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怎么看待“犬系男友”被称侮辱男性?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词是不是侮辱性的,肯定不能由说的那个人觉得啊,应该是受众决定啊,比如ni ge,我肯定不觉得是如果性的词语,但黑人觉得是,我说了不算

如果是不是侮辱性的由我说了算,那假如我觉得biaozi也不是侮辱性的我就可以说了吗?


user avatar   dong-nuo-jiang-jun-de-can-m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女权思维的裹挟下,时至今日,所谓的“丧偶式育儿”、“丧偶式婚姻”、“直男癌”、“凤凰男”、“妈宝男”等新词,早已脱离了原先的含义,成为女权主义者对中国男性实施大规模污名化的工具了。就如同男人惧内、怕老婆、妻管严、耙耳朵、服侍妻子等现象,往往会被女权们冠上爱妻、宠妻的称号。而一旦男女互换,妻子哪怕仅仅表现得传统贤惠,也往往会被女权主义者们挂上男权压迫、女性受害之类的牌子。这就是当下中国女权的舆论现状。

更重要的是,这场旷日持久的造词运动,只不过是中国女权对本国男性实施污名化的一个片断而已。与之同步的吐槽、批丑、投稿等舆论炒作,才是女权们多年来一直力推的重头戏。

1 集团式吐槽与批丑
这里说的吐槽,指的是中国女性在女权思潮的驱动下,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以讲故事的形式对本国男性实施全方位批判的一种舆论行为。这也是“渣男”一词较早出现的场合。

而这种“讲故事”的形式,倘若以国内社交网络的发展进程作为参照的话,则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彼时,国内的互联网建设进入了快车道,一些知名的网络社区相继上线运营。这种新颖的社交方式,以及便捷的交流渠道,很快就得到了网民们的青睐。从此,聊天交友、写文抒情、发表见解,成为了公众上网的一种娱乐方式。在这过程中,中国女性针对本国男性表达的各种不满与批判,也开始在各大论坛上频频出现。这些不满与批判,大多被包装成“婚恋故事”或者“情感经历”,其内容几乎都带有明显的性别立场和单一的叙述角度,所呈现出来的也都是“坏男人配好女人”、“高档女遇低档男”或者“悲惨女性”的故事,因而很受女网民们的欢迎。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故事越来越呈现出强大的引流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庞大的阅读市场。因此,不少论坛在运营过程中,还为此类内容设立了情感、婚恋、女性等专属版块,以满足女网民们的需求。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二十年后的今天。

由于这类吐槽涉及情感纠纷、家庭矛盾等问题,很能吸引女网民们的关注。因此,多年以后,当自媒体时代来临的时候,众多营销号便盯上了这一宝藏,不时地搬运相关内容,以此来吸引眼球,争取流量。与此同时,部分严肃媒体(包括官媒)也会从网络上寻找这类热门贴子,以“网友发贴”的名义,对这类吐槽中国男人的事件进行报道。但由于这类事件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发贴者的一面之词,大多没有实证,所以大部分严肃媒体在此前的多年里,采用的都是少量报道,不敢太过频繁。
进入2014年,国内多家媒体以及女权主义者们开始集体行动,相继发表文章,对中国男性实施大规模批判,并且在这年的夏天,在网络上掀起了“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的大讨论。








相关话题虽然引起了部分中国男性的反驳但就整体而言,中国男性的反应是迟钝的他们对这类话题显得不关心、不敏感、不积极、不在乎。所以,在这场从网上延伸到网下,从网媒传递到纸媒的舆论讨伐中,中国的女权们取得了圆满的胜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进入新千年以后,中国女性的女权意识从量变到质变的一场完美演绎。而这场完胜,严格来说,只不过是一场有预谋的试探而已。在这场试探中,中国男性极低的团结度以及极高的承受力,在女权面前表露无遗。就如同某些人说的那样,中国男人确实不行了。

随着这场大型舆论试探的成功,从此以后,中国的女权运动进入了全面田园化的时代。与之同步的,是各路媒体在性别议题上,开始朝着“产业化仇男”的方向大举迈进。各种仇男利女的媒体作品,宛如廉价的兴奋剂,开始被源源不断地制作出来。与此同时,“国男丑陋论”与“国男不配论”也成为了各大媒体、情感作家以及女权主义者们经久不衰的话题。时至今日,网络上随便一搜,便能搜到大量相关文章,辱骂中国男性成为了一种既时尚又吸金的舆论模式。




2 知音体仇男故事的流行
2015年,随着国内女权思潮的进一步高涨,女权主义者们对中国男性的批判也进入了一个新高潮。这一年开始,微博上涌现出了大量知音体仇男故事。

所谓的知音体仇男故事,指的是这类故事的表现形式,类似于人们日常看到的《知音》杂志一类的文章。当然,这与《知音》杂志本身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就水平而言,仇男故事当中的大部分,也没能达到《知音》杂志的水平。这里使用“知音体”,只是借用了这一为人熟知的称号而已。

这里要说的是,尽管这类故事也是对中国男性实施舆论攻击的素材,但与各大社交平台上的吐槽贴不同,这类故事算得上是艺术化、精细化的吐槽了。它们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流传于各大论坛上的情感长文。这类长文的出现与前面所说的吐槽贴一样,至少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后期。彼时,女性的声音已经呈现出了强大的引流作用。而伴随着吐槽贴的流行,长文故事也开始大受欢迎。并且,随着这类文章的风行,网络上渐渐涌现出了一批专门撰写此类文章的写手。期间甚至涌现出了一些以“身体写作”而闻名的女作家。这种情况延续至今,同样经历了至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在这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长文故事不仅在原有的论坛上起到了吸粉引流的作用,其影响力还不断地扩大,继而对此后一些新兴的网络平台(如豆瓣、知乎、微博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国内知名的社交平台微博为例,早在2015年之前,这类故事在微博上就已经存在多时了,只不过都是以零散的形式对外发布,频率并不固定。进入2015年之后,知音体仇男故事告别了以往零散发布的形式,进入了定期投放的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近乎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其特点如下:
(1)、采用潮汐式投放,每个周期(大约七到十天)会有一篇爆文,由营销号以长文做成图片的方式对外发布,其形式大致如下:


(2)、大部分故事都是以女性的身份兼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创作,即故事里讲述的都是“我(女主角)的经历”。其次是“我闺蜜的经历”、“我女同学的经历”、“我女同事的经历”、“我姐妹的经历”、“我某位女亲戚的经历”、“我认识的某位女性的经历”等。也有部分故事是以男性的第一人称进行创作,如上图所示的“自黑式长文”就是最典型的一种。但在众多故事里,以第三人称进行创作的文章却基本没有出现过。其中的原因,根据业内人士的分析,是因为使用第三人称进行创作,会使故事变成纯粹的小说,不利于营造“非虚构”或者“亲身经历”的阅读体验。

(3)、文章来源复杂,但以豆瓣、天涯、知乎等平台搬运过来的长文为主,微博自媒体的原创作品较少。并且,当中有部分文章属于旧文翻炒,即把以前一些年月里,别人发过的旧文,以重新排版或者改变底图背景等改头换面的方式,对外发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微博上具有原创能力的自媒体,大多也具备了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通常并不允许其它媒体对其作品进行随意复制。这也是营销号们喜欢从其它平台搬运文章的一个原因。
这里需要重申的是,这类以贬斥中国男性为主题的长文故事,并不是微博上线之后才出现的。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国内社交网络快速发展之际,各大论坛上就已经出现这类故事了。只不过,微博的出现使得这类故事有了一个更新型、更高效的推送平台而已。

(4)、不少爆文都能登上微博的热搜榜,评论数千成为了常态。在这过程中,热搜榜的推荐起到了关键作用,而爆文的热炒又为微博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微妙的“合作”关系。

(5)、不同于普通的吐槽贴,知音体仇男故事具有一定的文学水准,其水平接近于地摊文学。当然,也有个别文章高出这一水平。

(6)、字数通常在几千字到一万字之间,是一般吐槽贴的数十倍,相当于一篇短篇小说。

(7)、讲述的内容都是坏男配好女(包括好色男、抠门男、凤凰男、妈宝男)的故事,这一点与吐槽贴相同。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类故事的内容就是:媳妇永远是惨的,家婆永远是狠的,妻子永远是贤的,女友永远是好的,小三永远是在的,男人永远是坏的。

(8)、不同于人物传记、人物采访或者实情报料,这类故事不管男方有多坏,女方有多惨,其人物的关键信息都是模糊的。也就是说,无法依据相关信息找到故事中的主人公。当然,参与评论的女网民们也很识趣,虽然痛骂渣男之声此起彼伏,却丝毫没有表现出要把事情查个水落石出的意愿。

(9)、在这些故事的投放过程中,中国女权在造词运动中引进或者发明的一些新词,例如“渣男”、“凤凰男”、“妈宝男”、“直男癌”等,往往会由参与评论的女网民们在故事下方的评论中不时地提起,并籍此对中国男性进行大规模的嘲讽及辱骂。而这些新造词也在接连曝光的过程中,以类似反复记忆的方式,不断地加深大众的印象,为大面积污名化中国男性打下了基础。

与此同时,随着仇男新闻需求量的上升,一些严肃媒体对吐槽中国男人的网络贴子,也从此前的少量报道改成了经常报道。尤其是这些媒体的社交帐号上,这类廉价故事更是摇身一变,成为了吸粉引流的重要工具。

进入2016年,知音体仇男故事的炒作进入了巅峰状态。微博上,这类故事几乎每周都能登上热搜,评论数也比2015年上了一个台阶,一些内容火爆的故事,甚至出现了评论过万的现象。

同样的,各路媒体在其社交帐号上发布的女网友吐槽中国男人的贴子也比上一年增加了许多,形成了“故事会”与“吐槽会”,一雅一俗,互补控诉的局面。

不过,这些常规化的炒作依然不能满足女权主义者们的需求。特殊日子,特殊对待,正逐渐成为中国女权的传统。例如,每年的春节,女权主义者们都会准备一些特殊材料,以展示女性在这个社会遭遇的艰难与不幸。至于事情的真假,反倒并不重要。对她们而言,引起关注,制造仇男情绪,才是炒作此类事件的重点。

3 大型新闻造假与舆论试探
2016年春节期间,国内网络上出现了一起名为“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的热点新闻。该新闻讲述了一位上海本地女孩,跟随男友回江西农村过年的经过。在那远离上海的农村里,女孩被男友家中那一桌乌黑的饭菜吓得不轻,巨大的城乡差异击溃了女孩的心理防线,对爱情的向往也随之烟消云散。最终,女孩吃完这顿年夜饭后,决定与男朋友分手,离开农村,返回上海。


根据媒体调查,该事件最早于2016年2月6日夜晚,发布在上海本地一个不甚知名的论坛上,之后被其它论坛转载发布。到了次日,该事件便开始在微博上疯传,引发了大量关注和评论。由于影响巨大,众多媒体(包括各大门户网站)也开始对该事件进行报道。这起事件在网络上热炒了一个多礼拜,成为了当年春节期间最为热门的一条新闻。

然而,此后不久,事情的真相却浮出水面。有关部门经过调查,发现这条爆款新闻所讲述的居然是一起虚假事件。真相曝光之后,许多媒体都删除了相关报道。也有媒体就此撰文,对这起轰动全网的假新闻进行反思。部分内容,目前在网络上还能找到,在这里就不作赘述了。

这里要说的是,不少人将这起事件仅仅看作是一起假新闻,或者所谓的营销骗局。然而,种种迹象都在表明,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故事的内容、引起的讨论、面向的读者群,都在告诉我们,这是一起带有明显女权色彩的舆论炒作,并且极有可能是中国女权在背后推动的一次“舆论试探”。

故事本身涉及几个关键点:城市女、农村男(凤凰男)、小康女、无房男、(试图)远嫁、不听父母劝、吃亏在眼前,统统包含在一篇不到两百字的贴子里,可谓高度浓缩、精华满满。
而该故事被当作新闻进行报道之后,很快就有女权主义者对这种“农村男”配“城市女”的现象发表了批判文章。有趣的是,中国女权对这种城乡差异、贫富差异的批判,历来只针对“农村男”与“城市女”或者“穷男”与“富女”之间的搭配。对于相反的情况——“农村女”配“城市男”,或者“穷女”配“富男”,女权们却展现出了无比的宽容。

另一方面,当这起假新闻的真相被曝光之后,部分女网民对这种炒作方式却表示了理解和支持。例如:
故事是假的,但现象肯定是真的;
不管真假,但它反映了现实;
不管真假,都有教育意义,千万别找凤凰男;
虽然事情是假的,但具有讨论的价值;
即使这条新闻是假的,类似的矛盾依然存在;
我一个同学的老家就是这样;
我同事说,她老公的老家跟这差不多……等等。
类似的言论,看似客观理性,却几乎成为了日后众多仇男新闻、仇男事件被戳穿之后,女网民们洗白的范本。
更重要的是,真相曝光之后,有法律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类似事件不涉及法律责任问题,不能从法律上进行约束……


至此,事件总算告一段落,痛斥凤凰男的声音也暂时有所收敛。关于这起事件的性质,倘若从追求真相的角度分析,这无疑是一起失实的新闻报道。但进一步观察,则可以发现,这是一起成功的舆论试探,其具体表现如下:
(1)、短时间、大范围传播虚假新闻——试探成功。
(2)、制造性别对立(仇男),并且将这种情绪维持长时间爆发(超过一个星期)——试探成功。
(3)、男性群体对此类事件缺乏质疑,无法及时进行反制——试探成功。
(4)、事后除了将该事件作为新闻进行报道的某官方媒体受到新闻系统的内部处理之外,其余媒体以及相关人士均全身而退——试探成功。




(5)、法律层面上,无法对此类事件进行处理——试探成功。

综上所述,此次事件虽然被定性为假新闻,但中国女权却成为了大赢家。尤其是上述第(4)、第(5)两项试探结果,对中国女权而言,无疑是极其可喜的。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借助网络事件进行舆论试探的行为,已经不是头一回出现了。早在2014年夏天,由女权主义者策划,各大媒体参与推动的“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的网络大讨论,其借助的就是一张讨论上海街头男女外貌差异的网贴。如前文所述,在当年的大讨论中,女权主义者们对中国男性的底线挑战取得了圆满成功。而两年之后的2016年,这起同样借助网络事件实施的舆论试探则更进一步,除了对男性群体承受能力的试探之外,更是在法律层面上进行了探索。当然,就像2014年的试探一样,女权主义者们依旧大获全胜。只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轮风风火火的新闻造假并没有就此结束。

这一年的2月19日,即“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曝光十多天后,一则名为“回乡不能上桌吃,城里媳妇掀桌子”的新闻,再次进入热搜,再次引起轩然大波,再次将矛头指向中国的男人们。新闻讲述了“霸气媳妇回农村,光干活不让上桌,掀翻了自己做的一桌子菜”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炒作虽然不如“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那么火爆,但依然引起了大量女网民对中国男性的愤慨。文中,城乡差异、观念差异、远嫁女、凤凰男等要素,再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与“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来源于论坛网贴不同,“城里媳妇回乡不让上桌”的新闻则来源于一条微信。经过有关部门调查,发现同样是一条假新闻。

这起事件的处理结果与“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一样,除了某官方媒体受到新闻系统的内部处理之外,其余媒体以及相关人士均全身而退。



相关处理结果,也再一次验证了此类事件无法(难以)从法律层面进行惩处的说法。
这两起大型新闻造假事件过后,自媒体的全身而退,以及大多数严肃媒体的安全着陆,可以说对日后的媒体运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中国的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全面进入了产业化仇男的阶段。众多媒体除了发布知音体仇男故事以及转载一些论坛吐槽贴之外,还经常性地发布所谓的网友投稿、网友报料和粉丝来稿。而这些所谓的稿件,几乎无一例外,都把中国男人当成了标靶。类似“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城里媳妇回乡不让上桌”这种大规模、全网式的谣言炒作成为了常态。比如,同样在2016年,一则名为“婆婆强迫媳妇堕胎9次”的新闻(为生男孩,婆婆强迫儿媳堕胎9次造成悲剧)在网络上疯传,又一次引发了女网民们对中国男性潮水般的批判。尽管该事件后来被证实为假新闻,但再也没有任何机构或者个人需要为此负责了。



时至2018年,这条“堕胎9次”的假新闻依旧不时地被自媒体们拿出来翻炒,其生命力之强,也再一次验证了以仇男为主题制造性别对立,对媒体吸粉引流有多少的重要。而这种宣传方式,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运作中,又不断地产生出了新的变化。

4 不断变化的炒作手段
2017年春节前夕,由韩寒执导的电影《乘风破浪》在上映之前放出了一首主题曲。然而,当中的歌词却激怒了众多女权主义者,被称为“直男癌”、“大男子主义”、“歧视女性”。


user avatar   a-hua-68-2-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剑乃凶器,剑术乃杀人之术,不论你说的如何冠冕堂皇,事实就是事实。”

武器的本质就是伤人,语言、文字、图片一但构成伤害性,那怕只有一个人感到被伤害了,那么基于人权的出发点,这个人仍有权利为自己发声。


user avatar   da-xiao-61-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胡说,分明一下子往上提升了好几个阶层呢,我可不认为有非公职人员会自发组织高速公路上拦大卡车救国男


user avatar   zhi-an-shi-ke-19-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哪位点子王的主意送去省级封闭学校?不会又是什么半军事化管理吧?我要是你父亲先把当初提这个主意的人打到住院。




  

相关话题

  女人为什么喜欢帅哥? 
  女人的语言暴力需要社会重视吗? 
  有哪些评价女性身材好的标准? 
  如何看待女子应聘时未如实填写婚育状况,入职后怀孕被辞退?涉及到哪些法律问题? 
  如今男性的地位怎么样? 
  为什么女性男性化(就是女汉子)很容易受到大众的接受或是青睐,而男性女性化就受到大众的谩骂和厌恶? 
  老婆怀孕后在农村老家待产。电话里无端贬低、嘲讽我,对我冷漠到极点?孕妇就可以肆无忌惮吗? 
  请从生命权的角度,探讨让“女人和孩子先走”是不是正确的? 
  如何看待GQ公号推文《一桌没有姑娘的饭局,还能叫吃饭吗》中的男性形象? 
  如何看待微博女性提议“灭绝90%的男性”?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如今性别歧视仍然存在?
下一个讨论
男性有什么是需要保护的?





© 2024-12-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