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图:
老美的农场,一个圈 800 米,非常省人工,浇地圆规转一圈就浇完了:
我们大多数农村的农田,在山沟里生存,一个村的土地还没人家两个圈大:
去年回家去长辈家探亲,闲聊时他讲了个故事:
14 岁那年,他不种地,出去和别人打工。
父亲骂他骂的狗血淋头,他印象最深的一句:“一个庄稼人,地里草荒都长满了(方言,布满杂草),还有脸管自己叫庄稼人?”
“我 14 那年就知道,出去干活儿,一个月,比种那点烂地,一年都强”。
长辈已经 50 多了,40 多年的生活已经证明他是对的,那么我们这些从小就不怎么摸农具的人,又怎能回去做农民呢。
至于楼上某位说的坐拥几百亩土地的“职业农民”,那并不是在中国占五亿多人数的农民(2018年数据),那是资本家。
我小时候家里还种过几年地,种地哪有他想的那么省劲,可不是只需要“几个关键点去”就可以的。
说说种玉米吧,翻地、上粪、拌化肥、播种、浇地、除草、打药、掰棒子、剥皮、编囤、打粒,最后卖粒或磨成棒子面喝粥。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礼拜是不需要去地里看看的。
浇地,大家公用一口机井,排队浇地,经常排到大半夜还没浇完。我小时候去地里帮忙,拿着个铁锹跟着水渠走,补漏,回来一身都是泥巴,不是天黑踩沟里就是跑水补漏滑倒;
除草,拿着锄头去刨草,早晨 5 点就出门,中午 11 点回去,下午 4 点再出门,晚上回来。中午不干活是因为太热了,再干就中暑了;下雨了,隔天就得去地里,补化肥的补化肥,打药除草的打药,麻烦的一批。
最关键一点,种地,务必会打乱你完整的时间线,如果在外面打工,你一两个礼拜就得回来一两天去处理农活,这谁能接受,所以北方农村种地的都是留守的妇女和老人,鲜有成年男人。
我也是 996 加班狗,但我从来不会和农民比谁累谁干的多,因为我小时候干这玩意已经干够了:弯腰刨花生刨到直不起腰、摘(zhai,二声,指花生刨出来之后用手从根部把带壳果实揪下来)花生摘到手疼、掰玉米掰到身上满是刺挠和小伤口、剥玉米剥到天黑,最后的收成也就几屯玉米,几包花生,或者几袋棒子糁、几桶油、几袋喂猪的花生饼。如果现在让我再去干这些,谁爱干谁干,谁爱刨谁刨,谁爱摘谁摘,反正我是不干。在外打工,一个月挣的钱可以买 3000 斤精装大米、5000 斤散米、8000 斤玉米,种地?
引用长辈那句话,“出去干活儿,一个月,比种那点烂地,一年都强”。
虽然我反对楼上对农民的阐述,但我也同意他农业需要集体化、农场化的观点。不过,好多人没见过山村里土地是什么样子的,由于地形的原因,它们大多无法连成一块儿,有的地块甚至连机器都上不去,播种还靠人力刨坑,不具备农场化的条件。但是不管是怎样的地,它们的存在都标志着曾经有一群人在这山沟里拼命的存活过。这些人的未来,在哪里,谁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