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从杂志连载就开始看《龙族》的老读者,我记得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在《龙族》宣传的初期,整个团队是按照“中国版的《哈利波特》”来宣传这本书都的。
但在当时互联网并不盛行并且图书编辑掌握大量话语权的时代,可能是因为当时行业中“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通识,也可能归咎于某些懒于认真想文案的编辑,反正那个时候,“中国版xxxx”这个东西异常盛行,盛行到简直可以作为用来反向排雷的手段了。
原因很简单,只有自己手边没有足够能打的牌时,才会想着去碰瓷国外的同类作品。(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那个号称要做成“中国的龙与地下城”的《九州幻想》。)
《龙族》就这样带着“哈利波特”的烙印第一次出现在很多人的眼中,讽刺的是,那个说出“中国版《哈利波特》”的编辑本人也未必相信这样的说法。
可以说《龙族》差点被这样的说法埋没。
但有一种东西真的叫“老天赏饭吃”,就是在这样一个不利的开局的情况下,江南生生用一个永远低着头的衰小孩把《小说绘》这个杂志变得家喻户晓。
在那个娱乐读物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这本小说生生成为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这本书真的实现了当年编辑的“妄言”:成为了中国版的《哈利波特》。
我去过洛杉矶和伦敦的华纳兄弟影城,即使在这样一个“优质ip云集的地方”,哈利波特依然可以称得上是顶流。
但很遗憾,我并不认为《龙族》影视化之后可以取得这样的成就。
对于哈利波特的电影来说,它就像小说绘遇到杂志最好的时代一样,遇到了影视行业最好的时代,所以沉下心来做精品内容是能够获得切实的真金白银的回报的。
一切的一切都像天选:一群跟着小说一起长大的孩子,一群不计成本的创作者,一群尊重原著、并且有能力还原原著的导演(我记得我在《火焰杯》电影上映时看到过一篇影评:“还原是肯定会还原的,导演倒是敢不按照原著拍啊……”。
当然,我也不相信哈利波特的影视化团队是一群仅仅抱着单纯的理想主义去完成一个梦想的人们,他们也在谈生意,只不过他们的投资回报率相当可观,因此有了生意之余做梦的机会。
到了龙族这里,情况变得完全不同。
即使《龙族》按照对标哈利波特团队甚至《权力的游戏》团队拍出一部高质量的剧或者电影,它获得的成就也永远比不上前者,可能最多是这个健忘的社交媒体中那个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被无数人讨论的爆款,也许刨除了成本之后,所有人小赚一笔,之后呢?
下一个热点很快就会填补上来,数年的心血可能比不上营销出来的热点。
从结构上来讲,把《龙族》拍好这个事情本身就是“资本低效”的。
再加上江南本人的“反影视化”的写作方式(大量的情绪铺陈与心理描写,叙事以小情节为主),哪个剧组也很难把作品中的“原汁原味”的部分还原,而且就江南那个细腻柔软的情感,我不信有哪个小鲜肉能够把那样的内心演出来。
所以,《龙族》电影或者电视剧,很可能还会是像《上海堡垒》、《缥缈录》一样,变成粉丝为了青春和过去买单的载体。
之后,我们就心如死灰地把过去埋葬,走向那个诡谲的成人世界。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