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南水北调工程从历史观来看,对中国的影响能达到什么程度? 第1页

     

user avatar   xing-qiu-yan-jiu-s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9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中东线全线正式通水五周年纪念日,在这样一个看似有点特别却也平凡的时刻,我们有必要对南水北调工程做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北京五棵松地铁站和全国所有地铁站一样,站台之上列车年复一年穿梭呼啸,乘客日复一日来往匆匆。但和全国其他地铁站不同,这座站台之下仅3.67米处,两条巨大的混凝土涵道横贯站台、穿行而过,来自千里之外的滔滔江水由此奔腾北上。

它们将一路穿越2条铁路、4条河流、8座过街天桥、23座立交桥,与100多条地下管线纵横交错,最终流向河湖、流向水库、流向千家万户。

也许,在站台上穿梭的人们永远都不会感受到,脚下竟是澎湃的水流。整个华北平原之上,40多座大中城市260多个县区、约1.2亿人也几乎不会感受到,因为一项史无前例的超级工程,自己的生活、城市的命运都早已悄然改变。

这项工程人称“南水北调”。

请横屏观看


01、干渴的华北

在中国,若以人均水资源量计算,最为“干渴”的地方并非是沙漠广布的西北地区,而是华北平原。尤其在京津冀地区,养育着全国8%的人口,贡献了全国10%的GDP,但人均水资源量却远远低于国际标准中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红线。

不仅如此,日益膨胀的人口、快速扩张的城镇、迅猛发展的工业让流经华北平原的黄河、淮河和海河一度成为全国地表水质量最恶劣的地区,最严重时几乎是“有河皆枯、有水皆污”。

水量短缺、水体污染,可用的地表水所剩无几,于是人们不得不超采地下水、回用再生水,甚至挤占维系生态功能的水源来填补庞大的用水缺口。

到了21世纪初,京津冀的地下水开采程度均已超过100%,一个面积超过9万平方千米并且还在不断扩大的地下水超采区在华北平原下迅速形成。

在北京,供给城市生活用水的密云水库,仅1999-2003年的4年间,库存水量就萎缩了3/4,全市超过70%的用水量只能靠抽取地下水维持,令北京平原地区的地下水位以每年1米的速度持续下降。

在济南,地下水的严重超采令大量涌泉景观彻底消失,昔日的“泉城”岌岌可危。而在开采更为强烈的河北省部分地区,预计不到20年后便会面临无地下水可采的局面。

尽管从2003年后的十年里,北京通过各项节水措施,万元GDP用水量已下降近七成,22%的用水也已被再生水替代,但地表水稀缺的现实、用水量增长的趋势却依然难以改变,地下水位也依然在逐年下降。

中国的南北大地本应拥有相同的发展机会,但水资源的极度短缺却成了限制华北地区发展的枷锁,干渴的华北大地迫切地需要新的水源。而千里之外浩瀚的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600亿立方米,是黄淮海三河总径流量的近7倍。长江之水能否北上?人们怀抱着一线希望。

然而,要建设一个跨越1000多千米的调水工程又谈何容易?


02、艰难的工程

早在1952年,南水北调的设想就已诞生。但直到2002年,大到线路如何布局、规模如何设置,小到渡槽什么结构、管道什么材质,论证了半个世纪后,工程的总体规划才正式出炉。

这意味着,在数十年后中国大地上将有东线、中线、西线三条大型水道纵贯南北,与东西流向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形成“四横三纵”的巨型水网,最终调水规模达448亿立方米,约为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的4.7%,却几乎是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的80%。

尽管那时,国内国外已建成调水工程近400项,但南水北调的工程规模之大涉及面积之广、覆盖人口之多均堪称史无前例。因此当2013年11月15日和2014年12月12日东、中线一期工程先后通水,南来之水第一次涌入北方大地的时候,便成为世界水利史上难以忘记的时刻。

可是这滚滚清流背后 又是什么样的故事呢?

①东线:水往高处流?

全长1785千米的东线工程从江苏扬州一路北上,上跨淮河、下穿黄河,最终将长江之水送至天津城区和山东半岛。

沿途中包括京杭大运河在内,有数条南北向的河道可作为江水北上的现成通道。

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等数个南北串联的湖泊可作为天然的调蓄水库。

请横屏观看

加之江苏省境内又有江水北调工程作为基础,东线工程似乎已是地利人和,只待水到渠成。

然而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从调水起点到黄河南岸,地面高程升高近40米。这意味着想要南水北上,必须实现“水往高处流”,直至水流越过最大高程点才可顺流而下,抵达天津或沿引黄济青工程奔向山东半岛。

于是,仅东线一期工程沿线便建有34处站点、160台水泵共计13级泵站,这个世界最大的泵站群从扬州江都水利枢纽开始,将长江水逐级提升近40米,一路送至黄河南岸。

而为了降低泵站群的能耗,其中1/3的水泵均使用我国技术人员耗时3年自行研发的灯泡贯流泵。这种装置拥有平直的流道,水流不需转弯便可直接通过。

因此与传统的立式轴流泵相比,贯流泵的电能转化率可从65%提高至81%,大大提高了运行能效。

立式轴流泵结构,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经由这些泵站,东线一期工程的年调水能力可达到88亿立方米,相当于每年为沿线的江苏、安徽、山东各省供给了600多个西湖的水量。

相较之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则显得“节能”多了,其干线上仅建有一座泵站,却依然完成了1432千米的超远距离调水。这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②中线:一渠清水向北流

2005年9月,在湖北省汉江与丹江交汇口下游800米处,一声爆破响彻群山之间。丹江口大坝的表层开始进行拆除,不久之后在其上方将会浇筑新的混凝土,令大坝高度加高14.6米,水面面积增加至1022平方千米,几乎与三峡库区的水面面积相当

请横屏观看

然而,在一座已服役近40年的老坝上重新浇筑一座“新坝”却并非易事。倘若新老混凝土因温度变化产生不均匀的热胀冷缩,将令坝体间产生裂缝,后果便不堪设想。因此,除了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外,人们在大坝堰体的老混凝土上切割出一道道键槽,并植入一根根钢筋用以加强新老混凝土间的咬合和锚固。

而在大坝顶部,则向20个垂直伫立的闸墩中植入共计1164根钢筋,令闸墩更加坚固。

加高工程历时近8年,升级改造后的坝体变得更高更厚,不仅库容量能满足调水需求,水位高程同时可达到170米,比北京高出100余米。这就意味着来自丹江口水库的汩汩清水不再需要泵站逐级提升便能一路自流到达北京。

或是经位于河北保定的西黑山分水口,转而向东流入天津。

更幸运的是,在秦岭东部分隔长江、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到了河南南阳的方城县附近,却在连绵的群山中留了一条“缝隙”,人称“方城垭口”。

此处两侧山地的高程在200米以上,但垭口处却仅有145米,可令中线工程的渠道在山峦夹持间穿行而过,避免挖掘数千米的穿山隧洞。

然而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即便不再需要建设泵站,但由于没有任何现成水道可以利用,1432千米的中线工程将全部从零新建,漫长的修建过程也注定困难重重。

中线工程沿途需穿越大小河流共686条,为了确保输水水质安全,避免受到洪涝及污染的影响,一座座庞大的“水上立交”横空出世。在其中的27座大型梁式渡槽上,南来之水源源不断凌空而过,如同一条蜿蜒北去的“天河”。

河南省境内,全长达11.9千米的沙河渡槽中,巨大的U形槽段重达1200吨,每次吊装都相当于一次性起吊约1000辆轿车。

而位于其南面的湍河渡槽体量则更为惊人,其内径达9米、单孔跨度达40米,每孔槽段的重量可达1600吨。

面对如此巨大的重量,工程师们干脆放弃了吊装设备,转而采用大型造槽机现场完成混凝土浇筑,就这样一段接一段地,筑造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U形渡槽。

然而更多时候,中线工程则以倒虹吸的方式,在地表之下穿越道路或河流,其中难度最高、规模最大的便是穿越黄河的穿黄工程。

黄河北岸,巨大的圆筒形竖井内径16.4米、井深50.5米,几乎可以容纳一座15层的高楼。负责掘进隧道的大型盾构机也将从这里出发,在深厚的砂土中前行超过4000米才能穿越黄河天堑。

盾构机的刀盘日夜不休地旋转,被粉碎的砂砾土石随泥浆不断排出,最终在黄河河床下平均30米处,两条内径达7米的巨大的隧洞逐渐出现在世人眼前。

然而规模庞大的穿黄隧洞在建设中却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砂土中石英含量较高,令盾构机的刀片产生严重的破损,工程人员只能依靠人力前后进出近400次,才在充斥着泥水的盾构机前端完成刀盘的修复和加固。最终,在大河之下穿行了500多个日夜后,巨大的盾构机终于在河道对岸重见天日。

自此,南来之水终于跨越黄河天堑得以继续北上。

“上天入地”固然艰难,但在中线工程中约1/3的渠段内,即便是平地修渠也面临着膨胀土的考验。这是一种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的土壤,剧烈的膨胀收缩下极易造成渠道垮塌。然而在当时,全国上下尚无类似的工程先例,这意味着连设计施工标准都必须从零开始制定。

同样必须从零起步的,还有在北京市境内为了防止污染、减少占地而修建的PCCP管道。

这是一种复合结构管材,层层包裹的结构令其防渗、抗震、可靠、耐久。

然而中线工程中的PCCP管道直径达4米、单管重78吨,工程人员经过大量实验才最终确定建设标准。

此后,中线工程再经过长约13千米的西四环暗涵工程,便可抵达中线工程的终点,北京团城湖。

这些南来之水将进入城市的各大水厂,或经京密引水渠,反向注入曾不堪重负的密云水库。

至此,中线工程全线贯通,再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滔滔江水一路北上。水道穿山越岭,

穿越城镇,

与31条水渠、51条铁路和1238条公路相互交错。

全程27座渡槽、102座倒虹吸、17座暗渠、12座隧洞、1座泵站、476座排水建筑物、303座控制建筑物,将这条千里水脉逐一串联。

然而庞大的泵站、巨大的水渠仅仅只是整个工程的冰山一角。水质如何保障?污染如何治理?移民如何安置?文物如何保护?造成的生态问题又该如何补偿?种种问题横亘在人们眼前,让这项本已困难重重的工程愈发举步维艰。


03、幕后的故事

2002年,南水北调终于正式开工,但东线工程沿线的城市却显得忧心忡忡。不过这并不出人意料,毕竟在当时的工程沿线,黄河以南的36个水质断面中仅有1个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有的断面污染物甚至超标百余倍,完全无法作为饮用水源。

这意味着,东线工程必须在10年内达到全线III类及以上水质,才能满足通水要求。一项庞大的污染治理工程刻不容缓,于是这10年内,山东超过700家造纸厂、江苏800多家化工企业皆因排放不达标纷纷关停。

水面上,两省约4000艘水泥船、24000艘挂桨机被淘汰或拆改

河岸边,仅江苏省沿线就建成17座船舶垃圾收集站、43座污水/油回收站。到了2016年,沿线共9650千米的污水收集管网,以及接近全省1/5的污水处理能力,时刻镇守着入流河道的排放关卡。

加之大面积的湖泊湿地,共计426项治理工程如“铠甲”一般,装备在1000多千米的线路上。到2012年东线通水前夕,沿线主要污染物入河总量减少85%,全线36个监测断面终于全部达标。

而反观中线工程,其干渠水道全程封闭,两侧还划定了严格的水源保护区,基本杜绝了外界污染带来的影响,堪称一条“清水走廊”。但人们真的可以高枕无忧了吗?在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20世纪80年代时水质达到I类的时间约有2/3,但到了21世纪初却仅有1/3。如何维持水源地的水质状况成为了无法被忽略的问题。

然而,水库上游流域涉及陕西、湖北、河南三省内共计8市43县以及600多个乡镇,若要溯流清源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但人们别无选择,于是在丹江口水库上游流域,采矿冶炼、黄姜生产、汽车电镀众多排放不达标的高污染行业纷纷关停。截至2014年,城市污水处理厂由5座增长174座,垃圾处理场则由1座增至99座,还有共1.7万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

自中线工程通水至今,输水水质达到I类的断面比例从30%增长至80%,历时超过8年的水源保护工程的效果开始逐渐显现。

然而。青山绿水的丹江口水库在为中线工程提供绝佳水源的同时,却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水库水位成功抬高13米的同时,周边超过300平方千米的土地将没入茫茫碧波之下,这就意味着曾经生活在库区周边40个乡镇、441个村的共计超过34万人将不得不搬离原本的家园。

加之工程干线沿途占用土地,又需搬迁安置约9万人,整个中线工程可谓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移民安置工程。

于是,在即将被淹没的迁出地,每一村、每一户、每一间房、每一块地、每一口水井、每一片果树开始被调查、计算、公示,离开原有土地的人们,将按照这些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产值的16倍获得征地补偿款移民安置费。

2009年8月15日,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姬家营村移民搬运自家的家具,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而在迁入地,移民新村的建设同样紧锣密鼓。由于每家每户情况复杂,仅设计阶段就有十余套不同户型供移民群众自行选择。新村社区中,交通、供电、供水、排水学校、环保等公共基础设施也是一应俱全,大多数人的居住体验将从人均20平方米的土木房、土坯房,上升至人均24-34平方米的砖混楼房。

此外,为了让迁移至此的人们有田可耕、有地可种,迁入地必须在有限的耕地中挤出条件优良的土地进行分配。人们一块块量、一遍遍算,最终确定了搬迁后人均大棚菜地不少于0.4亩,水田、果园不少于1.05亩,或旱地不少于4亩的分配标准。而搬迁前人均耕地仅有0.96亩。

至此,一切都已万事俱备,超过34万移民将搭乘浩浩荡荡的车队,挥别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

他们将在一片陌生的土地重新建立未来的家园。

丹江口水库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要在2年内基本完成,强度之大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前所未有。但艰难的并不只是工程强度本身,数十万移民告别的也不只是房屋和耕田,而是他们最熟悉的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们世世代代的生活记忆。

因此若要他们真正融入新的家园,需要的也不仅仅是政府的支持和补偿,还有当地人的一视同仁、自己的勤劳、汗水和勇气以及一段漫长的时间。

丹江口水库水位抬升后,受到淹没威胁的除了大量村庄、农田,还有214处文物保护点,其中就包括建于明代初期的武当山遇真宫。1967年丹江口水库初次蓄水时,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净乐宫就因技术限制,永远沉没在水下。而40多年后的遇真宫绝不能再重蹈覆辙,于是人们制定了一个几乎“孤注一掷”的方案。

遇真宫现存的主体建筑和宫墙将进行整体拆除,所有的拆卸构件标记存放,待地面垫高后再重新复原。而山门、东西宫门三座建筑,将从地面整体抬高15米,相当于5层楼的高度。

请横屏观看

建筑主体由钢架加固,基座由混凝土浇筑,下方则由数十根千斤顶,将数千吨的山门一点点向上顶升。

近半年后,三座山门将到达顶升高度。而在不久的将来,这片占地2.4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也将在全面加高的堤岸上恢复往日的模样。

东、中线工程沿线总共涉及文物710处,让这项庞大的调水工程也成为一项规模空前的文物保护工程。从规划到施工期间,为了保护沿途的古迹遗址,工程经历多次让路、改线。而沿线区域的考古调查和紧急发掘更是从未停止,其中的9个项目先后被列入“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2013年11月14日,距离中线工程正式通水还有不到400天,也正是在此时,在丹江口水库下游约400千米处,一座长2835米的大坝横亘于汉江之上,人称“兴隆水利枢纽”。

在其下游不远处,又有一条西南方向蜿蜒而来的水渠,每年将约30亿立方米的长江水注入汉江河道。这就是引江济汉工程。

为避免中线工程调水导致汉江下游水位降低,影响农田灌溉和河流生态,兴隆水利枢纽和引江济汉工程将作为南水北调配套建设的生态补偿工程,通过上游蓄水、下游补水,令上游的灌溉面积增加60%以上,下游多年平均水位抬高0.15-0.30米。加之闸站的改建扩建以及局部航道的整治,从长江中游的荆州到汉江中游的襄阳,通航距离也将减少600千米。

污染治理工程、水源保护工程、移民安置工程、文物保护工程、生态补偿工程……当涌入华北的滔滔江水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机遇时,却很少有人留意到,在南水北上的幕后还有多少“看不见”的工程。


04、下一个奇迹

南水北调一期工程的干支渠总长达5599千米,混凝土浇筑量63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三峡工程的2倍之多,可谓是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又一大奇迹。

工程通水后,长江水可直接供应近300个县市,替代北京城区超过七成的供水,郑州中心城区的全部供水,天津14个区的全部供水,以及石家庄、邯郸、保定、衡水等城市75%以上的主城区供水。

上万平方千米的农田,可新增近20亿立方米的灌溉用水,而曾经被城市挤占的农业用水以及污水净化处理后的再生水,共计近6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将重新流入农田

在南水的补给下,密云水库的蓄水量逐年刷新,目前已突破26亿立方米,是2003年的3倍之多

可用水源的增加,令北方地区的地下水每年可减采近50亿立方米,甚至还有余量回补原先的亏空。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地下水位比南水进京前回升了2.63米,而随着地下水使用的削减,北京自来水硬度下降近70%

整个华北地区,更有超过500多万人结束了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历史。

在繁华的天津中心城区以及荷花荡漾的白洋淀,由于得到充足的生态补水,水体污染也得到明显改善。

此外,东线一期工程建设后,京杭大运河成为一条自黄河以南直至长江全线都可通航的“黄金水道”,新增运力达到1350万吨,相当于在水上架设了一条新“京沪铁路”

是的,南水北调确实是一个奇迹,是一个在重重难关中规划论证、在重重限制中建设运营、曾经面临种种争议,却依然实现的奇迹。

也是一个由数十万移民群众、数十万工程建设者、数千名科技工作者,以及那些永远沉睡在岗位上的人们共同创造的奇迹。

今天,源源不断的南来之水为长年干渴的华北大地带来了片刻的喘息,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而未来如何用好南水?如何节约用水?如何让翻山越岭而来的长江水不至于成为杯水车薪?

对受益于南水北调工程的40多座大中城市、260多个县区、近1.2亿人来说,这些问题正等待着他们的答案。

这片土地上的下一个奇迹,也等待着他们去创造。


全文完,感谢阅读。

想了解一个你从未遇见的中国?

欢迎点击由人民网、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和星球研究所联合出品的,

典藏级国民地理书——《这里是中国》,让我们重新发现中国之美。


创作团队

【致谢】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宣传中心,以及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王亦宁高级工程师为本文的创作提供了有力支持,特此感谢!

主要参考文献

  1. 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文物局. 《饮水思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图录》[M]. 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
  2. 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南水北调工程知识百问百答》[M]. 科学普及出版社,2015
  3.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年鉴》编纂委员会.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年鉴2017》[M]. 中国电力出版社,2017
  4. 文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M]. 长江出版社,2010
  5. 陈志康等.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水源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设计》[C]. 大坝安全与新技术应用,2013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user avatar   ma-shuai-hang-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刚写完宁就删

我先说一下这位仁兄。只是你无知,谁给你的自信?一个民族到现在了还窝里斗你羞不羞?建国时的东北经济就不强吗?北煤南运、北粮南送你选择性遗忘还是无知?集体主义不好宁可以回美国,这儿也不欢迎你。

南水北调、北煤南运、北粮南送、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希望不要只知道南水北调。要是这都可以地域攻击,那醋省才应该站在顶峰,瞧人家山西被挖的……我们家不在山西,但是因为挖煤造成地下大面积塌方,有几条路就没修好过,今年修明年塌,一直修一直塌,交通要道,两边是山,不修又不行,你说政府苦不苦?我们没奉献吗?说带动发展的,挖煤还会给我发钱不成,你瞧山西都哭死了,它也不想“腹黑”hhhhh。光是煤碴就堆了一座以假乱真的小山。地下水倒灌、水质恶化、空气污染、产业转型……我也觉得亏呀,我们广大人民也没因它受多大益,反而……可是一想到醋省我心里就平静不少。河南的耕地红线一直宣,河北的钢厂的烟一直冒,都在为祖国做贡献啊……你看那冬天,一米之内人畜不分,邯郸人也不想吧……

为国家做贡献的又何止这几省,况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还有一半在河南南阳呢,也从没见过南阳的移民抱怨过啊,我高中一位地理老师就是库区移民,他也常引以为豪。总之别用它黑了,行吧。你在北方受了委屈大不了骂我们个娘卷铺走人便是,怎么就优越上来了?你的想法很不好,容易给美帝可乘之机,南北朝我可不想过。除非你是战忽局的人……

事实上本来北方的气候就算是现在也不算干,降水量大多500~800,不多,但忽略人口问题绝对够用。毕竟就算河北的坝上树木也可以成片生长,别说平原地区了。但由于开发时间过久,人口爆炸,工业发展,毁林炸山,挖河抽沙。建国以后中原(不是指象省)环境危如垒卵(虽然都觉得现在也……)加上季风气候的不确定性,中原地区常十年八九旱。诗经和庄子里载「河水洋洋,北流活活」「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岸涯渚之间牛马不分」「河水清且涟漪」你敢想这是‘黄河’吗?即使是这样,你看它从古到民国淹了多少次开封城,元朝都因它直接灭亡,挑动石人我天下反……至少到三十年代它的径流总量已经不行了,但一场大雨加上蒋秃子一道圣旨,豫皖苏三省顿时汪洋,直接死了八九十万人!后来间接自然灾害导致那里成了经济塌陷区。而今,我不确定它是否能出河南省……没人为干预黄河早已经断流了,还不如流经沙漠的印度河,也就PK一下尼罗河。而南方相反,虽然也会旱,但明显洪灾更揪心,不信你到夏天一搜武汉,常有武大看海的消息,更别提荆江、九江了。要不要调水不是很明显吗?调水的渠流量也是小河级别,不存在某人说的好像一条长江都飞北京去了一样,不信建议你去亲眼看一下,还不如我们福州大学城一条闽江的小支流,想一下也知道工程量允不允许。但不是没影响,整个库区南阳、襄阳迁出了不少人。但是你非说你家干了,今年福州也很干,半年几乎不下雨,是不是我大福建也参加了北调工程?季风气候不确定性很大的,今年也许这几年一直涝,明后年或许一直旱,总之说不定。但这根本改变不了南丰北乏的局面,北方雨再多也比不过南方的旱年,况且华北地区人口远密于中南地区,在谷歌地形图上,关了文字,差别大的可怕。眼看北方工业深受水源之苦,如果你是中央,你会怎么做?中央做到极致了,这要在某些人心中的自由国度,南北一涝一旱,相互一对立,一投票,我当北魏你演南梁,美哉咏志?

南水北调中线调的水对长江流域不算多,太多你当专家真是砖了?但对北方太宝贵了,甚至沿线顺着修了郑万高铁,住宅区都在增加,有没有长远利益?并且这么巨大的工程也是我们民族人定胜天精神的最好表达啊,能做到的除了中国还有吗?

中国太辽阔了,以至于你都从来没想过,只是想当然觉得就该这样。大,所以地区差异也大,塞外和岭南永远也不会一样。北方资源丰富,农、重工业发达,醋省的煤,铁省的钢,盖儿省的粮,窑省有气,马省有色金属,关东更是丰富。这些是不可动的国本,是你能站起来的腿。南方天时地利,轻工业、服务业发达,水源充足。长三角、大湾区,像一个大天府之国,对接世界的窗口,是中国崛起的臂膀。写了这么多,可是北方缺水南方涝,东北粮多东南少,西部气满东部贫,晋蒙煤多他省少……这要是窝里斗,可以想见,都得不到好处,分裂的欧洲不让大食和土鸡美死?分裂的中华还不让美帝大叔美疯掉?虽然不协调,但我们的政府可不是西方那种唯票是争的过客,你方唱罢我登场,it’s votes stupid 。不协调就让它协调,天堑也得变通途,绝域、流沙也要有铁龙。只有协调了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不是吗?

另一方面,从历史观上看,中国只有东西向大水系,缺少南北向,这和我们的地形有关,这样的话同纬度的地方就很难产生多种文化。因为文化起源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如果河流是南北向,考虑到那时候的气候和交通,河东西两岸相同经济基础下会形成不同文明又势均力敌的力量。但有幸在秦晋豫三省交界处向东一转,避免了这种情况。但是大范围看南北以淮为界气候不同,东西方向流的长江却成了割据的好东西。便但考虑到经济重心东移,隋炀(明)帝修建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将南北同长安-洛阳政治轴心连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北齐北周时局面,因为可以从东都直接出兵,又可以避免南北朝局面。这可不仅只是想去扬州看花,这位主叫明帝也不虚,却被小舅子黑出翔(炀)了。可见这个大运河对隋唐两代是至关重要的。南水北调特别是东线也是有这方面的考量吧。

总之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绝对是千秋伟业。你不能因挖土太多不修长城吧,不能因为南水北流而不修大运河吧?虽然长城不是防土鸡的,但它始终是漠北游牧民族的一道坎儿不是吗?


user avatar   liu-kai-94-14-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醒:这个提问下大量疑似水军出没。不知道是什么势力,出于什么目的在抹黑南水北调。


历史上如此进行全国范围内资源大调动的工程,在此前只有秦直道,京杭大运河,铁路网建设。

相比之下,万里长城,三峡工程还只是区域性工程。意义不在同一个量级。

这个意义大到绝大多数人无法理解。

这样说吧,一百年后,也许因为技术原因南水北调工程某些地方被停用荒废,但绝对会有另一套工程继承它的作用。

唯一一个除非就是,整个华北咱们不要了。

可能吗?

至于说移民之类的问题。郭嘉考虑得会比你深。三峡几百万移民也移了,这些移民的安置大多不会差,不劳某些人以圣母之心关怀。


user avatar   shuishizuikeaide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讨论的火热,好像很少人提到中线工程的水大部分是陕西省南部地区提供的。汉江的水源头在陕南的汉中市,丹江源头在陕南的商洛,陕南三市(汉中、安康、商洛)提供了流入丹江口水量的70%。陕南给北方供了水,陕北还是巨大煤炭等能源基地给南方提供了煤,这一点北方省份说自己提供了煤给南方,这个陕西煤炭产量第三,仅次于山西内蒙,对于陕西不存在。

支持全国一盘棋,互相支持。以后大家想起陕西,别总是想起黄土高坡啊,还有山清水秀的水乡陕南地区啊。现在水源头地区人民没法搞有污染的工业,按规划让水源头搞搞旅游业,中草药、茶叶种植,这些”绿色产业“,这些产业确实不污染,不过富不起来啊。希望大家有机会支持支持这些地区,能来旅游消费一下。






user avatar   li-jian-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类的工程往往会搞成一个幻觉:即受益的人,他不会怎么说,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工程,才会有有人抱怨,我们假设没有这个工程会怎么办。

没有这个工程,北方就是少水,当年北方高氟水、苦咸水非常严重,只是现在大家不记得了,北方人,不管是不是北京人,都会大规模南迁,因为当地环境承载不了这么多人,如果大规模南迁就和当地居民发生激烈矛盾,且会造成北方经济极度萎缩,东三省的事我们都知道的。

中国人这么多,这又涉及到今天中国人这么多,要不要搞计划生育,现在大家又在说计划生育的问题导致中国老龄化,但是中国环境承受不了,那怎么办?逻辑是这样的:

不南水北调---北方人口过多---南迁---和当地居民发生冲突,北方经济大幅度萎缩。

南水北调---环境问题

人口过多----计划生育----老龄化

人口过多---不计划生育---环境承受不了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选择,不管选择哪一个,都存在负面影响,只是目前已有的牌里面,你打哪一张?

我们看一下没有做过大规模工程建设,人口又多的国家,比如说印度金奈,金奈6月份旱灾,9月份水灾,金奈是靠海的城市。

实际上印度境内有很多河流,也是有分布不均的问题,现在印度有个国家计划,打通所有河流。其实在印度争议也很大的,河流互相交融,可能会解决一部分人的用水问题,但是会不会造成其他生态问题,肯定会,只是多少而已。

此类的工程,争议一定是有的,发展工业化也会导致污染呢,问题不是这个,问题是整体来看,除了这个办法以外,有没有其他别的办法,如果没有,那就只能这种办法。

这是今年印度金奈旱灾时候,居民就是这么过的。

要是北方人也这么过,那肯定不需要南水北调。

但是不能这么干对吧,北方人也是人啊,现在跟我讲环境问题,我承认,但是现实是北方人也要用水。


user avatar   daruq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缓解北方的用水紧张局面和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导致的华北地下漏斗。

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的地表水资源,绝大多数来自海河与滦河。

海河年均径流量据水利部2002-2005年评估数据为163亿立方米。其中水资源大部分在山区,50-60年代为了根治海河流域的水灾,兴建的大小水库,库容量超过100亿立方米。后来由于北京人口的增加,海河上游的桑干河、洋河、潮河、白河等支流的水都通过官厅水库、密云水库向北京供水。1983年引滦入津工程建成以后,滦河水相当部分也通过于桥水库向天津供水。

由于海河流域的水灾被根治,土壤盐碱化得到治理,加上农业技术的进步,过去河北平原曾经广泛种植的低耗水农作物小米、高粱、黄米都被淘汰,转而种植高耗水的小麦和玉米,并种植大量水果蔬菜供应京津。过去一般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而现在平原地区大量采用小麦玉米的一年两熟,农业耗水量成倍增加。

河北是农业大省,2016年耕地面积9780万亩,生产小麦1433.3万吨、玉米1753.6万吨、水果2138.5万吨、蔬菜5038.9万吨。

河北的水资源总量为208.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总量105.9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133.7亿立方米,重复部分31.3亿立方米。而河北省的2016年用水量182.6亿立方米,其中51.5亿立方米地表水,125亿立方米地下水,工业和生活用水47.8亿立方米,农业用水128亿立方米。

海河所有流经河北省的水,都不够河北农业用的,而且还有严重的水污染,因此每年都要使用大量地下水用于灌溉及城市和工业用水。河北省地下水使用量仅次于黑龙江省(大量种植水稻导致)。

由于上游水库堤坝拦水、农业灌溉用水、地下水超采,导致华北地表河流大量断流,而且出现了严重的地下漏斗,机井越打越深,打出来的水越来越咸,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等。河北省多个县市如同沙特一般,已经没有了地表自然河流。

而南水北调工程,目前已经能够向河北输水达到100亿立方米,极大缓解河北的用水紧张和生态危机。

河北石家庄西北的黄壁庄水库连同其上游的岗南水库,是石家庄城市和工业的水源,水库下游的滹沱河已经断流。

石家庄北面,干涸的滹沱河河道中的沙丘。

从丹江口水库千里调来的水出现在了滹沱河中,虽然目前还只是景观河道,只维持了十几公里。


user avatar   yongming-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级别的工程,没个两百年沉淀,谁也说不好的他的影响,说的都是印象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给出了不少数据。我做一个简单的比喻。

假设一户人家10口人,每人平均消耗粮食1千斤,也就是一年需要粮食1万斤。

但这家人一年只能产出9千斤粮食。

按数字上算,只缺一个人的粮食。但是实际上,这家10个人都要挨饿。

如果隔壁邻居每年送给他们1千斤粮食,那么这家10口人就都不用挨饿了。


南水北调就是这样。

以前北京的水不够喝,就要向河北、山西调来水。可是河北、山西一样缺水啊。

这 2004年山西向北京调水的新闻: 山西河北向北京调水近亿立方米_国内财经_财经纵横_新浪网

现在北方的大部分城市(郑州、邯郸、石家庄、邢台、保定、北京)都喝上了汉江水,大城市的供水得到了保证。多出来的水就可以用于灌溉。

2018年到2019年调水年中,完成调水约70亿吨。

其中河北得到约24亿吨。而河北原本年用水240亿吨,缺水50亿吨(2014年前的新闻: 河北年缺水50亿吨 到2030年仍将缺10亿吨左右【2】)。

将来二期(丹江口水库加高后)每年调水将达130亿吨,河北将可以得到45亿吨(34%),再加上东线工程,河北将基本完全解决缺水问题

同时,国家还在实施蓄水库计划,在南水北调沿线将建一系列蓄水库。在丰水期充分蓄水,在枯水期向水道给水。进一步优化调水功能。


金一南教授曾经在南沙礁盘慰问士兵。说有来自东北的、新疆的、湖北的、四川的。

这就是我们的祖国:北方的人可以喝上南方的水,南方的人可以烧上北方的煤。东部的人在西部守护边境,西部的人在东部保卫海洋

(顺带夹一句,加拿大中部省份阿尔伯塔产油,但向太平洋沿岸出口需要经过位于其西部的卑斯省。然而卑斯省不让它的油经过。于是阿尔伯塔规定禁止向卑斯省供油、且不让卑斯省的农产品向东部地区运输。最终阿尔伯塔的石油只能向南卖给美国,而卑斯省也只能从南方美国进口石油。这样的国家不是我们想要的 重磅!阿尔伯塔新省长宣布“限油令”正式成为法律!BC省最新回应…-阿省-文章资讯栏目首页-全部新闻-52卡尔加里


user avatar   nemo-61-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一下,大半夜看到有些答案给我笑精神了。

有人说只有调水功能太弱了,最好有航运功能。我就一脸问号???航运级别的工程当然好了,真有的话还能防洪呢,问题是造价要多大??谁出钱??谁修的起???

还有人说调水导致南方干旱???

一年调走长江1%流量都不到的工程,就把长江水汉江水抽干了?要是南水北调真有这个水平,这两天整个长江流域都洪灾,抓紧抽到河南河北去保夏粮不好么??

给长江洪峰抽走,能同时给湖南湖北安徽三省保平安,还能让河南河北增收,一举两得嘛,你说LD怎么就想不到呢???

贴吧化日益严重,干货越来越少,ETC越来越多了。

20200709

————————————————————————

这种想法就是某些极端自私自利的小布尔乔亚的一己私见。

华北人民白用你南方的水了?河南的粮食你没吃到?山西的煤你没用到?

往远了说,解放初期东北的工业体系一个厂一个厂往南方搬,粮食木材煤炭钢铁石油直接拉走,一汽的底盘运到南方去装配汽车。你们给过东北人什么好处么?现在在骂东北人穷东北人没素质东北人抢了南方人生活资源的,是不是你们?

新疆的天然气如果卖的话,又是一个像科威特,沙特一样的资源土豪。现在全部西气东输了,你们感谢过新疆人民么?


国家本来就是14亿人民共同的政体,资源也是民族的资源,不是某些人,某些地区的。政府按照民族的需求,对分布不均匀的资源进行调配本来就是理所当然。


某些人以一己之私利,妄议民族之大义。非蠢即坏。





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

———————————20191225

不要搞地域纠纷和民族矛盾。

想再次说下:全国人民都是一家人,全国的资源都是一家人的内部财产,归国家所有,也归国家调配使用。

中国自身就是一个资源分布相对不均匀的国家,(因为地理因素,资源也不可能均匀)。再叠加上14亿人口的庞大需求,所以更加捉襟见肘,处处都显得紧张。

水资源的分布,和降水量直接相关,南方就是比北方多。珠江流域的淡水资源径流量比黄河都要大,这是自然因素决定的。

人口的分布,和平原面积直接相关。农业时代只有平整的平原才适合大规模的开垦成农田,养活大量的人口。华北地区河南,山东,河北加北京天津,都是过亿的人口。过高的人口严重超过环境承载力,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生产生活用水不足。

没水喝,人就要渴死,没水种田,人就要饿死。华北地区三亿人民都是手足同胞,他们也要生存,他们也要生活,难道因为缺水的问题他们就活该喝不够吃不饱么?

长江作为中国流域最大,水量最足,位置居中的黄金水道,想办法供应华北人民用水,难道不应该么?

另外南方大旱和南水北调有什么关系?南水北调占长江径流量1%不到,就能大旱了?究其根本季风带北移,降水向北推移动,还是自然因素。

另外再提一句三峡,自从建起来之后总有人黑这黑那,甚至于还要喷雨季蓄水旱季放水,把干旱的帽子也扣在三峡上。还是那句话:人工工程的影响,在自然因素下一文不值。

三峡的393亿立方米最大库容看似大,但是在整个长江9600亿立方米径流量面前也只有4%,三峡就算是把整个库容都放掉了给下游,水位都不见得能涨1米。更别提三峡绝大多数时候也只是保持合适的库容用来发点。

旱季没有防洪压力,不蓄好了水全力发电,拿什么保证南方冬季的用电需求?拿什么保证家家户户开空调?蓄水发电要喷影响下游干旱,放了水估计还要被喷不能保证供电没有经济价值,三峡真是太难了。

我们国家,总有些人觉得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专业单位都是一堆垃圾,不如自己一个平民有见识有情怀,在网上一段乱讲。专业知识没有,基础数据也没有,动辄“我家的如何如何”“我觉得如何如何”“就应该如何如何”,以点带面以小概全。上要指导航空航天对撞机托卡马克,下要安排高铁线路水利工程地铁建设。一旦说不过就开杠,杠不赢就开喷,真的是一言难尽。

建议看看丁仲礼院士和柴静的采访,仔细品一品,什么才叫人权,平等。什么才是一个中国人民应该做的。


user avatar   1932-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竟然被收录进计划了。那就再补充一些大家可能会疑惑的地方。

1,南水北调最直接影响的群体大概就是源头地区的移民,那么移民待遇如何呢?

09的第二批移民可能要比66年第一批幸福得多。


这是66年移民时候的一些旧照(网图),路,房子,耕地都是自己修的或者开荒的,没机器没工具,大家只能用双手。

这是09年有些地方的移民村,这是属于比较好的,大部分是农村常见的二层楼。

搬迁的时候车队拉货送行,完全不用自己出力。移民村的房子,国家补贴一部分,自己再拿出一部分,村村通公路畅通。而且离街很近,以前十天半月去趟集市,一趟得个把小时,现在随去随回。

2,库区养鱼为生的人们,搬迁以后呢?

当时搬迁的时候大部分选择搬走,一小部分渔民选择留在老家,有船,允许养鱼捕鱼。

3,搬迁后10年,当地发展怎么养?

作为主要源头地—淅川,这些年变化是肉眼可见的。当地大型基础设施(学校,医院,广场)基本全部更新一遍。

中央财政,北京相应部门,每年都有对口援助,因此,一个过去这么多年一直处于贫困县行列的地区,得以短短这些年把民生基础完善更新一遍。

渠首的北京小镇度假村一期工程已经完工,也是北京援建的。

4,到底如何评价南水北调?

其实这真的是个很简单的事情,但偏偏被别有用心,亦或者不愿思考的人荒谬化。

1,受益方并非只有北京,沿途郑州以北,华中,华北地区都是受益方,所以,能给这么大片地区带来明显改善,这不就是意义所在么?

2,中国的地质资源分布,就决定中国需要这样的庞大工程去改善糟糕的现状,国家要做的就是宏观调控,而不是任由各方圈地自守。

山西的煤炭资源,南方的水资源,北方的矿资源,西边的气资源,留着自己用得完么?

3,纵观历史上的国家级工程,长城,京杭运河,他们之所以遭诟,是因为劳民伤财民不聊生,但从综合因素考虑,你不得不承认,他们的作用受益千年。

而现在南水北调,非但没有劳民伤财,反而改善了相当大一部分居民的生活水平,至于几十年百年后能否如愿,留给后世历史评价。

—————————————————

家在南水北调源头 一 渠首,祖辈三代人经历了前后两次大移民。

1966年,丹江口库区第一次移民,那时候父亲还没有出生,爷爷也还年轻。

爷爷兄弟两个,他还有一个哥哥。

在那次移民中,大爷爷跟随大部队搬迁到湖北钟祥大柴湖,而我爷爷选择往后安置,依旧留在水库边上。

自此一别,便是32年,兄弟未能相见,一家不曾团圆。

2008年,大爷爷80大寿。

虽然那些年也通电话,但两家从没有见过面,距离太远,交通不便。而家里条件稍微改善也就在那前后几年,于是,我们决定去千里之外的“老家”看看。

爷爷一直跟我讲,那里才是我的老家,因为本姓一大家子全搬迁到那里,只有我爷爷一个人留在了这边。

见面的时候,两个老人抱在一起,哭成泪人,我一直以为这样的桥段只有电视才会上演,可现实中确确实实也存在,

32年的别离,终于得偿一面。兄弟两个,从青壮熬到老年,熬得儿女子孙成群,终于团聚。

对于我爷爷来说,这才是老家,对我大爷爷来说,这才是一家人。

可是那时年幼的我,并不是很懂这其中的悲欢离合。

2009年8月,经历第二次移民。

我很开心,因为新地方盖了好看的楼房,因为来了很多车和记者,而自己是其中一份子,感到光荣。

我也很难过,因为要离开生长十几年的故土,以后这里就要被水淹没,因为自己以后再也不能划船下水,真的难过。

也许若干年后,我只能站在远处的山上,指着水面的某一处,告诉朋友,告诉子女,我们以前住在那里。

就像爷爷经常告诉我一样,我们以前的家,在丹江的哪个地方。

在几十米深的湖水的某个地方,看不见摸不着,但你清楚地知道,它在那里。


那么回到问题,南水北调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其实对于这样一个宏大的国家级工程,它影响如何,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又能说得出几分呢?

它可能涉及人文,政治,环境,水资源,地质等等各方各面的问题,把这么大一个问题摆在这,真的不好讲它到底影响如何。

看得到的变化也许不是真的影响,无形中的也许才是最深刻的影响。

但好在,这个工程从上世纪提出来到前些年顺利完成,这中间几十年的跨度,专家学者无数次的论证,说明它是可行的。

在其他答主答案里看到一句很客观的评论:这样的工程,已经不是简单的对或者错,既然能够实施,只能说明是利大于弊的。

至于事实如何,往后的漫长岁月足够去检验它,历史去检验它。

于我们而言,虽然搬离故土,但国家的政策一直在照顾我们,我们也明白工程背后的意义,很多人正因此才得以搬出大山,这些年生活也一直在改善,想来这就是对我们的影响。

那么对于北方人来说,明显解决了部分水资源问题,而且效果立竿见影,我想意义还是非同寻常的。

至于其他有人所说的,南方周边部分地区出现缺水旱涝不定的情况。我只能说,也许有,甚至我们这里也多少出现过,但是,这并不是大规模的生态问题,跟当地环境有关系,跟当年整体气候有关系。


我们移民的时候,横幅新闻里经常出现一句话,舍小家为大家,几十万移民也确实这样付出了。

那么,希望确实可以舍弃一部分的幸福,造就百倍于他人的幸福。

以后还可以对子孙说,父辈们曾经也是光荣的一份子。




     

相关话题

  师承疑似“傻大黑粗”的苏联工业体系,中国企业个人有什么体现“细节决定成败”的地方? 
  如何找到好的外教?遇到不尊重中国人的外教怎么办? 
  中国当前缺乏创新根本原因是什么? 
  莫斯科是一个怎么样的城市? 
  你对哈尔滨和当地人文有什么印象? 
  水利真的这么惨吗? 
  为什么山东简称鲁,山西简称晋。河北、陕西、湖北、河南、江苏、浙江的简称却不是赵、秦、楚、魏、吴、越? 
  外国民众对中国人的印象是什么? 
  知乎上有哪些被国人污名化的国家? 
  为什么中国不能实行夏令时?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