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身为一个初中学生,为啥我觉得答语文题就是东编西扯,写作文就是无病呻吟?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这个想法挺正常。但既然你想到了这个问题,倒也不如去想另一个有意思的现实——如果说答语文题就是东编西扯,那为什么还会有人语文考高分呢?

随便说几个例子,北京2013年代高考文科状元语文分数148分,湖北2020年的高考状元语文总分146。其他很多省市的高考中,135~140分以上的高分得主不能说比比皆是,但随便找出几百个来也不难。

你要说他们是蒙的,但这显然也不合逻辑——一个人可以蒙对一两次,但不见得次次都会蒙对。一个班级里的第一、第二名,大概率一直都是第一、第二名。各省的高考状元,在平时的学习中,成绩也不会差。

这也就是说,即便语文答题是东编西扯,但依然有人能准确掌握东编西扯和无病呻吟的套路。

并且,绝大多数情况下,能掌握这种套路的人,还可以掌握地理、历史、化学、生物、英语等等科目学习的套路。

你说气不气人?

当然,说这些并不是要为当下的语文教育找合理性,当下的语文教育也的确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实际上,中国的语文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在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两个方向之间摇摆不定。特别是写作教学中,重文学而轻逻辑的习惯,也导致了许多高考作文常常华而不实,所谓的“无病呻吟”倒也不全是错误的批评。

可某些高赞的批评,显然就搞错了方向。有些人说作文应当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也有人说应当在日常教学中增加阅读、应用文写作、文学作品创作等相关的内容,这就属于纯粹的拍脑袋想法了。

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这看似是政治正确,但现实中每个人对情感的理解与其实际情况总是各不相同的。你觉得让孩子写与父母的感情是“真情实感”,但有的人与父母的感情就是不好,也有的人是单亲,还有人父母早亡,这里面真没那么多真情实感可写。而且,一旦将作文引入到写感情的方面,就很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即情绪会带动对作品水平的判断,很多“感人”的作品会获得更高的评分,而另外一些人为了高分,就只能是硬往“动人”的方向去写,甚至出现编造故事的情况。这也与要表达真情实感的方向相去甚远。

比如说同样两个作文题目,一个“我的爸爸/妈妈”,一个是“有人说,互联网让人们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了。请问你如何看待这句话?”同样写一篇800字的作文,到底谁更公平呢?论说类的文体尽管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至少他对每个人的“体验”没有要求,有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

而很多人一直在鼓吹个人体验、个人情感等的重要性,无疑是把文学创作跟语文教育搞混了。从创作的角度来讲,个人的独一无二的“体验”对文学写作而言十分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文学作品的独创性。但是,在标准化的大规模考试中,这种独一无二的“体验”又是要不得的。试想一下,面对“我的十八岁”这种题目,绝大多数按部就班上学考试的人,只能写一写紧张枯燥的备考生活,但还有另一些人,即便是在紧张的高考阶段,也依然可以去非洲做动保志愿者,去欧洲参加时尚活动,跟美国的名流谈笑风生,去日本品鉴物哀之美……你的十八岁在他们面前,真的够看么?

除此之外,不同地区巨大的生活差异,也会导致个人的体验产生巨大的区别。比如同样是广东,深圳、广州这些一线城市的中产以上阶层,与粤北地区的贫困家庭孩子,在个人体验上肯定是不一致的。前者可能小学就能上手一些科技类的兴趣项目,寒暑假出国旅游也毫无压力,但后者可能全家亲戚里就没一个有护照的。这些学生的真情实感当然都可以写出来,可一旦到了全省乃至全国规模的考试中,就只能就低不就高,必须得按照那些贫困学生能理解的话题和内容去出题。

否则,就容易出现前两年被骂的那个题目——某省高考以“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等所谓的“新四大发明”为材料让学生谈感想,但很多人就说,中国坐过高铁的人并不多,而且共享单车覆盖的城市也很有限,很多县城的学生只是听说过“高铁”、“共享单车”但并没有真正体验过,这种题目明显是对大城市的考生有利的,被骂也就很正常了。

所以,说白了,语文教育有微观与宏观两个维度。在微观维度上,我们当然要鼓励学生表达个人的真情实感,教师也要善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甚至说学生成长中个性化的一面展现的越多越好。但在宏观尺度上,语文教育又不能过于鼓励学生表达个性——道理很简单,在高考这类考试中,出于公平考虑,一个省的试卷会随机分给不同的阅卷人,而不同阅卷人对个性化的理解是有差别的。

说到底,语文教育的改革,不论在中外都是一个最容易骂,也是所有人都可以掺和几句的话题。这也是为什么每年高考后,语文试卷总是被骂的最多的原因——想骂数学,也得先看懂了再说吧。也是因为如此,骂语文教育从来也都是流量密码。

而在最后,如果你是个学生,希望你明白的是,如果你单纯对语文教育不满,这倒没有问题,但指望语文教育按照你期许的方向改革,就能让你的语文成绩突飞猛进,那就真的是想多了。


user avatar   ming-yue-shuang-q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能这样感觉很对,而且很早,毕竟我是到高考结束十几年后才发现这个问题的。

先说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语文考试是为了选拔,不是为了培养你语文能力。

选拔就要有标准答案,有层次

可是遗憾的是,语文里除了字音、字形、语法、文言文翻译等几项有”标准答案“,适合用作选拔,其他的都没有。

有人经常调侃,阅读理解,作者都没有这么想过。

其实作者想没想过到不是最重要的,我从作者文中读出了他没想到的感情也是可以的,毕竟阅读本身就是二次创作的过程,不然怎么会”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

关键问题在于,出题者给你设定了个标准答案,这就是有问题的。

比如,我高中的时候,有一篇阅读理解是季羡林的一篇文章

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是”北京的迎春花很多年没开过了,今年又开了。作于1979年春”(大概意思,不是原话)

出题人问结合历史背景是什么意思。

他给的标准答案是,因为1978年改革开放了,所以作者用迎春花隐喻新时代的来临。

但是,且不说作者是不是这个意思。当时的中学生都是90后,如果没有这个历史背景,答不上来是“语文”不好呢?还是“阅历”不够呢?再说了,我当时有个同学,家里是搞气象的,父母都是气象学教授,他发现1979年北京是个暖冬,所以答,因为北京连续经历了几个寒冬,1979年是个暖冬,所以迎春花开的早。这自不必说会被判错误,可是为什么是错的呢?

我们再看同样一本红楼梦里的薛宝钗,胡适、蔡元培、周汝昌、马瑞芳、欧丽娟等人看法都不同,如果他们去参加语文考试,有评价薛宝钗,估计有好几个得是0分。可是他们语文学的不好吗?

说完阅读在说说作文

作文我想我还是有资格说说的,我高考作文是满分的,现在我依旧能在有些参考书里读到我当时的作文。可是我依然想说,写作文和写作、写论文等等完全不用。

我可以给大家总结几点写作文不得低分的规律:

第一、不要写小说,因为小说很考验积累和整体构思,还需要精密思索,超短篇更难写,要在极短篇幅中塑造人物。你一个中学生,很难写好,关键是给你判卷的老师也没工夫“品味”小说。你要知道红楼梦这样的小说,曹雪芹要数次删改(你考试时没时间),还有很多人读不出好来(万一你的判卷老师正好读不出呢?)

第二,议论文有程式化:开篇点题(不然会被认为跑题),中间秀你有知识,结尾呼应主题。

然后就是例子要多,优美词句要多。

你以为这样可以训练你写作了?其实不是。

这里面有几个大问题:

第一,不尊重知识产权

老师会鼓励学生背诵优美词句,用在作为里,可是作家写出优美词句是一种创造。而作文不鼓励你创造,而鼓励你“抄袭”

我们有多少学生,在作文里写李白会用到“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然后并不注明出处,甚至不大引号,都不会扣分,导致我们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这已经构成了抄袭,我的好多研究生写论文的时候还是这个习惯。

这就既没有培养学生的写作规范,也没有培养学生“文学创造”的能力。

第二,议论的准确性得不到重视。

中学作文的议论,老师是不管你逻辑是不是准确的,例子是不是精准的,而只重视结构是不是美的。

比如,我有一个同学在议论:好心会有好报(大概问题)这个问题时写道:

孙膑为士兵吮脓,换来士兵战不旋踵。刘备为孔明折节,换来孔明鞠躬尽瘁

当时老师给了很高的分数,为什么?结构很美。

但是,这里面问题很多,首先,这个故事不是孙膑,而是吴起,人物是错的,其次,折节这个词放在这里是否恰当,再次,称呼上,孙膑、刘备都是姓名,为什么孔明用字,是否不符合一致性,最后,吴起和刘备这个故事,乍看上去是好人有好报,可是实际琢磨好像有逻辑不通。

但是作文老师是不管的。

这有点像两晋的骈文发展到最后,开始不注重内容,而注重形式。

我和一个高中老师聊过这个问题,他说学生还小,先注重形式,长大了就会注重逻辑和内容。

而我认为,写作的顺序恰恰相反,逻辑是第一,然后是内容,最后是形式。

综上,

语文教育的阅读和作文并不能培养阅读审美和文学创作的能力,他是一种选拔机制。

但是,话说回来,能完美的复合选拔机制,人家要什么,我就把什么做好,也是一种能力。所以也不能说应试能力就不是能力的。

******哦,对了,想起一个小故事分割线******

2007年著名学者Alberto Alesina 和 Nicola Fuchs-Schündeln在国际经济学顶刊发了一篇文章叫做

”再见列宁:共产主义在人民偏好上的影响“,主要是研究东西德合并后,东德西德人民的偏好有没有不同的。发表之后备受好评,尤其是名字让人觉得很有趣

之后啊,很快啊

有一批文章面试了,”再见孔子“”再见蒋介石“”再见朴正熙”等等一系列”再见“文章。而你去看的时候发现这些文章往往都有中国作者。甚至再见朴正熙这一篇


user avatar   sigon-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的感觉没有错。

我国语文教育存在极大的问题。其目的不是培养公民文学素养、阅读能力、思辨能力、辩论演讲能力等语言文字使用水平,而是筛选。

把语文变得跟数学一样,要答题,要有区分度,还要有基础题难题压轴题。

我先说结论再分析,免得大家不信。

为什么现在短视频那么火?为什么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破事,那些B站up主要做个十多分钟的视频浪费老子的时间?

一方面,大多数人从根本上丧失了长文阅读的能力。常逛知乎会发现,很多答主下面的抬杠评论,几乎属于是连答案本身都没看懂。一个游戏攻略超过三页,弹幕全部开始刷“太长不看”。

另一方面,这些up主本身也不具备把信息凝练提纯然后用简洁概要的文字叙述出来的能力,换句话就是丧失了应用文写作能力。比如一个游戏某一关怎么过,他写文章就是死都写不明白,必须录一段巨长无比的视频,然后用他那充满方言味的塑料普通话吐词不清地讲一遍。实际上,我看懂他的视频以后,完全可以写一篇不到两页长度的图文并茂的文字攻略。

这种语言能力的缺失,与我国语文教育紧密相关。

第一,阅读理解这一块完全是先射箭再画靶子。作者又表达什么思想感情?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这种写作手法的文学意义在于?恕我直言,这种东西完全脱裤子放屁。毕业不学文学类、政史类专业,这些东西有什么用?真正有用的东西是什么,听好了:

缩写文章能力,把一篇600字缩写成60字。考验概括和把握主旨能力。

文献综述。给十篇同一主题(比如思乡)的不同课文,写一篇800字作文简单讲讲课文内容和它们的共通点,讲讲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考验信息的摄入和整合能力。

引申论述。给几篇新闻,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看法。写那些“生动形象”的套话的学生一律给0分,有自己的独特观点,能把观点基本讲清楚的给高分。考验发散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第二,作文这一块完全是新式八股文。从第一段到最后一段都给你格式安排好了。恕我直言,高考作文就是能写满分,将来我让他用100字写一篇包含时间地点人物,行文流畅,语言正式,格式准确的会议通知,他都不一定写得出来。去看九寨沟,除了一句“卧槽”“牛比”估计也蹦不出来别的词了。真正有效的作文训练是啥,是这些:

应用文写作。书信通知公函,啥都来。到了大学进个班委校团委啥的,上面要你写个什么活动策划书,赞助拉取计划,2022年度宏观安排,你就知道这些东西多有用了,同时也会明白高中语文教育就是纯纯的沙口。

小说写作。给定主题,写一篇短篇。能自圆其说、文字通顺、有头有尾地编好一个故事,是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看看知乎匿名用户们那不忍直视的编故事能力吧。前一段他爷爷还是解放军,后一段他爷爷就当了一辈子工程师。前言不搭后语,缺乏连贯性,教科书一般的写作能力缺失。

这里我点名批评议论文。一群半大小孩,写个p议论文。摸着良心说说你们写议论文是不是把背好的一大堆典故、名人名言往上抄?十多岁那点社会阅历写议论文,议论啥啊。我就算你是个当代鲁迅,你敢抨击吗?抨击就是0分。只赞美不抨击,议论文议论个啥?纯纯的八股文。

把我上面写的东西学好的学生,绝对不可能缺乏基本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听不懂人话,看不懂稍微长点的文章,天天埋头短视频的现象会大大改善。


顺带一提,我知道你们要说啥,我知道上头的人比我自己都清楚我说的是对的。他们之所以不照着这个做,有他们自己的那些“没办法这里明说”的理由。

对此我不予置评。但我必须振聋发聩地说一句,我国语文教育迄今为止就是纯纯的沙口,其恶果就是培养出一大批停电公告写长了都看不懂,编故事都编不圆的民众。

换个角度想,也许这恰恰才是他们想要的吧。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说过N遍了,阅读能力是隐性的阶级优越。

法国就是培根老师曾言道“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把阅读的用处已经说明白了,

带来乐趣,补足人设,拿来赚钱,

就是这核心的三种用途,靠大量阅读是可以实现的。

语文应试只是阶段性地检验阅读效能的一个评判标准,和阅读这件事本身没什么太大关系,同时阅读能力也很难通过应试测出来。

有没有智力不差,腕部肌肉发育的好,单个字不一定有来处,可写成段落卷面就是干净,虽然阅读量也浅,但能迅速抓到语文应试的采分规律,进而用最少的时间搞定语文考试的人呢?

当然有,而且为数不少,考试能力当然包括语文考试能力。

同时也有阅读量很大,但写字一塌糊涂,又不得答题套路的人,他们总也不在语文考试上占便宜,自然而然就觉得考语文是东拉西扯,很虚伪的考试。

既不好好看书,也不好好考试,各科都不好的孩子反而不会生出这种抱怨,因为每科都差不多的难,语文反而是相对容易糊弄点成绩的科目。

对家长的一个启示就是,绘本给小孩子买上几本足矣,满足一下自己的报复性消费和童真童趣就行了,让孩子尽快进入走量的阅读才是正路,

即便是不读一些经典庙堂的东西,《哈利波特》通读个N遍都可以,要是中英文都读同样顺溜,连过四六级的担心都一并省了。

最怕就是幼儿时期看了点绘本,小学初中做完作业也不看书,就知道打手游,高中没时间看闲书,大学和成人阶段靠网文同人文抖音上知乎截图来填补阅读量,

这种人的特征在互联网上是大致相同的——

有学历,没思想;

认识字,没脑子;

脾气大,没见解;

最主要的是,这部分人对世界丰度的感知能力很差,进而影响到共情能力,恋爱水平,甚至性癖,类比成芯片就是,别人是10bit,他们是8bit,差着级别呢。


user avatar   lu-lu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际上的语文学习本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就是:

思辨能力。

这个能力吧。在现在的吧。。有点吧。。不太适合。。

因此上,基本上的我们现在的语文学习研究和重复已经被确定的一些知识点和观点。之后在这个圈子里打转。清朝的时候管这个叫:

训诂学和八股取士。

至于为啥当时的知识分子只能搞这个。别问我,我不知道。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语文教育有两个基本用处,一个是培养理解别人意图的能力,一个是培养传递自己意图的能力。

前者就需要阅读理解,后者就需要作文。

但是学生的见识比较少,训练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所以很多人会觉得,做语文题的时候就是东拉西扯,写作文只能无病呻吟。

问题不是语文错了,也不是你错了,是你们现在就是这个阶段。

这就好像武术对练。

如何对练,就是东拉西扯,硬编一个对抗场景出来。

所谓对练,就是无病呻吟,既不敢真打又想看看练得怎么样。

问题是,你也不可能上去就实战,直接照死里打。那样也没有什么成才率。

越级打怪是爽文里常见的套路,现实中,越级打怪的通常表现,就是屠杀:

有组织的军队,装备精良的情况下,凭借信息优势,欺骗平民或者俘虏集合到极其不利的地方,然后大开杀戒。

有人讲过,教育从某种角度说,就是努力设置一个圈套,通过让受教育者熟悉这个圈套来学习必要的基础技能。

有人将这种理念发展到极致,就是让自己的圈套看起来不像圈套。比如说很多人都觉得中国的教育既是填鸭式教育,又有很多政治宣传,又觉得西方的教育就很重视独立思考,比较自由民主。然后我就看到一些资料分析题,拿出他们精心剪裁的材料,用所谓“独立思考”的方式,设下圈套来欺骗学生——很可能也在欺骗老师:首先,说斯大林在二战前发布了与德国合作的条约,接着,举出苏联积极备战。然后问二战的相关问题。这个材料设置方式,就是要学生自然推导出“共产主义苏联和德国法西斯是一丘之貉,都不讲信义”的结论。并且为了隐蔽这个目的,出题人会有意避开这个结论,不问这个问题,避免学生在卷面上写出结论。于是,既达到了传递这个观点的目的,又避免引起警觉。真正客观的出题方式,就会这样提供材料:首先,苏联认为战争威胁迫在眉睫,要求英法共同阻止战争;其次,英国最有推诿,一直到德国派人与苏联谈判前,都拒绝签订实质性的止战条约,并拒绝承担相关义务;然后,苏联为了避免遭到德国首先攻击,争取备战时间,不得不与德国签订条约;最后,苏联德国积极备战,苏德战争爆发。骗人的出题方式有意去掉了之前苏联的倡议和英法的推诿,就造成了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论。由于这个谣言是学生自己通过资料得出的,所以学生并不知道自己受骗了。

事实上,对中国教育的扭曲、污名化和妖魔化,就是三十年前一系列舆论操弄所达到的结果。

而更加有意思的事情是,中国教育在这些年中,的确按照这些舆论操弄的引导,逐渐变得肮脏和恶臭。比如说,中国人不能在中国的课本中学习中国的英雄,抗美援朝在课本上逐渐变成被遗忘的战争。这都是符合美国需求而不符合中国需求的东西。如今改正了,但是可以看出,中国教育真正的问题,例如学校行政权力过大,学校食宿管理模式严重不当,都没有改变。但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舆论狂潮,重点都在去除中国本身的自信心。有人说,公知群体的揭露工作推动了社会发展。从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来看,公知从未真正触及教育的真正问题,并不断增加新的教育问题。

想想也可以知道,你能指望地痞流氓热心公益吗?


user avatar   tian-yuan-nan-quan-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感觉的没有问题,

我们以你们在小学一年级学过的古诗来举例子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我问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一定会说这还不简单吗,小学生都会,表达的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

没错,那么问题来了,你知道什么是思乡之情吗?

你离开过家吗?你在外漂泊流离过十几年吗?你有目睹过国家衰亡,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吗?

你都没有过,作为初中生而言,可能暗恋过哪个隔壁班的小女孩就是你人生里了不得的大事了,参加过三个人以上的斗殴就堪称轰轰烈烈了……

所以你的人生经历是非常匮乏的,那些语文中学习到的情感,大部分与你们现在的生活是无关的,你们的至交好友有去世的吗?你的男女同学有私奔的吗?你为明日三餐而苦恼过吗?

都没有,你们当前年龄段内心最大的波动,无非就是被老师表扬一下,被父母批评一下,被班花/校草多看了一眼……

以你们这样匮乏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是支持不起来文学创作所需要的真情实感的,因此,辛弃疾才会留下那句著名的“为赋新词强说愁”。

什么意思,可不就是无病呻吟呗。

但是,你们总是要长大的!

人成长过程里,都会有情感,人活一世,就是在活情感。不管你是家境优越的后浪,还是会成为享受福报的社畜,当然,以你现在的年纪,马化腾特朗普之流是入不了你的法眼的,初中时代的人生目标对标的那都是青史留名的帝王将相或者风花雪月的才子佳人,甚至肉身成圣的修真天才,但是不管是谁,他都会有情感,他都需要表达情感!

不要小看这个需求,年青一代越来越多的抑郁症很难说跟情感表达不畅没有关系。

文学是情感表达和寄托的最好方式之一,当你经历了人世浮沉,看遍了沧海桑田,饱经了尘世风霜之后,你将无师自通的理解所有文学中的“无病呻吟”,你也将明白“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挂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伤感,以及最后“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豁达。

只不过,不经过幼年这段“无病呻吟”的学习和积累,你根本就不会知道如何去抒发自己历经沧桑的人生感悟,不懂如何去超脱困顿不已的情感瓶颈。最后要么躺在床上喊着“卧槽好难过,卧槽好伤心,卧槽我太难了”,要么干脆就跟在大佬的后面,在他人长吁短叹的感慨以后,在后面跟上一句


user avatar   kai-cha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这些东西本来就是为做题准备的。

真正的语文是你有一天忘掉学过的那些套路后,还能剩下的东西。


user avatar   guijishengw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主要是呻吟是需要练习的,等有病现学就来不及了。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语文,练的就是东拉西扯无病呻吟的本事。

言之凿凿,言之有物,还用你说?谁不会说。

本事大,大就大在无中生有,还能说得风生水起。

这就是训练,训练你的认知能力,晓得伐?

你看我多能扯!




     

相关话题

  为什么古代人那么痛恨狗? 
  《语言的魅力》中出现的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是谁? 
  如何看待《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 
  鸿蒙不仅可以用于手机,和鸿蒙唯独不能用于手机,是不是一个意思? 
  好的语文老师是什么样的? 
  平时语文作文分数55分以上,我这个水平写网文可以成功吗? 
  高中该不该花时间在语文上? 
  你见过的最奇葩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将红楼梦作为高中指定阅读篇目甚至放入高考,教育部可能是出于何种考量? 
  慎独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古代的城池不能绕过去走吗?
下一个讨论
研究生一上就是两三年,毕业之后都二十五六了,再去工作会不会太晚了?





© 2024-07-0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7-0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