较为严格地遵循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来写的。

第72回提到:更有时文八股一道,因平素深恶此道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微奥,不过是后人饵名钓禄之堦。
第78回又提:第二件,他二人才思滞钝,不及宝玉空灵涓逸,每作诗亦如八股之法,未免拘板庸涩。

八股是明清科举才有的,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以四书五经为题,内容迂腐格式僵硬,为贾宝玉所抵触。

探花林如海正应该春风得意马蹄疾,但我们研究一下红楼梦的时间线,发现林如海的履历上少了3年,刚才上文说道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1~3年后才升兰台寺大夫,兼任巡盐御史,那么这1~3年的时间里,林如海在哪里呢,这涉及到另一个知识点,考中进士后,是否马上有官职可以走马上任?

原来,雨村因那年士隐赠银之后,他于十六日便起身入都,至大比之期,不料他十分得意,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

注意,这里写的是“选入外班”,而非我们熟知的外放。考生考中进士后,翰林院举行考试,选择优者进入翰林院,成绩前xx名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选不中的或者去六部或者分发外地为官,贾雨村没有考入翰林院,就去外地做了知府,而对于科举考试的前三甲(全国前三名),国家有相应的扶持政策:

无需考试,状元直接授予翰林院编纂 (从六品)
无需考试,榜眼、探花则也可授予翰林院编修 (正七品)

学而优则仕,科举前三名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无需再考试,明朝徐阶点探花,授予翰林院编修;清嘉庆年间,山西人乔晋芳钦点探花及第,被道光皇帝直接授予翰林院编修;清潘世璜点探花,随后,潘世璜进入翰林院授翰林院编修。

这里很多龙傲天就要大呼上当了!老子辛辛苦苦苦寒窗苦读十年才给一个六品官,还是在翰林院当图书管理员,还不如贾赦那个糟老头子承袭一品将军,呸,这科举制度属实坏蛋。

现代人写的架空官场小说看多了,总会有一种三品大员遍地走,一品国公不如狗,毕业百万起,三年当王爷的错觉。

但真实的古代官场,没你想象的那么好混。

红楼梦里的做官途径大概可以分为三种

世袭,如贾赦世袭一等将军

捐纳,如贾琏捐了一个同知

科举,如贾雨村的知府

普遍来说,科举出身的官员虽然初始官职小,但往往掌握实权或可以接触到权力中心,政治生命的前景更为光明,通过科举授官获得的名声也更好听,而通过荫庇获官或买官,往往只有一个虚名,并不掌握实权,锦上添花可以,雪中送炭不行,更不可能振兴家族。

而翰林院对于科举出身的进士来说,地位一直特殊而重要,明朝制度规定:非翰林不得入阁,故翰林院庶吉士别称“储相”,翰林院不仅是修史写书的图书馆,还可以辅助皇帝或阁臣处理国家大事、或为皇帝或者皇子侍读讲书,或参政议政撰写奏章等等,在这里任职不仅可以得到充分的历练,更可以获得接近结交帝王宗室和重臣显贵的机会,对将来的仕途是大有益处的。

想一想吧,考中公务员后,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北陆给大佬们写公文和会议记录是个什么体验?

当然,这只是一个起点,任何人的仕途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只能说,林如海要比其他人更容易升迁。

下一个问题又来了,林如海干的好好的被“踢出翰林院”是不是皇帝看他不爽了?

恰恰相反,这正是林如海获得赏识,准备正式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4.外放又叫镀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某些故事,说某某朝,某某地,一直有刁民和黑恶势力,突然有一天风清了云开了,百姓欢呼孙大圣来啦!原来是某强龙空降收拾了当地的地头蛇(或者被地头蛇收拾了),三年后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见到他的名字,已经在凌烟阁上了。

这就是外放制度。

皇帝要任用某人,不可能只看死读书的考试成绩,还要试试他的才干,京城里冠盖太多且利益关系复杂,不利于培养新人,最靠谱的办法就是把人才放到外地,指一个位卑(不一定)而权重,能接触到民生的实权官职,试试他的才干,并积累功绩。

翰林是入阁的第一道资格证。

自明朝景泰以来,翰林院出身官员在经历外任官职后开始较多地进入内阁,其中“天顺、成化、弘治以来,由侍郎升尚书入阁者,日久因袭,不可复改矣”,像江渊、李贤、万安、刘诩、刘吉、尹直等均是以侍郎迁入内阁,甚至还出现王文这种以都察院左都御史入阁者。

这种事情其实并不罕见,哪朝哪代都有,别称“镀金”

外放的官员如果在地方事务处理的很好,朝中关系顺遂,皇帝也记得你,那么大概率几年后就可以调回中央,进入权力中枢

如果地方治理的一般,或者卷入了纷争,最次也是成为了新的地头蛇或者封疆大吏。


5. 饭是一口一口吃,官是一步一品的做


很多人评价林如海的官职总会轻蔑地来一句

“才七品官?”

贴一个同为探花的,张居正的老师徐阶的履历

探花→翰林院编修(七品)→延平府推官(七品)→黄州府同知(正五品)→浙江按察佥事(正五品)→江西按察副使(正四品)→国子祭酒(从三品)→礼部右侍郎(正三品)→吏部右侍郎→礼部尚书(从一品)→懒得写了直接大明首辅正一品大员

看到了吧,徐阶也是从七品做起,你要是穿越过去,非要当着徐阶的面说七品算个p啊,你不就是个芝麻绿豆官吗,把你的女儿速速献给我做妾,还算我抬举她了,那就祈祷徐阶的记性不好吧。

这里还得标注一点:徐阶的孙女给严嵩的孙子做妾是当年明月瞎编的。

《万历野获编》记载初,徐华亭为有分宜所猜防,乃以长君太常璠次女,字世蕃所爱幼子。分宜大喜,坦然不复疑。及世蕃逮至将就法,则此女及笄矣,太常晨谒乃翁,色怒不言,侦知其意,遂鸩其女以报。华亭冁然颔之,不浃日而世蕃赴市矣。世蕃肥白如瓠,但短而无项,善相者,云是猪形,法当受屠。

这里的字是许配之意,和女子“待字闺中”中的字是一个意思,为正常婚娶之意并不是做妾的意思,当年明月可能觉得做妾比较唬人,就改成徐阶的孙女给人做妾了。

有徐阶做参照,方可知林如海外放做七品官不意味他政治生涯走到了终点,反而刚好说明他正在走向权力中枢的新起点。

探花→翰林编修(七品)→兰台寺大夫(虚拟官职暂定七品)兼任江苏巡盐御史(七品)→病逝

这里说一下兰台寺大夫,有的书写作兰台寺大人,这个也是曹公故意捏的。

脂砚斋对兰台寺大夫的说法是

[甲戌眉批:官制半遵古名亦好。余最喜此等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

就是这个官职也是虚构的,很难对这个官职的归属和品级做考证,不过这不要紧,因为更重要的是兼任巡盐御史一职。

《明史》卷八十记载:巡盐之官,洪、永时,尝一再命御史视盐课。正统元年始命侍郎何文渊、王佐,副都御史朱与言提督两淮、长芦、两浙盐课,命中官御史同往。未几,以盐法已清,下敕召还。后遂令御史视盐,依巡按例,岁更代以为常。十一年,以山东诸盐场隶长芦巡盐御史。
《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三记载:先是,顺治二年,世祖定巡视长芦、两淮、两浙、河东盐政,差监察御史各一,岁一更代。其山东盐务归长芦兼管,陕西归河东兼管。十年停,盐务专责成运司。寻因运司权轻,仍命御史巡察。康熙十一年,复停巡盐。明年,巡抚金世德以直隶事繁,请仍差御史。于是两淮、两浙、河东皆复旧制。既而两广、福建并设巡盐御史。

巡盐御史官小权大,往往是皇帝的亲信兼任,如乾隆的慧贤皇贵妃的弟弟高恒担任两淮巡盐御史,曹家的曹寅曾经兼任两淮巡盐御史。

结合上一个知识点,可以说由于官员升职系统的严格,40岁的林如海目前的官职并不高,还需要外放积攒资历和政治资本,但他的政治前景非常光明,最次也能混一个封疆大吏(地方省长),干得好可以拜相入阁,成为大学士(相当于宰相。)

要知道,大明最牛逼的天才神童张居正,23岁中举,39岁的时候还是七品的翰林院编修,但即使是在当时也没人觉得张居正一辈子都只能是七品,大家都默认张居正是潜龙在渊腾必九天。

红楼梦中的第二代宁国公贾敬,死后也才追赠五品。

天子听了,忙下额外恩旨曰:“贾敬虽白衣无功于国,念彼祖父之功,追赐五品之职。令其子孙扶柩由北下之门进都,入彼私第殡殓。任子孙尽丧礼毕扶柩回籍外,着光禄寺按上例赐祭。朝中由王公以下准其祭吊。钦此。”

同样,林如海出身贵族,从高中探花到放官担任七品巡盐御史,是其成为权力中枢看好的政治新贵的表现,巡盐御史一职实权颇大,一年一换,利润颇丰,这是中央对林如海政治能力的考察并给予了他积累晋身之资的机会。可以想见如果林如海没有英年早逝,那么凭借贵族出身的人脉,在巡盐道上积累的官声和财富平步青云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而他将举荐贾雨村的机会推让给贾府和王家,又表示贾雨村跑官的资费他会全额报销,也恰恰说明林如海是有政治头脑的,他并不清高到孤芳自赏,对自身的现状和定位都极为明晰。

首先面对有政治污点的贾雨村,他没有拒绝推举贾雨村,还赠与跑官的资费,这说明他并不排斥在朝堂中有一些朋友,而他自己不做这事,说明他没有被巡盐御史的美差冲昏头,他知道自己的政治根基尚不稳固,举荐官员这种事还需老牌勋贵来做。再者,通过贾府的举荐,林如海,贾雨村,贾府三者便联系起来了,成为一定程度上的利益集团。林如海聪明的没有将贾雨村绑在自己身上,而是通过贾府串联各方,这样一来,如有必要他依然可以抽身而出,反过来贾府的兴盛对他也有好处。这是极为高明的政治手段。


6 为什么林黛玉进贾府处处小心


有人可能会问:林黛玉不是列侯之后吗,为什么进贾府还要步步小心呢?

刚才我们说道,林如海祖上列侯,又是翰林,那么为什么林黛玉会对贾府的富贵感到很诧异。

这里,跟我再复读一遍,林家的爵位没有传到林如海的身上。

这意味着林家有传续下的贵族的气度和教养,但不一定有贵族的资财和房产。

林黛玉入贾府的时候,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这里的敕造指的就是皇家根据国公府的规格赐给贾府宁国府,注意,宁国府不是贾府的私产,只有居住权没有产权,这是国家赐给宁国公的宅邸,而一旦贾府的爵位不在了或者降等了,那么国家有权改建、收回宁国府,贾府随时面临搬迁腾退的危险。

当然,在具体施行的时候,国家也不会一板一眼地执行,但林家的爵位已经不在,林黛玉出生的时候,林如海是某种意义上的“白身”,这种情况下侯府是不会给林家住的,林府只是巡盐御史林如海的府邸,而不是侯府,富贵程度和贾国公府不可同日而语。

清朝有个段子,说有个将军上奏章说我家老太太要过生日了,皇帝能不能批2万两给我们家老太太修修院子啊,皇帝大怒你家老太太过个生日盖房子要2万两,你这是修金马桶吃银瓜子是吧,想薅国家羊毛是吧,结果一查,这个老太太是个诰命夫人,住的地方都有规制,2万两刚刚够房子勉勉强强修一遍,将军自己还要倒贴点。

所以贾府再穷再累,也不敢真节衣缩食。

贾府前期的的富贵是建立在国公府的爵位基础上,加之贾府人丁新兴,一门双公,贾母身有诰命,又是喜欢热闹的性格。后期的富贵是建立在贵妃省亲的敕造大观园上。

而林家爵位被回收,家族人丁不兴旺,吃穿用度没有花团锦簇的贾府讲究是非常正常的,加之如果仔细观察一下林家这代当家人林如海的性格,会发现他并不如贾珍、贾赦一样贪图物欲。

以他的出身和颜值,加上贾敏的子嗣相对单薄,又被放到扬州这种烟花之地,林如海是可以理直气壮的享受的,但他没有。黛玉入贾府后,有一段写到,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而贾府在吃过饭后,先以茶漱口,再吃茶,而林如海教女儿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又有对女儿的细心疼爱,又有“惜福养身”二字隐隐点出林家和贾府的不同。

这一点在史湘云身上也有体现,四大家族中的史家,同样是勋贵之门,史家的女眷还要自己日夜做针线活。

宝钗听见这话,便两边回头,看无人来往,便笑道:“你这么个明白人,怎么一时半刻的就不会体谅人情。我近来看着云丫头的神情,再风里言风里语的听起来,那云丫头在家里竟是一点儿作不得主。他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差不多的东西,都是他们娘儿们动手。为什么这几次他来了,他和我说话儿,见没人在跟前,他就说家里累的狠。我再问他两句家常过日子的话,他就连眼圈都红了,口里含含糊糊,待说不说的。想其形景来,自然从小儿没爹娘的苦。”

这在贾府来看是不可想象的,探春为宝玉做鞋子,受到了赵姨娘的埋怨,探春便说:

探春听说,登时放下脸来道:“这话糊涂到什么田地上!怎么我是该做鞋的人么?环儿难道没有分例的?没有人的?衣裳是衣裳,鞋袜是鞋袜,丫头老婆一屋子,抱怨这些话给谁听呢?我不过闲着没事,做一双半双,给那个哥哥兄弟,随我的心,谁管着我不成!这也是他气。”

贾府重视享受,史家节俭持家,林家更重视读书,家风不同,则为人处世的道理就不同,各有妙处,不可一视褒贬。


7. 林如海的死亡,林家的消散


林如海是在他人生前途大好的时候,突然病逝扬州城。

在此文中,我一再强调的是,林如海并不是完人,他虽然出身良好,前途光明,但初入官场他的职位不会很高,能力有限,仕途也不见得一定一帆风顺。而他的死因,也许正是爱妻贾敏和幼子离世,对他造成的打击。

贾府为什么把最受宠的贾敏嫁给林如海,就是因为林如海可以填补四大家族有生力量不足的短板,如果说王子腾是四大家族这一代的代言人,从道理上来说,林如海可以成为四大家族下一代的有生力量,凭借和四大家族的婚姻关系,林如海在地方和中央都可以受到庇护和提携,巡盐御史的官职证明林如海也深受皇帝的喜爱和信任,若干年后积累功劳一步步升回中央,升职加薪内阁大学士,或者在地方驻扎一下,成为新的保护伞,那么四大家族在中枢或地方又有了一个新靠山,林如海再提携一下四大家族的后辈,一个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家族关系网又铺开了。

当然,这些愿景的前提都是林如海必须仕途顺利,掂量一下,林如海升职的可能性总比成天吃喝赌博玩相公的贾赦贾珍等人强吧?全书扒拉扒拉,四大家族里还能干点人事的就是王子腾,林如海,贾政,薛父,史侯爷,贾珠,还有贾宝玉和贾兰这两个小孩了。

我对林如海的评价较高,全靠同行衬托。

正如王夫人哭喊的那般

若贾珠活着,便死一百个宝玉我也不管了!

所以林如海的死,对四大家族而言是十分不幸的,也是四大家族开始败落的第一步。

高中探花,春风得意,幼子夭折,爱妻离世,他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他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爱女黛玉,慈父之心,可怜可叹。

8. 林黛玉能不能做妾


不能。

正统元年二月,“应城伯孙桀诿娶良家子为妾,责业太学不谢,见劾,下锦衣狱”
正统七年十一月“甲申,监察御史时纪使陕西,枉道还里,胁长垣民女为妾,下之狱”。

良家子就是身世清白的平民之女,一般都是小门小户的女儿,威胁良家子当妾都要下锦衣狱,好好收拾一下你这个臭流氓,威胁官员之后代、探花之嫡女、贵族之小姐,自己的亲表妹给贾府做妾。

御史高呼:今年KPI一下子完成了!

贾敏都要爬出来掐死一干小人

给皇家、王室做妾则另算。

如果继续深入探讨,林如海这个人物其实也可以看做顺应这全书基调的人物,林如海的优秀和早逝暗示了四大家族这一代人的凋零,家室衰败已经无力回天,在林如海死后,四大家族再也找不到有可能步入权力中枢的出色人物,在元春和王子腾相继去世后,最终为权力中心抛弃,家破人亡。

而在林如海的塑造上,虽然曹公只用了寥寥数语,但这个人物上折射出的古代官员升迁、爵位继承等小知识,研究起来也颇有意趣。

说起来,宝钗他们家其实也挺有意思的,哪天再细说。

啊,突然发现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林家的钱被贾府私吞了吗?”

答主认为没有,至于2、3百万的家产更是无稽之谈。从出身来说,林家的爵位四代而止,纵有田地补贴,林如海在35之前一直在读书科举,35~40岁之间翰林院是没有俸禄的,所以林家不会有太多的私产,这也是贾敏怀念贾府富贵的原因。

其二,巡盐御史唯一能发大财的机会是倒卖盐引,也就是贩盐许可证,这是贪污重罪,从林如海个人的为人品行,不会做这种事情。

第三,就是我个人的一个怀疑,目前还没有史料支持(因为懒),如果要喷我或者支持或帮我解惑都可以。中国古代似乎有一个官场上的惯例,官员死在任上,要清查所在官府的账目,如果有亏空需要用该官员的遗产补足。

为什么说这个观点只是我的个人之见,因为第一巡盐御史应该不管地方财政,不知道这个习惯法能不能挂靠,第二就是不一定有亏空,第三就是不知道这个习惯法清朝还有没有。

哦,对了,鉴于有人说我态度不好,劝你立个镜子看看自己的态度,能友善交流我乐意听取,来指指点点的直接原样照怼,写红楼梦还能怕杠精?(狗头)


user avatar   da-ge-jiang-you-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红楼梦》书中第18回里,贾元春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得皇恩省亲。省亲途中,贾元春说道——

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觉又哽咽起来。

一句“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可想而知她在宫中的一路艰辛。

堂堂国公府,子孙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却将振兴家族的重担压在一个女儿身上。本是金尊玉贵的千金小姐,独陷深宫孤城,青春韶华消磨殆尽,被家族如蛀虫一般吸血食髓,悲辛无人问津。

最终,承载家族重托的贾元春“虎兕相逢大梦归”,香消玉殒,入了“薄命司”,只余下一首“悲险之至”的《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甲夹批:悲险之至!]。

其实,为了贾府作出巨大牺牲的女子,何止贾元春一人。

在《红楼梦》书中第2回里,曹公写贾敏仙逝,细看贾林两家的家世,其实悬殊极大——

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甲戌侧批:要紧二字,盖钟鼎亦必有书香方至美。]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甲戌侧批:总为黛玉极力一写。]

林如海祖上袭过列侯。“列侯”居五等爵之下,上有公、侯、伯、子、男,只袭了四代,到林如海之父就截止了。也就是说,林如海没有任何爵位,是个白身,只能通过科举振兴家业,而且林家支庶不盛,无法依靠宗族相互扶持。

而贾敏则是四大家族贾家的嫡女,国公府的千金小姐,父亲世袭荣国公,母亲是保龄侯之女。在书中第4回里写道,四大家族“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被世人视为“护官符”。其中贾家是四大家族之首,一门两国公,二十房,只嫡亲就有八房——

门子道:“……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今据石上所抄云: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甲戌侧批: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

和贾家相比,林家一无爵位,二无宗族,三无财富,真可谓是“小门小户”了。

无怪乎贾雨村看过林如海,再观林黛玉言谈举止,觉得林黛玉不像是林家能培养出来的——

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的,是为此无疑矣。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为荣府之孙,又不足罕矣。可伤上月竟亡故了。”

贾敏生长在荣国府鼎盛时期,是富贵滋养出来的千金小姐。

在书中第3回里,三春出场,是“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林黛玉入贾府后,仆役数量比照三春,足足添了十数人——

外亦如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

但在书中第74回王夫人的口中,三春的用度和贾敏相比,“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

王夫人叹道:“……你这几个姊妹也甚可怜了。[庚辰双行夹批:犹云“可怜”,妙!又在别人视之,今古无比矣;若在荣府论,实不能比先矣。]也不用远比,只说如今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象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庚辰双行夹批:所谓“观于海者难为水”,俗子谓王夫人不知足,是不可矣,又认作太过,真……]通共每人只有两三个丫头象个人样,余者纵有四五个小丫头子,竟是庙里的小鬼……”

可想而知,当初的贾敏过得是怎样奢华的生活。然而在下嫁林家之后,贾敏的生活水平可谓天翻地覆。在书中第2回里,林家唯一的小姐林黛玉身边,仅有两个伴读丫鬟。

妙在只一个女学生,并两个伴读丫鬟,这女学生年又小,身体又极怯弱,工课不限多寡,故十分省力。

书中第3回林黛玉初入贾府,带了丫鬟雪雁和乳母王嬷嬷,雪雁的定位是“自幼随身”的丫鬟——

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甲戌侧批:新雅不落套,是黛玉之文章也。]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甲戌眉批:妙极!此等名号方是贾母之 文章。最厌近之小说中,不论何处,满纸皆是红娘、小玉、娇红、香翠等俗字。]者与了黛玉。

林家的雪雁,是林黛玉的贴身大丫鬟,相当于贾宝玉身边的袭人,四春身边的抱琴、司棋、侍书、入画,按理说,应当是林家非常能拿的出手的下人。可在贾母眼中,却一团孩气,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于是把自己的二等丫鬟给了林黛玉。

雪雁后期所表现出的能力,的确远不如紫鹃,只和贾府里的小丫头们相差无几。

林家小姐的贴身婢女,到了贾府只能做小丫头,可见两家悬殊之大。

贾敏出嫁前,仆役是鸳鸯、袭人级别的,出嫁后却是雪雁级别的,更不必说衣食住行。林黛玉在林家长大,看到贾家三等仆妇的吃穿用度,都感到不凡——

这林黛玉常听得[甲戌侧批:三字细。]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甲戌侧批:写黛玉自幼之心机。]

贾敏生前时常怀念家中富裕生活,时常向女儿诉说贾府的繁华,可见她心中,不是没有遗憾和不甘的。

明明悬殊之大,贾敏为什么还要下嫁林如海,而不是嫁入世代联姻的“四大家族”,或其他“门当户对”的官宦之家呢?

依旧是冷子兴的那句“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

贾家是武将出身,一门两公,家世显贵,但在家国安定之后,就不得不面临转型,否则只能座山吃空。林家系钟鼎之家,书香之族,祖上也算“阔过”,林如海“学海如林”,极具才华,正是贾家谋求的“绩优股”。

林如海的才学,可以靠科举出人头地,但他没有家族人脉倚仗,在官场中需要扶持,荣国府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有资源有人脉,最合适不过。而荣国府需要多培养自己的文臣势力,待对方站稳根基后反哺贾家,以保家族经久不衰,林如海这样的“清流”是最佳之选。

贾敏下嫁,联系的是荣国府和林家的未来。

吕公认为刘邦面有龙颜,下嫁女儿吕雉;许圉师欣赏李白有才华,下嫁孙女许氏;韦夏卿欣赏元稹有才干,下嫁女儿韦丛……

高门选中了自己的“绩优股”,满心欢喜地投资,一个女子的凤冠霞帔,成了甲乙方契约上的红印油。

林如海迎娶贾敏之后,果然不负众望,高中探花,官至兰台寺大夫,皇帝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前途不可估量。

这对林家和贾家而言,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一颗新星成功诞生,一个豪门顺利延续。

只有贾敏,在经历丧子之痛后,一疾而终。

无论是贾元春的“高攀”,还是贾敏的“下嫁”,这些原本娇生惯养、金尊玉贵的少女,最终都逃不过为了家族兴衰牺牲,靠婚姻换取家族利益的结局。

你看那花团锦簇人皆欢,点点滴滴,都是女子血泪。


user avatar   xi-mi-12-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ZZ投资+勉强匹配的下嫁,不要YY所谓的“门当户对”了

1.论祖上————林如海之父只是最末列侯,贾敏之父是超品国公啊,这俩有的比吗?

觉得林家列侯爵位NB的,看看原文这一段————宁国府来往的勋贵王孙,可有“列侯”爵位的?

难不成四王八公都没资格跟“高贵”列侯来往?

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晓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这六家与宁、荣二家,当日所称“八公”的便是。余者更有南安郡王之孙、西宁郡王之孙、忠靖侯史鼎、平原侯之孙世袭二等男蒋子宁、定城侯之孙世袭二等男兼京营游击谢鲸、襄阳侯之孙世袭二等男戚建辉、景田侯之孙五城兵马司裘良。余者锦乡伯公子韩奇,神武将军公子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

2.论年龄————林如海35往后点探花的时候,林黛玉已经出生了【所以不要再说什么因为林如海是“探花郎”所以荣国府才嫁贾敏,看看原著算算数会不会?】

贾敏一个妙龄少女下嫁一个20-34岁的举人,凭啥啊卧槽

那日,偶又游至维扬地面,因闻得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

看看贾敏同辈的姑娘,嫁的都是哪————王家长女嫁贾家嫡次子【金陵省护官符第一】,王家次女嫁薛家家主【金陵省护官符第四】

贾敏这种情况,如果不是下嫁,是什么?

就连迎春所嫁的孙绍祖,也是因为他条件好跟荣国府关系好

如今孙家只有一人在京,现袭指挥之职,此人名唤孙绍祖,生得相貌魁梧,体格健壮,弓马娴熟,应酬权变,年纪未满三十,且又家资饶富,现在兵部候缺题升
因未有室,贾赦见是世交之孙,且人品家当都相称合,遂青目择为东床娇婿。


那么多举人,为什么林如海能娶到贾敏呢?

第一,祖上倍儿光彩啊,低爵也是爵啊,勉强跟贾家同属勋贵之列————在举人里也属于比较优秀的出身了

第二,考试成绩肯定很好————不然贾代善随便挑一个京都勋贵之子不比他NB多了

第三,长相不错————探花郎相貌可不能差

第四,家族没啥亲戚,就他一个人————投资成功的话,他的所有资源必然会为唯一的亲戚贾家走科举的后代开放【个人阴谋论而已



至于林黛玉是否会被强纳为贾宝玉之妾

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的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了。【十四回
兴儿笑道:“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六十六回

原著写的很清楚了吧?————林如海第14回就已经死了,而第66回木石还是公认的未过明路但板上钉钉的未婚夫妻哎

所以你为什么会认为“林家败了,林黛玉可能给贾宝玉当妾”啊?

————————————————————

友情提示:清朝有“探花必入翰林院的规矩”,红楼梦可不是完全用的清朝背景。

清朝历史上就没有探花进都察院当普通御史的实例————而红楼梦社会的林如海以探花郎之身做了都察院的正七品御史【兰台寺大夫】

不同的社会背景,凭什么完全等同啊?

[顺治十二年乙未科]秦鉽,字克绳,号补念。明末清初官员,文人,无锡人,锡山秦氏家族科举世家的一个典型和佼佼者。顺治1655年会试第一名。乙未年殿试一甲第三名,登史大成榜 进士及第。顺治皇上赠袍服如第一人。授翰林院国史馆编修,历任会试考官,广东布政司参议,浙江按察使副使,陕西布政司参政,江西按察使,补长芦都转盐运使等官职。

[顺治十五年戊戌科]吴国对考取探花后,授翰林院编修,深得顺治帝恩宠。康熙二年,吴国对以编修出任福建乡试主考官。康熙五年,出任福建乡试主考官。次年,升国子监司业,提督顺天学政。在顺天府吴国对颁布士子守则三条:"敦孝悌,崇实学,正心术。"不久,升翰林院侍读。康熙十六年,吴国对以侍读提督直隶学政。

[顺治十六年己亥科]叶方蔼(?-1682年),字子吉,号纫庵,江苏昆山人,清初官吏、学者。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刑部侍郎 。

以上是顺治朝连续三届探花的为官历程

[康熙九年庚戌科]徐乾学,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编修,先后担任日讲起居注官、《明史》总裁官、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升左都御史、刑部尚书。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徐秉义,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一甲三名进士(探花),授编修,选右中允。官至吏部侍郎,时人评为"文行兼优"。后与刑部侍郎绥色克同赴陕西,审理粮盐道受贿案,拟罪失当,贬詹事。后擢内阁学士。

[康熙十五年丙辰科]翁叔元,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翁叔元历任翰林院检讨、侍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吏部侍郎、工部尚书,官至刑部尚书。

以上是康熙朝连续三届探花的为官历程

[雍正五年丁未科]马宏琦,字景韩,号逊渚,江南通州(今江苏南通)人。清雍正元年贡太学,雍正二年考取镶红旗教习,雍正四年顺天举人,雍正五年丁未科一甲三名探花。授职编修内廷奉武英殿行走。历任山西道、陕西道监察御史,升刑科掌印给事中。乾隆时随驾东巡,查办山东赈务。曾两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多次担任巡槽御史一职。【这人比较特殊出自太学,明显是旗人

[雍正八年庚戌科]梁诗正(1697-1763),雍正八年(1730)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两年后梁诗正出任山东乡试主考官。雍正十一年(1733),任会试同考官。第二年充上书房师傅,教授皇子,尚书房行走,日讲起居注官。不久任侍读。雍正十三年(1735),梁诗正为翰林院侍讲学士,年底,丁母忧。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沈文镐,1733年(雍正十一年)进士,殿试一甲三名探花。初任编修,后外放山西提督学使(相当于今山西教育局长)。

以上是雍正朝连续三届探花的为官历程

[乾隆七年壬戌科]汤大绅,乾隆七年,考取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乾隆十年,汤大绅出任会试同考官。乾隆十二年,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汤大绅两次充任同考官。处于不惑之年的汤大绅,不久就退休回家了。汤大绅回归故乡,不再复出为官。

[乾隆十年乙丑科】王际华,乾隆十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十三年,大考翰詹,擢侍读学士、上书房行走。广东旧设两学政,十五年,以侍读程岩督广韶学政,际华督肇高学政,旋用岩议裁并,以忧归。服除,起原官。三迁至侍郎,历工、刑、兵、户、吏诸部。三十四年,迁礼部尚书。三十八年,加太子少傅,调户部尚书。四十一年,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庄。赐其子朝梧内阁中书,官至山东兖沂曹道。

[乾隆十三年戊辰科]汪廷玙(1718至1783)字衡玉,号持斋。江南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十三年(1748)戊辰科殿试探花,授编修。乾隆十五年出任河南乡试副考官。乾隆十七年任湖南乡试主考官。乾隆十八年,以侍讲出任福建乡试主考官。同年,充任侍讲学士,提督福建学道。乾隆二十四年,再任福建提学道,累官至内阁学士。嗣后讲筵书幄,皆获随乾隆帝扈驾。乾隆三十三年,以内阁学士提督江南学道。乾隆三十七年充会试副考官、教庶子。乾隆四十二年充江西主考官,督顺天学政。翌年又出任直隶学政。乾隆四十二年,出任江西乡试主考官。乾隆四十四年,廷工部右侍郎,改任左侍郎。后供上书房,教诸皇子读书。乾隆四十八年卒,谥“文定”。

以上是乾隆朝连续三届探花的为官历程

[嘉庆四年己未科]王引之,三十四岁考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三十八岁参加翰林院考试,名列一等,晋升为侍讲。六十二岁,升为工部尚书,英武殿正总裁。十一月,皇上赐准紫禁城内骑马。六十岁代理户部尚书。六十四岁代理吏部尚书。六十五岁调任礼部尚书。道光十四年,复任工部尚书,不久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九岁,谥号"文简"。

[嘉庆六年恩科]邹家燮,嘉庆六年,赴会试,进而殿考,该科是为庆贺太上皇乾隆九十大寿而特开恩科。邹家燮高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嘉庆九年,以编修任贵州乡试同考官,号称得人。以后,邹家燮历任监察御史,礼部给事中等。不久,巡视南城,擢给事中。稽查禄米、南新诸仓。卒于官。

[嘉庆七年壬戌科]朱士彦,嘉庆七年进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嘉庆九年,嘉庆帝驾临翰林院,赐宴于稽古论思堂、演乐、礼志。朱士彦以编修与宴赋诗。嘉庆十年,朱士彦任会试同考官。嘉庆十二年,出任河南乡试主考官。嘉庆十四年,朱士彦充任会试同考官。嘉庆十八年,历任侍讲、侍读学士、升少詹事、出任湖北学政。嘉庆二十五年,朱士彦由詹事府詹事一职,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上书房翰林。道光二年,朱士彦迁任兵部右侍郎,转左侍郎。道光三年,以兵部侍郎,朱士彦知武举。不久,朱士彦晋升左都御史。又擢升工部尚书,充任经筵讲官。道光五年,朱士彦改为兵部侍郎,出任浙江提学使。道光九年,朱士彦出任安徽学政。充任会试副考官。道光十年,为兵部左侍郎,升都察院左都御史。道光十一年,朱士彦以工部尚书前往江南,督办治河事务以及灾荒赈济。道光十二年,朱士彦仍以工部尚书出任会试副考官。道光十三年,晋吏部尚书,因父亲去世,丁父忧。服阙,补原官。道光十八年,朱士彦以兵部尚书,充任会试主考官。由协办大学士、兵部尚书,改任吏部尚书。到了秋天,在官任上去世,享年68岁。赠太子太保,钦谕,赐祭葬,谥文定。

以上是嘉庆朝连续三届探花的为官历程

[道光十三年癸巳科]蒋元溥,道光八年,钦赐探花,授翰林院编修。道光十四年,蒋元溥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后充任国史馆协修。道光十五年,充任文渊阁校理。道光十六年,蒋元溥充任教习庶合士。道光十七年,他在国史馆任纂修。道光二十年,蒋元溥任国史馆总纂官,再次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道光二十一年,蒋元溥国子监司业。

[道光十五年乙未科]乔晋芳,道光十五年,乔晋芳参加乙未科殿试,获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以后,乔晋芳升刑部主事; 在道光十六年,出任刑部安徽司行走,主持兼总办秋审处。道光十九年,乔晋芳充任军机领班章京; 道光二十二年,转刑部云南司主事; 道光二十四年,乔晋芳任广东司员外郎。同年,出任湖南乡试副考官,所选拔的举子都是知名人士; 道光二十五年,乔晋芳升任湖南司郎中; 道光二十六年,乔晋芳的家乡严重饥荒,他捐千金周济灾民。因此而救活相当多的人; 道光二十九年,以京察高等,升任湖南常德知府。在任上,乔晋芳注重端正民风士习; 道光三十年,经吏部引见,乔晋芳出任湖南长沙知府; 咸丰二年,乔晋芳留任长沙知府; 由于长期辛苦工作,久而久之,乔晋芳积劳成疾,请求辞官回家医治。山西的要员请求归乡的乔晋芳担任教官,主持河东书院教务。他因病而未能去成。

[道光十六年恩科]苏敬衡,道光十四年考取举人,道光十六年考取第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陕甘副主考,直隶天津府、宣化府知府,广东雷琼兵备道,甘肃、四川按察使等职。咸丰三年,敬衡由四川调任福建按察使,被奸人诬告,未赴任。后真相大白,但敬衡因继母年迈,请假归里,1867年卒于家乡。

以上是道光朝连续三届探花的为官历程

这么些探花,要么去当主考官,要么在翰林院升职,要么转去六部行走,要么去教育系统任职————没见谁去出任一个都察院本职御史啊


user avatar   qmh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



user avatar   li-chun-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斯莱特林学生。

明明霍格沃茨每个人都知道历史上很多坏巫师都出自斯莱特林。

竟然没有一任校长或者一个老师,试图研究并且去改变这个现象。

这些十一岁的孩子进了斯莱特林,他们心理发育并不完全,有很高几率会变成一个坏人,家长似乎完全不在意,学校也几乎不关心。等他们成为一个坏人后,就开始对学院开地图炮,这点真是震惊我。

所有人都不在意这个现象,好像人是死的,无法改变一样。

加点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个学院心理辅导室,多举办一些跨院团建活动,简直是对英国巫师教育以及和平的重大贡献(开个玩笑)

一点点遗憾吧,可能,我觉得教会孩子爱和勇气很重要,但是让孩子知道即使你出身在泥潭,即使你犯过错,但是你也依然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依然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可能,这一点也很重要。

站在这一个角度上我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罗琳和斯莱特林这么过不去。




  

相关话题

  为什么王熙凤对宝玉的预备妾袭人那么客气,却对长辈的妾赵姨娘那么刻薄? 
  黛玉的母亲为什么没有和其他的三大家族联姻,而是嫁给了林如海?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宝钗在宝玉午睡时给宝玉绣肚兜的行为是否不合规矩? 
  陈晓旭真的是目前所有影视作品中最贴近林黛玉吗? 
  如何看待有人说,《红楼梦通行本》中“玉带林中挂”暗示林黛玉是上吊死的? 
  《红楼梦》变成英国贵族风会是什么样? 
  怎么看待贾宝玉啊,为什么感觉他有点渣,但是没接触红楼梦之前就听别人说宝黛的爱情,我不是很理解? 
  为什么金钏勾引宝玉被赶,彩云与贾环有染却没事? 
  林黛玉为什么能二两月钱活成富豪,随手赏人不眨眼? 
  如何评价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之秦可卿身份之谜? 

前一个讨论
韩系车为什么单单在中国不火?
下一个讨论
「丰县生育八孩女子」涉事 3 人分别因涉嫌非法拘禁罪、拐卖妇女罪被采取强制措施,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