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以前也就把我自行车淹了,水退了,我擦干净晒晒还能接着用,损失不大
现在把我汽车淹了,特么的泡水车卖都卖不出去,亏大了····
第二
其实汛情还真不严重,大家看长江沿线的情况,在想想98年的情况,再想想解放前一场大水几个省百万人流离失所,是吧···
因为网络的发展,我们都能看到现场,自然感觉很严重,98年我们给南方捐款的时候,是通过电视看到的,54年大水是通过报纸看到的,解放前是通过报纸或者口口相传,或者根本就不知道···
第三
古代是个人管个人,太湖昆山以前叫 叫花昆山,就是其他几个县各自管自己,最后地势最低的昆山就倒了霉了。
现代是尽量全国一盘棋,比如这次大水,长江沿线支流的水库都是拼命在蓄水,把水压着,冒着自己被淹的风险,也要多积蓄一点水,尽量给长江下游减少一点压力。
以三峡为例,大家知道三峡最高水位是175米,其实在5月6月,三峡就尽量放水,到了汛期,就开始蓄水,帮助下游减轻压力。(出了错误,查询了一下,删掉一部分)
第四
其实水灾是一波一波的,水利工程就是尽量把这一波一波变得平缓一些,
但是呢
我以前挂职的时候有次抗洪就是,开始水库都清空了,结果才三四天,特么就满了!
作为北方大汉,我到了南方第一年
我还奇怪,为什么说南方热呢,这梅雨季节一个月呢,能降温的啊
注:我以为梅雨季节就是北方那种春雨蒙蒙···
然后我在南方上大学,热死我了
下雨了,我好高兴
艹,闷死我了···
特么 雨是热的!!
卧槽怎么这么大···
南方很多城市,真心是一天能把北方一年的雨都下完。
综上所述,其实我们国家水利设施已经很强了,
但是架不住啊
比如这回武汉,我记得15年还是16年,武汉很是花了一笔钱,把水利修了一次,说这回我们能扛得住5个东湖的水量···
然后一天下了25个东湖的水量···
也就是从那以后,不光是武汉,其他城市的水利部门,也都不敢再立flag了····比如以大明湖水量为标准的济南,一年用掉了1000个玄武湖的水量的南京,排了5个西湖水量的杭州等等
但是呢,我们看武汉的新闻也能看到,几年前积水的路段,都是要两三天才能回复,今年都是半天左右就能解决了,
这就是进步
至于完全不用积水
我觉得吧,还是得靠科技进步,发展出来新的方法
不然真心扛不住。
以前一到汛期,村长敲着锣,支书拎个大喇叭:乡亲们,年轻的男同志都带着铲子来报到啊,女同志带着细伢子回娘家躲几天啊。
现在到了汛期,最美水上公路朋友圈来一段?
武汉历史最高水位29.5米,今年已经到达29.2米了,列史上第三高,仅次于1954年和1998年(长江汉口站水位或达29.2米,仅次1954年和1998年_手机搜狐网)。
今年的洪水超过98年是大概率的。最新消息:
这么大的洪水,今年的损失反而低于往年。下面是新华社的报道。
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洪涝灾害受灾人次、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46%、51%、80%和46%。
(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 今年以来洪涝灾害受灾人次下降46%-新华网)
这么大的洪水,媒体没有多少流量,民间也不用进行大规模动员,该吃吃该喝喝,摆小摊夜市不亦乐乎,难道不是这些水利工程的功劳吗?
这个题目很早就想写了,今年的汛情发展正好是我观点的有力佐证,反倒是拖到现在正合适。
目前的现实发展有力证伪了“人类跟大自然比力量就是弟弟”之类的观点。
今天就以长江为例,就比较1954、1998、2020这三个年份。
一、1954年
长江中游,以武汉为中心,上至洞庭湖口城陵矶,下至鄱阳湖口九江,是长江洪水威胁最严重的区域,也是华中精华,交通、工业、经济核心。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这一段又是中游最脆弱的地方,在新中国成立前的300年中,荆江大堤汛期溃决过34次。
大多数人想象不到,新中国治理长江,最先修的不是干流堤坝,更不是拦江水坝,而是一座分洪工程。
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开工,30余万军民用75天就建成了第一期主体工程。
1954年7月,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荆江分洪工程先后3次开闸分洪。
所谓洪水,对我们有威胁的是其实是洪峰,用不太严密的语言形容也就是单位时间来水太多了,超过河道、水库的承载力。
典型例子:7月7日歙县洪水导致高考首日科目取消,但是第二天就退水,起码县城交通条件能考试了,这就是“峰”。
而各类水利工程的防汛功能,要么是削峰(水库多存一点),
要么是强化下泄能力(如淮河的第二入海通道),
要么是强化河道承载能力(加高加强堤坝,原来河道水位最多10米,现在15米,大家算算截面积大了多少,单位时间过流能力大了多少,刚刚高考完,看看自己还会算不),
最后一招就是滞洪、分洪。
说白了就是,先找一个原本不是河道,不是湖泊、原本也住着人、种着地的地方,把洪水放进去,分担主河道压力。
这就是荆江分洪区。
前面的历史资料里面,大家可以看到当时是什么样的施工条件。我们也只能选择这种抗洪路线。
说难听点,1954年分洪,我们是牺牲了分洪区的群众,他们的庄稼、他们的房屋、他们的家园,来保卫大武汉,保卫工业基地,保卫下游的一切。
即使如此,武汉也付出惨痛代价,
单武汉一市,最高峰时动员抗洪人员289830人,其中有国家水利部的,有治理淮河指挥部的,有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另有后勤支援人员31万人。
当时全国年产麻袋500万条,中央给武汉调来540万条,搬空了国库。
武汉市周边三十公里内的汉阳的赫山、梅子山(现成为武汉城区);汉口的祁家山、陈家山(现武汉市东西湖区);武昌的梅家山、姚家岭、何家垅、纸坊等荒地全部变成了采土场,连远在黄陂滠口、祁家湾的武汉长江大桥取土工地也加入采土大军,日夜不停的为堤防工程挖掘土方。
到八月份,堤防工程更加紧张,由于江水暴涨,很多道路被淹没,土方无法运出。武汉市防汛指挥部组织空军战士、装卸工人以及各企业青壮年职工5000余人,配备11部挖土机,在市区内的解放公园和王家墩机场内紧急挖掘土方,就近供应沿江一线。
持续几个月的强降雨,让整个武汉市内涝极为严重,航空路地区一度被大水淹没了三层楼之高,汉口电厂无法正常生产被迫停机,汉口市区全部断电。周恩来总理得知后,当即下令正在山西榆次发电的,当时我国唯一一个列车电站2号列车电站火速赶往武汉,支援抗洪抢险。
毛主席欣然亲笔题词:“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1954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
1954年长江洪水是1931年以来最大,武汉关水位极值出现在8月18日,这个数字请大家记住:
29.73m
二、1998年
选择这一年,是因为98抗洪是全体70后80后关于洪水最深刻的记忆。
大家还记得吗,子弟兵在做什么?
在武汉,在九江,洪水高过了江堤,我们用沙袋、钢管、彩条布临时加高堤坝,构筑子堤抵御洪水。
由于土堤跟脚被长期浸泡失去强度,出现塌方、管涌甚至决口,是子弟兵用身体、棉被、船舶和汽车去堵抢眼。
中央领导也来到抗洪前线,他们不仅仅是来为大家鼓舞斗志,还背负着重大的历史抉择——要不要再次分洪。
分洪,意味着分洪区人民积累的财富再次归零,经过改革开放发展积累,这里与1954年已经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损失。而如果武汉失守、九江失守,后果更加不堪设想。
结果大家都知道,大堤挺住了。我们挺过去了。
这里我们要感谢长江委的水文工作者和整个水利行业齐聚前线的最顶级专家团队,是他们立足科学做出了峰值已到,洪水力度即将减弱的准确判断。
1998年长江洪水是1954年以来最大,武汉关水位极值出现在8月20日,这个数字请大家记住:
29.43米
三、2020年
从1998到2020,长江经历了什么?是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国家重器建成应用,是长江沿岸堤防的持续强化提标,是洪水预报监测和水利枢纽联合调度能力的不断提升。
下面是我写文时的最新数字:
楚天都市报7月9日讯(记者潘锡珩 通讯员廖宇智 摄影李辉)9日15时,27.92米;18时,27.93米;19时,27.94米。今日,长江武汉关水位依然在持续缓涨,直逼28米整数关口。长江委预计,汉口站水位12日将突破28.5米。
28米什么概念?这意味着长江水位已经高达堤内三层楼的高度。
那么,我诚心诚意的问所有人,包括武汉市民:
全国驰援武汉了吗?
城区划船了吗?
解放军子弟兵上堤了吗?
武汉是不是一切正常?
武汉市自己就有信心搞定。
然后,自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位淹到了哪里呢?
淹没武昌诗画廊
逼近武昌第一观景台,只是逼近哦。
再涨个一米五,破掉所有历史记录也稳得很。
没有子堤,没有钢管、沙袋、彩条布,没有悲壮的血肉长城。
指挥部对市民的提醒仅仅是:在江滩游园时,注意安全提示,切勿翻越警示带到江边戏水、游泳和垂钓。
四、总结
什么是严重的汛情?洪水大就是汛情,水位高就是汛情,
一场有望突破98年记录的大洪水,当然是严重的汛情,
一场如果没有三峡水库削峰,肯定突破54年记录,有望刷新有史以来新高的大洪水当然是严重的汛情。
中国的水利工程这么强,就是为了将洪水的损失降低,甚至消弭。
中国水利,大国重器,我们做到了,我们还会做得更好。
2020.07.11晚更新数据并集中回答若干问题:
如果不是那么强,今年这种中上规模的雨势,就会造成数十万伤亡。
而往年雨势不那么大,春夏季就那么过去了,没见你来问问,怎么今年中国没有发生汛情?
知乎的本质就是“胡乱感觉胡乱问,然后有人胡乱答”的网站,知乎的替代名就叫,吐槽网。
这和水利工程其实没关系。还是发展太快,人多地少的锅。
这几年我在做的工作一部分是实现巨灾模型,里面一大块是洪水。对于洪水这个东西,其实你水利工程修到一定程度就到了防洪的临界点了,后面修的再多意义也不大。
简单点:
水灾一般有2种:降水和河流溢出(后者本质就是别的地方的水转移到你这)。再牛逼的水利工程都只能帮助后者,解决不了前者。
合理的方案是准备好洪水区。很多地方淹了就淹了,规划好不死人就行了,损失点钱本来就没办法。
要纠正很多人一个观点,很多人一想到洪水,就是98年的长江。其实河流造成的洪水只是比较小的一个小部分(只是一旦出现河流顶不住的时候,造成的水灾会特别大而已)。但因为中国的历史记录里,长江和黄河造成的洪水记忆特别深刻,因为河水改道造成的洪水的破坏性特别强(降水造成的洪水死亡人数不会太高,因为就是淹没而不是洪流,没有冲击性),普通降水造成的水灾本身一般没有啥大的直接致命性,因为古人看到水慢慢涨起来也是会跑的。水利工程本质上只是减少了河流造成的洪水这个部分而已。
中国人太多了,发展太快。本来应该洪水区的地方都住了人,甚至搞了很多新开发。前两天不是有新闻桂林泄洪区的一个豪华酒店给冲垮了(还是全都是1层的酒店),这个其实挺搞笑的,那里压根不该盖这个,或者最起码要架高(把1层留空做车库)。要说遗留问题,没话说,但是新盖的,真不该有这种事。但是可能发展太快,开发商觉得几年就能回本,当我没说。但是我看那个酒店的设计,应该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在洪水区里。这种工程放在美国,可能贷不到款的,银行会提醒你的。因为洪水区的水灾保险不但贵死,而且保额上限非常低(普通民用住宅上限25万)。
美国有一个叫做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的机构,权力很大,相当于中国好几个部委的联合。他们有个网站,叫做
这个网站功能很简单,就是把一个地址输入进去,会告诉你是不是在洪水区。他们还有免费的洪水地图数据让工业界下载,精确度是全美国每10米×10米(对的,那个地图上面包括20亿个点,大概300多G),会告诉你不同灾害下(不同的飓风和降水模型下),你这里的水深会是多少。以前呢,美国很多人在洪水区买房子,现在越来越少了,因为现在可以查到数据,在洪水区盖新房也有更高的标准,修建和维护成本都高很多,经济上不值得。同样的豪宅,洪水区内外价格可以差一倍。几乎所有的房主都知道自己的房子是否位于洪水区,因为洪水区的房子不买水灾保险是没有办法贷到款的。而FEMA的洪水保险是个非常坑的玩意,保险费非常贵,上面说了保单上限很低(25万)。洪水区一个房子,再便宜也是起步保费2000-3000美元/年,5000-6000的也不少见。而且一旦被淹,25万很可能不够修房子,因为FEMA这个项目目前每年亏本,所以预期未来几年保费还要大涨。
下面这个图是纽约市的洪水区。显示的是高风险区,这种地方,只要台风来了,必淹,如果z在大降雨预告前把车停这种地方的路边,就是想修了。
PS:洪水模型这个东西,说难也难,说简单很简单。就是个地形,因为洪水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相对地形(所以洪水模型的灾难破坏里没有二次灾害。而地震和飓风都有)。但是中国的高精度地形资料是绝密,所以很多研究比较难开展。但是洪水这个东西是最需要高精度地形,因为2个房子可能距离差10米,但是地形差一点,就一个会被淹,一个不会(飓风和地震都不需要高精度)。
当然,洪水这个东西也很有讲究,10年一遇,100年一遇,1000年一遇这些并不是笑话。但是10年一遇的洪水区本来就不该住人盖房子。PS:评论区里说的对,所以这里加个解释:在巨灾模型术语里,英文叫做10/100 year return period,是我顺口翻译百年一遇。在灾害模型里,水灾都是不考虑河流堤坝崩溃的(因为那个没法估算),所以就是说的是降雨直接造成的压力。而水灾模型的特殊性在于它的灾害损失曲线的起步点特别高。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你这里被淹了1尺深和2尺深,其实经济损失可能是一样的(这个和飓风地震不一样,风速和震级的增长是指数破坏性),所以关键不是水多深,是多频繁被淹。所以大家说十年一遇的洪水区的意思就是它平均10年就会被淹一次。
不要整天琢磨人定胜天。
评论区有些人特别有意思,可能这些人每天上知乎就开着雷达:"这个答案是不是影响了我的自豪感了?这个回答是不是夸了美国?是不是赞美中国赞美得不够?",这种人最适合去抖音看伏拉夫。你和他说防灾,他和你讨论屁股问题。
这个世界上,90%以上的洪水都是降水而不是河流造成的。最简单的例子,这两天黄山和浙江的洪水和河流水库都屁关系没有,水库修的多不多?堤坝也没垮啊,怎么就都淹了呢?因为一个地区的降雨量一大,水库或者河流根本就不可能吸收,水会自动往附近的低处汇集,而这个低处地区就是洪水区。除非能把所有的地域都按照海拔高度来规划埋渠,而自然起伏是非常难修改的,就算新加坡这样的模拟城市,都做不到这一点(这还是直接往海里排呢),而且这还是在新加坡淡水是种需要收集的自然资源的情况下。
水库的作用是调节河流,保证不会发生大的超级水灾,不是能防止水灾的。这个世界上的防洪工程基本上就是:如果这个雨不在你这里下的,那就没事了。如果在你这里下,洪水区就看海吧,你喜欢在海上建房子,随便你。以为多修了水库就没有洪水区了,都属于认为自豪感能修改物理定理的。
这个世界上,从模型上看基本上每几十平方公里都会有个当地的洪水区,因为流域汇集是个自然形成的东西。这种洪水区其实一般不会太低(但是你要填平抬高这种区域是不可能的),所以你会发现大多数地方被淹了基本最多就是淹个一层楼的意思,但是洪水这个灾害最讨厌的地方是只要被淹,水一泡,经济破坏就特别大(和地震以及飓风不一样),1米和1尺水深对房子的破坏基本是一样的。当然,中国更多钢筋水泥的建筑,所以对洪水的抵抗性强,但是对装修的破坏基本是一样的,木地板和墙泡了就要重做。
具体到实践,要考虑灾害模型的发生频率。比如佛罗里达的某些地方的洪水区,平均4-5年就会被淹一次(因为海上的飓风带来的降雨),类似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台风。但是放到内地,频率会低很多。所以不是说海拔低的洼地的风险都一样。
回到这个问题上来,为什么汛情这么强?汛情强弱其实是个感觉(类似于地震的烈度而非强度)。举个例子,Katrina飓风把新奥尔良淹了好几个月,Sandy飓风把曼哈顿下城淹了3个月,这2场飓风就比别的飓风来说特别强吗?其实并不完全是,只是刚好这两场飓风冲着城市过来,降雨和海水倒灌全是直接击中城市的。Katrina是5级飓风,换算成台风是17级以上,放在中国的记录上也是最强的那个了(我查了一下,中心风速77米/秒)。但是Sandy只是一个3级飓风罢了,但是是世界历史上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经济损失700亿美金,保险业赔了300多亿)。如果Sandy往西100英里,可能没人注意到。就好像如果一场地震发生在大沙漠的中心,可能大家根本不觉得有啥,但是发生在城市,就会说为啥地震威力这么大。大家觉得汛情这么强,就是因为洪水区住了太多人。
对飓风呢,其实没有办法,就像台风山竹一样,不管它冲哪个城市过来,都肯定要淹小半个城(对的,水灾这个玩意很特殊,基本上只是肯定淹一个部分,因为地形是那样的,把全城淹了也不可能,因为城市地形不可能是平的,就是淹了城里的洪水区)。但是飓风的降雨一般是非常疯狂密集的,普通的流域降水不可能达到这个水平,但是流域降水的偶然性更小一些。所以洪水区信息披露对于减少损失的作用其实是很大的,很多人可能觉得自己这里被淹是运气不好,其实如果是在某些在洪水区,基本上是完全可以被预见的事。大家觉得汛情强,主要是根本没有思想准备,因为我猜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住的地方是不是位于洪水区。其实中国城市里倒不是太怕洪水区,盖楼的时候一楼架空基本问题不大,下大雨预告前事先把车子开到高处去。只是不要搞店面坑人就行了。
强调一句,不管什么地方,洪水区一般绝对面积都是很小的,因为它必然是地势最低的那一块。如果大水从洪水区淹出来,是很少见的,一般是2种情况:飓风这种超级降雨或者堤坝垮了,别的地方大量水转移过来。
评论区很多人说老百姓自己跑去住洪水区。我相信这个是绝对存在的,因为大家对这个东西科学性没有认识。如果大家知道某个地方大概每5-10年之内就会被水淹一次,在那里种地是大有可能的,有人会在那里起屋嘛?因为洪水区的房子是不值钱的,如果大家都知道有个平均每5年被淹一次的风险,这个地方你就算盖了房子也可能根本卖不出去。经济规律会自动调节的土地用途,当然前提是这个模型是准的。洪水模型本身是另一个值得吐槽的东西,低估风险是常态。大概前两年,德州一个地方连续2年还是3年都被水淹了,但是那个区是100 year的,按理说几十年淹一次差不多了,怎么能连淹3年呢。所以模型这个玩意呢,很容易低估的,特别是现在似乎气候的变化剧烈多了。
最后说一下全世界别的地方,水灾保险这个玩意,在很多国家的主流市场都是政府自己搞得(美国和欧洲应该都是)。因为这个最大的关键是,某些高概率洪水区(不是全部的洪水区)从经济角度来说根本不该住人,但是因为历史问题,它却住着人。在模型里,有些佛罗里达的房子,按照风险来说,每年的保费应该是3-4万美金(最高保25万),你可以想象这种情况下这个房子价值就是0,所以如果政府不兜底,让保险公司自己定价,对于这些屋主来说立刻就是个灾难了(即使这样,这种房子也够糟心的)。我不知道欧洲怎么样,但是美国的FEMA水灾险每年要亏20-30亿美金这个样子,本质上这个类似于社保,所以水灾保险在很多国家有强制+互助性质,我记得英国和欧洲很多地方是这样,所有人都必须买。而美国是你不在洪水区可以不买,那就是没风险的人不买,有风险的人却都买了让政府来分担损失,所以水灾保险的亏损额一年高过一年。
PS:有人问中国怎么判断洪水区,这个我真不知道。但是如果只是想知道你家在不在洪水区,有个办法,就是你开车去感觉附近的地势。如果你家附近有个地方出去是下坡,不用差很多,只要低个几米,就稳了。或者说,历史上,只要以前台风的时候如果附近被淹了你家不被淹,基本上就没大问题了。这个东西不是地震和飓风,这个灾害的基础因素是内建在地形里的。不考虑溃坝因素的话,很多地方因为地势的原因,风险是0(就是绝对数的0)。但是如果以前被淹过,那么被淹的概率就比较大,但是究竟是多频繁的概率,没有模型是没法说的。当然如果只是住宅,不在1-2楼也许影响也不大。但是店面一定要回避,否则就坑死了。
中国水利工程水平是很强,但是水库防洪能力可能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厉害。事实上,我国旱涝情危害严重的原因之一,就是水库的修建还远远不足。
王浩院士曾指出:“表示一个国家水库蓄水能力与河流径流量之比的库容系数,欧洲国家通常是0.9以上,美国是0.66,而我们中国目前还不足0.3。”水库蓄水能力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面对大洪水,发达国家能将之存留在水库里,而我国则要全力抗洪抢险,以求洪魔入海为安;而在旱情发生时又面临供水不足的窘境。
近年来,我国在西南地区兴建了一系列世界级的大坝。但是,由于这些大坝主要修建在峡谷地区,虽然利用高差发电的能力很强,其对应的水库库容其实并不突出。哪怕像三峡大坝这样的世界第一水电站,其库容在全球的排名都在20开外。相对于径流量可达1万亿立方米的长江来说,三峡200余亿立方米的调洪库容仍然过于渺小。所以三峡水库应对洪水的方法是削峰填谷,而没有把洪水全部拦截下来的能力,在汛期仍然要泄洪。
而我国在黄河中上游从龙羊峡(黄河的龙头水库,库容仅次于三峡)到小浪底,基本建成的水利设施的有效库容已经达到450亿立方米,超过黄河平均年径流量的75%。因此,可以很有把握的说,我们已经基本能够控制整个黄河的洪水,使其彻底摆脱过去上千年间反复成灾的循环。但是,长江流域水库有效库容还只占年径流量的不到20%。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水情没有造成灾害时,就需要考虑未来的防洪规划。虽然有些人嘲笑美国近年的基础建设,但美国还是世界上水库总库容最大、巨型大坝(坝高超150米)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巨型大坝不但没有任何一座被拆除,而且还在不断兴建。
如2000年建成的坝高170米的七橡树大坝,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安娜河上。水库总库容1.78亿立方米。工程几乎完全为了防洪,没有发电、航运等任务。与其他水库联合使用可以预防350年一遇的洪水,建成以来最多只使用过1/3的库容进行防洪。
经常有人用美国作为例子,描绘发达国家正在大规模拆除大坝的情景,企图说明建设大坝是水利治理的歧路,弊大于利。美国的确在拆除一部分大坝,据统计,美国在1912~2013年间拆除的1093座大坝中,于本世纪拆除的占60%以上。但细究之下就会发现,1093座大坝仅占美国大坝总数的1.2%;其中有坝高记录的共759座,里面绝大多数(约89%)的高度不足10米,坝高大于30米的有6座,而大于50米的仅有1座;有建设年代记录的共264座,拆除时绝大多数(约93%)坝龄已超过50年,很大一部分(约21%)的坝龄甚至超过150年。因此,拆除一些陈旧老化、原有效益丧失、对生态负面作用较大的大坝是兼顾安全、经济和生态友好的正常举措。其实,近年来我国水利部门也在不断退役上世纪50~70年代的老旧大坝。
为了更好地应对洪涝和干旱,我们需要推进各流域梯级水库的建设,兴建更多更大的水库。只有采取这样的“笨办法”,我们才有希望在未来将洪水资源化,彻底实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理想。
推荐阅读:《科学世界》2016年第7期“大坝与生态”
关于七橡树大坝,其实还有一些值得说的。七橡树大坝所在的加州圣安娜河,只有154千米长,平均流量只有6.3立方米/秒(可以看上文照片上右下角的过坝河流)。这是什么概念呢?这还不如18年导致寿光洪灾的弥河,长度206千米,平均流量有20立方米/秒(但入海只剩不到3立方米/秒)。
但是,弥河历史最大流量可达5000立方米/秒。圣安娜河也是类似,历史峰值达到9000立方米/秒。美国为此在圣安娜河上修了170米高的七橡树大坝,防洪库容1.78亿立方米。建成20年来,最多也只装了1/3。而弥河上的冶源水库库容也有1.67亿立方米,但是为了保证生产生活用水,一直保持高位运行,洪水来临时防洪库容只剩下2000万立方米。设想,当时弥河上也有一座空着1亿多立方米库容的水库,洪灾还会发生吗?美国能为了防洪,修建一座常年空着的大水库。和这种“奢侈”的防洪相比,我们还差得远。
不管提问者有意还是无意,这都是个陷阱问题,倒向一种对待灾害的消极态度:
前几天,浙江新安江水库开启史无前例的九孔泄洪刷屏很久。
有些人问为什么不提前泄洪,非要到最后短时间开满九孔导致下游被淹,甚至还有自媒体、公知开始黑起了水库,干脆把洪灾归咎于水库。
文中观点:
有意思的是,灾难袭来,人们似乎突然明白,以前的洪水是天灾,而现在的洪水总掺杂着人祸的影子。
在这一轮的洪水过程中,很多人看清了水库:洪水时泄洪,干旱时蓄水。
水库本身就是洪涝灾害的原因之一。
这些言论与当初的三峡大坝争议以及一直以来对于库区周边环境、库区移民问题的讨论杂糅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反对水利工程的强大舆论力量。
不可否认,问题当然是存在的,但否定水库的意义就非常具有迷惑性了。下面就新安江水库九孔泄洪导致下游被淹的问题刨根究底分析下,真正的问题在哪。
其实5月20日,新安江水库就按照惯例,腾空了50亿立方的库容,能承受700至800毫米的降雨量。
但无奈,5月29日到7月8日,新安江流域总降水量达到了986毫米,是多年均值的2.64倍,已经超过了正常能够应对的操作空间,只好短时间内开启九孔泄洪。
这似乎是一个“尽人事,听天命”的结局。
然而,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水利综合枢纽,新安江水库自建成以来,一直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供水等。早在2006年就已经有人大代表提出来了,要调整这种定位,把防洪提到主要位置。
全国人大重点办理,说明14年前新安江水库的防洪问题就已经非常紧要了。
该《建议》认为……调整新安江水库功能和调度制度,充分发挥水库综合效能,已显得十分紧迫。
为此,蒋福弟建议:
一、适当调低汛限水位(提高防洪库容,降低发电库容);二、设置以供水为主结合发电用水量的调度制度;三、依法缴纳水资源费,保护水库水资源。目前,该《建议》正由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水利部、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积极办理中。(通讯员洪明记者张寅 杭州日报)
与这个提案相呼应的,是2008年浙江水利厅研究人员的文章
作者在文中认为,新安江水库没出事是一种幸运,不能排除极端情况。
如何提升防洪标准,理论上有两种方案:一是增加防洪库容,二是加高下游100多公里防洪堤。
但加高下游防洪堤没有可行性……
于是给出了结论:
新安江水库是20世纪60年代建成,根据当时我国的国 情,确定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航运等综合利用……随着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水库的防洪和供水要求会越来越高,将防洪和供水功能调至首要位置将是一个客观事实。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新安江水库的功能理应从以发电为主调整为以防洪、 供水、发电为主,兼顾航运、旅游、渔业等综合利用。
国家能源局-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1062号提案答复的函
答复涵认为,新安江的发电功能非常重要,应保持现有功能定位不变。
新安江水电站作为华东电网调峰、调频和事故备用电源对于保障华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中,防洪功能的定论如下:
近20年来仅发生一次泄洪,且规模为历次最小(水库最高水位107.18米,出库水量3.165亿立方米)。
水库能达到106.5米汛限水位的机会更少,泄洪几率也进一步减少。
目前执行的新安江水库防汛水位、防汛库容和调度机制是能够满足防洪要求的。
国家能源局出于华东江浙沪这样一个国家经济重镇电力需求的考虑,做出的慎重决定,作为外行我无法评价。但从新安江水库防洪功能调整问题长达十几年的讨论甚至可以说争论,却也说明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
中国现存水库的防洪与兴利功能存在很大矛盾。
十几年来,社会财富与灾害损失水涨船高,矛盾却始终没有缓解,甚至因为越来越强烈的用电需求与越来越频繁的极端气候,反而越发严峻。
如果说库容这么大的新安江水库都面临功能定位的困境,全国其他洪涝灾区库容更少的水库面临的情况恐怕更甚。
这里要问的是,新安江水库这种功能冲突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根子在哪?水库本身还是其他?
2015年5月30日举办一个《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的圆周会议上,中国工程院王浩院士介绍的一组水资源数据,引起了人们对中国水安全的忧虑。王浩院士透露说"表示一个国家水库蓄水能力与河流径流量之比的库容系数,欧洲国家通常是0.9以上,美国是0.66,而我们中国目前还不足0.3。"。
库容系数低的直接后果,就是调控水资源时空分布矛盾的能力不足,导致水多、水少的矛盾同时存在,洪涝和干旱灾害经常交替出现。
对于我们中国的现实来说,目前我们最大的水安全危机之一,恰恰是被我们的大坝数量和水力发电的成果,所掩盖着的水库蓄水能力的严重不足。
关于水库数量问题更详细的阐述,下面高赞回答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结合下新安江水库功能定位矛盾与全国库容系数偏低的现状,不难得出结论:
整体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导致单个水库兴利功能(如发电)与防洪、抗旱功能无法兼顾,才经常出现“水灾泄洪,旱灾蓄水”的普遍性两难局面,给民众一种功能混乱的错觉。
也就是说,面对洪灾,水库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这种情况下,某些喜欢带节奏的自媒体,打着尊重自然的旗号,以西方拆除少数水坝为依据,把洪灾等问题归咎于三峡大坝等一系列水利工程,不仅仅是一种偏见,更是南辕北辙甚至祸害无穷的危险反智言论。
以前穷,好不容易盖一座,必须把水库的账算的很精,经济效益先行,免不了牺牲某些功能、某些人群。但现在不同了,咱不缺技术、不缺产能、更不缺钱。
所以,非但不能否定、妖魔化水库,反而需要更加发挥基建狂魔的特长,顺应社会要求与自然规律,想方设法建设出更多把防洪功能放在首位的水库,提升整体库容系数,才能让类似新安江水库的防洪与发电矛盾缓和下来,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强大的安全保障。
中华民族是在抗击洪涝灾害中诞生的,抗洪防汛一次次成为历史变革关键节点,具有了政治意义上的神圣性。
我们一方面要肯定新中国水利建设的成就,抵制水库无用论、妖魔论,另一方面,更要认识到现有水利工程依旧远远不够。
人定胜天或许过于乐观,但也不能作茧自缚,放弃与天博弈的筹码。
几十年来,先烈无数的人民军队从小米加步枪进化为东风加航母,才把和平稳稳控在掌心。同样,通过工程技术不断强化水库调节能力,我们才能让1998年千里大堤上的悲壮历史不再重演。
这才是彻底驯服千万年威胁中华民族的洪涝灾害应有的积极态度。
思路很杂,诸位凑活看看,外行,请专业人士多指正。
以上
我一个水利工程师回答一下。
简单说,地少。
如果人们都居住在远离河道的山顶上,就没有那么多洪涝灾害了。
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今天在加班,后续我再编辑。
这会儿不加班,再写一点。
前面提到,如果都住在山顶,那么就没有水患了,但是问题又来了,山顶上也没有水喝啊。要知道在古代往山顶上调水那是很费劲的事情。因此几乎所有的文明均沿河而兴。人类依水而栖是最经济的选择。
依水而栖有很多好处,比如捕鱼、灌溉、喝水、洗漱、排泄。总之吃喝拉撒都有利。那么问题来了,你靠近河道你是造房子呢还是不造房子?河道边上造房子,生活便利了,但是大量的水来的时候可不管你是不是有个房子,水往低处流,该冲掉就冲掉。这就有了水患。要知道,水多水少是老天说了算,谁说了都不算的啊。这可咋办?
于是人们就想造个坎挡一下水吧,这就有了河堤(防洪堤)。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减少自家房子被冲毁的概率。
防洪堤这个东西可以说存在了好些时日,人们为了让他更牢固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水利技术不断发展。
应该是随着人们(城市)慢慢有点积蓄吧,我瞎说的,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总之慢慢的应该是有人开始觉得这这水大水小完全是看天(龙王)的心情下雨多少来决定,我做多大的防洪堤合适呢?毕竟这东西他花钱啊,就跟买保险一样。我房子100w,我有必要花1000w做防洪堤吗?是不是要想办法去预测一下洪水,让我能花更少的钱去造这个败家玩意。
大概经过了一些年一些人的研究吧,还真让人找到了方法,可以通过连续观察每年的雨水量,洪水位等数据。将一系列数据用统计的方法给排列起来,找找之间的规律。比如我发现每年洪水都至少有100m3/s,有50%的年份流量达到200,有10%年份达到了500,有那么某年流量竟然达到了1000!
也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好法子,这些数据给从大到小排列到一个图表上,描了个曲线出来,通过这个表能查到不同概率对应的流量。这下好了,有了这个概率,我们有投资的依据了。
假设有个防洪堤他能挡概率为10%出现的洪水但是挡不了5%概率出现的洪水,你家房子100w,你最多愿意花多少钱在这个防洪堤上呢?我反正不会算,谁会算谁算。但是肯定有人会算就是了。
于是人们想尽办法收集洪水资料,一般收集个30年以上吧,这资料就基本能用了,至于你30年内能不能收集到发生概率为1%的洪水,说实话,还看天。但是我收集100年,这1%概率的事情我总还是有63.4%(别问我这个数怎么来的,拍脑袋拍出来的)的概率收集到的吧。
唉,水文工作也是任重而道远的。
上面都是我随口说说的,如有错误,纯当杜撰。后面也是杜撰的。
我接着杜,这个防洪堤越做越好,越做越牢越做越高,人们在水边玩耍时分愉快。一时间就把水患的事情给忘了。老是去埋怨为什么花这么多钱造这个防洪堤,那么高那么大,傻大黑粗的一点都不美观。种点花花草草他不美吗?拆了拆了。
哎呀我家房子太小了,这条河这么宽我围一点造个大皓斯,大不了防洪堤往里移一点么,好说,有钱。占了占了。
这条河这里弯这么大一个弯,多浪费啊,你看这里打通,这个弯填回去,又能多一大块地造房子。改了改了。
哎?这边这个小水坑干嘛用啊?也不能种地。这利用起来我又能造个房子。填了填了。
于是原本能预防10%概率洪水的,一顿操作之后只能预防20%概率的洪水了。(注:概率越大水量越小)
结果一场10%概率的洪水下来,一地鸡毛。
水利上。我们可以说:该地遭遇10年一遇洪水,由于当地普遍存在破坏防洪堤,侵占河道等不良行为,导致水利工程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出现导致局部防洪堤倒塌,部分河段由于过水断面面积严重不足导致水位局部雍高,洪水没过防洪堤顶导致大堤绝口。
好在我讲的是10%,如果是1%呢?后果不堪设想。
以上文字纯为杜撰,不代表我的专业知识水平。如果有人留言,别喷我。
7.14补充一下,我写这个主要是想说明洪涝灾害的发生是自然现象,水利工程的作用就是去尽力避免或减少这类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既然是工程,花钱是肯定的。既然花钱,必然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所以水利投资的多少也能直接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程度造成影响。有一批做规划的,每天要绞尽脑汁用有限的资金去系统性的降低洪水发生时的水位。
对于大众来说,你看到的可能是洪水比之前低了10cm,背后是无数人和无数的投资资金在起作用。
水利技术强大不等于我们就有不会绝口的大堤,科技和经济的腾飞才是真正的强国之路。
做水利是个又苦又没钱的行当,不想干了~
7.16
在B站上看到了一个视频应该比较全面的介绍了我国洪水的成因。比我讲的全面多了,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
地址:
我不知道这样子搬运算不算合法合规。如果有问题请告知我一下。
杭州都下了一个月的雨了,而且雨势还挺大,新安江水库开始排洪,这就好比你身体再好肾再好,也架不住夜夜笛歌,还连续一个月都这么干。
汛情也是这样的道理,雨下的太过分了,太超长发挥了。
不能,因为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不是。即使一个人,他有很多领地,也没办法把它们合并,何况不同领地的继承顺位也是不同的。欧洲这些王室疯狂乱伦,也没统一欧洲。不过查理五世的领地加起来是相当庞大。算血统,欧洲那些王室都是世代联姻的亲戚。
查理五世(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19年-1556年在位),西西里国王(称卡洛一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称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 他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开启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时代。
查理五世是哈布斯堡王朝广泛的皇室联姻的最终产物。他是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一世与卡斯蒂利亚的胡安娜(疯女)之子,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的外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勃艮第女公爵玛丽的孙子。
查理于1506年(他的父亲死于那一年)继承了低地国家和弗朗什孔泰。当他强悍的外祖父斐迪南二世在1516年去世后,他成为一片巨大领地的拥有者,这片领地包括他母亲的卡斯蒂利亚和斐迪南二世统治的阿拉贡、纳瓦拉、格拉纳达、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 以及整个西属美洲(在他统治时期,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由于征服墨西哥和秘鲁又扩大了好几倍)。
在祖父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后,查理又得以继承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的产业。通过向选帝侯行贿等手段,他在1519年战胜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555年在击溃新教力量的最后努力失败后,查理五世就开始脱离政治生活。他把自己的个人帝国——西班牙和低地国家传给了儿子腓力二世;把神圣罗马帝国传给了弟弟斐迪南一世(1555年10月25日放弃尼德兰王位给腓力;1556年1月16日放弃西班牙王位给腓力;1556年9月12日放弃皇帝帝位给斐迪南)。
查理五世的家庭
妻子:葡萄牙公主伊莎贝拉,1526年结婚
子女:
腓力二世(菲利普二世),他的王位继承人,享年71岁。
玛丽亚(1528-1603),嫁马克西米连二世,享年74岁。
胡安娜(1535-1573),嫁葡萄牙太子若昂,终年38岁。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1527年7月31日-1576年10月12日)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48年至1550年马克西米利安摄政西班牙,1562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和罗马人民的国王(1562年至1576年在位),1563年又被选为匈牙利国王(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6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曾试图成为波兰国王,但没有成功。
马克西米利安1527年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斐迪南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至1564年在位),母亲安娜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的女儿。1548年马克西米利安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30年至1556年在位)的女儿玛丽亚结婚,查理五世同时也是马克西米利安父亲斐迪南一世的哥哥,即马克西米利安的伯父。(堂兄妹乱伦)
腓力二世。西班牙国王 (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称腓力一世1580年-1598年在位) 。查理五世儿子。1570年马克西米利安将女儿安娜嫁给了腓力二世,成为他的第四个妻子。安娜是腓力二世妹妹玛利亚的女儿,生下腓力三世。(甥舅乱伦)
腓力四世,娶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之女,母亲玛丽亚·安娜是腓力四世的亲妹妹)。(甥舅乱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