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本来是有用的,只是对比多了,也就没用了。
一个人可以凭借努力,考更高的分数,去更好的大学,过上更好的生活,让自己的子女在起跑线里领先一些。
但什么时候努力变得没有用呢?
因为对比。
你高中拼命学习考了个不错的大学,某同学高考落榜,但他的父母把他送出国了。
你大学早九晚十图书馆自习室待着,找了份还行的工作,但你的室友去了爸妈公司享乐。
你996的工作,喜滋滋拿着薪水交房贷,可是老板昨天刚刚换了一辆豪车。
...
努力是永远能够提升你的,但这种提升在对比下的获得感却越来越小,越来越微薄,而你呢?越来越累。
这是“阶层固化”的结果,也是“内卷”的结果,努力开始变得没用,还不如投胎时努力哆嗦一下,这让很多人选择躺平。
努力不是没用,而是副作用不小,尤其是过度的努力,副作用更是非常大。过度的努力不是没用,而是没达到预期的用,而造成的心理不平衡会在大环境里造成更多负面的影响,所以即使个体上努力有用,在总体上努力不仅没用,反而是负收益的。
大多数的努力,其实都包含了一点,延迟满足。就用延迟满足最基本的比喻。早上吃2颗糖,晚上吃2颗糖,这是正常情况。但努力的人往往期待的是,早上不拿糖,晚上我能吃6颗糖,并美其名曰,谁叫你们不努力呢。甚至还有人希望早上吃2颗苦糖,晚上吃10颗糖。我们确实有一段时期是这样的,甚至回报更大,导致很多人相信这一点,但历史往往不是这样的。往往是这样的:早上不吃糖,晚上也是只能吃4颗糖,白等了;早上不吃糖,晚上却只能吃3颗糖了,这个叫错过了;早上不吃糖,晚上还是2颗糖,这叫白努力了;还有早上不吃糖,晚上10颗糖,过一小时,糖无限量供应了;还有人早上拿了4颗糖,晚上又忽悠一群想成功的人把糖给他,这就是庞氏骗局了。
我说的这些应该都挺正常的吧,看到的应该也不少了吧。这其实没什么。但努力的副作用就出现了。这些早上没吃糖的人,心里不平衡啊,这是正常的,但人性的黑暗,加上对公平的追求,就会出现一些不太好的观点或者愿望了。他们无力改变晚上自己糖少了的现状,就会希望那些早上吃糖的,晚上没糖吃,或者对过一小时糖能无限量供应了,极力阻挠。我们很多时候能很坦诚地说那些移民的不见得希望国内发展好,因为这证明他们投资错了,但我们很难坦诚面对那些拼到大城市的不希望家乡发展好的那种潜意识的愿景。
其实为什么“小镇做题家”会是个带贬义的词汇,其实就是这些人往往按出身应该是追求平等的,但一系列竞争的胜利,让他们觉得自己应该追求公平,甚至会追求极度的公平,但他们其实又享受了平等的好处,才能站在公平的赛道上。我曾说最左派的政策往往会培养最右派的管理人员,就是这个原因。在平等的竞争环境里,不断胜出的人,他是看不到平等的好处的,他会很有一种错觉,是单纯靠自己的能力强。当他坐上管理位子的时候,只会不断升级竞争,只会说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一代超越,只会觉得自己一代人的竞争就超越了别人几代人,觉得自己天纵奇才。只会觉得凭什么别人不能不吃糖,凭什么别人不能吃苦糖,这就是过度竞争,内卷了。就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凭什么我吃过的苦,你不能吃。还有这些人,对原阶级的感情是恨的,因为他们觉得是原阶级拖累了自己的才华,导致自己要吃那么多苦才能获得他原本应该轻松就能得到的回报。这种情感,才是人类最朴素的情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我们接受了共产主义教育,就会有更高的追求,就是大家都不用那么苦,但也没有人上人,是可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的。
我的例子还只是说不吃糖,更不要说吃苦糖的了。问题是有些人不论是社会环境逼迫,还是家庭环境逼迫,其实是被迫延迟满足的,这反噬就更大了。
我的观点是,适当努力,适当延迟满足是好的。我们曾经有过一段延迟满足回报过大的时期,导致内卷成精;但我也不希望,延迟满足完全没有回报甚至是负回报,这样就会导致躺平的一代。我最希望的是,努力里面,延迟满足的前期痛苦不要太大,比如学习中本身就能感到快乐,比如不要不吃糖,不要吃苦糖,不过是早上10颗,晚上10颗,变成早上7颗,那晚上即使还是只拿10颗,也不是不能接受了。
车技跟你的不洒一滴水毛关系都没有!
车辆驾驶就分两种情况:
1竞技体育,讲究的是追求极限,更高更快更强,汽车运动就是要找到车辆控制与失控间的一丝丝细线,踩在线上,恰到好处,整快了,飞出跑道,整慢了,惨遭淘汰。
2公路驾驶,这里比的一是对路况的熟悉,哪能违章哪不能;二你对其他驾驶员心理和行为规律的掌握,比的是提前预判;三是你对交通规则的理解,知道怎么判谁占理;四是对交警行为的熟悉,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怕什么,什么时候得寸进尺,什么时候虚张声势,掌握规律控制主动权。
任何一种情况都跟你的不洒一滴水毛关系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