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引申一下,借助王西麟先生的观点,借此回答作曲和编曲的问题。我总是觉得中国人对作曲编曲有着太大的误解了,这种误解甚至投射到了与严肃音乐领域毫无关系的流行音乐界。
给中国音乐界一记耳光︱聂耳不是作曲家
三十年代是自由的文化社会,聂耳生活在那样的自由文化环境中,才有了那样的创造!王西麟似乎一直活在那个时代,在大家都高唱颂歌虚伪的怪圈里,音乐界早该被打一记耳光,我们该为他这种稀缺的独立发言致敬!
文︱王西麟
谢谢主办方面这次邀请我来这里参加纪念聂耳百年诞辰。
我两次提请发言了,现在会议快要结束了,我再不说就没有机会了!我想通过这次会议,为历史说一些全新的话而推动历史。我提的都是新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讨论而不求认同。
作曲家这个名词,在国际(英语)是composer,译为作曲家:这是一种艺术称谓,其国际共识的观念和传统西方音乐史的观念是要写作交响乐,歌剧,室内乐等等古典音乐作品的专业作品的作者。而仅仅写歌曲的作者,国际(英语)称为songwriter,中译为歌曲作者,就是如美国的福斯特这样自己能写作钢琴伴奏的作家。
国际上是不知道简谱为何物的。只有中国直到今天还在用简谱。1994年我提出坚决的废止简谱。但是没有响应。
我们几十年来以歌曲作品和作者为主体的音乐评价体系,造成了只有歌曲作者的音乐地位最高,才是作曲家。只要一首歌被“看中”了,就升官、晋京,是无产阶级作曲家,当上主席,理事,等等。却把会配器的,会写交响乐的视为为歌曲作者配器、整理、打下手的“佣人”,是资产阶级学院派而打入另册的。我就做过许多的这样的下手活儿,文革结束前,没有人把这样的作者称为做作曲家。
当然,的确也有不少好的歌曲作品,我最为尊重的歌曲作家郑律成和沈亚威先生!还有如时乐蒙先生等等我认识的很多前辈!他们的确写过很多好歌。但是也有更多更多的仅仅会写简谱歌曲而不会配器不会写交响乐的人多年来都被称为作曲家。这是一个历史现象,今天不应该再继续了。
因此,我认为可以用香港的办法,可以把这类艺术现象分别称为《歌词歌曲作家协会》和《作曲家协会》,两者分别,流行歌和交响乐不能混在一起,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不要混在一起。这样也就和国际文化观念相统一了。
聂耳不能被称为作曲家,这个历史的误会已经60年了!今天还在继续!国际社会难以理解中国把写过30多首简谱歌曲、还不会为自己的歌曲作钢琴伴奏的作者就称为作曲家。因为国际的作曲家composer,都是以交响乐作品多少,室内乐作品和歌剧作品多少和水准来衡定的。聂耳没有写过交响乐作品,没有而且也还不会为自己的歌写过钢琴伴奏,也没有学过四大件等任何音乐理论。他是一位业余的歌曲作者,更是一位真正的有特殊艺术才华的歌曲作家!但是仍然不是国际所称的作曲家composer!
西方音乐在1900年后才传入中国,那时的中国还没有也不可能有自己的成熟的交响乐作品和作者。黄自先生1929年的交响诗《怀旧》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还极少为国人所知。简谱歌曲成为当时中国主要的音乐工具和主要的音乐现象。聂耳的歌曲仅仅写在1931-1933的2-3年中,可他几乎每首歌都很不错!都有灵感!我很尊重聂耳!痛惜他23岁就故世了!他创作的歌曲对民族救亡作用巨大!聂耳在中国的特殊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他是卓越的,为那个时代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有些歌曲如《大路歌》就呈现出交响性思维!我和朱践耳先生都认为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30年代是自由的文化社会,聂耳生活在那样的自由文化环境中,才有了那样的创造!我看了玉溪的聂耳博物馆,很追慕那时代!但是现在的这个会议却全没有那样的环境了!比如:这次会议应该是学术会议,但是做法都是政府会议,排名发言都是官位,清一色官场做派,没有自由发言的可能。我提出发言二次都不理。而且我听到的所有发言大多是60年的老话、套话、官话,而且互相抄来抄去没有新意。我是想报答主人邀请之盛情,为我付机票请我来,要报答主人的盛情,所以不得已插入讲了几句,应为我已经听到把聂耳和马勒相比的的发言了!我一定要说出不同的意见!我认为这才是实事求是的负责的学术态度,否则聂耳不是作曲家的问题还要拖到哪年去。
我认为我们需要尊重历史,这不但无损聂耳的卓越功绩,反而让他赢得更多的尊敬,让聂耳的英名长存。但是不要人为的拔高,更不要把文化观念混同,如把聂耳和马勒相比,是根本不妥的,甚至是制造混乱,要闹出国际笑话的!
我还有这样的思考,不能用政治手段来解决艺术问题,把政治当成一根棍子虎视艺术。如1957年把批评聂耳和星海的三个有才能的上音学生汪立三、刘施任、蒋祖馨打成右齤派发送北大荒劳改20年的痛苦历史,不但再也不能重现而且要深刻反思!现在的反思太不够了!
由于把聂耳称为作曲家,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的混乱现象,这就不但不是聂耳本人的责任,而且是对聂耳精神的严重曲解。因为聂耳深知自己专业技术的不足,并且正是为此而要去苏联学习的!但是从来不谈他的这个艺术的追求,反而把推广和学习音乐理论技术的统统打成“资产阶级学院派”“单纯技术观点”而大加鞑伐,数十年打出了多少右齤派,整死了多少人!
更不要把聂耳人为的树立为音乐尊神,好像一首国歌就能解决中国全部的根本的音乐问题而无限扩大。我们不要认为一首国歌就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水准的音乐现象和全部音乐事业的最高典范!如前苏联的国歌作者亚力山大洛夫,他有交响乐作品,是红旗歌舞团少将团长,也是一位作曲家,但是被认为是二流作曲家,而代表苏联作曲家的仍然是受尊敬的萧斯塔克维奇,普罗科菲耶夫等,他们都没有写过国歌。
这次会议使我看到云南玉溪把聂耳的历史收集的如此详尽,办的聂耳博物馆,使我看到他和在30年代的中国电影界的许多代表者的活动的合影,有黎锦辉,黎锦光,任光,蔡楚生,孙瑜,费穆,金焰,王人美,黎莉莉、白虹等等前辈!真是感动!云南和玉溪做了很好的历史资料收集工作!我向他们致敬!
但是作为学术著作的《聂耳全集》、《百年聂耳》等书,以及博物馆展品的说明等等,我看到一些问题:
1,其中的歌曲的钢琴伴奏,都不是聂耳作的,都是别人以后配上去的,但是有的注明了,而大多数都没有署名,好像都是聂耳做的,这就造成混乱,而且侵权。还有《义勇军进行曲》以后立为国歌,那和声和管弦乐配器作的很好,但是作者是姚锦新教授,现在任然没有署名,而且从来也不署名。这是学术上的不严谨,不尊重在专业界深受尊敬的姚锦新先生。
2,还有出版的《聂耳全集》每册2寸厚 ,上中下三大本,有6寸厚了!既然是全集就只能是作者自己的作品,可里面有多少是聂耳的作品?论文?其内容大都是纪念活动的讲话和照片,统称为“全集”,我认为不但有失严谨,而且大有无限扩大之嫌。可以分别称为《聂耳作品》和《聂耳纪念文集》。
至于对聂耳的艺术道路的研究我认为真正还是空白:如他的艺术思想是否学过或受到过俄国民族乐派的影响?他听过那些古典音乐作品?等。好像还从没有或少有涉及。
再说一点,《聂耳音乐基金会》的功能要有新的观念。我建议:
1,不只要仅仅唱聂耳的合唱作品,那样太少了!合唱的作品曲目要广泛,而且应该在玉溪或昆明建立一个《聂耳音乐学校》,使学钢琴的儿童能有鼓浪屿或深圳那样多,聂耳一定会高兴的,
2,建立和完善昆明或玉溪的交响乐团,支持不规定创作题材 广泛自由的交响乐新作品,
3,关注有特殊困难的音乐家,如音乐家梁和平先生最近不幸车祸,我呼吁请求深切关注!
此文为:2012,7,17,在云南玉溪纪念聂耳百年诞辰会的发言 (7月30日整理)
作者简介:作曲家,1962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代表作品《云南音诗》;《太行山印象》;《第三交响曲》等。
更新一下,关于许嵩这次的尝试,我是如此评判的。
大家不需要过度解读,但也不需要盲目去否定其水平。
流行并不意味着是好的,尽管我们叫流行为流行音乐……但是设若在音乐上还能够有些价值,而非一味取悦听众的耳朵,我觉得也不失为一种坚持。
如果流行音乐一开始就是“我流行我有理”,那么流行音乐肯定在历史上留不下来。大浪淘沙,去掉的都是毫无价值的东西。好的音乐是一定会留下来的。许嵩显然已经在思考如何“留下来”的问题了,这是个难题,也是一种困境。
或者就如窦唯一般,去他的流行,我就是要做成仙儿的实验音乐,爱听不听。
这也是一种音乐态度。
非常感谢这么多人的邀请。
因为实在是太多人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了,不能一一感谢大家——设若我的回答能让大家得到哪怕是一星半点的音乐启发,我觉得这个回答就不会白写。
书归正题,闲话少叙。
不得不说,这次的歌曲给我的印象,非常之好。堪称是许嵩这么多年来第一次能让我感觉到“震惊”。
后面的那个B4的长尾音,简直不敢相信是他唱的。他的关闭如今听来已然算是比较有火候了。
由于我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所以说我会尽可能挑我印象深刻的点说。
第一,这首歌的写作非常棒。单从谱面意义上的工作来说,已然是做足了功课。旋律线流畅优质,和声讲究细腻,且调式特色鲜明而高级。对于音域的把控也是恰到好处,制造了一个真假声断层的音色出现。中间有大量切分的出现,而且是比较高级的切分,称之为连切。我以前有写过一首类似的歌曲,如今还没有机会发表出来,也是用到了连切的手法,只不过和许嵩的还是不太一样。
第二,编曲的处理特别讲究。从音色的选择上就很有看头。非常多失真的效果加入,贝斯的律动也很舒服。乍一听这个编曲透露着小成本的“塑料感”,但仔细一听这塑料感竟然是用极好的音源来制造的。鼓的音色也非常棒,各方面都没说的,标准的工业化编曲水准,比较许嵩之前的编曲有了巨大进步。
第三,混音的水平堪称国际水准,这声相是真的绝了。对人声的处理也非常厉害,清晰有力,饱满舒服,delay的效果也玩得非常到位。同时,整体的母带处理也是杠杠的,牛逼到不行的那种。也可能是许嵩钱给到位了吧,反正这次的混音真是大不一样,母带处理一听就是很用心的手笔。
第四,声乐水平上,许嵩的进步非常之大,游刃有余地完成了所有part。最后以接近真声质感的关闭,稳稳挂在了B4——甚至让人觉得他还有余力,应该能硬飙C5,多听几次甚至有种华晨宇的感觉。这可不是呐喊,他可是有备而来——训练有素,关闭结实,完全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唱将”了。
反正继续加油吧,这算是他厚积薄发的第一次爆发。以后应该还会有很大进步的。
这才叫“音乐人”啊……
感谢阅读。
临睡前就想着听一遍睡觉的,听了还是失眠了,我越听这首歌越想我爸了。
我爸爸是位汽车修理工,修渣土车搅拌车那种很大好多轮子的。听到“一声闷响”突然想到他每次用撬棍的时候很吃力的声音了,我和我妈妈谁也帮不上忙,力气不够大,撬棍也不需要两个支点,只能跑来跑去递一递小工具。
大雪天里要躺在地上抬起头修车底盘的时候真的很冷,我总是记不住扳子到底哪个号是哪个,手电筒也照明不到位。
每次剔刹车片也得用锤子很用力得砸,另一个手拿着那个小铁棍震得手很疼,有时候就偷偷看我爸咬住牙使劲。
“区别在于他真的流了很多血”,干这个活总是很容易受伤,被磨片机割到手心,不小心被砸到指甲盖脱落,这都算小伤。去年我爸还被割到了胸口,忍着痛搬家。嗐,做体力劳动者真的太容易太容易受伤了。
他的脸很瘦,和我一样颧骨很高,看他年轻的照片抽着烟三七分就是那种柔筋弱骨的那种样子,笑得很开心。现在老了也很帅,看起来脾气很不好的样子,这可能是他坚强的脸面。
他不是外卖员,但他也是个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让他吃钙片他还嫌我买的钙片太大像在吃石灰。都说劳动最光荣,现在感觉劳动都分三六九等,可我觉得我爸真挺厉害的。每次把6缸的发动机拆开小部件都摆出来再检查再用汽油洗干净再组装起来,就很厉害。我很喜欢我家里从里里外外透出来的那种汽油味。我家大院子里每天都车来车往灰尘到处都是,风炮声音突突突,我妈一边抱怨一边天天擦地洗衣服。
我记得以前我大学同学跟我说她爸爸是个厨师,小时候去接她她闻到她爸爸身上的味道还会有点不好意思,因为别人嘲笑她爸爸就是个给别人做饭的。真难过,厨师多应该受人尊重。但是一想到,缉毒警察的孩子都不能轻松地和爸爸妈妈逛公园,就更难过了。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半夜还有点想哭,希望所有的劳动都能多多被赞美!只有资本家的钱才来的需要羞愧。假摔的球员是资本表演的玩物,鲜活的劳动的人在人生的试炼场上从来就没有轻松过,劳动最光荣!!
很多人觉得这是表达的996,批判对社会底层的压榨。
格局小了。
首先,注意到了吗,每次唱“假摔”两个字都是真假音切换。
可以看出,假摔里一半是真,一半是假。
有人说《假摔》类似于《违章动物》,其实不然。
首先,解释一下假摔,这个含义特别重要,这也是歌曲的核心。
假摔,体育运动术语。意思是指,在运动对抗过程中,A球员被B球员撞到,但A球员其实还不至于被撞得摔倒,但为了制造B球员的犯规,A球员在被B球员撞到后,身体顺势倒下,A球员的这种行为就叫做假摔。
一句话,假摔就是在合理身体对抗,或者根本没有对抗的情况下,自己假意摔倒,以骗取判罚。
下面分层解读一下:
1、
《假摔》讲述的是,一个人骑摩托在风雪天摔倒了的事情,其实是真摔,那为什么非要说他是假摔呢?
因为风雪天很容易把摔倒的血等痕迹覆盖。
因为只是一声闷响,激不起太大波澜。
球场里摔倒了有万人观看,但是跑腿员摔倒了依旧“车来车往”,无人在乎。
球场里的假摔引人注目,而跑腿员的真摔却无人理会。
这就好比某明星离个婚微博就有大把大把的人关注,而真正的人间疾苦却少人在乎。
所以,这是表达的第一层,社会身份地位与现实关注度。
2、
然后从另一个角度看,歌词里说暴风雪明明有广播预警,但跑腿员不得不为了生计出发挣钱。
而球场里,球员选择假摔,是为了骗取裁判对对方的犯规判罚,为陷害对方的一种手段。
球员假摔损害的是诚信。
而跑腿员真摔呢?却被别人认为是假装摔倒,博取同情,这里揭露的是社会人与人的猜疑和不信任,人对人的偏见。
所以,这是表达的第二层,社会的信任危机。
3、
这首歌里最难理解的,莫过于这两句话:
“他在二十六圈,了无痕迹的人生操场里训练”,“在旧闻里我们学防备着点”。
关于二十六圈,我想或许这有什么特殊意义,但绝不像有些人脑洞开的极其离谱。
我觉得二十六圈就代指他的年龄,因为这就类似于年轮一圈一圈的,而了无痕迹的人生操场,就是说他在操场里奔跑训练,但是没有痕迹,操场其实就是社会,大意就是说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二十六年也没啥出息。
这是打工人的现状。
因为没有出息,所以即使真摔倒了,流了血,别人认为你是假摔。
但如果你有地位,你假摔,别人还会为你鼓掌,裁判帮你罚下对方,惩罚你想陷害的人。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极具讽刺。
这和现实不谋而合。有钱人放个屁别人都觉得这很有意思,而底层人民叫苦不迭别人觉得他在装病骗保。
所以,这是表达的第三层,社会身份地位与认知判断。
4、
“在旧闻里我们学防备着点”,这句话无疑是最难理解的。
旧闻是什么?
类似于摔倒了事情,过去的新闻里,有小人物的摔倒,有大人物、知名人士的摔倒,这里的摔倒不仅仅指身体上的,也指的是社会地位上的,金钱上的,利益上的。
某云最近摔倒了吧?湖畔被取消招生了。
某爽摔倒了吧?被禁止参演电视剧目了。
当然,小人物的摔倒,大概就是前几年的老人过马路扶不扶之类的,其实新闻较少。
这些属于旧闻。
这些旧闻,作者让我们学防备着点,是防备什么?
防备这些新闻的真实性?
防备这类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
防备自己的言行举止,会触犯问题?
联系上下文就知道了。
前面是“脚印没有出现”。
所以,我觉得,作者最想表达的,是让我们防备,小人物的悲剧的消失。
我们都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我们的悲剧会被覆盖,会被不可抗力的暴风雪,会被力量强大的暴风雨,会被无情摧残整整一周的暴风雪覆盖。
我们要防备,防备一些力量把我们的声音,现状抹杀,让我们不能上达天听,让上面看不上我们的呼声。
这些暴风雨,上面是有预警的,上面也明白。
暴风雨注定会来,也必然会离去。
必然会离去,这是唯一的幸事。
但是希望我们不会在这过程中被暴风雨伤害。
——凌晨两点多于成都。
全新出炉。
附另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