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2020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到底表达了什么观点,能否用通俗的语言翻译出来? 第1页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就是浙派,领略过西泠的人,都识得其中三昧,砚与印,都是方寸之间,谋大格局或摹大格局。我浙就这德性,没办法,七山一水两分田,内卷一步三回头嘛。

而且一不小心,弄得不好,就生活在树上了,还要冒充个男爵,拿最不喜欢浙江的东北话讲就是,高不成低不就,弯弯绕儿。

然而这尴尬之间带着些许曲院风荷的清香,又令人欲罢不能,欲拒还迎,可终究还是萧索无味。

历史上也是如此,可以卧薪尝胆,可以风花雪月,可终究晚清已逝,民国老去。而金戈铁马,快意恩仇,是从来不属于浙江的,浙江会觉得冒险太傻,阴阳怪气比较优越。

浙江还是那条浙江,就看你自己怎么看。浙江九曲,荡气回肠。


user avatar   chenbail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篇文章真要认真读,也不难读懂。文章没太多实质性内涵,车轱辘话来回说,不过是用晦涩的概念讲了一些人人都懂的问题。文章的核心思想是「对于传统,我们要批判性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有自己坚持的原则」。


我们逐段解释一下这文章说了什么吧:

原文第一段: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说人话的翻译:现代社会改变了传统社会的期望,人们有更多的可能性。但我却不想过早选择,我想先学习“树上的男爵”的生活方式,坚守某种原则。


原文第二段: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说人话的翻译:现代化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现代性给予了人们批判传统的工具,人们因此不假思索地批判过去的观念,这使得现代社会难以建立共识,现代人也难以有明确的行为处事准则。


原文第三段: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说人话的翻译:人无法脱离于社会而存在。但我们却把社会和家庭看做是与我无关的客体,把“社会”和“家庭”把握成浅薄的符号概念,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这其实也是一种傲慢的表现。


原文第四段: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说人话的翻译:我们的「自我」是如何被塑造的?我们在实践中塑造了「自我」,我们在家庭和社会的互动中,被定义了「自我」。假如我们不断批判传统家庭和社会观念,又没有足够好的参照物来定义自我,那么,在不断为自己「赋魅」的过程中,我们未尝不是丢失了自我。


原文第五段: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说人话的翻译:毫无疑问,从家庭和社会角度来定义一个人有些狭隘。但我们应该做的是批判它的狭隘,而不是对此完全否定。


原文第六段: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说人话的翻译: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


原文第七段: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说人话的翻译:我们应该批判性地继承传统观念,用超越的目光继续前进。



拆解完全文,我们发现,全文的思想可以用3句话简单概括:

1.在传统社会中,家庭与社会的期望塑造并定义了每个个体。

2.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假思索地批判过去的观念,解构家庭和社会的期望,人们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但现代人也难以有明确的行为处事准则。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

3.我们应该批判性地继承传统观念,用超越的目光继续前进。


文笔好的一个最基础的标准是「准确性」。

准确性指的是你的文字能更好地表达你的想法。你的文字能被别人更准确理解。

别人看懂了你想说的。这是最初级的准确性。

别人感受到了你想传递的情绪、体验。这是更高级的准确性。

这篇作文毫无准确性。

评阅老师说这篇作文「层层递进」「逻辑严谨」,还不算错。

但「毫无多余的废话」,就完全不是了。甚至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全是废话」。

它既没有充分地去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让文字被别人更准确理解。

晦涩的概念、看起来丰富的论据,只能掩饰思想的贫瘠。

文章引用了这么多哲学家,用了这么多厚重的概念,表达的却是一些特别浅显的内容。

这些名词、这些概念、这些观点是在数十数百次论战或文章著作中被确立起来的,学者们塑造专有名词是为了让表达变得更加清晰、更加准确,而不是让表达变得更加复杂。

作为一个高三学生,其实能够有这样的思考,我觉得非常厉害。我不认为这位学生是浅薄的,但他在文字表达上,确实是走了歪路。而且高考阅卷组也在赞同这种歪路。

比如第一段中,你需要先了解「树上的男爵」这本书,你才能理解作者想说的是「我不想过早的选择,我想先确立自己的原则」。作者在这里其实人为抬高了理解门槛,他筛选掉了大部分没有读过这本书的读者。

这样人为抬高门槛的案例在这篇作文里还有很多,意味着高考阅卷组赞同这种人为「抬高理解门槛」的做法。

若高考阅卷组要把这种丧失准确性和清晰性的文字评判为「满分范文」,那可是歪上加歪,错上加错。这树了一个很不好的榜样,之后所有的考生都会按照这样的套路来写文章。

这对能够清晰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其实也是一种不公平。而我们社会,最缺乏的就是能够好好说话的文字工作者。把文字搞得复杂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事情,唐宋为什么有古文运动?因为骈文把文字变成了一种高门槛的游戏。民国为什么有白话文运动?因为文言文门槛过高,无法负担起传播信息的需求。

诚然,高考作文有一定的规则,考生需要在不到一小时内展现思想,展现阅读面,展现文笔。所以晦涩的概念,生僻的动名词,罕见的思考角度都能够为考生增加权重。

高考作文要求考生炫耀文笔,炫耀思想,炫耀阅读面,但这绝不意味着这篇《生活在树上》是一个好的范本。

高考作文可谓是带着枷锁跳舞,但不是带着枷锁装疯卖傻啊……

底下有留言的朋友认为,这篇文章为了增加文学性,才引用了这么多的名人名言和概念,自然会导致削落准确概念的表述而使得语意模糊化。

我认为不是的。增加文学性色彩并不等同于增加阅读难度。文学理论中有两个词汇,一个叫做「陌生化」,一个叫做「含混」。「陌生化」本质上是通过把熟悉的事物/思想变得陌生,从而让读者在这种陌生的视角中找到美感。这种文学修辞方法没有丧失语言的准确性,也没有增加阅读的难度。而「含混」则是通过降低文字表达的准确性,使文本有多种理解角度,从而增加文字的美感。

「含混」和「陌生化」都会提高文字的美感,但不会提高文字的阅读难度。

但这篇文章相反,不仅没有美感,还增加了阅读难度。

为了证明这篇文章既可以保留相同的思想表达,也可以兼具文学性,我改写了这篇作文的前两段,放在评论区里。大家自己感受一下,是否能够在保证文学性的前提下,充分表达思想。我觉得是可以的。是作者用生僻词和厚重的概念把这么简单的思想变得复杂了。


同样是带着枷锁跳舞,2017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车辆与时代变迁」。下面这篇《车的诗学》,也在炫耀,也在八股文,但就没有这篇《生活在树上》这么强烈的油腻感,甚至看完有一种强烈被洗脑的感觉。多看几遍,甚至会击节赞叹。

比如开头第一段,作者把车和诗学这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凸显出了巨大的矛盾,也呈现了文字的张力。

后面几段,先讲古代中车是「抽象性的力量」,转换到了现代中车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工业化的象征」,这与诗学相对立。

这个过程中,作者运用了时间转换、空间转换、从整体到局部的论述手法,显得车无所不在,但又在诗学中缺席。作者点出了车中的缺席,读者惊醒。惊醒后,读者回想车的存在,沿着刚刚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时间到空间,从局部到整体,读着从多个角度增加了对车的认知,车的诗意在多个角度的认知中显露出来,也按扣了高考题中「时代的变迁」。

而且这篇《车的诗学》不是套路文(不是事先准备好的),车的意象在这篇文章中无法替换,一旦替换成其他的意象,整篇文章也就崩塌了。

明明也是炫耀,明明也是应试作文,却让人读着惊叹。这才是难以模仿的文字功底。一个年长10岁的文字工作者,恐怕都难以模仿出这样的文字。

而《生活在树上》,模仿起来并不难。因为它的思想性不难;它的文笔,更不难。


user avatar   tian-yuan-nan-quan-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就是"通俗"嘛!我来。

《缘木求活》

海公德格有言先,人心不古又一年。

不求天高与海阔,唯愿拢翅一木间。

世人皆恶陈规腐,欲求锚定潮浪巅。

却看迷茫入歧路,疏于严审无思辩。

我生我去故我在,正为麦金太尔言。

直上青云须风力,未经霜雪莫妄嫌。

年少轻谈人间苦,迷魂扰魄乱心田。

胸怀有志厌名利,却重理想轻实践。

天真轻狂随风去,禅定此生绊我缘。

欲要切斯瓦扬帆,亦效维特斯坦言。

他日若遂凌云志,犹怜后土病树前。

清高自许昔年恨,皆付红尘一笑间。



我觉得应该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user avatar   inversion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篇作文让我想起了我高中的时候。一开始语文老师训练文字的逻辑性,于是我自己发展了一种风格:提出问题,然后对这个问题进行归因分析。这样很有效,即使只写一个角度也可以成文。如果我拆两三个角度,平时甚至经常写到接近写满(大概1200字)。每次写作文都是一次brain storm。

但是老师肯定了我的逻辑能力后说,高考其实并不待见这种文风。一般的做法是,每一个角度说点理后就开始名人名言,各种举例糊脸。

当时我就疑惑,这还叫议论文?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说理不能展开,那就变成了车轱辘话来回说。去掉花里胡哨的名言举例就是复读机。当时老师也有点无奈,只好告诉我们说,不要过分炫技,追求华丽词藻生僻例子名言。

我记得高考时我的作文大概也就是问题里面这个的风格,不过炫技方面克制一些,也没有毫无理由地用生僻词,大概使用两三个的样子。结果好像还不错,但我真心不爱写这种。

这篇文章对我来说其实没什么难理解的,那些哲学家名言不影响阅读。生僻字倒是难顶,但是我正好都认得。他的论证线路也都看懂了,就是几句大白话给说出花来:现代社会中自我人生坐标与传统家庭期待和社会扮演的矛盾。真的没意思。

(不过要是高考真要求写长长的逻辑链,死的人会更加多吧。。。有时候这种问题真的难解)


user avatar   weirdo-pub 网友的相关建议: 
      

理科生看这个作文,就像文科生看爱因斯坦的公式一样

很多答主说,这满分作文像是机器人写的,很难懂。

其实机器人写的,更容易理解,机器人引据经典的能力也比人类强。

我来演示一下用机器人辅助写作文。

这是2020年浙江卷作文题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我们把这上面三句话复制到L8AI.com

然后花5分钟,把机器人给出的结果稍做加工就可以了......


题目第一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机器人: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人,有的喜欢追忆往事,有的喜欢憧憬未来,但是也有些人认为,老时光并不一定就是好时光,未来的事也不是任何人所能预测的。

有思想,也有忧伤和理想,这才是生活。

关于未来,或许一切皆有可能。而至于眼前所发生的意义,或许我们总需要时间才能看得清。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无限可能。

相信自己吧!上天总是喜欢帮助那些自己成就自己的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学会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位置,融入身边的这个社会。伟大的人物从来都是这样做的,他们总是以饱满的热情生活着,敞开心扉,向他们所处的时代吐露自己的心声,表达出他们内心的感受。他们凭着自助的力量成功了。


题目第二句: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机器人:

一个人并非决定于其所处环境,而是他对环境的诠释。

别人自有价值观和与之相配的活法,我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与之相配的活法。这样的差异产生了细微的分歧,数个分歧组合起来,就可能发展成大的误会,让人受到无缘无故的非难。遭到误解、受到非难,绝非令人愉快的事件,还可能使心灵受到深刻的创伤。这也是痛苦的体验。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认识到,这样的苦痛和创伤对于人生而言,其实很是必要。想起来,正是跟别人多少有所不同,人才得以确立自我,一直作为独立的存在。能在同一道风景中看到不同于他人的景致、感到不同于他人的东西、选择不同于他人的语句,才能不断写出属于自己的故事来。



原句: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机器人:

在实际生活中的失败,以及由此而在潜能和成就之间造成的越来越大的差距,不可避免地会更大地加强我们已有的自卑感。

这种潜能和成就之间的差距,可能是外部环境造成的。在我们的文化中,存在着某些固有的典型困境,这些困境作为种种内心冲突反映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日积月累,就可能导致落差或错位的产生。

不成熟的人在发展中一旦受到阻碍,常会陷入深深的焦虑感中。他们对生活中问题的认识处于很肤浅的水平,所以,他们常会觉得生命异常沉重。对于我来说,一旦遇到问题,就会设计出越来越有意义的解决方法,并不断地从中找到新的答案,最终,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社会感觉和本身需要,充满勇气地独立解决自己的问题。



L8AI.com挺好用的,它记忆了200多名作家的五十万句经典语料。

使用方法很简单,你输入大纲,或者输入自己写的文章,它就会开始联想,帮你引据经典了。


我是L8ai.com的开发者,刚刚在北大出版社出了新书,由浅入深的讲解的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包含了大量实战代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购买:

这本书有三个特点:

1.是一本普及性读物。从古希腊意识本源学说,讲到21世纪的深度神经网络,知识覆盖全面、通俗易懂。弥补了其它书籍的知识盲点,让读者掌握更全面的人工智能基础理论。

2.独家专利技术解密,以全球首款AI写作平台L8ai.com为基础进行专业技术讲解。

3.最新最实用,使用最新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采用傻瓜式的操作截图与50余个实战代码,手把手的教读者如何开发出机器翻译、朗读机器人、情感分析系统、电话销售系统、辅助写作系统等强大的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程序。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十分感谢。

谢谢您耐心地读完了本文(笔芯)


user avatar   zhou-gao-yuan-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梅西说他可以免费离队,而巴萨说不行,你不能免费,合同的违约金是七亿欧。各执一词的结果就是去打官司。但梅西说巴萨是他深爱的球队,他不愿和球队打官司。

其次,即便打官司,由于巴萨不想梅西离开整个西甲和西班牙都不想他离开,所以无论在西班牙国内打还是体国际体育仲裁法庭直接打。最后的结果都不会是7亿直接免掉让他免费离队,即便结果偏向球员,最后的判决也可能是各让一步,也就是梅西可以离队,但是不能免费,但不需要7亿,打个折,很有可能3亿左右,近一半还是要的。那所有所谓的有兴趣买家谁愿意掏3亿?考虑到明年有可能就能免费签,那何必今年直接掏3亿?




  

相关话题

  我们所感知的时间是否是因记忆而引发的错觉? 
  教育部就阅卷人员泄漏考生作答约谈浙江考试院,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如何进一步规范高考评卷和命题工作? 
  生活中的哪一个瞬间,让你感受到了生命力的神奇与伟大?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要务」是否是正确的,如果是正确的话该结论是如何被推导出来的? 
  如何看待「32 岁『考霸』八年高考,只为清华」? 
  高中生把英文写成印刷体有用吗? 
  你为什么选了文/理科? 
  人类知道世界的终极真理后会疯掉吗? 
  高考全国卷如何提高文综成绩? 
  如何看待高考后坐帕萨特衡水“土猪”张锡峰? 

前一个讨论
什么样的长相可以被称为浓颜系?
下一个讨论
我们处于人工智能的时代,还是人工智障的时代?





© 2025-0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