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理论上可以,但大多数时候不可以。
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各种城池关隘,或者是区域性的补给要点,或者是控制区域交通的重要枢纽。绕过这些城池去攻打另外的地方,当然不是不可以,但这也意味着攻击方要面临补给受到威胁,或可能受到对方从侧翼攻击等危险。
与此同时,由于城池关隘都是交通要道,离开了这些地方,对于大部队行军来说,也会带来很大不便。实际上,在古代要不要进攻一座城池,除了城池本身是否重要之外,一个关键因素还在于军事行动的规模。
比如说,在辽沈战役期间,为什么锦州如此重要?因为锦州是国民党几十万大军撤退的最主要通道。
那当时是不是要撤军只有这一条路能走呢?其实并不是。如果东北驻扎的国军就是几百人,几个架次的飞机就能把人全接走。但换成几十万大军,这就不是轮船和飞机能解决的,必须要依靠陆运。就算国民党军队的人可以化整为零从燕山山脉的小路中撤退到华北,可重装备是走不了山路的。丧失了重装备,这仗也就没办法了。
古代虽然没有大炮,但各种补给车辆、攻城车辆等等,也依然是要走陆路运输的。所以,除非是几千轻骑兵带足十几日的给养迅速穿插,可以奔袭千里楔入敌后,否则如果是几万、十几万大军行动,那个行动速度和规模,就根本没办法绕过城池。
我们拿今天的中国地图来看:
途中用黄框标出的,就是自古以来的所谓“兵家必争之地”。以最西边的河西走廊为例,从图中可以看出来,自宝鸡向西直到新疆的1000多公里的路途中,这里是唯一的大面积绿洲。如果是骑兵行动,尚可迅速突击,但如果是步军行动,没有张掖、武威这些城市进行中途的补给,这仗是没法打的。
再向东看,陕南川北的汉中-广元一线扼守蜀道,除非攻破关口,否则只能轻兵突袭。洛阳-潼关一线这是入关中的必经之路,绕开这里根本攻不进来。太原位于山西的山系之中,东西南北可迅速控制多个北上、南下、东出、西进的隘口。北京-山海关一线则是华北的门户。襄阳-南阳是从中原南下或北上中原的必经之路,绕开这里几乎不可能从汉中入川或借道四川侧击湖北、湖南。至于安庆-南京,也是差不多,控制了这一段江面,几乎就可以隔断长三角地区与外面的联系。
当然了,你可以选择爬山……
还有一些地方,战略位置更为明显。比如江西九江:
你就说面对九江这种地方,你要怎么绕过去吧。
当然,有这种价值的地方也不都只是在群山之中,平原地区同样有重要的城池。比如委员长一直唠叨征战了五十余次的“徐州地方”……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来,徐州基本上位于中原的中心地位,扼守苏皖鲁豫四省。在淮海战役中,作战区域也是西起郑州,东至连云港,南到蚌埠,北至枣庄,基本上把今天四个省的力量全调动起来了。
而淮海战役之中的神来一笔,是中原野战军迅速出击,攻占了蚌埠至徐州间的中心——宿县。在当时依靠着铁路网,国民党尚可将大量兵力和装备运送到徐州前线,但宿县一断,国民党就基本上没有能力支援前线了。而想要绕过宿县去支援前线,后果是什么呢?
杜聿明在撤退时之所以坚决不走两淮,就是因为那边河网密布不适于重装备部队行动。而蚌埠至徐州间,铁路线以外的区域,也没有合适的交通方式——你总不能把重炮装在渔船上运过河吧?
当然,事情也总有例外。历史上倒也不是没有大部队绕过敌人重兵防守的城池,去进攻另外的地方。但要这么玩的话,必须要保证己方能够迅速解决战斗,并且敌人的城防部队没有出战野战的能力,否则就等于是把后路拱手让给敌人。
古代行军遇到城市,绕城是下策,攻城是中策,而上策,则是略地。
城池是可以绕过去的,但要做最坏的准备。
首先要抛弃所有的粮草和辎重,只能孤军深入敌境,很可能会被前后夹击,如果不幸被围困,结局只能是全军覆没。
如果以个人为尺度,来想象一只军队,这时的军队就变成了一个点,很容易会产生——既然攻城不易,那就绕城而过的想法。
这倒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如果你有强大的骑兵,能实施闪电战,可以近似地认为军队是一个点。
但如果,你军队的主力是步兵,那么你在行军时,队伍会是一条长度极长的细线,长到队伍的首尾都无法相见。
所以,为了避免切断后勤补给,就必须老老实实的攻城或是围城。
只能说历史不是电视剧。
在美剧《权力的游戏》里,龙妈的数万无垢者大军在广场上集结,组成几个巨大的方阵、浩浩荡荡的一起出发,这种排山倒海的宏大场面的确让人热血沸腾!
但遗憾的是,用方阵来行军只是制作者为了追求视觉效果,想象和创造出来的,古人并不会这样做。
为什么古代军队不能排成方阵来行军?
其实,「排成方阵来行军」是我们现代人的认知偏差,是受到现代生活影响的结果,比如国庆游行、学校军训或广场阅兵式,会有很多方阵行进的表演,平时看的多了就误以为行军就是这样的。
事实上,方阵是到了战场上才用的战斗形态,日常行军是不会排成方阵的。
当然,在古代不是不用方阵。古人也有大型的阅兵式和军事演习,会进行方阵行进的练习。
这是为了训练士兵,让他们熟悉战场的指挥信号系统,以便各个兵种可以更好的配合,增强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下图是 1739 年乾隆皇帝阅兵的盛况(手机请横屏欣赏),通过军服和旗帜的颜色,大概能猜出各个方阵属于八旗中的哪一旗?
八旗军从下而上分别为:正蓝、镶白、正白、镶黄、正黄、正红、镶红及镶蓝。
两头还部署了斜线阵,每个旗都有前锋、护军和骁骑等列阵。
图中列阵的士兵超过一万六千人,由 10 位宫廷画家合力绘制完成。图中的信息量太大了,哪里才是画中最重要的部分呢?
我截取了长卷中最重要的部分——
众星捧月的乾隆皇帝,骑着马行进在阵列之中检阅军队。这个场景是不是很像国庆大阅兵?
好像听到了士兵们高喊:为人们服务!
不对!拿错了剧本了,应该是:吾皇,万岁!万万岁!
可是距离太远了,到底领导长啥样?
没关系,早替你想到了,这是西洋画家郎世宁绘制的全副武装的乾隆。
此时的乾隆 28 岁,刚刚继位 4 年,风华正茂、雄心勃勃,正准备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而中国的现代版图疆界正是在乾隆时代奠定。
给乾隆画像的郎世宁,原名朱塞佩·卡斯蒂留内(Giuseppe Castiglione),是来自意大利的画家,也是耶稣会的传教士,清宫中康雍乾时代很多传世之作都是郎世宁所绘。
乾隆阅兵的地方不在天安门广场,而是在开阔的京郊南苑,这里是皇家猎苑,面积比当时的北京城大的多,当然可以摆开这个阵势。
不过,虽然南苑的军事演习,是训练在战场上的方阵行进,但和实际的行军也是完全不同的。
其实很简单——因为古代的道路太窄了,带宽是硬性的物理限制,不是靠想象力就可以拓宽的。
现代公路比较宽,往往有几个行车道,而古代道路因为修建成本问题,相比现代道路要狭窄的多。有很多路段,例如桥梁、山谷、隘口只能供两人并排通过,所以乾隆大阅图中的大型军阵根本无法在狭窄的道路上展开。
所以行军时多数是单、双列,没有必要排列更宽的队列,除非是发现敌人,才会变阵和列阵。至于如何变阵,我们后面再讲。
如果总是随着道路宽度变化而频繁的改变行军队列,行军的过程就太麻烦了,得不偿失。
下图是明代的《倭寇图卷》,1558 年(嘉靖三十七年),倭寇入侵浙江,「海防新堡」中的明军出战倭寇。
这幅图反映了明代的行军情况,队伍中没有辎重和粮草,是因为他们在迎击比较近的敌人。
因为还没有接触到敌军,所以也没有必要变阵,列成军阵,行军中的队伍基本上分成左右两列,形成一条长长的队列。
古代的军队并不是从军营中蜂拥而出,这样很容易发生严重的踩踏事故。
军队出发是分阶段的,是一个批次、一个批次的出发。
这是明朝戚继光的兵书《纪效新书》中的插图。
军队在军营中排成军阵(三垒阵),出了行营后,就变成了一条细长的行军队伍。
如果仔细看,还会发现,队伍是分段的,每段都留出了缓冲的间隔,以防止遭遇到伏兵突袭。
这是怎么说?我们来看下图。
古时行军,行进中的队伍像一条长龙。这条长龙经常会长达几十公里,例如一个 2 万人的队伍(假设排成 2 列纵队,每人 1 米的长度)就是 10 公里,约等于古代的 20 里。
清代钱良择的《出塞纪略》中记载,2 万多人马,士兵加上民夫,行军队伍长度就是 30 余里。
命选精骑万馀人,扈行私从仆马亦复逾万,旌斾亘三十馀里。
而队伍的宽度只有约 2 米,这是一条极其单薄的细线,不是密集、厚重的方阵。
细长的队伍是很危险的。一方面他们很容易被敌人从侧面攻击。如果敌人埋伏在沿途的隐蔽之处,突然冲击队伍,就可以将队伍拦截和分割,逐个击破。
另一方面,就如图上图一般,前军已经遇到敌人(顶端倒写的「贼」字),而后面的队伍还在山区、乡间和树林里穿行,根本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
这两种情况下,如果敌人还采用骑兵冲击,使前方溃散的士兵会涌向后方,不仅会造成灾难性的人群踩踏和溃散,还很容易被骑兵驱赶,造成雪崩式的大溃退。
而这种「因势利导」的骑兵驱赶战术,不仅经常用来攻击行进中的队伍,也经常出现在战场上,用来击溃失去控制的逃散士兵。
如果你是统帅,在行军时应该如何防止敌人的侧面攻击,如何避免自己的雪崩溃退呢?
绕过去走,可以。
不是不可以,谁说不可以我跟谁急。
给你张地图感受一下:
这张地图,看看沿海的狭长走廊,从山海关开始,山海关——宁远——锦州,三座城市形成了明末著名的关锦防线。如果后金(满清)想打北京,不想去蒙古扒长城的话,就只能走这条路。
那么我可不可以绕过前两座城池,直接打山海关呢?
可以。
见到锦州城,不打,绕过去,宁远同理,带着大部队,直接开到山海关下。
一般来说,不管你开打没开打,当你的部队开到山海关下的时候,锦州和宁远的守将,只要智商正常,那么他们很大的几率会——
爆你菊花。
爆你菊花的手段有很多种,可能是直接杀出城来前后夹击你,可能是派小部队骚扰你,最可能也是最稳妥的——切断你的补给线,饿死你。
这个时候你面临的处境是,向前进攻,坚城强关不知道什么时候打的下。原路返回?就算前两个城池不阻击你顶多是无功而返。原地待命??没有粮食。
所以智商正常的指挥官都不会这么干。这个故事也侧面表明了北宋的军事水平是多么的完蛋,辽国孤军深入,后方十几万北宋大军,宋朝和人家签了澶渊之盟。金国两次深入宋境,一支彻彻底底的孤军,居然把北宋给团灭了,连金国人自己都没想到这么轻松就灭掉了一个王朝,以至于都没做好接收的准备。立了个傀儡政权就匆匆北返。
还有一种情况,是这样的:
襄阳,所谓兵家必争之地。那是东下江淮西进巴蜀,南极湖湘北控关洛,端的是南船北马,七省通衢。
想绕过去?可以,爬山就行。
只要你想走平坦的大道,就必须走这里,无论是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军队,都要先攻陷这里才能接着走,当年关二爷北伐,在襄阳城下是死攻活攻。就是打不下,结果没等打下来就被孙权爆了菊花。
孙权为什么要爆关二爷的菊花?
其实关二爷打襄阳,想要的是北伐,他想北上打曹操,但是关二爷现在想的是北伐,不代表将来也一定想着北伐。南宋的人对襄阳的重要性有着精准的分析:“失淮泗则天下弱,失襄樊则天下危”“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得也”。所以关二爷虽然打襄阳是冲着曹操去的,可是保不准他哪天一个不高兴(本来他就看孙权不爽),顺江而下一口气把东吴灭了,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所以孙权宁可背盟也要偷袭关羽。
古代的军事家们深刻的明白这一点,所以聪明人选根据地都选那种背一点儿的,偏一点儿的。比如长安:
看看关中平原的地形图,绿色的是平原,黄色的是高原和山地。想进攻长安,陆路只能从东边来,而东边的山陕交界是漫长的黄河,中间只有一个风陵渡,陆地上呢?只能走潼关这一条道,从图中可以看出潼关这个关中门户的地理位置是多么的逆天,北边是河,南边是山,潼关一堵天王老子也进不来。事实证明,只要守将不作死,不主动出击(如哥舒翰,孙传庭),潼关还是很好守的。关中向来号称“百二之地”,意思是说两个人在这里守,能挡住一百个人的进攻。实在是发家致富的好根据地。
相比之下,东面的洛阳地形就要比长安危险很多了,开封更危险,虽然可以去四面八方打敌人,可是敌人也可以从四面八方来打你。所以可以看出,以许昌为根据地统一北方的曹操,能力是多么的逆天。
扯远了,今天就说到这儿吧。
在特定情况下可以。
比如澶渊之盟前,萧太后和辽圣宗的大辽军队在河北由于工程水平太菜,被迫在一座城都没攻下的情况下一路绕着城池到达了黄河边的澶州......
当然,人类历史上北宋这样的对手还是比较稀少的,可遇不可求。
可以绕,关键城市周围地形和军队的编成模式。
比如说后金掠山东,俺答入蓟镇,就都没入北京。蒙古围中都也一样。打开关键地理缺口之后利用骑兵的机动力优势不断寻找薄弱点攻击然后一路打一路抢即可。
你要步兵为主那就老老实实攻城。
这个主要是因为古代的道路不象现代这么发达,绕当然可以,但是敌人就会在你的后面了。那敌人自然可以切断你的后勤补给,或是在你抢了个盘满钵满的时候出来截杀你。所以从成本收益以及战略价值来说,有些城市是不能绕的。
如果是虎牢关一类的关城,那自然是绕不了的!
两个例子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古代城市不能绕过去走吗?
显然是可以的,但朱棣与成吉思汗的例子揭示了着两个问题:
1、情报方面,会不会陷入前后夹击的困境中。
2、行军方式、后勤补给能不能配合上 。
第一点很好理解,第二点是因为古代城市往往集中了一个地区的所有物资,而古代行军打仗后勤补给往往倾向于以战养战,就地征粮,如果绕过太多城市就意味着后勤跟不上。
到了现代,由于情报、机动、给养能力大大提高(N个数量级),美军依靠空中压制、强大的后勤能力等等措施才能把伊拉克军队甩在尾气中直取巴格达。最后,巴格达之战只持续了一天,原因是美国收买的巴格达防卫长官直接解除了武装。这跟靖难之役最后阶段的朱棣直取南京,李景隆献出南京城的套路异曲同工。
花剌子模是中亚强国,如果对手不是战略战术臻入化境的成吉思汗,恐怕坚壁清野、分兵死守的策略足以耗死其他同级别的对手。
古代战争的时间进度走得慢,现代时间进度走得快,但绕不绕城的逻辑也是一样。
城池能不能绕过?看你的实力!
如果你的实力足够,自然可以绕过去,如果实力不够,你就不要轻易绕过去,因为绕过了,你肯定会后悔的。
这就好像,前面有一个大网,你如果觉得,钻进去,还随时能出来;甚至出来的时候,还能把这个网撕破,你想自然可以钻进去,否则,我还是劝你不要随便钻进去。
绕过一个城池很容易。真正的困难有两点。
第一、你的后勤怎么保障?第二、你想退的时候,不承受巨大的损失,一定能退回去吗?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你率军想杀入敌人的腹地,而对方前沿的将领,都是躲在城里不敢出来;你想绕相关城池,深入敌人腹地,这个很容易。
问题是,你亲自率领的野战部队,能把敌人打得躲在城里不敢出来,你后面运输后勤物资的部队,也有这种能力吗?换而言之,你运输后勤物资的部队,如果不能把敌人也打得躲在城里不敢出来,你的主力部队却深入了敌人腹地,后果有多可怕,你自己可以想象。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你率军想杀入敌人的腹地,而对方前沿的将领,都躲在城里不敢出来打仗,你如果想绕过相关城池,深入敌人腹地,这个很容易。
问题是,你敢保证,你的军队一直有如此高昂的士气、战斗力吗?你敢保证,一定能把敌人打崩盘吗?你敢保证,以后退回时,还能把敌人打得不敢出战吗?
换而言之,如果你绕过这些城池的结果,就是有可能进去了,再也无法退回来,或是不承受巨大的损失,就无法退回来,你绕过这些城池,那不是没事找残废吗?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你觉得,你的军队深入敌境后,能做到以战养战、因粮于敌,你大胆越过好了,至少这个问题,无法困扰你。问题是,大部分军队做不到这一点。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你觉得,敌人在你面前就是战五渣,你可以随便吊打他,来的时候如此,回的时候也是如此的,遇到城池,你大胆越过就可以了,这才多大点事啊?
最经典的就是靖康年间,金国攻打宋朝,那就是沿途的城池,能攻下,就攻下,不能攻下就绕过。主力部队通常都是千里大跃进,直逼宋朝的军政中心。
再经典的就是崇祯年间,满清进攻明朝,那就是边塞的城池,能攻下就攻下,不能攻下就绕过,所以宁锦防线、山海关一直在明朝手里,但是满清军队说个打到北京城下,就打到北京城下。
女真人为什么敢这样玩呢?显然是因为人家觉得,深入敌境,后勤不是问题,想退回也不是问题。既然如此,面对无法攻克的城池,说个绕过就绕过了。
城池当然是可以绕过的,而且也是最佳选择,但是绕过城池有以下几个条件必须满足:
想必大家已经猜出来我接下来要说什么了,没错就是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法国战役堪称经典的绕过“城池”,在战役期间,速度就是一切,德军为了快速的推进,甚至没有时间俘虏法军。在20世纪的时候,绕过防线打击后方都是一件操作起来难度很大的行为,更别说古代了。真正意义上完全能无视防御工事的时候要等到gps出来之后了,那都是快21世纪了
古代城池一般都是占据大路,dota啊撸啊撸啊等等,塔都在大路,你走野区把,一两个还好,五个人那就拉成一长条,很容易被对方阴死···
而现实中,你走小路,后勤怎么办?城池里的敌军出来攻击你后路怎么办?
也就宋、明末这种儒家腐儒大兴,城市里边守城连城门都得堵死坚决不出门、或者看着敌军围着皇帝就是不出兵···
才有攻击一方绕路完全不担心后路被破的情况发生
这时候城池已经可以算是中立单位,已经没啥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