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除非你有极为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否则在选择当公务员时必须考虑“性价比”,不然必后悔。
所以以下内容仅针对普通人,像曹大佐那样志愿投身非洲大地的同学就别看了。
简单来讲,“钱多”、“事少”、“位高”、“家近”这四个要素是衡量的重要指标:
“钱多”,同样干一份工作,给你5万和20万是有质的差别的,给5万心里mmp,给20万觉得不加会儿班对不起这个收入。
“事少”,很多人考公务员就是图轻松、想躺平,无可厚非,但进去一看好家伙,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天天加班到9点,这显然也和当时的初衷背离了。
“位高”,省厅、部委虽然也很忙,但熬一熬、累一累总能上去、总有位置,但基层单位忙死也就是给你个副科,干不干活总体上讲影响不大。
“家近”,考编不异地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是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县乡异地,生活单调、举目无亲、难以融入,体验不是一般的差。
以上四个指标,如果能都占,毫无疑问这份工作是极具有性价比的,比如广东人,考到了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如果能占2-3个,这份工作也是非常有优势的,基本不会后悔;再不济,也得占1条,比如考到老家县城的税务局,家门口的铁饭碗也还不错。
最可怕的是,一条都占不上,这时候你会发现:找不到这份工作的意义在哪里,这也是很多异地公务员不惜裸辞甚至被辞退也要跑路的原因。
某种意义来看,如果一个编制同时具备了“钱少事多位低家远”的特征,那还不如找个私企先工作着,最起码私企的进出都是自由的,而公务员执行严格的服务期规定,一着不慎还会影响后续进入体制内。
从这位同学的描述来看,她目前的工作很不幸全中了上面讲的四坑特征,我们思考一件事,这种情况坚持下去有意义吗?
似乎唯一的出路就是走遴选,然而这也是五年之后了,省级以上遴选竞争很激烈,对工作经历、个人能力的要求更高,能不能顺利考上其实不确定性非常大。
如果这几年间,你在当地结婚生子,那基本就留在这了,很难再往出走。
留下来是一条收益很小、风险很大的路。
我建议你可以重点考虑一下读博,其他的不说,将来利用应届博士毕业生的身份,找一个不错的城市,找一所二本院校干个行政岗,这并不难,总比现在要好。
任何选择都是有沉没成本的,推倒重来总是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如果之前的选择是错误的,那么越早推到,损失反而会越小。
以上,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