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明朝兴修水利投资是不是不如清朝? 第1页

  

user avatar   he-liu-hun-29-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般来说,这种斗兽问题就是来钓鱼的

翻来覆去的搞这种烂活儿来送脸也算是知乎特色了

先说清朝,清朝的水利建设数量当然比前代要多,我们先放下这些水利建设是否大多是“政府投资”这个问题,仅选北方几处具有代表性的水利建设来做一下分析

河南:

清代河南省的水利工程建设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清代河南一省大小水利 工程共计 824 处,相比明朝的 74 处,增长了 11 倍有余。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清代 人口暴增,耕地面积大幅增长,需要更多的灌溉水源,因而需要增修更多的水利 工程满足农业发展;其次,因土地开垦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增多,为预防和治理干旱、洪涝等灾害,需要大力发展和建设水利工程——《清代河南乡村水利建设及其社会问题》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水利的大修一直都是自然条件和人口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想要以此论证政府执政的优劣,怕是省略了114514个汤绍恩。

至于那么多的水利工程,结果如何那也是见仁见智

《伊洛大涨碑》:

洪水横流,载在《尚书》,迨其后而水溢之患,笔之简编者,何代篾有,然 指不胜屈矣!姑置弗论,第以近今者言之,以近今水之不测者言之。康熙四十八 年六月间,伊洛泛滥,田禾尽为淤泥,而室庐仅得幸存,平野之水深有一丈;至 雍正十二年秋七月念三日,水复为灾,而村巷流波,深有七尺,其时房屋倾倒者 十有五六。……乾隆二十六年秋七月望六日,伊洛横溢,来无际涯,流入村中即 有七尺余。七日则下流壅塞,而水添少许。迨八日夜半,河水洋洋,兼以霪雨霏 霏,顷刻间水深一丈有四……呜呼噫嘻!此诚人间不经见之水也。

自康熙三十二年(公元 1693 年)至乾隆三十年(公 元 1765 年),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伊洛河水暴涨三次。从康熙年间的“田禾尽 为淤泥,而室庐仅得幸存”到雍正年间“房屋倾倒者十有五六”再到乾隆年间“瞻望庐舍,湮没殆尽”。究其原因,乃是各支流河道时常淤积,甚至废弃,导致排水不畅,无法排泄的河水长年堆积以致水体肆流,泛滥成灾。

你可能会说了:“啊啊啊,这河道不是容易堆积吗?这么不派人去挑水?”

《偃师市水利志》有载:

“不许另绳拔水”
“不许一人提四支来取水”
“不许在井上私饮六畜”
“疾或男 □□□以孤寡无靠,男子外出者来取水用,有愿导给水者不罚。仍许缴水,旁人不许。”

是你飘了还是我官老爷拿不动刀了?

官方主导的水利工程可细分为官修水利和官督民修水利。民间主导的水利类型主要是较简易的乡村水利。但很可惜的是尤其是清代后期,因为资金的短缺,很多官修水利逐渐向民修转移。此类水利工程虽并非乡村民众出资修建,但后期的维护一直由民主自行组织。

像林州市合涧镇南庵沟村谢公渠这种水利工程,是明万历年间谢邑侯最开始修筑,康熙、雍正、乾隆、同治朝多次疏浚。光绪年间,因为渠道淤塞,用水章程年久渐废,杨宝善、 郭日昌向县侯建议各村分段修理。

清代水利统计的很多水利工程其实就是各村向县政府报备,分摊几村人力财力共同修筑,这便是占水利建设大头的“合村共建”

“乾隆十三年春,合村共议穿井,欲兴水利于无穷。……众戮力不单其劳,至乾隆十三年夏月,水泉涌出,功成浩大,利永千秋, 故刻石以垂不朽”——《清代河南碑刻资料》

锄头我来抡,赞歌唱给你是吧

《灵宝县志》:

由该村各立渠司,不能公平办事,至今缠讼不休……查籍端苛敛扰害地方,本干例禁。该村历年滋事酿命,不一而足。甫起争端,先事敛派,私和私控,视若寻常,亟应照例惩办。”

陕西:

先说陕南,若是说清代陕南的水利开发你打死也绕不开明朝

以上还只是嘉靖《陕西通志》统计,万春堤在崇祯朝都还在种桃树

“成化十五年知州 郑福増修, 万历二十年守道曾如春檄州判张海修理 , 崇祯间州同蒋体元于堤上遍植桃柳”——《陕西通史》

整个陕南直到明末只有凤县、宁羌州、略阳、山阳县没有渠堰,其余各县都已经有了

清初汉中地区的水利恢复很早,旧渠大部分己经在当地居民和官府的支持下修复,原有的渠堰大部分能够继续使用,还开发了新的渠堰。

该骂的骂,该夸的夸,康熙前期陕南的河道疏通修筑很多时候是政府牵头,有名比如城固县的五门堰,各项修复工作一直持续到了雍正朝,至少在这一点上清朝地方官员表现的还算称职

雍正时期又开发了八十八个新渠,扩大了灌溉面积,当然从乾隆开始灌溉面积直线下降,连康熙朝都比不上。而且灌溉面积数值不稳定,经常出现二县共同用一渠水结果灌溉面积连三七分都不到...

水土流失是传统艺能了

表就不贴了太长,贴多了也没意思

至于关中的清河河谷,你要对标明代,那特么就不是一个自然条件,翻一翻嘉靖本《重修三原志》,明中期清河河谷是被称为三原八景之一的“清谷烟雨” 。冶河与清河之间的嵯峨山, 嘉靖时期都是 “秀拔苍翠”。

然而到了清代就是:

“山头地角有不成片段者 , 本地人不知开垦, 多为客民所佃 , 近来已无余地矣”

这样一副景象

这倒不是踩谁捧谁,你见过那个朝代往风景区修灌溉设施的?

明朝就说明末几个案例吧,不然有点欺负人。明末崇祯年间, 修修筑过沈公渠 。 此渠由沈公缙主持开凿 ,故名之 。渠首起自宝鸡县东的阳平镇 , 东行合众泉的成渠 , 尾至岐 、郿体人渭 , 溉田五十余 里。关于明代六次大修洪渠堰的故事,这里只说最后一次,也是最成功的一次,成化十七年竣工

明代大型水利修筑的工程还是比较多的,上面提到的广惠渠就是大型水利工程,配套的便是地方开凿的渠系。例如三原、泾阳的工进、原城、木梁渠。

小型水利修筑一般是县级政府牵头,嘉靖知州李亭宝开甘家渠,成化耀州知州邓真开漆水、退滩渠,还有例如三水县知县王本清带头开渠,干的最出色的应该是万历朝的富平知县刘兑,在他任上一个人就带头修造+修理了二十九个渠

清后期的资料我就不放了,黄淮学刊1992年第四期有一篇文章叫《清代荒政弊端初探》,随便截一段,某些人可能要气的心肺停止

我是没兴趣拿《17-19 世纪中英财政收入和支出结构比较研究》这种数据结论一大堆,结果连个像样论证和数学模型都没有的文章拿去斗兽,这篇文章之前就看过,但可用的东西不多

就比如说那个:”明朝赈灾支出最高得也不过1480年占明朝财政支出勉强超过1%“的黑屁

我都要笑疯了,所以说是这个总支出是咋算的,灾后豁免算不算支出?动用地方留存财政算不算全年总支出?明初明中明末内库应该算皇帝的私库还是国库?盐课补亏空是算支出呢还是直接减收入?本色支出应该怎么换算成白银?

提一嘴老家四川:

明前期和中期,四川地方官对年久失修的都江 堰进行了多次整修加固。经整修以后的都江堰灌区,包括郫、灌、温江、崇宁、双流、崇庆、新津、 新都、眉州、彭山等十余州县
以地 远者疲于奔赴,令专供工料,乃蠲郫、灌二县杂泛 科差,专事工役。——《铁牛记》

后来为了修都江堰专门添置了一个按察司佥事专管

“水自彭山而出,分为十六渠,溉田二万五千 余亩,民获其利”。

粗略统计一下县志的记载:

天启年,成都县有河堰121座,简州有塘864口。天顺时,罗江县凿蓄水池1250余座。嘉靖时,江津县有塘堰575口,井研县筑塘450座、堰11道。嘉靖时,井研县塘450座,堰11道...

教清粉如何正确吹清:

这不比碰瓷大萌硬核?

明朝山西的宗藩为害一方,依靠庄田和军民抢占分水水源,甚至互相掐架,最后搞出”军三民三“的分水制度,嘉靖万历年也出过多起农民状告王府庄田的案子。但是这种现象到了清朝还是没能解决,照理说藩王都没了,分水制度应该调整,但很可惜的是原来是什么样,后来也没有太大变化...

说句题外话,明朝就藩山西的永和王、庆成王支持修建了很多水利设施,最晚的一个是在崇祯十三年修建的汾州攀龙石桥

明代北直隶的水利多是政府牵头修的军屯用水利,太多太杂,这里挑几个明末的案例

天启元年,左光斗出任巡按直隶兼提督学政。第二年他又把屯田事务和科举结合,主张办“屯学”。一般各府县学的秀才都有定额,不能随便增减。而屯学的意思是有志于仕途而又愿参与屯垦事务的童生均可申请入学,考核合格后,立马给武生衣巾,授100亩水田,若是每亩收稻谷1石,则称屯童。如果有文艺优长还可以免县、府二级考试直接参加院试,一试通过就可以中秀才。这些都在《畿辅通志》中有记载

当时这种主张首先在天津试行,“人争趋如流”,天启元年开垦600亩,第二年,开垦至 4000亩, 比第一年增加了3000多亩

当然实际主持天津屯务的还是地方官员,也就是河间府屯田水利通判卢观象。卢观象老早就在呼吁屯田,先后受到左光斗和张慎言重用,主持天津水田。事实证明他的能力确实不错,花了一两年就在寇家口以南开了3000多亩田。崇祯十二年明朝都快没了,天津巡抚李继贞还跑去经营屯田

白塘、葛沽数十里间,田大熟——《明史·李继贞传》

类似的还有董应举在通州和山海关之间的各州府搞屯田。天启二年就一口气给他拨发了10万两, 用于屯垦戍边和安置辽民,但董应举只要了7万两。最后在顺天、永平、河间、保定等府,通州、 涿州、武清等县购买民田12万亩再加上部分闲田,共18万亩,到天启二年底安置了辽民1万多户。

徐光启也在万历末前后跑了四趟北直隶去疏通水利

黑你萌的水利最好先从山东臭名昭著的”保河“下嘴,逮着一通乱咬也不怕崩了牙

就你萌这个炼狱一般的灾害频度,还有大把的人去拿”人相食“玩朝代斗兽,真不知道是蠢还是坏

下次碰瓷大萌荒政的时小心别伤着带清:


user avatar   qi-qi-85-89-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所以呢?不正常吗?现在水利不一样比清朝强吗?一个三峡就比前五千年多了了,可能只有大禹在水利方面无可匹敌了。

汉强于秦,唐强于汉,宋强于唐,明强于宋,清强于明是必然的。我们天天强汉盛唐说的是横向,纵向是绝对后浪推前浪的。

当然我学识浅薄,也没法证明你言论的不合合理性,只是单纯觉得这文章太粗糙,没有任何可信度。

明朝时期水利工程也不少,比如有个叫潘季训的水利专家很有名,治理黄河颇有成效。洪武年间也有兴修水利的记载。


user avatar   shaung-zi-shi-zi-z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贺六浑 引用的资料中,提到清代过度垦荒引发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发,这点请允许我展开一下。

清代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在农业、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下,迅速发生了人口爆炸。然而,中国的土地经过数千年开垦,肥力已经十分贫瘠;满洲统治者对于边疆移民,又多有限制,这使得关内的农民,其生存压力空前巨大。

比如,清代偷渡台湾的沿海汉民,活着到达台湾的生存率只有20-30%,生存率不及横跨大西洋的黑奴贸易,然而这样的偷渡持续了两百余年,络绎不绝,可见当时人地压力之巨大;沿海居民尚能偷渡,而内陆居民,悲惨尤甚,为求生存,只能尽可能地毁林开荒,以牺牲数百年的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生存

华北地区:

“幕莽”的太行山地,到乾隆时已经“外山灌灌,屋材腾贵”,“薪材不易”,“杨亦罕见”,全砍光了附近的伏牛山也是“尽山皆垦辟,今山渐空矣”,“雍正以后己无可垦之处”。

西北地区:

明代还自夸多“合抱参天之大木”的甘肃,经过清代的“西部大开垦”,在此时的《皋兰载笔》中己是“土皆土峰,不见石,重岗起伏,,层叠不断。至安定境,绝无树木,草亦憔悴。……山排黄土,忽当风起,土肠云山,一色千里。惨淡征人,枪魂边塞,亡景殆不可状。”
……但是,清朝(对黄土高原)的破坏更为彻底,更具有决定性。当时渭源与天水间“童山白草,地咸脉松”,是典型的草场退化景观。会宁的水土流失更为严重,据道光时《会宁县志》记载“龟背驼峰,非跷确即为斥卤”,“十种九不收”。民国《定西志》记载了定西森林破坏的情况“清代前森林极盛,乾隆以后,东南二区砍伐殆尽,西北两区犹多大树,地方建筑实赖利焉。咸丰以后,西区一带仅存毛林,供居民燃料”。这里成为中国环境最坏的地区,20世纪30年代,在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眼中,陕西已成为了“悲惨世界”,他在《西行漫记》中写道“在赤日炎炎下,久早无雨的黄土高原一片死寂,没有绿色,树木光秃秃的,树叶被摘光了,树皮也被剥净了。路边横着骸骸似的死尸。”

西南地区:

南方地区:

广东山区开发很晚,明清以前还被称为“深山绵亘,林木葵茂,居民以为润水山场,二百年斧斤不入”的深山密林,这时(清代)就涌入大批流民开山垦荒烧炭。在博罗县,“邑多崇山峻岭,木皆可材,·一而土人只以薪。罗浮之种兰,象山之烧炭,焚刘不遗余力,山几秃矣磋乎。灵山异境,顾令若此其灌灌也哉”。在粤西,德庆州“山民多烧枫桃,淋灰作碱,烧都树捻根为制炭,利之所在,搜剔靡遗,木根尽则山枯”。据道光《东安县志》记载,东安青旗山本来“树木茂密,……康熙癸巳,岁大饥。乡人诣庙,乞以山木贩。许之,自是斧斤相寻,遂成灌灌云”。到了清末,除去粤北山区、粤东地区的东北部山地、粤东粤西的偏远地区、海南岛东部山地和雷州半岛南部还有少量森林外,广东的大部分地方己是濯濯童山了。乱砍滥伐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昔日的沃土变成了砂石。

华中地区:

沙尘暴气候,同样起源于清代的过度开垦;

由于人地压力过大,失去了土地的流民们,不得不过度毁林开荒,然而山林本非肥沃土地,一旦被开垦,肥力就会迅速下降,几轮耕种之后就不堪再种,这时流民们就会前往另一个山头重复作业,最后就是“如蝗虫一般啃过一个又一个山头”。而山林被毁,也使得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水旱灾害频发,以及导致江河淤塞、水利失航,这剧烈的灾害又逼得灾民进一步的毁林开荒,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了清代农业大崩溃。而对于流民而言,他们最终连山林都没的种了,就只能掀起了“席卷南北、波及九省”的白莲教大起义。

因此,虽说清朝的确重视水利,也重视救灾,但这种重视,很大程度上本就是清朝自己破坏环境之后的迫不得已,其水利条件相比于明朝,反而是进一步下降了。更何况兴修水利的速度,根本赶不上清朝环境恶化的速度。

由于过度开垦,清代的自然灾害总体发生数量远超明代:

引自《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

明代凡275年,发生水灾496次,旱灾421次,其余灾害294次,总计1211次;

清代凡269年,发生水灾926次,旱灾1045次,其余灾害776次,总计2747次;

当然,上述这些仅能表达灾害的次数,不能表达灾害烈度,毕竟要论灾害烈度,当以引发了明末崇祯大旱与晚清太平天国起义的两次小冰河期巅峰为最。但无论如何,清代的水旱灾害,与历朝历代相比,都显得数目巨大。这不能不说是“人祸”引发的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所致。


总的来说,清代重视水利,很大程度是由于对关内土地的过度开垦,从而引发环境恶化,水旱频发所致。这就好比说,我国古代人民能开发出梯田这种种植技术,当然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可是如果大家都住在美国中西部大平原这种沃土上,谁还会去开发梯田技术呢?

暴论一点,这叫自作孽,不可活。

这实在不是什么值得某些人骄傲的事情。


user avatar   123-86-48-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因是什么?按理来说九十年代经济比八十年代要好啊
user avatar   lan-zhou-te-x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想当汉奸就直说嘛,拐弯抹角干啥呢。你自己都说“入侵”了,你说呢?人家花钱打仗是来给你“脱贫攻坚”的?

你这种假如本身就是路线问题。汪精卫还知道拿“打不过”狡辩一下。这种说辞不正好跟日本侵略者鼓吹的“大东亚共荣圈”不谋而合嘛?打着“给你们带来进步与繁荣”的旗号侵略你。

说一千道一万,国家机器不是福利机构,不会来给你扶贫攻坚。其次,人民群众没有抵抗精神,那么统治者没有动力爱民。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台媒称「三峡泄洪淹掉凤凰古城、黄河水杀到钱塘江口」? 
  为什么现在修大坝不用都江堰的技术? 
  为什么新安江水电站不提早泄洪? 
  在世界范围内有南水北调这样的工程案例成功的吗? 
  黄河为什么水量(径流量)这么小? 
  如何评价睡前消息中关于“消灭洪泽湖”的水利方案? 
  如何评价趵突泉工作人员回应「趵突泉靠水泵喷涌」,称水泵用于绿植浇灌? 
  全封闭的人工湖如果单靠雨水补充能保持常年不干涸吗? 
  乡镇的灌溉用河渠两岸用水泥加固有什么作用?!? 
  真的还有必要修建墨脱水电站吗? 

前一个讨论
给金主画了一张500块的稿子,她说丑爆不给钱了,我要怎么改?
下一个讨论
500年前的中国为啥没像俄罗斯一样往北亚扩张领土?





© 2024-11-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