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你觉得衡水模式是否正在全国范围内的扩散?这种扩散是否合理? 第1页

  

user avatar   sang-shi-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用担心,衡水模式大多数学校根本学不来,就连仿衡水模式,也是迟早消失的命。

衡水中学你去一趟就知道,人家就只是跑操、做题、三节晚自习?人家有科学的睡眠规划和心理辅导,半夜不睡觉学习都不允许,人家有一套班子专门研究出题,人家可以从各地吸取优秀生源,人家可以让优秀学生们免于做大量无用的重复练习,给予他们自行查漏补缺的时间和资源。

那些县中们哪个做得到?

天天只知道抓跑操,抓得学生们上课都无精打采。给学生们做的题都是衡中淘汰下来的边角料,重复率高又没效率。一个个逼着学生学习时间长达14小时,甚至17小时,完全无视人的生理负荷和心理健康。原本的抓校规校纪变成了胡乱“赶”学生,把表现不好的学生当皮球踢走,提高自己账面上的升学率。

那些学衡水模式的县中们,大多只能混成这副模样,在此称为“仿衡中模式”。

但是,看起来,这些学校分数也有提升,所以是不是应该推广?

那么,稍微想象一下推广之后的结果吧。

原本,低阶层的学生打破阶层隔阂的方法,就是通过努力学习,从较底层的学校考进好学校。

那么背景呢?


当时的一个低阶层学生考上好学校的背景,是跟他同一个平台的其他学生,在学习上耗费的时间低于他,或者天资低于他。

因此,在低竞争压力的情况下,低阶层学生上升的要点,主要是“自制力”和“天资”两方面。

而引入仿衡中模式后,事情就不对路了。现在这个低阶层的学生面对的情况是这样的:

同校的学生都在学习上要耗费很多时间;
同校开始“淘汰”表现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

然而,残酷的是,因为学生们总体的学习时间上去了,所以“自制力”对低阶层学生上升的影响也会逐渐减弱,大家都一天学习14个小时,你想要比人家强,你只有两条路可走:

①提高效率;
②增加时间。

提高效率无非两个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或者寻求更好的师资力量。前者不可强求,也不可能达成武林秘籍一样的效果。而后者,那就只能逼迫你陷入经济能力的比拼,而低阶层学生在这一点上本来就弱势。

那么,就只有增加时间一条路了。

但是,这么做比以前更难了。以前大家的学习时间是8小时,你可以学习14小时。而现在大家都学习14个小时,你就要学习17个小时。但是,你的身体吃不吃得消?能否保持效率?能否长期适应?

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仿衡中模式,实质上反而限制了低阶层学生的上升渠道——大家都提高学习时间,这下子底层的学习时间反而不值钱了。到最后,受益的只能是“天资”高的学生,这就应了那句梗——穷人只能靠变异。

仿衡中模式的产生自然有其必然性,那就是囚徒困境。中国现在已经过了社会阶层流动的旺盛期,每个底层,乃至中产,都恨不得在车门焊死之前把自己的后代塞进去,为此踢上别人两脚也屡见不鲜。而原来的衡水二中,已经渐渐成为了又一种“贵族中学”,应届生掐尖,往届生收取大量费用,底层学生根本摸不到衡二的门槛,只能在仿衡中模式下进行低效的挣扎。人家拥有上好的师资和充分的健康管理,而底层学生却经常陷入刷低质量的题,熬不健康的夜这样的恶性循环,底层的17小时依然比不上真衡中的1小时,但是结果却是让底层的努力变得廉价许多。

一言以贯之,奋斗能改变社会阶级的事实没有变。但是,仿衡中模式的滥觞一开的结果,就是奋斗本身变得廉价了。

也许你想说,努力点也没什么不好的啊?不努力连blabla都干不成…

可惜,如果真的只是这样就好了。如果中国的教育资源依然是个自给自足的体系,那么底层群体军营化也是虽无可奈何,但在情理之中的选择。只有大家都努力,哪怕是被逼着努力,那么以自制力为主的学生虽然上升渠道会变窄(不是消失,因为要考虑到无法适应的学生和体系外的学生),但是对一部分家长来说,确实会让他们的孩子得到更多的上升机会——尽管这可能是牺牲孩子心理健康为代价的。毕竟,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奋斗”本身贬值了,但是好歹还是有突破社会阶层的可能性的。

然而,问题在于,中国真正的上层阶级,正在逐步抛弃高考这个“游戏”。

随便走进北京三环以内的一所211,如今学校的教授,有多少人的学历上都是北美或者欧洲的学校?随便问问一个流动资产上亿的富人,看看他们把自己孩子往国外送的有多普遍。在底层学生正在高考里面拼杀的时候,上层已经抛弃这个游戏规则了。乃至现在一个手头不太宽裕的北京上班族,都开始把自己孩子往国外送。从高考拼杀出来的人,却要和这些来自外部的参与者在社会上搏杀,想想有多绝望。

高考原本确实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然而那也是有时代背景的。那时候的中国是个百废待兴的中国,是白手起家、下海创业的中国,是社会阶级流动广泛的中国。在社会阶层的变动上,高考终究只是一个影响因素,而不是命运的判决书。随着社会阶层流动的固化,高考回归到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学业水平测试,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而底层人民最终也会认识到,高考越来越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到那时候,仿衡中模式自然而然的就会消弭。——没有任何理由去做无回报的投资。

若不信,现在满街的“佛系青年”是从哪儿来的?

高考只是切蛋糕的刀而已,别把它想象成蛋糕。


user avatar   bu-shuo-8-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干掉衡水模式真的不难,向美国学习,彻底完成教育分层就好了。

大幅度降低高考难度,或者降低高考分数在大学录取中的比例,逐步让社会活动、才艺、推荐信、赞助成为大学录取的主要标准。让家庭条件、社会资源占有率对录取的作用远远大于考试能力,这么一来,基本上家庭经济条件和教育投入会直接决定进入什么档次的大学,衡水模式自然失去了其基本作用和生命力,很快就会消亡。

就像家庭条件不好的人进入一流大学的希望一样。

题主需要明白一件事:衡水模式之所以强调努力、搞高强度复习,因为这真的已经是很多人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后希望,而你却想要掐灭它。


user avatar   kuan-shu-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想要阻止高考工厂扩散,是因为你不知道还有一类学校叫“退学工厂”会蔓延。

美国教育纪录片《等待超人》 https://www.zhihu.com/video/1021395150093889536

中国人会习惯性把学校当成阶层上升的通道,却很少会想到一间差学校会让所在区域的社会状况进入恶性循环。衡水模式只是社会分化 的大背景下(伪)中产阶级的自我救赎。

“高考工厂”与“退学工厂”之间有没有平衡点呢?

下面bbc的英国公立私立教育纪录片会告诉你,只要社会阶层撕裂,就只会分化不会有平衡。

纪录片叫《学校互换》,英国版的变形计。

说实话,纪录片里贝姆罗兹公立学校如果放在中国,其管理理念与水准绝对是先进的。

  • 学生700人、每年经费500万英镑,年人均经费5万人民币。
  • 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负责对问题学生进行疏导。
  • 对闹事学生采取隔离制度
  • 授课质量、教师水平可以与私立学校媲美。
  • 每年有五分之一的经费用于补课。

私立学校沃敏斯特比起公立学校,人数少一半经费900万英镑、寄宿制管理跟中国一样查寝查手机,更类似于家庭式管理。300多学生有64名老师、十几个网球场游泳馆曲棍球场、几十英亩封闭式校园……但让私立学校学生在未来垄断国家高级职位的是接下来这些“真正的素质教育”:

1、经常邀请或者拜访行业大牛、知名校友

“不是一个圈子的人,怎么请的来?”

——by 公立学校校长

与各行业大牛、校友的接触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未来”,这是自信心的现实来源。

2、极其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

比如沃敏斯特就为三百多名学生提供了四十多项课外活动选择,包括军训、天文、艺术、曲棍球甚至汽修等等(已经超过了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能不断地去尝试、去试错,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

3、全校师生定期举办主题正式晚宴

晚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习了解上流社会社交礼仪,并且学会在这种环境下面去表达自我、管理人脉。为了举办宴会,学校需要花费巨额资金去准备宴会用品、食物,并且邀请知名人士、校友参加。这个过程即是体验也是学习,并不轻松。

“即便把晚宴改成下午茶,经费也只购买三明治与烤饼,还不能让所有人参加。”——by 公立学校校长

回头来看英国的公立学校那么不堪吗?并没有,其管理理念与水平超过了国内百分之九十的学校。

1、作为公立学校,其教学质量、老师水平相对私立学校并不落后,只不过班级人数、硬件水平、学生素质摆在那里,近半数学生来自非英语母语的移民家庭,能不能出人头地全靠自觉。

2、作为社区学校,周遭低收入家庭的变故以及其他社会问题(移民、就业、治安)直接作用于学生心理。在这种状态下,课堂警报系统、设立专门办公室处理心理问题等手段无疑比世界绝大多数学校要专业、高效。

3、作为承担社会公共服务的机构,来来往往的转校生、退学生意味着学校根本无法专注于同一群孩子的教育,只能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为所有孩子提供基本的教育资源。Joe校长已经完成了这一重任。

4、这个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还有一个重大区别:

每年有五分之一的预算(100万英镑)用在了补习上,平均每个孩子每年补习费用就是1400英镑。

英国公立教育就不重视成绩吗?显然不是。这是他们唯一的稻草,所以比私立学校更重视。这还是在不重视考试成绩、也没有高考制度的英国,换到中国,同样处境的学校会怎么做??

可见哪怕英国私立学校只要一封推荐信就可以抵掉公立学生数年的补习努力,公立学校的教育者也不得不这么做。因为,无论什么制度下,社会阶层固化,中下层只能养蛊。

无论公立学校如何努力,在推荐信制度下,贵族私立学校严格培养出的这些知书达理、充满自信、多才多艺的学生就是定点向牛津等高端学府输送的未来社会精英苗子。

沃敏斯特私立学校背后与上流社会千丝万缕的关系是贝姆罗兹公立学校永远无法企及的。

公立与私立教育的分化,并不是主动选择的结果,而是社会分化导致的必然。

国内已经明显粗分三个层次:

  • 对于名校博士硕士争相应聘当老师的顶级中学来说,走自主招生或者申请海外名校已经司空见惯,学校以及家庭对于学生的培养已经远远超出了高考的限制。
  • 对于衡水、毛坦厂这些高考工厂以及地方重点来说,一方面他们尽力的贯彻着如英国私立学校那样严格乃至到变态的入学筛选以及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与英国公立学校一样把大把大把的时间与资源投入到课堂知识的补习之中,试图挤上高考这个独木桥。如果没有高考这条路你猜衡水会变成哪样?
  • 对于更多n线学校、乡镇中学来讲,维持基本的社会教育供给、不让失学的孩子长大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已然不易。面对师资流失劣化、社会家庭环境冲击、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大等等情况,公立教育的属性只能退守普及常识、维护社会安定的基本职能,不然就是美国那种与落后社区进入恶性循环的“退学工厂”。

第三类学校指望考名校、阶级提升?还不如等待超人来救你或者变异。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挡得住“高考工厂”,你挡得了“退学工厂”吗?


user avatar   qiu-ming-shan-lao-si-ji-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在全国范围内都推广衡水模式,那么清北的录取人数应该会翻10倍吧,随便一个地方都吊打纽约伦敦旧金山。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清华北大要招优秀人才,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优秀的人才呢,我们现在主要就看高考,考分越高越优秀。但是这个规律只能说大体上成立,并不是严格成立的,难道比高考分数线差三十分的人就真的没有能力接受清华的教育吗?当然不是。但是清华北大招生名额又是有限的,那按照分数往下撸,招到更优秀人才的概率显然大一些,似乎毫无问题。

但实际上却有一个问题——作弊。所谓作弊,就是本来不优秀的人,考试分数却可以通过某种手段刷的特别高,导致招办误以为优秀,错误的把这人招到清华北大去了。

作弊分为两种:非法作弊和合法作弊。非法作弊大家都知道是什么,那么合法作弊是什么呢?题海战术,应试教育,考试技巧,不按照正常方式学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而是通过这些不正当的方式,短时间内刷一个高分出来。合法作弊的顶峰,就是衡水中学模式:准军事化的管理和高强度的高考复习。

合法作弊相比于非法作弊,其实同样有害,甚至更有害。毕竟,本来不优秀的你靠衡水模式加了二百分,混进了清华大学,那么就可能有一个真正优秀,诚实的同学,因为不愿意合法作弊或合法作弊力度不如你,差了几分被你挤掉而失去了进入清华大学的机会。而你衡水模式突击来的技巧,进入大学后,大多数会迅速遗忘,即使还记得,这些对大学的学习和研究也毫无用处。

最后的均衡态就是所有想有个所谓的前途的人都被迫进行高强度的合法作弊,那么表面上看来,不优秀的人是不可能再把优秀的人挤掉了,因为优秀的人也作弊;但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陷入了囚徒困境,被迫高强度地做毫无意义的事情,他们本来可以都不做这些事情的,却因为有个别人做,而不得不都做。最终,我们为了一张和自然状态下没什么区别的录取名单,摧毁了一代青年的精神,把一代青年培养成奴隶。据说比起我国门门成绩优秀的青年男性,我国青年女性更喜欢分数极低的巴基斯坦留学生,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谁会喜欢一个精神上已经被摧毁的奴隶呢?

既然分数和优秀只有大体上的关系,没有绝对的关系,一本线以上的学生其实都有能力接受清华北大的教育,唯一的问题只是清华北大资源不足而已,那何不让清华北大随机录取一本线以上的人呢?用骰子代替题海,还我国高中生一个正常的青春时代,有何不可?如果担心摇号掷骰子有作弊空间,可以使用密码学的方法——可验证随机数(VRF)。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楼上居然全是反面意见,我来说个不同的看法。

对战术和阵型设计的学习,很有必要,但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来学习,生搬硬套就没必要了。

来说说实际的案例:

我们是深圳的一只业余球队,网络上召集的,有40人左右,2015年是我们的第四个赛季,截止今天应该已经踢了150场比赛了。球队最大的接近45,最小的16,平均年龄应该在35左右,大叔占了绝大多数。而且这里面大部分人,是已经放弃足球很多年后重新开始的,比如我在加入球队前,已经12年没有踢过足球了。总的来说,球队里面水平参差不齐,业余里面水平偏下的。

我们对内人比较多,经常分为红白两队比赛。白队有一个速度冲击力都很快的前锋,还有一个踢过大学生联赛的后腰,刚组队踢球的时候,白队连续虐了红队有半年吧,每场赢5-6个。红队的优势只在中场有2个公司球队的主力,控球比较好,但经常是围着白队禁区前倒来倒去不进球,一旦失误被白队一个反击就丢一个。随着踢得多了,红队个人能力有所提高输球越来越少,就开始琢磨怎么赢球了。首先是红队设置了一个前置的后腰,一旦转入防守状态这个队员就去贴对方后腰,永远站在持球队员和后腰之间,不让白队通过后腰来发动长传反击,这样一来白队进攻威胁大打折扣。第二是从队内挖掘了一个没人要的小个子队员,因为这个小个子虽然球踢得不怎么样,但是在短距离爆发力极好,三步以内没人能追上他。安排他打边后卫,不许压上,专门站在对方前锋身边2米,对方拿球启动冲刺的一瞬间进行上抢,成功率很高。在这两个战术都采用并且见到效果一段时间后,做了一个最重大的改变,就是把整个防守战术调整成了全队参与的压迫式防守。除了后场2个红队后卫陪着2个白队前锋,其他人全都在对位逼抢,前锋去扑抢白队持球后卫,前腰切断后卫向后腰传球的线路,逼白队后卫直接大脚向前开。这最后一个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白队不能有序的组织进攻,让他的进攻变成盲目长传解围,再让自己的后卫和对方在小范围拼速度。自从这套战术运转以后,红队遏制了白队长传反击能力,白队的进球率直线下跌,而红队通过战术加强了自己控球的优势,也逐渐解决了不进球的问题。

通过上述自己踢球的经历,可以看到即使是在业余比赛中,通过一定的战术安排,仍然可以做到扬长避短,改变战局。顶级比赛的有些战术安排对业余比赛时有一定的启发性的,比如后腰前置就是受到了比达尔踢法的启示。另外,顶级比赛所传达的队足球的理解,才是对业余球队最宝贵的财富,业余球队可能无法踢出巴萨那样的流程配合,但不能阻止大家对于这种技术风格的模仿,对于控制皮球的追求。反过来,在自己业余足球中对于某种战术风格的模仿,也可以极大的增加看球乐趣,更好的揣摩教练意图,从技术角度观赏比赛。


user avatar   wuchangyex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1、人脸识别技术成熟了吗?

这个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不知道还没有人记得劳荣枝,就是自1999年后潜逃20年的上古女逃犯。她是法医秦明笔下“人皮牢笼”案的真凶;也是影视剧《红蜘蛛》里的“美女蛇”;更是与法子英合谋杀害7人性命的女魔头。

然后这个人,在2019年11月28日,因为被商场的人脸识别系统识别而被捕。

略过其20年的逃亡轨迹和肢解尸体的残忍,其20年容貌的变化和隐形埋名为什么仍然会被人脸识别抓住呢?

第一个原因,不管是电脑训练的过程,还是在线识别的过程,都需要对人脸的典型特征进行提取,主要包括全局特征、两个眼睛的特征,鼻子的特征、还有两个嘴角的特征。所以担心换了发型后打不开支付宝是多余的,女生留长发后遮住耳朵也不会影响人脸识别。人脸有些特征变化是很微小的。

其次,人随着年龄生长这些部位会有一些变化,会影响到人脸识别,但人眼睛上部的轮廓、鼻子两侧的颧骨、还有嘴角边缘区域的颌骨是不会变的,这也是劳荣枝逃亡20年后,仍被抓到的主要原因,当然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劳荣枝逃亡后,仍坚持健身、跳舞等,相貌特征并没有发生巨大变化,要不然凭目前的人脸识别还是很难抓到。

以上也可以看出,如果只是做了双眼皮或者是短时间内脸长胖或者变瘦也并不会影响到人脸识别的结果。因此,目前的人脸识别已经相当完善了。

2、人脸识别的隐私困境

然而为什么没有大范围的应用呢?原因是可能会与法律和道德相冲突。

(比如上图,给不同陌生男性开门这种隐私信息,受到法律的保护,也和失足没有必然联系,甚至可能是该女性的私德,不应该进入人脸识别领域。PS:网上选取的图片,真实性有待考察)

目前如果强制接入全员无差别的人脸识别,并不是一个好时机,因为隐私保护的相关法规并没有特别健全,这个时候接入会造成隐私泄露或滥用安全隐患。明年开始施行的《民法典》对人格权建立了独立的章节,从1032条-1039条都对隐私权进行了规范,但之所以说目前法规没有特别健全,原因有三:

1、《民法典》还尚未真正施行,要到明年的1月1日才开始“转正”。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援引原来《民法总则》关于隐私权的法条,一般要求侵犯隐私权的同时具有一定经济利益。隐私权的保护范围过窄。

2、即使《民法典》投入使用,还有很多的补丁需要打,很多的解释需要颁布。法律在于实践,没有实践的法律是谈不上完善的。

3、即使《民法典》投入使用,也没有对人脸识别做出特别的解释和适用。其中1033条: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三)拍摄、窥视、窃听他人的私密活动;(五)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1034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的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个人信息中的隐私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明眼人想想就知道,上面的那个“失足”截图中,违背了民法典规范的多少种信息类别。姓名、身份证好吗、联系方式、肖像、住址、电话号码(有打码)、行踪信息等等,如果大面积使用人脸技术,会不会导致这种情况渐成普遍?这可谓是现实版本“黑镜”了。

另外,IBM也宣布将不再提供和开发面部识别技术,并指责执法机构或私企滥用面部识别技术的行为了。在IBM首席执行官Arvind Krishna在今年六月致国会的信中表示,IBM将不再提供通用面部识别或分析软件。IBM也将不再开发或研究这项技术。

信中说:由于人工智能的进步,人脸识别在过去十年中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与此同时,提供相关技术的通常是缺少监管的私营企业,而这些技术也被证明存在对年龄、种族和族裔方面的偏见,这使得这些工具在执法和安全方面显得不可靠,并为潜在的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提供了机会。

3、人类识别的授权困境

所以人脸识别技术就算再成熟,真的那么适配目前的社会吗?

需要考虑的是,与用户或者公民签订“人脸识别技术”的是商业公司还是政府?(不会想一声不吭就识别了吧?虽然现实往往是默认地认为“你的隐私没有价值”)如果要求用户签订协议的话,那么对未成年人如何进行保护呢?要知道,《民法典》第20条下调了无民事行为能力年龄的范围,8周岁以下的统称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这部分人的人脸识别协议怎么签?8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人签订的人脸识别协议在法律上又该判定为效力几何的合同?

立法还尚未跟上,又怎么能仓皇普及呢?但若人脸识别有相配套的法律解释、司法解释,就能处理目前很多因为“人和操作者对应不上”的问题,比如未成年人对游戏进行支付和对主播打赏等等。

例如,国家对未成年游戏付费的规定: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网络游戏企业须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未满8周岁的用户,不得为其提供游戏付费服务。8到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16到18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人民币。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由于现有条件(手机号、身份证授权等)没有办法检测谁是未成年人,所以实践中导致了两个问题:1、未成年使用成年人的身份证进行游戏,充值,最后被家庭发现产生诉争和讼累。2、成年人充值之后假托是家里未成年所为,要求退费。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人脸识别和法律授权、司法解释完全合拍之后,这两种问题当然也就在可能性之外了,但如果人脸识别与未成年民事行为能力这方面的衔接不跟上,怕是很难真正普及,这里面的法律问题还有很多。

总结:人脸识别好技术,法律保护不滥用

目前我国的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正在越来越好,除了明年实施的《民法典》独立出了人格权编,今年10月1日出台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以及明年的《民法典》,都对个人的隐私权做了更大的保护,对其他各方使用、存储、买卖用户信息做了更大的限制。假如有一天立法能更上(事实上已经在飞速发展了),人脸识别技术也就真正地成为一个普遍技术了。但还没有去毒之前,随意放出笼子可能会产生一些《黑镜》之恶,这也许就是社会不想看到的了。


user avatar   lance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禁售不是关键,

那个年代,国内照样有fc或者“小霸王学习机”,

fc之后,世嘉、土星、ps1啥的市场上也都是有的。


先不说主机的价格,卡带的价格是真的贵,

比如fc上的热血系列卡带,90年代各位,200多块钱什么概念?

那时候大家都是像借书一样到处借卡带玩,

一个朋友有一个可以反复烧录的世嘉卡带,给我羡慕了好久。


大多数家庭,有个fc就不错了,

有个世嘉?那就很不错了,

有土星和ps?那你牛逼大了,你家可能变身成为远近闻名的娱乐社交场所了。


当时的电脑室(还没有网吧呢),大概3-4块一小时,

而玩土星和ps的地方,要10块钱一小时,大家感受下。


从家长角度,大多数家长对于花不少钱买个游戏机是比较抵触的,

但要是买一台“电脑”,打着学习的旗号忽悠下,是有戏的,

2000年开始,电脑硬件价格下降速度很快,慢慢就普及了。


再加上光驱的普及,以及盗版业的发达,游戏成本急剧下降。

现在人感受不深,但是经历过软盘的人……

电脑为啥从c盘开始?因为a和b是3.5寸和5.25寸软驱啊。

3.5存盘的空间是1.44mb,嗯,就这已经比5.25寸大了,放到现在那就是连个word文件都不够装。

但是光驱的普及,一下子把存储空间提高到了500mb的量级,

对应到现在就好比,通用的u盘变成了2-3tb起步,啥概念?


此外,电脑游戏联机对战的体验比主机游戏好太多了,

那个年代流行的c&c、红警、星际、帝国、cs、三角洲、quake等,主机上没有能相提并论的体验啊。

再往后,网络时代来临,各种网游(石器时代、传奇啥的)出现了,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分支了。


总结下来,就是三个原因:

1、穷

2、pc时代的崛起

3、pc游戏的联机体验更好




  

相关话题

  笨人笨在哪里? 
  如何看待陈履生馆长3月26日在《美术报》上发表的《危险的信号》一文? 
  如何看待教育部正式发布「双一流」高校名单? 
  请问:故我勿归期 是什么意思? 
  对于 2019 高考数学你有什么想说的? 
  能否分享一下你们的宅家学习计划表? 
  2021 各省市高考成绩陆续公布,你查分了吗?你的分数能上想去的大学吗? 
  如何看待俞敏洪说「高考是农村孩子唯一改变机会」? 
  如果你的兄弟姐妹不在了(其配偶还在),留下个孩子,你会养吗? 
  如何看待人大附中某实验班今年有9人被清华计算机系录取?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郭德纲回应曹云金“不想你一句我一句对骂”?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比起台湾高雄大学,我的父母更愿意选择末流211?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