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大人与小朋友均是如此,做孩子的朋友更加符合当下社会的潮流。
作为一女一儿的爸爸,这样的焦躁都碰到过。
方案只有一个:与孩子一起玩,与孩子一同学习,找到既符合孩子又符合父母多巴胺分泌的行为规律,别无它法。
小朋友上学后,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依赖同学与老师,父母真正蜕变为了衣食父母、早晚父母(早上晚上见一面),不少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于工作上的时间,进入小朋友世界观中的机会在减小。当小朋友不把父母放在关键的朋友位置,完全依靠父母权威,在现在已经很难实操了。
问题描述中的孩子,很典型的例子,父母无法在孩子心中塑造一个可信赖可依靠的形象,小朋友面对现在众多的诱惑,放飞自我是很容易的。
不成熟的建议:
1,父母双方每天在孩子身上多投入一个小时;
2,与学校老师交流,充分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3,在日常与孩子的交流中,有意识的抓去孩子表述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关键兴趣;
4,留意孩子身边走得近的同学,兴趣班同学,兴趣班老师;
5,把孩子的社会圈子了解清楚之后,针对性的进行分类,一部分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长的人、事、物,快刀斩之,然后换以良好的替代对象;
6,父母陪着做作业,玩一些亲子游戏,放下手中的手机,进入到孩子的内心;
7,在已有的奖惩机制上参考孩子同学们的家庭,该赏的必须赏,该罚的必须罚;体罚要名正言顺,既然要动手,就要争取每次动手达到目的;体罚之后,父母要辅之以情,千万别把孩子隔离起来,花上两倍于体罚的时间,抚慰孩子,让其充分分泌多巴胺;
小学的孩子,体内内分泌对情绪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做父母的心细一点,再看看一些教育视频、经典教材,总能改变一些的。
以上是不成熟的考虑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