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大环境在追求自律?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必要的吗?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ru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抛出一个歪论:之所以看上去大环境在追求自律,是因为对成功的种种归因中,「自律」往往是最容易放在台面上来说的因素,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品质。

试想一下,我们邀请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来面对上亿人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什么样的说法最容易广为流传呢?

- 「我从小跟着父亲观察自己家族企业的运作方式,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听众散了,这个学不来,这个二代的凡尔赛行为太嚣张。

- 「我非常执着于技术,上大学的时候就在探索一种跨语言的模块化编程方式,这就是后来的 XXX」。听众散了,太难了学不会,个别人点点头,好啊,极客精神,然后散了。

- 「我把握时机的能力非常好,这个行业,比我早一步的都成为了烈士,比我晚一步的卷不出头。」台下提问说,老师,那您是怎样看准时机的呢?企业家挠挠头,觉得归因为运气有点掉价,但也说不出能有什么百试百灵的方法论,尴尬地笑了......

说到底,将成功归因为自律,说的人不会尴尬,听的人能轻易理解,每个人都能尝试自律。建议他人自律,比建议健身者跑步还轻松,跑步尚且有磨损膝盖的风险,还有不适宜的人群,自律则几乎完全无毒无害,劝人试一下也没有心理负担。

但在我看来,自律并不是完全无害的,甚至并不是对每个人来说都必要的。自律本来是好事,但可能跑偏,产生副作用,一下子想到的有三种情形:

1、过度执拗于延迟满足,却忽略了未来收益的贴现率

关于自律,经典的故事是「你可以选择现在吃掉一颗糖,也可以选择 30 分钟之后获得两颗糖」,选择两颗糖的孩子,被认为具有自律的品质、面对诱惑时能控制住冲动,能成大事。

在这个故事中,30 分钟的两颗糖,显然比当前的一颗糖更加具有价值,糖随着时间产生的「贬值」可以忽略不计。但在现实中,未来的两块钱,可能还真就不如现在的一块钱值钱 -- 我说的不仅是通胀因素,还要考虑钱的效用问题,还要考虑能不能拿到手的风险问题。

当下的高薪 VS 未来的晋升空间,大公司稳定的环境和 VS 创业公司的期权激励,这些选择远远比现在的一颗糖 VS 将来两颗糖复杂,选择当下、拒绝延迟满足,没有什么丢人的,只要想清楚就好。

2、将自律片面理解为忍耐,而放弃了受保护的正当的权利

前些日子,某互联网公司因为存在恶性加班问题引发争议,我跟几位该场员工聊了聊,发现很多员工在用极度自律的心态看待延长工作时间的要求:为了避免显出游手好闲的样子被领导约谈,自律地去要求更多工作任务;为了避免在每月进行一次的打分考核中落后,自律地自愿加班。

我曾如此描述过这样的工作氛围:

这种管理方式,就像是班主任不断在教室巡查时的晚自习:同学不能交头接耳,班主任密切关注着大家,随时可以警告表现不好的同学。
这时,如果有一个插班生突然加入了班级,他会如何选择?我猜,大概率就是照着旁边同学的样子,有样学样,以至于这一套潜规则可以自发地维持下去。

过度「自律」,让自己接受一套工作环境潜规则,往往意味着放弃一部分合法权益,而整体权利意识的淡漠,又让「自律」成为了管理者推行不合法制度的工具,成为自己的枷锁,这就走入歧途了。

3、为了自律而自律,却模糊了最终的目的

如何实现自律,乃至要不要用笨拙的方法去实现自律,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而且答案千人千面。

有时,你可以选择绕开诱惑,而不用死磕,不需要逼着自己体验戒可乐的痛苦,选择无糖可乐继续快乐既可,没必要制造困难去克服;

有时,你的问题并不在于无法坚持,而在于没有明确的目标,这是不必强迫自己考多少证、报多少班,真正需要的是跟从业者交流,想想自己五年后需要达到的人生状态;

有时,你的毛病不在于缺乏规划,也不在于自控力,而在于谋而不决,始终不敢踏出第一步。与其强调自控,对特定的人来说,唯一能够打破僵局的,反而可能是任性的「信仰之跃」。

自律并不是金科玉律,他只不过是一种相对不容易被挑出毛病的品质,因此得到了广泛传颂,不必神话它,仅此而已。


user avatar   sean-yen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听过棉花糖测试吗?

斯坦福大学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儿园进行的有关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学经典实验。

在这些实验中,小孩子可以选择一样奖励(有时是棉花糖,也可以是饼干、巧克力等等),或者选择等待一段时间直到实验者返回房间(通常为15分钟),得到相同的两个奖励。

实验发现,只有30%的孩子能坚持到15分钟以后。

但是后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能为偏爱的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如更好的SAT成绩、教育成就、身体素质,以及其他指标。

问题来了:那些立刻就吃了棉花糖的孩子们,是不是不自律?

我爸妈大概也是报纸上看到了这个新闻,在我小时候也和我玩过一样的实验。

但可能是我爸妈对我要求高,直接把时间从国外的15分钟,提到24小时,明天再给。

我纠结了几个小时后,还是坚持不住吃掉了巧克力。

我是不是不自律?


回到问题本身:

  1. 大环境没有追求自律,如今的大环境追求个人选择的自由
  2. 追求自律,不是必需品,996是一辈子,三和大神也活一辈子,活法不同,各取所需

我的观点是:自律是反人性的

不要为了自律而自律。设定目标,为了目标去自律。

你每天长时间打小时网游,是不是不自律?如果你是职业选手,或者在职业选手的进阶路上,那可能反而是自律的表现。

你每天读3-5个小时的小说,如果你的目标是当作家,希望写点东西,没毛病啊,但如果你是高三接近高考,目标清北的学子,你会不会有点担心自己?

首先确定自己的方向,如果你的目标是结婚生子,但现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另一半,那么努力相亲,认真对待暧昧对象,就是一种自律。

这肯定是不符合传统的自律价值观的。但现在我们的社会价值观更包容,更开放。

升职加薪是一种成功,陪伴家人也是一种成功,吃遍天下美食也是一种成功。只要你喜欢。

以你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就是一种成功。

所以安邦定国朱元璋是成功典范,攘除外寇戚继光是成功典范,旅游博主徐霞客也是成功典范。

回到传统的自律观念上,之前有大学生来询问过类似的问题:

  1. 大学期间需要特别自律吗?
  2. 为啥我的自律坚持不下去?

这是常态。

职场上也是如此,高度律己,并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中学时,你是学霸,大概率被老师同学们当成众星捧月的尖子,受到特别爱护和关照。

到了大学,会因为你多背了单词,考了个口译证书,就一定会比其他同学更好找工作吗?

到了职场,公司会因为你多加了几天班,下班后还研究ppt技巧,给你涨薪吗?

难,至少可以肯定,绝不是立竿见影起效。

但自律,是反人性的,需要反复激励。

而在大学和职场上,自律很难赢得即时反馈,就会让人怀疑自身努力的意义。

一旦你开始质疑自律的价值,你就坚持不下去了。

举几个例子:

你一大早起床开始背单词的时候,室友们刚刚通宵完沉沉睡去,到了考试的时候,他们临时抱佛脚,考场上互相抄一抄,成绩也不比你差……

你希望给自己求职加上砝码,决定每晚在图书馆自习啃下某个证书(CPA,ACCA,英语专八……);你的同学们正在学生会把酒论兄弟,社交搞得欢,结果有好的工作机会的时候,学生会里消息最灵通的同学拿到了,而有一堆超难证书的你却只在一个月后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

你一大早开始换乘三辆公交,从郊区的校区冲到市中心的公司实习,每天实习工资还不够在楼下吃碗便当;同学们逃课去KTV唱歌,男生女生在黄昏的校园里卿卿我我,浪漫满屋,而还在办公室做Excel表格的你看着口袋里少得可怜的实习工资,安慰自己谈恋爱太烧钱了。

这种事情经历多了自然会怀疑人生:

通宵玩游戏比早起读书有趣多了,喝酒吹牛皮比啃证书容易多了,谈恋爱比上班……这有什么额好比的吗?


我的建议是「给自己找目标,自己奖励自己」。

1.定目标

没有对比没有伤害,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来源于无意义的对比。

为什么他玩游戏能混及格,我那么努力也就刚刚及格?不公平。

相信我,10年后回头看这段往事,你绝不会那么纠结。因为现在你的境界完全不同,无论你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还是在奔向目标的路上,你都不会再纠结当年的所谓不公平。

本质上说,我们努力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为了「看起来比别人优秀」。

我一个四川的大学同学,刚进英语系的时候,普通话还没说利索。

大学四年里他非常努力,但并不见得比我这样的浪玩一族更加出色。

但人志不在此,毕业后考研去了北大,再后来进入了金融投资行业,如今的他年薪大概是我两倍吧。

如果你是为了显得比别人优秀而读书,这点小自恋很容易被现实的阶层差距崩得粉碎。

如果非要比较,就和自己比,我们的努力是为了比自己更出色。

大一的时候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自己喜欢做什么类型的工作,擅长哪些技能,希望往哪个领域发展,都开始考虑起来,为自己定一个四年后的目标,然后拆分目标,一点点往自己的理想去靠近。

2.奖励自己

我们回想一下,

高中阶段的努力是即时反馈的,努力就能出成绩,出成绩就能受表扬,同学羡慕老师欣赏家长奖励都来了。

大学阶段努力的根本逻辑是延迟满足,你知道未来你会取得更大的成功,但身边的一切都告诉你,你的努力至少在现阶段没法得到任何成效。

那怎么办呢?

自己给自己奖励。

当你考过某一门证书后,去朋友圈炫耀一下,给自己买一份过去一直舍不得的网红蛋糕,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品尝成功的喜悦;

当你成功拿到你梦寐以求的知名公司的实习offer后,给自己放松一天,去和朋友们一起唱K唱通宵;

当你成功通过打工和实习积累自己的第一份工资后,不要省着,拿去买你一直心水的手机、游戏机、化妆品……

一个坚持长跑20年的朋友曾经告诉我这样一个道理:

长跑,贵在坚持;而坚持就要让自己喜欢长跑。切忌跑到腰酸背痛,当你疼痛时你是无法坚持下去的,这是反人性的。

自律拼搏也是非常反人性的事情,你需要依赖的不仅是铁一般的自制力,而是有效激励自己的办法。

最后关于自律和躺平多说一句:

都是个人选择,没有对错。

但最让人恶心的是:

你明明毫不自律,却在网上制造焦虑,给年轻人扣帽子说不自律就没资格活着。

以及

你明明很努力很自律,却忽悠其他人躺平不要努力,因为这个世界很不公平

都是贱人。

以上


user avatar   xhtlj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知乎日报


大环境没有鼓励追求自律,大环境在鼓励追求自我。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丰富的自由职业种类也给了我们很多选择,你做自己就可以,画画、写作、自媒体、直播、健身、旅游……,去过想过的生活吧。


或者,你就算懒,就不想自力更生,只要拉得下脸,只在意最底层的需求,吃住玩,在国服里,可以选择啃老、救济、乞讨等角色,也能过得舒舒服服的。



但你说我玩腻了,想要追求高层次的需求,我要尊重与爱,我要自我实现,那你就得换国服的奋斗区了,这个区有点硬。


因为你必须得出卖点什么,换取别人的回报和认可,才能获得尊重与爱,才能自我实现。


一、不同的职业与自律

为了认知上的简便,我们所把有职业区分为两类:出卖结果和出卖时间,实际上两者并不完全割裂。


1、出卖结果


所谓出卖结果,就是别人只看重你的交付,比如你的演技、你的写作、你的画功、你的唱腔,这类职业大多数可以叫艺人或匠人。


只有你的才能和手艺超出常人很高一截,才有资格出卖结果。比如,相同报酬下, 你演技更精彩、文章点赞量高、你的脱口秀掌声最多、你的直播带货量销量更高。


这个区里,有天赋的高手一大票,带资进组氪玩家满地都是,长辈庇荫的大有人在,你要想出头,恐怕一万小时练习都未必能搞定的,有的人终其一生也是路人甲。


所以你要尽可能多地训练、实践、验证、改进,提升水平,达到专业水准,交付更精彩的作品,获得更高收入与尊重。


但要想完成更多训练、实践、验证、改进,就必须投入更多时间,可时间是没有弹性的,谁每天能多活一小时吗?


既然你选择了高层次需求,就必须舍弃一些低层次的需求,比如社交、游戏、短视频、啤酒烤串。


因为你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入专业领域的训练,才有资格出卖结果,才能卖个好价钱。


同时,你还得为保养创作条件而投资、而杜绝不良嗜好,比如因为要直播,就得保护脸和嗓子;因为要演戏,就得保持身材和皮肤;因为要写文章录视频,你就得学习各种技能吸收大量素材。

要是不自律,这些怎么实现?成不了赛道头部选手,你想卖,谁买?


2、出卖时间


和上面的艺人、匠人相比,出卖时间相对容易一些,但自由度也更低。


这些人大多叫白领或蓝领,需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区域,按规定的流程,做规定的事。


这个人群里的资源集中度没有上个人群那么高,收入差距不像艺人那么夸张。


但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你的客户(公司或领导)除了在意交付成果,还看交付过程。


所以你经常被两个维度的指标考核,一个是业绩指标,另一个是行为指标(可能披着素质、企业文化、价值观、民主测评等外衣),就是对你这个人的评价。


如果你想晋升,你想拿高薪,想赢取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你就需要行为绩效也拿高分,也就是做到——靠谱。


靠谱是组织对优秀员工的期待,中文一般解释为有能力且可控,在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较高的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


尽责性指我们控制、管理和调节自身冲动的方式,评估个体在目标导向行为上的组织、坚持和动机,反映个体自我控制(self-control)的程度以及推迟需求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的能力,尽责性可以把可信赖的、讲究的个体和懒散的、马虎的个体区分开。


尽责性性格特质下面还有几个子维度:胜任力(competence)、条理性(order)、责任感(dutifulness)、追求成就(achievement striving)、自律(self-discipline)、审慎(deliberation)。


比如,整理一份表格工作很枯燥,我们都容易偷懒不想做,但尽责性高的人有更强的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在责任感、自律性的驱动下,把事情完成。


又比如,周五晚上是自己做饭,还是点一份美味的麻辣烫烤串?尽责性高的人就能控制住自己的口腹之欲,审慎自律地回家做饭。


多项研究发现,尽责性对各行业的任务绩效都有较好的预测性,也就是说尽责性高的个体,业绩不会太差。


如果你想晋升加薪,你就要表现的更加有能力、有责任感、更高成就动机,以及重要的自律。


那自律是不是很难?


二、如何自律


自律在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自我控制(self-control),是个体通过监控自己,,克服某些固有的行为反应倾向,使自己的行为更符合社会或自我标准的过程。

主流的自我控制资源模型 (self-control strength model)把自我控制定义为一种有限的资源,个体在前序任务上进行自我控制会消耗一定的自我控制资源。

资源被消耗后处于暂时性的枯竭状态,即“自我损耗”(ego-depletion)现象,使后续即使毫不相关的自我控制任务表现下降。

所以如果你在一天内做了许多次选择,上午好想开一罐可乐啊!中午要不来顿美味的黄焖鸡米饭?下午真想来杯奶茶?即使你每次都控制住了自己,等你到晚上再做决策时,你就已经没有足够自我控制力资源确保做出正确决策了。

所以,所有的减肥都是在晚上破功的。

这里我们从行为经济学、认知心理学、人本心理学角度,分享几个简单易上手的自律技巧。


1、预先承诺

预先承诺(pre-commitment)可以看作是提前做出一个长远目标的决定,限制个体对即时诱惑的选择, 从而避免个体在未来缺乏意志力时出现自我控制失败, 做出冲动性决策。

例如, 把闹钟放在远离床的位置,迫使自己起床把它关掉;故意走另外一条路,避免经过某家店时想进去买东西。

因为人们对不同时间上的选择偏好是不一致的,当个体在面临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选择冲突时,容易受到诱惑的影响而出现偏好反转(即偏好即时满足)。个体通过提前承诺选择长远价值的选项,可以防止在未来因意志力薄弱而做出对短期利益的冲动选择。

比如,为了不乱买衣服和家什,我买东西前先看看有什么可以扔的,保持物品总量不变;为了避免喝糖水,制定喝可乐后必须完成5公里跑步原则。


2、远离诱惑源

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是绕过问题,克服诱惑最好的方式是远离诱惑。

如果你控住不住对附近夜市串和小龙虾的喜爱,那整个夏天都不要从那里经过。

如果你忍不住想喝奶茶,可以网上搜搜一天一杯奶茶的危害,看看奶茶店里卫生多混乱,让自己恶心到不想喝奶茶。

怕玩手机浪费时间,就删掉短视频软件,晚上读书写作时关掉手机,放心你错过的新闻和红包都很廉价。

以及,不要把手机放在手边。


3、提高监控水平

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是自我控制过程的重要组成, 提高个体执行控制任务时的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或自我监控水平,也可以有效提高自我控制。

当你可能面对抵挡不住的诱惑,比如美食,你想想自己身材多差,想想别人当时是怎么羞辱你的,你每次拍照花多少时间P图的,买次买衣服多么难,每次跟朋友聚会是多么忐忑与尴尬。

然后再假象一个人站在自己对面,指着你说:就你这身材还有脸喝奶茶、撸串,你还要不要脸?!(嫌说的太狠,可以自己设定台词)


4、自我控制训练

自我控制力量模型(strength model of self control)认为,自我控制力量类比于肌肉, 可以通过锻炼变得更加强壮。

有规律的自我控制训练可以扩容你的自我控制资源池,而且其所带来的自我控制力也有助于提高在其他领域的控制力量。

Oaten等人的一系列研究结果发现, 那些完成某一训练项目(如健身、财务管理)的被试,在学习、压力应对和情绪调控等领域的自我控制力量也得到明显改善。


5、恢复自我控制资源

自我控制资源类似于人体肌肉里面的力量,当暂时的损耗之后它还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或方法得到恢复。

睡眠和放松都有恢复控制资源的效果,研究证实,睡眠或放松后,自我控制水平比自我损耗状态的会更高。

另外,如果是坚持做的事情(而非逃避的),那培养自己对事物的内在兴趣有助于提高自我控制行为表现。比如认识到减肥的健康意义、投入到系统改善身体机能,你会更加容易杜绝可乐。



其实自律并没有那么难,只要你找到一个努力的方向,把关键的注意力资源都放在主要的目标上,足够沉浸其中,其实也不会有太多选择会干扰到你的自律。

当遇到让你纠结的选项,记住,这些跟你的人生目标比起来都算不上什么,追赶自己的人生目标才是最重要的,不把精力浪费在无关的小事上。




Reference

  1. 窦泽南, 方圆, 周伟, & 乔志宏. (2017). 自我控制的奖励模型与神经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1).
  2. 刘雷, 苏缇, 彭娟, 郭逸群, & 冯廷勇. (2014). 延迟折扣的认知与神经机制:特质性与状态性研究取向. 心理科学进展, 22(7), 1047-1061.
  3. 黎建斌. (2013). 自我控制资源与认知资源相互影响的机制:整合模型. 心理科学进展, 21(2), 235-242.
  4. 于斌, 乐国安, & 刘惠军. (2013). 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 心理科学进展, 21(007), 1272-1282.
  5. 詹鋆, & 任俊. (2012). 自我控制与自我控制资源. 心理科学进展, 20(009), 1457-1466.
  6. Baumeister, R. F. . (2000). Ego depletion and the self's executive function.
  7. Oaten, M., & Cheng, K. (2006a). Improved self-control: The benefits of a regular program of academic study.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8(1), 1–16.
  8. Wan, E. W., & Sternthal, B. (2008). Regulating the effects of depletion through monitor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4(1), 32–46.

user avatar   hua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大家都追求自律?

自律确实能带来很多好处,无可厚非。大家也听过很多通过自律取得成功的故事。

很多公众号经常发鸡汤,给读者讲某某大佬每天八点上班然后工作到凌晨四点,仿佛大家这么做,也能成为大佬。但说实话,我认为这种鸡汤文并没有讲清楚自律的本质,而是在贩卖焦虑,甚至宣传伪自律,通过这些鸡汤文,大家有对自律产生了误解;更有甚者,按照这些鸡汤文打鸡血的方式,每天学习18小时不间断,结果三天后就受不了,陷入了「读文章打鸡血 -> 制定满满的计划 -> 坚持不下去- > 自责-> 读文章打鸡血」的循环。

说实话,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方方面面都自律的人,但我还是可以分享自己在追求自律上一些成功和失败的经验的。我认为,大家对自律误解太多了。主要有以下四点:


误解一:自律就一定比不自律的人优秀

我刚好看过王石和冯仑的一场辩论,题目叫《自律的人比随性的人更优秀吗?》,原视频在[1],王石持反方,冯仑持正反。

以下是他们讨论的部分对话:

王石:我不赞成(这个说法)。不是说自律的人就是比不自律人更优秀,并不是绝对的。优秀,什么标准?比如说,著名诗人李白,做一个大诗人,很成功。但是他很自律吗?‘李白斗酒诗百篇’,他喝酒的时候,天王老子都无所谓的,不但不自律,而且狂放不羁。所以说,自律的人就比不自律的人成功?我认为这是不成立的。
冯仑:我可能是受过去的教育的影响,上学,到中央党校,天天都被告诉要自律,自律就很成功。很多党性、纪律性的要求,要严格要求自己,上课要拿本记,然后走到哪要看领导,领导不说话,不能随便乱说,要完成组织上交给的所有事情。所以我一直有个印象,自律是先进性的表现,是很多事情做成功的关键。
王石:自律当然是一般的社会规范的要求,(但是)它不是成功的一个前提,说‘你必须这样做’。
冯仑:但是,比如从做企业来说,我觉得这个话也还成立。比如说,你比我自律,你做企业对目标更专注,做事情比我执着。其实做生意当中我一直在跟自己作斗争,就是要聚焦,可是忍不住还是容易被外界的东西吸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还看到很多企业,比如过速地扩张,杠杆非常大,这可能也算是一种不自律。
王石:为什么自律?还是和能力有关系。从某种角度来讲,它是一种对自己能力不够的自我补偿。比如说学校里的学霸,就是不用很好地学习,甚至也不用很遵守纪律,但是学习成绩很好,这才叫学霸,学习不是很用功,但是考试总是得第一。我不是那样的学生,实际上我学习还是非常刻苦的。所以我不觉得是自律就是成功了。

事实上我是偏向王石的观点的。自律当然是个很好的品质,但如果说仅仅从自律来评判一个人,那就太单一了。自律也不完全是一个独立的品质,有的人,让他保持自律,反而会损害他的创造力。所以,仅靠自律与否来评价一个人,太片面了。


误解二:自律一定能带来成功

大家天天都听「自律带来自由」的slogan,这话不假。但我们都听说过,选择大于努力。

自律可能成为战术上的勤奋,但掩盖了战略上的懒惰。在前面提到的辩论里,王石说「自律是对自己能力不够的一种自我补偿」。但没有选择对努力的方向,努力就不是「自我补偿」,而是「自我安慰」了,自律也成了伪自律。


例如:

  • 我天天按时吃饭,很自律吧?但我为啥没成为美食家?
  • 我天天都写知乎,很自律吧?为什么成为不了大作家?

如果没有选择好正确方向就想成功,那自律也无济于事。


误解三:自律一定很费劲

有人会说,自律太痛苦,我就想过随性的生活,就想当个普通人。实际上,有的时候,自律比不自律更轻松。

一说到自律,大部分人会想到那种强迫症式的生活,从而望而却步。很多人以为,自律就是定一个健身、学习、工作的计划,细到每天几点几分干什么。自律不代表你过上苦行僧的日子。

我至今健身7年了,别人总是问我,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不枯燥吗?事实上我是很快乐的。

真正的自律,会让人处于一个身心和谐的状态——完成的自律增加自信,自信反过来促进自律持续。对我来说,就是在运动记录软件上1RM预测往上的曲线,还有逐渐紧迫的袖口。运动的肌肉酸痛,和对掉肌肉的担忧,后者hurts more。


误解四:自律是时刻必要的

自律是个好东西,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必要的。

有的地方,我做不到自律。就健身来说,虽然在增肌方面我可以做到自律,但我体脂不算低(但也不胖),看不到八块腹肌。这也是很多健身的人的「通病」。因为在减脂方面,激励反馈是不一样的,而且需要节食,而节食会让我无法集中精神工作,所以我很难强迫自己减脂。或许有一天,我体脂水平影响到我健康了,我就会有动力开始减脂了。所以,如果不自律能让你持续退步,甚至影响你身心健康,那么自律就很必要了。

所以,虽然自律可以很轻松,但有的时候,面对陌生的领域,自律也可能是痛苦的。痛苦会消耗你的精力。而我的精力还需要分配给工作,所以在饮食方面,我就不自律了,怎么开心怎么吃。

如果每个地方都想做到自律,那么很可能方方面面都做不到自律。


自律的本质:精力管理

自律是一种自我约束,它与伪自律最大的不同是,以人为本的核心。什么叫以人为本?是但凡做一件事,都是从人的角度出发,这个角度包括人的身心健康,而自律正是在保证人身心健康下,展开的一种自我发展的手段。所以,我认为,安排满满的计划,让自己每天精力透支的工作,是一种「伪自律」。

自律怎么开始?

正如前面说的,有的自律让人快乐,有的自律让人痛苦。让人痛苦的自律,会消耗人的精力,而人的精力有限,所以,怎么分配精力是个问题。

我个人喜欢的一种自律方式:daily highlight。这个方法对那些认为自己一点都不自律人来说,是一个好的方法。每天也许有很多事情,但每天只挑出一个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highlight),完成了,就给自己鼓掌或者奖励;如果没完成,不要给自己惩罚,也不用过分自责,明天继续就行了。这样你很快会培养起信心,开始养成自律的习惯。

人的精力又像肌肉,可以增长。当你在一个领域自律一段时间了,这个领域对你来说,就是「自动化」的过程了,你就可以把精力用来培养下一个习惯了。

自律在于自我管理,而非自我控制。当察觉到自己做的事无法全身心投入时,不妨让自己试着少做一件事,从而达到全身心投入到这件事的效果。毕竟你面对一个新领域,感觉能力不足时,此时系统的熵是非常高的,也就是很多东西在你看来都是不确定的;但你通过自律,你可以对抗这一个熵增,而对抗熵增,是要能量的。你要管理好你的能量,而不是透支能量

最后,分享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来自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

所谓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物,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

参考

  1. ^冯仑VS王石:自律的人比随性的人更优秀吗?-完整版-共识 https://v.qq.com/x/page/f32039he8jc.html

user avatar   fu-lan-ke-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相关话题

  35 岁的你想告诉 28 岁的我什么人生道理? 
  为什么心理学很牛的人,也不见得能完全与周围的人处好关系? 
  如何评价共青团网络处副处长王郁松因贪污受贿入狱? 
  你如何看待「进入社会后,如果放弃兴趣爱好的话简直是一种自杀行为」?你有什么可以拯救自己的兴趣爱好吗?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你是什么时候觉得这句话是假的,或者说你是什么时候认识到社会是不公正的? 
  如何看待网上出现的没钱不要生孩子的言论? 
  如何看待50岁女主管被公司要求退休?如果是你会怎么办? 
  同学考试作弊,我举报了他,导致他被处分丢了学位证,现在我好像被全班孤立了,我有错吗? 
  有哪些像伽利略铁球下落实验一样直觉与事实相违背的事? 
  为什么会有重生文? 

前一个讨论
做过变性手术的人死后,法医该怎么判断性别?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网友爆料良品铺子鸡肉肠生蛆,商家称同意赔偿1000元?网红零食食品安全问题如何规范?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