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最近跟上了佳能的思路。
微单镜头,重量体积和画质一样重要。轻便高规格高素质镜头才是微单的好搭档。
期待索尼能够再接再厉,也出个易拉罐大小的70-200,价格相似锐度更高,那样我就可以再次出佳为尼了。
虽然我不喜欢部分粉丝的倾向,但我还是认为大法这支50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这么说不是因为他轻,单独的重量和体积指标并无意义,要结合其他“效果”综合考量,是个系数关系。
Z 50 1.2S的焦外并不讨喜,也许后景深的过渡区不错,但碰上某些密集线条是要抓瞎的,前景深的鬼畜现象更是一言难尽。同时,Z 50 1.2S在锐度、色散、眩光、对焦速度上都和自家1.8S比都有“落差”,这能让人忍么?
我一点都不觉得50 1.2S堆料有错,这么重和大也非常正确,完全支持(当然要是能去掉那个没什么用处的光圈环就好了),但如此代价没有换来该有的结果,或者说尼康强调的特点过于奇葩,这确实反衬了索尼这颗“正统路线”镜头的成功。
我认为正统尼康用户更应该在两个方案中选——
1:风格保持同58 0.95一致,画质略有损失的F1.2自动超重版,哪怕1.4千克跟720S一样握持也在所不惜(对,事实上720S重心合理,反而拿着舒服的多);
2:仿照大法,别搞什么劳什子STM,保证对焦速度,保证锐度,玄学尽量照顾,照顾不了就放弃,重量控制到一般水平。
现在的50 1.2S是两不沾,八不靠,令人失望。
ZV-1 的最大缺点是只有 1 寸底, 加上开了 EIS 之后焦段实在是不好看, 就算能加手柄, 等效 26 左右的焦距的画面拍 vlog 就很难看了.
ZV-10 的刀法思路和 ZV-1 没有本质的不同, 都是刀 EVF/IBIS, 但是 a6400 这样的机器虽然有 IBIS, 就算能和 OSS 镜头防抖同时启用, 但是那玩意对视频来说效果太差, 所以 ZV 和 Alpha 系列在非全幅产品上是有区别对待的.
当然 ZV-10 的问题还是很明显的, 1650 的等效最广端还是 24, EIS 开启之后变成 26, 那和 ZV-1 的差别也就是屏幕翻转方向、1.5x 传感器面积带来的更好的高感.
镜头方面, 腾龙的 11-20mm f/2.8, 开启 EIS 等效约 18-33mm 大概是比较适合 vlog 题材类的选择.
但总归残幅的镜头选择真不如全幅, 你能选到 20G(24GM 类似设计), 三洋 20mm 这样的优秀 vlog 镜头, 而且 A7C 这样的机身仍然保留 IBIS/EVF, 也有视频对焦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