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汉尼拔为什么推崇皮洛士,就必须讲讲被许多人误解的“皮洛士式胜利”,阿斯库鲁姆之战。
这场战斗并不是什么简单的战术胜利战略失败、或单纯的惨胜,而是一位卓越的指挥官在部队处于劣势、战局几度危机下仍力挽狂澜,被人们以胜利而非失败铭记的经典战例。
皮洛士大王是希腊化方阵与罗马军团交战中取得最辉煌战果的指挥官,他在赫拉克里亚战役重创罗马人,但后者很快征集了一支更为强大、总数量约4万人的部队奔赴战场。与之相对的,远征意大利的皮洛士虽然也得到了沿途反罗马势力的兵力补充,但这些弱小的部队完全无法与罗马人的部队相提并论,且即便如此,他3万余人的部队在总兵力上仍处于劣势。
阿斯库鲁姆之战就是在这样的军力对比下展开的。
1.侧翼的骑兵战与方阵的第一次危机
这是一场发生在多山地带的战斗,虽然此后的马其顿战争证明了山地会极大影响希腊化方阵的战斗力,但皮洛士谨慎选择了决战场地,甚至不惜在战前主动放弃河流屏障,以诱使罗马军团在相对平缓的地形交战。得益于此,双方战线在交战初期势均力敌。
皮洛士按照亚历山大战术体系的惯例,使用骑兵进行侧翼突击。在这些骑兵与罗马骑兵充分交战后,他投入战象以实现决定性打击。然而罗马人已经吸取了之前战斗的教训,早已部署好的、配备了长柄火把的反大象战车从阵列中冲出,迅速阻止了战象的攻势,而这对希腊化方阵来说实质上是致命的:之后的许多重大战役证明,被火攻惊扰发疯的象群往往会冲散方阵,而失去了严谨阵列的方阵面对罗马军团毫无胜算。
与后继的方阵使用者不同,皮洛士提前对象群可能遭受的反制做好了准备:一部分轻步兵配合象群同时发动攻击,他们利用投射火力最终击溃了罗马的战车。虽然象群的冲锋因受到阻挡未能成功,但皮洛士得以基本完整地将这些大象撤出战斗,重新整编。
2.罗马军团的正面突破
此时的步兵战线方面,两军都分别在自己的右翼取得进展,而罗马人在中央战线也逐渐获得优势,并最终在皮洛士右翼与中央的接合部分——这里由不太靠谱的反罗马盟军组成——打开缺口。大量罗马青年军涌向缺口,并使得整个方阵兵右翼部队出现连锁溃退。
这是罗马人的致胜时刻,但皮洛士果断下令精锐骑兵预备队及部分右翼骑兵冲向缺口,于是那些刚才还在欢呼胜利的罗马士兵在下一个瞬间被彻底击溃,如割草般在铁蹄前一片片倒下。虽然罗马人依靠排列在第二、第三阵线的壮年兵与主力兵稳住了战线,但前锋的惨败无疑动摇了他们的士气。战斗逐渐开始向有利于皮洛士的方向发展。
3.皮洛士营地大火与最后的胜利
在这天战斗的早些时候,一支罗马盟军部队向皮洛士后方迂回时无意中发现了他的营地,现在,就在罗马人被重整后的方阵逐渐逼退时,皮洛士接到报告:自军营地被袭击起火。
由于古代军队交战时会将全部辎重、个人财产放在营地,因此营地被袭无异于官渡之战中的乌巢大火。皮洛士紧急调派部分骑兵与象兵驰援营地,然而很快天边闪耀的火光使他明白,一切都太迟了。
局势瞬间逆转,方阵兵在阿斯库鲁姆之战中又一次面临全线崩溃的危机:士兵们看到了营地的火光,也看到了骑兵在后退,他们无可避免地动摇了。罗马人没有放过这转瞬即逝的机会,全军压上,方阵正面无数个缺口被撕开,战斗开始倒向单方面的屠杀。
然而这也意味着罗马人已经投入全部兵力,再无预备队可用。
最后时刻,皮洛士亲率国王卫队发动冲锋,仅存的骑兵与此前保留下来的战象也绕到了敌军侧翼——铁锤终于落下,而罗马人已毫无希望抵挡,只能撤退。同时代的历史学家记载道:“坚守阵地只会白白牺牲,或者说遭受这所有最痛苦的一切却毫无益处”。
于是罗马人最终主动离开了战场,而皮洛士也已无力扩大战果。
皮洛士在阿斯库鲁姆遇到了之后希腊化方阵与罗马军团对决时遭遇的几乎所有不利因素,甚至包括在任何战斗中都足以摧毁部队士气的突发事件,而他将这些危机逐一化解,且无论如何最终将敌人逐出了战场。
在战后面对同袍的祝贺时,国王也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说出了那句我们至今仍耳熟能详的名言:“再来一次这样的胜利,我们就将万劫不复”。
虽然皮洛士远非完美无缺的指挥官,且在战略决策上毫无韧性,但从他与罗马人交战中表现出的勇毅与战术素养来看,被汉尼拔推崇为仅次于亚历山大、战术上无人能敌的名将,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