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世有段时间海平面很低,1.2万年前,海平面上升,长江比降减缓,沿江低洼地区潴水,就是长江中下游两个大湖区的由来,这两个湖区分别是江汉-洞庭湖平原,九江-黄梅平原,对应于古云梦-洞庭、古彭蠡-鄱阳两个大湖。
江汉平原包括上面的湖群,原来是云梦泽的一部分。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都是沉降带,两个的地质关系类似跷跷板,沉降速率彼此影响,正好交替接受长江、汉江、洞庭湖水系泥沙。云梦泽被长江和汉江的泥沙填了几千年,到宋代基本消亡,云梦泽的消亡形成的江汉平原也随之被开发,于此同时洞庭湖没有接受长江泥沙,相对江汉平原地势低洼,开始扩大,于此同时江汉平原残余湖群东移,洪湖等鄂东南湖泊面积扩大。
嘉靖-万历年间,张居正主政时荆江大堤北岸修成一线——嘉靖当皇帝之前的封地和张居正老家都是北岸的,加上北岸开发形成主要粮食尤其是商品粮产区,所以荆江大堤当时保北不保南。当然,明清两代这么长时间下来江汉平原要保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同时大堤约束加速河道的淤积也迅速增加了城陵矶附近的水位,洞庭湖面积也随之扩张达到极限。
到19世纪末,西南季风异常,长江1860、1870两次千年一遇级别大洪水和中间几次洪水,冲开藕池口、松滋口并形成稳定分流河道(加上原先的虎渡口、调弦口),汛期长江水量大量流经洞庭湖,每年上亿吨泥沙沉降,加上人口压力导致长期大面积围垦,洞庭湖开始迅速萎缩,尤其以西、北洞庭湖为迅速。(湖泊围垦和湖泊自然泥沙沉降过程是相互促进的,迅速增加湖泊的消亡速度)
洞庭湖的萎缩进一步增加中游城陵矶-武汉一线的防洪压力,进入20世纪后的数次大洪水对工业城市武汉及相关交通线造成严重威胁。建国后为此修建一系列防洪工程,包括系统性的堤防建设、江汉平原低洼地区的四湖排水系统、荆江、洪湖、汉江的主要分洪区,丹江口和三峡,以及洞庭四水的几个大型水库。
除湖泊的萎缩外,江汉平原至洞庭湖平原每年约沉降5~10mm也是加剧洪水威胁的一个重要因素——每百年洪水位就将提高0.5~1m,不得不持续加高堤防(包括干流堤防、民垸圩堤),而没有接受大规模泥沙沉积的江汉平原(包括江北平原和洞庭湖区圩垸)地势也显著更低,内涝灾害和洪水威胁也越来越严重。
荆江水患严重之后,南岸也开始建筑荆南大堤,比北岸大堤晚越150多年,但荆南四河洪道出现之后,荆江南线堤防的设防难度远大于北线,也是历代舍南保北的一个重要因素,洞庭湖沿线众多民垸圩堤在溃决时能消纳相当洪量,也一直被视为分蓄洪区的组成部分。而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舍南保北的情形,洪水灾害少则农业发达,地主阶级更容易由科举进入官场,更在中枢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