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可能重新出现相关卫青、霍去病的内容? 第1页

  

user avatar   minamoto-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无意义的事情,早该删了,连同康乾盛世,成吉思汗冒顿大汉一起。中国历史的无意义内容讲得太多。起码的,按党的纲领,坚持马列主义是立国之本,相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都没做到。

一本教科书,不写生产力如何发展,引进和传播,天天写各种王侯将相以及和草原游牧民之间的重复战斗,典型的唯心史观残余。

非洲酋长之间打来打去几百万年,尽管武器不先进,但这之中的战斗指不定比卫青霍去病精彩,勾心斗角比官场斗争复杂得多,你学世界历史的时候有学这些吗?一本历史书不知重点,王侯将相一笔带过即可,人类的历史,不过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不过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角,而不是王侯将相。

我再问你们,你们学了中学历史,真以为中国统一是秦始皇的功劳?之前春秋五霸各个都牛,怎么打了几百年都不能统一中国,等商鞅一变法秦始皇一出现就统一了?就算统一是因为秦始皇厉害,那秦朝不过十五年时间,灭亡了中国也该继续分裂,怎么就从此再也不分裂走向大一统了?真以为十五年时间全国就书同文车同轨了?这个普及速度怕是比新中国修高铁扫文盲还快。

答案就在生产力进步中,因为战国时期铁出现了而已,在铁制兵器大量出现之前,一般市民手持青铜器和木棒,和正轨军队战斗力毫无差别,任你春秋五霸怎么吊,各地人民想造反就造反,你怎么统一得了中国这么大的地方?

没有铁,各地人民你管不过来,军队有没有绝对的镇压能力,不搞层层分封制让他们各自为政,还能搞出什么制度?当兵的还不一定打得过老百姓,你商鞅怎么变法鼓励人当兵?怎么搞封建制?

正是因为铁制品的大量出现,中国才能逐渐摆脱分封制,走向统一。

秦始皇为什么“收天下之兵,以为金人十二。”,为什么他觉得收了刀枪就能防造反?陈胜吴广为什么大刀都没有,还得“揭竿而起”?都说明了当时铁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大规模冶炼的。

所以生产力这么重要的因素都不细说,天天吹商鞅变法始皇帝灭六国的所谓“丰功伟绩”,不是唯心史观是啥?

只要有了生产力,秦国不变法别的国家自然会变,没有秦始皇也会有楚始皇,齐始皇。


同样的,你可知道橡胶的发现和工业革命的关系?

真以为创造了无数发明的几千万中国人民是因为封建思想严重以至于天天看着水烧开都想不到蒸汽机而瓦特由于“开放自由”的英国封建思想就一下子想到了?

只有非蠢即坏的历史书才会写出这些个东西,不知道是出于诋毁传统的动机还是啥,尽管在我看来传统和现代文明相比本来就基本没有多少东西。中国古人没发明蒸汽机不过是因为没发现橡胶,所以根本无法密封,因而不可能自发进入工业革命,而中国这一位置偏僻又注定很难引进先进成果,大幅度落后是必然。

橡胶是热带产物,中国根本不会有,只要在热带没有殖民地的国家,都不会有。

那为什么中国不殖民东南亚发现橡胶?而哥伦布就殖民新大陆?要是新大陆没有金银你看哥伦布会不会殖民新大陆?要是南海比中国还大,还有金山你看朱元璋会海禁不?

中国为什么闭关锁国?真的是因为所谓的封建思想?你换成德国的位置,闭关锁国试一试?要是能闭得住,避免三十年战争,我看神罗比中国思想还要“封建”。

所以地理位置就决定了工业革命不可能发生在中国这样一个偏僻的角落里,而历史书上还试图把一切归咎于传统文化思想保守这些唯心主义的原因,还试图搞一些唯心主义的教育。

你们学了这么久历史,有多少人知道椅子是唐朝时期才传入中国的,那之前中国人都只能坐地板?酒桌文化真的久远?千年前怕是连个酒桌和椅子都没有。又有多少人知道辣椒土豆是美洲作物,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国,四川省吃辣椒不过就这么几百年历史?

历史书上至今还写着元谋人北京人之类的神论,仿佛中国人是从北京人元谋人进化而来,扯淡,人类基因图谱早就揭示了晚期人类10万年前才走出非洲,山顶洞人,现代人和元谋人北京人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元谋人不过是另一种生物,你会把猴子在中国大陆上生存的几百万年历史写进历史教科书吗?

2000年的时候,人类图谱就出来了,都多少年了教科书还不改那一套神论。

所以历史书很多内容唯心史观不知道在写些什么,被科学成果打脸了还不知道改,早该删了。

伟大的从来不是什么卫青霍去病文天祥,也不是什么成吉思汗忽必烈,更不是什么各色各样的“民族英雄”,他们的行为既不创造生产力又不传播生产力,和非洲酋长们打来了打去的区别,也就是武器上先进点。

在这种时候,只有守旧迂腐的唯心主义者才在意谁是民族英雄谁是千古罪人为谁正名为谁平反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

真正伟大的,从来都只有人民群众和科学技术,历史教科书上一不写中国人口的历史数量,分布和变化,二不写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如何进步,反而去写什么“英雄人物”的鸡毛蒜皮,这才是眼前的最大问题。


user avatar   nan-ke-ju-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来看去,“祖宗之法是变不得的。”因为只有“遵祖制”,这帮键盘侠才无话可说。亏还是编历史教科书,这点中国历代的“政治正确”都不知道?

还有,“议亲则一,议贤则乱”。一旦开了这口子,放心,这套教科书,无论实际水平编得如何,那一定是差评如潮。什么〝大礼议”,“争国本”;洋务运动,康梁维新;法统重光,五五宪草,历来如此,这回毁掉一本教科书很正常。

中国的保守主义,和西方还不一样,这中国的保守主义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这不到三代之治,不是尧舜禹汤周文王,那就是不行!西方好歹是渐变的,中国呢?不变最好,〝敬天法祖”最好!

中国需要的是思想革新。辛亥己经一百零六年了,五四也已经九十八年了。可共和时代的新思想,新文化,我们还是没能深入进民族灵魂中:不是妄自菲薄,开口闭口“你国”;就是盲目自大,闭口开口“强汉”。这两种思维,对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有什么好处?什么时候,可以有理有据有节地促进进步?

看评论就知道了,教科书,一个字都事关民族尊严,改什么改?一句话,“遵祖制”就行了。

祖宗之法是变不得的。

好了,长平侯也回归教科书了。拼此残年卫道的诸公,是不是该讨论一下,众筹点钱修一修这寒酸成这样的卫大将军墓了?

怎么,一要掏钱,就都不吱声了?

ps:一帮忠臣良将不知道躺在哪间空调房里批判这个对“民族英雄”卫青“不敬”的人。你们就在这儿慢慢批判,声音越大越好;敝人只好在春节长假时,去一趟茂陵博物馆外,根本无人保护的卫青墓那儿去锄锄草,打扫一下墓碑了。

你们接着在知乎上开心。好吗?

…分割线…

看看这答案后的评论,原来一提修卫青墓,最后还是要靠国家投资修葺卫墓。袖手谈心性的,最后还不是“体恩沐德”?那就跪安吧;

至于把在键盘上的玩虚的,居然说成比做一点替卫青墓拔草的实事还有意义的言论,敝人更不想回应,你们就接着在这里坐着说,永远有意义下去吧;

有时候想一想,如果母亲当年,在公派留美期间,像当时大多数她身边的人一样,选择在芝加哥而不是在广州生下的我,是不是敝人就用不着苦口婆心和评论中的这些衮衮诸公理论了?

但敝人更不愿像一个ABC的表兄一样,长得就是一副华人的面孔,可一句中文也不会,那多可怕。

哪要敝人还读了几本历史书呢?能背几首唐诗宋词元曲呢?

至于说敝人几等人几等人,对不起祖宗?我家确实对不起祖宗:当年老家要替空军建机场,征用了祖坟用地;祖父亲自从南方回到老家,亲手平掉他父母,还有他在朝鲜牺牲的弟弟的坟墓。所以,既然是为强军强国连祖坟都可以不要的人家,不在乎那么多。

爱国,真的只是自己一种信仰,与他人无关。直面这些永远在嘴上,键盘上赢下去的诸公,很重要。 生死大海,我为舟楫,无明长夜,身为灯炬。


user avatar   ning-nan-zuo-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反对加上去。

因为我特么压根就反对删除。

这是课本,教书育人的家伙事儿,岂能儿戏一般,说删就删,说改回来就改回来?

之前既然删了,那应该有相关专家学者的讨论论证了,为什么删,有什么现实必要,留着有何坏处删了有何好处,从初中挪到高中有个好处,不挪有何坏处。既然都拍板付梓了,那这个可行性方案应该出来了。受累,能不能让我们看看到底当初是出于什么目的改动的?谁提出改动的?都谁支持改动的?

同样,今天又要挪回去,那肯定也得开个会讨论吧?凭什么挪回去,不挪有什么坏处挪了有什么好处,谁提议的谁附议的谁支持的,受累拿出来让我们看看,到底是怎么个情况。

毕竟这个官方课本,一删一改关系的是教书育人的百年大计,你那边一句话删了一句话添回来,损的是国家的威望和信誉。国家制定的事你们一句话就改了,这叫规定么?这跟狗屁有什么区别?

我爱这个国啊!

可谁爱我呢?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教科书的意义还是很大的。

比如说,谁现在还知道盗跖?


user avatar   wang-zhen-ning-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卫青、霍去病回来了,但整个过程令人胆寒、心寒。

新的部编本教材,初高中是一个整体,初中删掉的知识点在高中都有,而绝大多数围观的人连书都没见到就开喷。一个知识点放在初中还是高中,还是都放,还是都不放,只要有理由,都是可以的。更何况一般情况下,一套新教材在使用三年后都会进行调整的。

现在的教育圈是外行指导内行重灾区,谁都能来插一嘴。教材有问题当然该骂,但教材改了也骂,甚至只是挪个地方还骂,那么你到底想要怎样的教材?

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包括教材教辅的编写、教学手段的研究、测评形式和内容的研究等等,都是专业技术活儿,需要专业人员来做,所以国家在职业分类中将教师归入专业技术人员。教材改革,关系到今后几十年的教育方向,关系到几百万人的切身利益。教什么,怎么教都应该由最权威的专家进行顶层设计,一线教师应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馈问题。专家不能编完书就解散,要建立畅通的反馈机制,要不断下一线进行调研。可惜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恰恰是一线教师人微言轻,既没有反应问题的渠道,也没有擅自更改的权力。

社会舆论参与讨论是好事儿,但决策层忽视一线教师的声音,没经过实践和调研就屈服舆论是非常愚蠢的。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广大爱国志士,广大正义网友,一如笔者前日之言,我们赢了!

笔者在此前怎么评价初中历史教科书删除“汉匈战争”,删除卫青霍去病?的回答写道:

苟利国者,虽草民亦国士,徒善言者,虽大儒亦祸根!卫青和霍去病该不该进历史教科书,他们的旷代功勋该不该为我们的子孙后人永世铭记,那些道貌岸然的所谓“专家学者”说了不算,广大爱国群众说了才算。

欲先亡其国,必先灭其史。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皆是读书人!

人民大众的呼声,既然能逼迫这些居心鬼祟之辈鼓吹了十多年的“岳飞非民族英雄论”,彻底破产,不得不暂时屈从,重新在教科书中不情不愿地注明:【岳飞被认为是民族英雄】,便同样也能在阻止他们将卫青和霍去病从教科书中删除的新阴谋。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汉武大帝刘彻开启的汉朝对匈奴战争,封狼居胥,燕然勒石,这是大汉王朝和大汉民族的立国立族之战,更是华夏民族永恒的骄傲,炎黄子孙永久的丰碑。

在汉武帝和卫青、霍去病等杰出将领的指挥下,汉军马踏匈奴,收取河西,追奔逐北,封狼居胥山,以临翰海;威服西域三十六国,置城郭都护,西越葱岭,攻灭康居车师大宛诸国;东并朝鲜、南诛百越,又灭西南诸夷如滇国、夜郎,犁庭扫穴,置以郡县;

在汉武帝在位时期,中国的领土疆域扩大了整整一倍。汉人之所以之后两千余年皆为汉人,便是因为汉武大帝刘彻。所以说: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昭君出塞的佳话背后,是卫青收复河套,威震龙城,是霍去病拓取河西,酒洒甘泉,是被迫西迁的匈奴人号泣「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更是一个匈奴单于对汉朝俯首称臣,是另一个匈奴单于的人头高悬长安阙下,是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臣妾!是殊俗百蛮,义无亲疏,服顺者褒赏,畔逆者诛罚,犯我强汉,虽远必诛!

这才是大汉之所以为大汉,这才是华夏之所以为华夏。无论是千古流芳的汉武大帝、长平侯卫大将军、冠军侯霍骠骑还是那成千上万没来得及留下名姓的普通士卒,他们抗御敌虏,拓土开疆,不断地为中华民族增添一篇又一篇壮丽华章。

长平桓桓,上将之元,薄伐猃允,恢我朔边,戎车七征,冲輣闲闲,合围单于,北登阗颜。 骠骑冠军,猋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祈连。

正是这些千古英雄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她世世代代激励着华夏民族魂魄,震撼着华夏民族心灵,鞭策着后世华夏子孙,也必为中华儿女推崇一直到时光尽头。

ps:2013年,岳飞诞辰910周年,《人民日报》以专版形式,隆重纪念民族英雄岳飞诞辰910周年,并以“民族精神世代传承、伟大祖国繁荣富强”为副标题。

这也宣告了文化界和教育界极少数人费尽心机,竭力鼓噪了十余年,妄图写进中小学教科书的“岳飞非民族英雄”阴谋,彻底破产。

相关阅读:民族英雄,万古流芳,伟人赞誉,先烈榜样,激励后人,振兴中华

华夏复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民族复兴:愿有生之年得见您君临天下!


user avatar   creamyl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嗯~ o(* ̄▽ ̄*)o ,一直都有人回复觉得宠物绝育太过残忍,可以先点进去这个问题看一下哦

你们说的其实都对,确实挺残忍的

但是比起不负责任的善良,我宁愿选择未雨绸缪的残忍

当然啦,如果你真的能对自己宠物十几年里的后代们完全负责,那就是更好啦

如果你看完上面那个问题的答案还是想来骂一骂我呢

不如再看看上面那个问题的答主们是怎么批判题主的,就当我骂回去啦~~~~


-----------------------------------下面是原答案的分割线-----------------------------


我家是只小公猫 整天在外浪
有次还带过女朋友回来
终于下手把它阉了
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麻药效果过了后继续出去玩

然而...
它一般不到晚上不回来
那天出门不到一个小时就回来了
然后往床底下一钻就不出来了
要知道以前从来不钻床底的啊

可能是被女朋友嫌弃了吧
反正就不喜欢出门了……

....................... 3.20更新分割线.......................

哇 新人没想到有这么多人点赞 感谢厚爱 补充几点哈哈

头像来自网络,但还挺像的……

1.关于散养

并不是故意散养, 也很不提倡散养

主要是它本来就是流浪猫

有一天开门他自己走了进来,吃完一顿饭后就决定住下来了

生性浪荡

我试图关住它,但它甚至能走阳台铁栏杆溜出去

我并没有办法创造一个24小时门窗全锁的条件

无数次的斗争后,为了不激发他的逆反心理,我宣告失败……

环境还好,邻居都认识它,经常给我直播它在哪干了啥

不过为了防止它在大开杀戒,我还是做了点努力

喂饱,定期减去指甲,给它脖子上带了一个叮铃咣啷的大铃铛

-------

谢谢知友们提醒带铃铛会影响听力

当时是为了防止它捕杀小鸟,回家后取下

不过后来搬家了它出不去啦,铃铛也没了

也就每天拴上猫绳出去溜溜

说真的它对带不带铃铛完全没反应 如果不舒服它应该会反抗吧

可能因猫而异?


2.女朋友的故事

BE预警

它的女朋友吧……第一眼感觉……好丑……

它自己作为一个毛巨长锥子脸大尾巴的橘猫小仙子

找了一个藏狐脸的姜黄色女朋友,具体请参考克鲁克山的脸部描写

女朋友性格敏感

跟回来两三次,只肯在门口转悠,不让关门,吃饱就离开了

当然

在我家猫失去了男人的身份后

也就再没见过这位女朋友

我后来有去寻找过她,但是她的地盘已经被别的更强壮的猫占领了

担心了很久

半年后在别的区看到了似乎是她的猫

那只猫站在墙上看了我一会

转身走了



3.绝育后猫对我的态度

很得意的说,不是我带猫去绝育的哈哈哈哈

不过确实消沉的很有一段行为啦,但是并没有影响到他对我的态度

我家猫一直把我当成他的好朋友

就是早上看到我起床了会过来蹭我的鼻子

跟他一起上楼梯的时候,我停下来了他会回头叫我

但是,由于它的毛实在是太长了

夏天的时候你们懂的

我试图给它剪毛

它也是开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盯着我的手看了半天才发现背上秃了一大片

然后超生气的

从此再也没有蹭鼻子了TAT

真是不知道一只从来不舔毛,挂一身树枝回来等我给它梳的家伙怎么那么在意自己的毛啦……


4.关于割了后也能鼓掌

因为我说真的从来没见过它为爱鼓掌

所以也不能确切的说当时发生了什么

不过我觉得它当时是麻醉效果一过就出门了

可能某些机能还没恢复吧

后来就算恢复了

但是女朋友早没了……


user avatar   chu-yin-wei-lai-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久没上你乎了,我来强答一下。其他答主说的东西大家也比较熟悉了。我换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问:为什么知乎上许多人认为日语引进大量外来语是负面的,是否和母语是汉语有关系?

答:是。

问:为什么?

答:因为汉语长期是“上位语”。


---------------------------------------------------


I. 有关双层语言、上位语、下位语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把维基上diglossia的定义先抄下来。

In linguistics, diglossia (/daɪˈɡlɒsiə/) is a situation in which two dialects or languages are used by a single language community. In addition to the community's everyday or vernacular language variety (labeled "L" or "low" variety), a second, highly codified variety (labeled "H" or "high") is used in certain situations such as literature, formal education, or other specific settings, but not used for ordinary conversation.[1] In most cases, the H variety has no native speakers.

简单地来说,diglossia就是“双层语言”,在一个社区中有用于书面、文学、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上位语”H和用于日常口头交流的“下位语”L。上位语是官方的、用于教育的,因此,上位语总是在通过知识分子和政权机构影响着下位语。单就词汇来说,上位语的词汇总是大量涌入下位语中。

在古代历史上,各个文化圈都有各自的上位语,例如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伊斯兰世界的阿拉伯语、波斯语;佛教文化圈的梵语、巴利语;而在东亚文化圈,上位语则是汉语,或者说是文言文。

上位语有这样一些特点:

1. 上位语长期用于书面、科技、政治、教育等与权力和文化相关的领域,因而上位语带有官方、正式、有文化、先进等色彩。

2. 新的学术成果或者政治行为等等概念往往先用上位语表达,再向下位语传播。

3. 在封闭的文化圈内,新的概念用上位语表达时,往往没有可借鉴的词汇,因而倾向于使用上位语本身造新词。

4. 如有来自其他语言,特别是来自其他文化圈的借词,下位语往往是通过上位语辗转借入。

II. 作为上位语的汉语

好了,我们回来看汉语。虽然汉语在历史上一直有文白脱节的问题,但是汉语作为整体是东亚文化圈的上位语,直到近代,其上位的语的地位依旧有很大惯性。典型的例子包括:日本近代翻译西方的概念时是用汉字造词,这实际上是在用东亚文化圈的上位语(当然汉字已经被日本“内化”)在造新词或古词新用,以对应欧美文化圈的文明成果;越南很多外国的国名是按汉字读的,如俄罗斯叫Nga,是来自Nga La Tư,即俄罗斯,但这个词俄-蒙-满-汉-越一路而来已经面目全非了。

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汉语汉字词是上位语,通常它是第一手的概念载体,即使是在翻译中,它是第一次译文,所以它在同一时代大批量借入同一种非汉语言词汇的情况很少。当然,汉语依梵语借入的佛教词汇是另一个情况,因为在佛教领域,梵语才是上位语。

这里其实还有一个附加结果。因为汉语有上位语的优势,这使得很多汉语母语者或者东亚文化圈的人士感觉借词,比如日朝越借汉语词,是文明不够发达的表现,而汉语因为是发达文明的载体,因此借词很少。在你乎上,有一次讨论数目字“万”,我说这个词搞不好是突厥语等北方草原语言的借词。我猜到有人会反对,但是没想到反对的意见是:汉文明如此发达,数目词不可能是借词。其实,在这个论调中,直接就把借词和文明程度绑架了。但也正因为这样的想法,很多中国汉语使用者也比较倾向于外来的概念要汉语义译,不要直接借入,特别是借音。

III. 作为下位语的日语

我们再站在日本、日语的角度来看。事实上,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已经脱离了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但汉字和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历史惯性还存在,所以近代日本翻译作品往往仍用汉字造新词,当然,这和汉字在日本已经内化有关系。不过,由于近来以来日本的发展和中国的贫弱,汉字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地位不断衰落,但并没有确立新的上位语。这个时期的日语借词法语、德语、英语各占一席之地。但到了现代,特别二战以后,不仅汉字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地位基本消失,而且英语已经成为de facto的上位语。这以后的日语,借词大量的是英语借词,法德等语言已经很少了,即使有,也主要是集中在与国别文化、地域特产等相关的词汇中,新的科技词汇、新概念等,已经普遍是用英语借词。这实际上是上位语变化的原因。

类似的例子,我们可以举一下阿昌语。阿昌语是一种缅彝语,与缅甸语很接近。历史上阿昌族地区大多是傣族土司管辖,上位语是傣语,下位语是阿昌语。阿昌语中很多古典的政治、科技等词汇,都是使用傣语借词。但现在由于汉语的普及和流行,很多地方的阿昌语口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借词,替代了一些原来的傣语借词,甚至是替代了一些固有词。此外,羌语支大量语言过去奉藏语为上位语,现在也大量转向汉语西南官话作为上位语,也是这种情况。这和日语中大量涌入英语借词有一些类似之处。

IV. 日语中的固有词、汉字词与外来词

学习过日语的同学都知道日语中有固有词、汉字词与外来词。一般来说,汉语母语者会觉得汉字词更清楚明了或者相较于外来词更“日语”。但事实上,虽然日语中汉字词的比例非常高,但是汉字词读音的系统并非与日语十分契合。换句话说,即使是现代日语,汉字词的读音体系和日语固有词的读音体系仍有一定区隔。

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日语固有词是没有る打头的词语,但汉字词有,如“留守、類似”等。又如,古典日语少有浊音打头的词语,现代日语因历代音变造成一些浊音打头的词汇(如“出す”)也都很少,但汉字词就比比皆是,如:“学生、雑誌、男子、爆弾、疑問、事実、敏感”等等。再有,日语固有词一般没有拗音,今日=きょう,这样的例子也是历史音变的结果,而汉字词的拗音就实在太多了。

这实际上是说,外来词的概念即使翻译为汉字词,单从音系上来讲,未必有我们想象地那样贴合日语。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日语是一种音拍语,词汇是由多个音拍(mora)连缀而成的,比如さかな是三拍,はずかしい是五拍等等。汉字词和外来词如果简单从音拍上来看,并没有像现代汉语的义译音译那么大的差距。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日:(漢)哲学てつがく[4 mora];(外)フィロソフィー [5 mora]

中:(汉)哲学[2音节];(外)菲洛索菲亚[5音节]

日:(漢)物理的ぶつりてき[5 mora];(外)フィジカル [4 mora]

中:(汉)物理[2音节]、物理的[3音节];(外)菲济卡尔[4音节]

日:(漢)百貨店ひゃっかてん[5 mora];(外)デパート [4 mora]

中:(汉)百货店[3音节];(外)迪帕特门特[5音节]

尤其是最后一个例子,日语广泛吸收外来语后,形成一些改造的方法,使其适用于日常口语,也就是和制英语、和制外来语。常见的例子还包括プリクラ、パソコン、ワイシャツ、ベビーカー、ジーパン等等。

以上的例子试图说明,如果单看语音结构,日语使用音译的外来语与使用汉字词并没有太大的优劣差别,至少比现代汉语使用音译和义译的差别小。

V. 日本学者对外来语涌入的看法

大家也都观察到了日本国内对大量涌入外来语的批评。为此,日本还设立了国立国語研究所「外来語」委員会。下面抄两段该委员会的公开文书(没时间可以跳过):

外来語・外国語の問題点
近年,片仮名やローマ字で書かれた目新しい外来語・外国語が,公的な役割を担う官庁の白書や広報紙,また,日々の生活と切り離すことのできない新聞・雑誌・テレビなどで数多く使われていると指摘されています。例えば,高齢者の介護や福祉に関する広報紙の記事は,読み手であるお年寄りに配慮した表現を用いることが,本来何よりも大切にされ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はずです。多くの人を対象とする新聞・放送等においても,一般になじみの薄い専門用語を不用意に使わないよう十分に注意する必要があります。ところが,外来語・外国語の使用状況を見ると,読み手の分かりやすさに対する配慮よりも,書き手の使いやすさを優先しているように見受けられることがしばしばあります。
伝え合いとしての言葉を
そもそも,どんな言葉を使うのが適切かということは,話し手・書き手の意図,想定される聞き手・読み手,話題,使われる環境など,その時々の様々な条件によって変わります。同じ内容の話をするにしても,大人に話すときと子どもに話すときとでは,使う単語,声の調子,話す速さ,文の長さなどが変わってきて当然です。また,同じ大人でも,相手がその話題に通じているかどうかによって,言葉選びや言葉遣いにおのずと違いが出てきます。相手や場面に応じて,適切な言葉遣いが変わることにいつも留意することが大切です。このことは,私たちの言葉について国語審議会がかねて提言してきた「平明で,的確で,美しく,豊かであること」を実現する具体的な努力の一つと考えます。

这里面主要说的意思是大量外来词比较难理解,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全社会的交流。他们因此提出了语言的“简明、准确、优美、丰富”的目标。该委员会还提出了外来语替换的提案(具体可参看pj.ninjal.ac.jp/gairaig)。

这里面有个问题,为什么用汉字词就更加“简明、准确、优美、丰富”呢?这实际上就是前文几次提到的“内化”。日本作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重要成员,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汉字已经成为其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不论汉字词的音系与固有词有没有区隔,汉字词已然成为其语言的基石之一。汉字和固化的汉字读音已经是日语内在的一部分,即“内化”。从这个角度讲,外来词改汉字词也是用自有文化消化外来文化的方式。

但是针对这点,日本国内也有不同意见。1943年出生的著名日本国宝级日本语专家山口仲美就认为:和制汉语(汉语词)是与中国文化浸淫的时代相称的方法,但现在日本则浸淫在美国文化中,因此也许可以看到用片假名照搬的外来语其含意固着下来。

和製漢語は中国文化が浸透していた時代に合っていた方法なのであって、現在の日本はアメリカ文化が浸透しているのだから、片仮名の外来語のままにしておいて意味の定着を待つべきではないか。

山口仲美的这条看法实际上一定程度上包含前文所说的上位语变换的问题。

以上这些争论说明,即使在日本国内,对外来语的排斥,主要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更多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感情的问题。

VI. 汉语古典音译词的内化

另外一个比较次要的方面就是汉语自身的音译词问题。实际上汉语的外来音译词很多,但是由于借入时代久远,当时的音译已经参与到后来的汉语音变历程中,变得很“汉化”了,因而让人不觉得是借词了。特别是有关佛教的词汇。

比如,说到中国传统建筑,很多人都说到“塔”。但是“塔”是明确的梵巴借词(梵stūpa,巴thūpa)。再有,刹那(梵kṣaṇa),这样的词是随佛教传入的概念。甚至很多我们熟悉的地名都是外来语译作汉语的。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觉得它们“异质”呢?

现代汉语以普通话为音译标准。普通话音系的特点是声母缺少浊音,辅音韵尾仅有-n和-ŋ,因此音译一些外来词的时候,会拆出多个音节来。但古代汉语的音系更丰富一些,声母有清浊,辅音韵尾有-p, -t, -k, -n, -m, -ŋ,一些音译相应使用较少的音节。这点在佛经翻译上就很明显。一些现代翻译的上座部佛经是用普通话作的音译,与古典汉译对比,往往音节偏多,或者用字明显就是现代欧美音译词的感觉,例如:

Mahāmaudgalyāyana (Moggallāna) 古译:摩诃目犍连;白话译:马哈摩嘎喇那

Mahākāśyapa (Mahākassapa) 古译:摩诃迦叶;白话译:马哈咖沙巴

更加重要的是,佛教已经完全中国化了,有关佛教的词汇,不论是义译的世界、轮回,还是音译的刹那、劫(万劫不复)、涅槃,亦或变形了的音译词罗汉、菩萨、修罗,都成为汉语日常使用的一部分,异质感在历史中已经消失。因此,可以说这些佛教相关的词汇在汉语使用中,没有“外来词的感觉”。

如果剔除了佛教相关的音译词,汉语的外来语直接借词就很少了。即便是现代融入的外来词,所占比较也很低。这也是汉语母语者对直接标音的外来词下意识感到排斥的原因之一。



补充两点:


前面有同学提到外来语的涌入在日本日常生活中带来的种种不便。这个问题从语言发展的长期轨迹上来说,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汉语词汇大量涌入日语时,文化人和普通民众的仅因汉语词造成的语言断层不可谓不大,在历史发展中也渐渐弥合了。这也是山口仲美上面评论的来源,要知道山口老师可是研究平安时代日语文学的泰斗,同时还研究现代日本青年人的日语。


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所谓“语言净化”运动,不论打着什么旗号,都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色彩。而东亚世界一些语言放弃汉字词而使用欧美语言音译词的行为又可能带有去中国化的色彩。考察类似外来语这样的问题时,这两个方面的色彩都应当予以重视。


user avatar   xiao-tu-5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久没上你乎了,我来强答一下。其他答主说的东西大家也比较熟悉了。我换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问:为什么知乎上许多人认为日语引进大量外来语是负面的,是否和母语是汉语有关系?

答:是。

问:为什么?

答:因为汉语长期是“上位语”。


---------------------------------------------------


I. 有关双层语言、上位语、下位语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把维基上diglossia的定义先抄下来。

In linguistics, diglossia (/daɪˈɡlɒsiə/) is a situation in which two dialects or languages are used by a single language community. In addition to the community's everyday or vernacular language variety (labeled "L" or "low" variety), a second, highly codified variety (labeled "H" or "high") is used in certain situations such as literature, formal education, or other specific settings, but not used for ordinary conversation.[1] In most cases, the H variety has no native speakers.

简单地来说,diglossia就是“双层语言”,在一个社区中有用于书面、文学、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上位语”H和用于日常口头交流的“下位语”L。上位语是官方的、用于教育的,因此,上位语总是在通过知识分子和政权机构影响着下位语。单就词汇来说,上位语的词汇总是大量涌入下位语中。

在古代历史上,各个文化圈都有各自的上位语,例如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伊斯兰世界的阿拉伯语、波斯语;佛教文化圈的梵语、巴利语;而在东亚文化圈,上位语则是汉语,或者说是文言文。

上位语有这样一些特点:

1. 上位语长期用于书面、科技、政治、教育等与权力和文化相关的领域,因而上位语带有官方、正式、有文化、先进等色彩。

2. 新的学术成果或者政治行为等等概念往往先用上位语表达,再向下位语传播。

3. 在封闭的文化圈内,新的概念用上位语表达时,往往没有可借鉴的词汇,因而倾向于使用上位语本身造新词。

4. 如有来自其他语言,特别是来自其他文化圈的借词,下位语往往是通过上位语辗转借入。

II. 作为上位语的汉语

好了,我们回来看汉语。虽然汉语在历史上一直有文白脱节的问题,但是汉语作为整体是东亚文化圈的上位语,直到近代,其上位的语的地位依旧有很大惯性。典型的例子包括:日本近代翻译西方的概念时是用汉字造词,这实际上是在用东亚文化圈的上位语(当然汉字已经被日本“内化”)在造新词或古词新用,以对应欧美文化圈的文明成果;越南很多外国的国名是按汉字读的,如俄罗斯叫Nga,是来自Nga La Tư,即俄罗斯,但这个词俄-蒙-满-汉-越一路而来已经面目全非了。

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汉语汉字词是上位语,通常它是第一手的概念载体,即使是在翻译中,它是第一次译文,所以它在同一时代大批量借入同一种非汉语言词汇的情况很少。当然,汉语依梵语借入的佛教词汇是另一个情况,因为在佛教领域,梵语才是上位语。

这里其实还有一个附加结果。因为汉语有上位语的优势,这使得很多汉语母语者或者东亚文化圈的人士感觉借词,比如日朝越借汉语词,是文明不够发达的表现,而汉语因为是发达文明的载体,因此借词很少。在你乎上,有一次讨论数目字“万”,我说这个词搞不好是突厥语等北方草原语言的借词。我猜到有人会反对,但是没想到反对的意见是:汉文明如此发达,数目词不可能是借词。其实,在这个论调中,直接就把借词和文明程度绑架了。但也正因为这样的想法,很多中国汉语使用者也比较倾向于外来的概念要汉语义译,不要直接借入,特别是借音。

III. 作为下位语的日语

我们再站在日本、日语的角度来看。事实上,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已经脱离了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但汉字和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历史惯性还存在,所以近代日本翻译作品往往仍用汉字造新词,当然,这和汉字在日本已经内化有关系。不过,由于近来以来日本的发展和中国的贫弱,汉字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地位不断衰落,但并没有确立新的上位语。这个时期的日语借词法语、德语、英语各占一席之地。但到了现代,特别二战以后,不仅汉字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地位基本消失,而且英语已经成为de facto的上位语。这以后的日语,借词大量的是英语借词,法德等语言已经很少了,即使有,也主要是集中在与国别文化、地域特产等相关的词汇中,新的科技词汇、新概念等,已经普遍是用英语借词。这实际上是上位语变化的原因。

类似的例子,我们可以举一下阿昌语。阿昌语是一种缅彝语,与缅甸语很接近。历史上阿昌族地区大多是傣族土司管辖,上位语是傣语,下位语是阿昌语。阿昌语中很多古典的政治、科技等词汇,都是使用傣语借词。但现在由于汉语的普及和流行,很多地方的阿昌语口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借词,替代了一些原来的傣语借词,甚至是替代了一些固有词。此外,羌语支大量语言过去奉藏语为上位语,现在也大量转向汉语西南官话作为上位语,也是这种情况。这和日语中大量涌入英语借词有一些类似之处。

IV. 日语中的固有词、汉字词与外来词

学习过日语的同学都知道日语中有固有词、汉字词与外来词。一般来说,汉语母语者会觉得汉字词更清楚明了或者相较于外来词更“日语”。但事实上,虽然日语中汉字词的比例非常高,但是汉字词读音的系统并非与日语十分契合。换句话说,即使是现代日语,汉字词的读音体系和日语固有词的读音体系仍有一定区隔。

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日语固有词是没有る打头的词语,但汉字词有,如“留守、類似”等。又如,古典日语少有浊音打头的词语,现代日语因历代音变造成一些浊音打头的词汇(如“出す”)也都很少,但汉字词就比比皆是,如:“学生、雑誌、男子、爆弾、疑問、事実、敏感”等等。再有,日语固有词一般没有拗音,今日=きょう,这样的例子也是历史音变的结果,而汉字词的拗音就实在太多了。

这实际上是说,外来词的概念即使翻译为汉字词,单从音系上来讲,未必有我们想象地那样贴合日语。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日语是一种音拍语,词汇是由多个音拍(mora)连缀而成的,比如さかな是三拍,はずかしい是五拍等等。汉字词和外来词如果简单从音拍上来看,并没有像现代汉语的义译音译那么大的差距。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日:(漢)哲学てつがく[4 mora];(外)フィロソフィー [5 mora]

中:(汉)哲学[2音节];(外)菲洛索菲亚[5音节]

日:(漢)物理的ぶつりてき[5 mora];(外)フィジカル [4 mora]

中:(汉)物理[2音节]、物理的[3音节];(外)菲济卡尔[4音节]

日:(漢)百貨店ひゃっかてん[5 mora];(外)デパート [4 mora]

中:(汉)百货店[3音节];(外)迪帕特门特[5音节]

尤其是最后一个例子,日语广泛吸收外来语后,形成一些改造的方法,使其适用于日常口语,也就是和制英语、和制外来语。常见的例子还包括プリクラ、パソコン、ワイシャツ、ベビーカー、ジーパン等等。

以上的例子试图说明,如果单看语音结构,日语使用音译的外来语与使用汉字词并没有太大的优劣差别,至少比现代汉语使用音译和义译的差别小。

V. 日本学者对外来语涌入的看法

大家也都观察到了日本国内对大量涌入外来语的批评。为此,日本还设立了国立国語研究所「外来語」委員会。下面抄两段该委员会的公开文书(没时间可以跳过):

外来語・外国語の問題点
近年,片仮名やローマ字で書かれた目新しい外来語・外国語が,公的な役割を担う官庁の白書や広報紙,また,日々の生活と切り離すことのできない新聞・雑誌・テレビなどで数多く使われていると指摘されています。例えば,高齢者の介護や福祉に関する広報紙の記事は,読み手であるお年寄りに配慮した表現を用いることが,本来何よりも大切にされ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はずです。多くの人を対象とする新聞・放送等においても,一般になじみの薄い専門用語を不用意に使わないよう十分に注意する必要があります。ところが,外来語・外国語の使用状況を見ると,読み手の分かりやすさに対する配慮よりも,書き手の使いやすさを優先しているように見受けられることがしばしばあります。
伝え合いとしての言葉を
そもそも,どんな言葉を使うのが適切かということは,話し手・書き手の意図,想定される聞き手・読み手,話題,使われる環境など,その時々の様々な条件によって変わります。同じ内容の話をするにしても,大人に話すときと子どもに話すときとでは,使う単語,声の調子,話す速さ,文の長さなどが変わってきて当然です。また,同じ大人でも,相手がその話題に通じているかどうかによって,言葉選びや言葉遣いにおのずと違いが出てきます。相手や場面に応じて,適切な言葉遣いが変わることにいつも留意することが大切です。このことは,私たちの言葉について国語審議会がかねて提言してきた「平明で,的確で,美しく,豊かであること」を実現する具体的な努力の一つと考えます。

这里面主要说的意思是大量外来词比较难理解,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全社会的交流。他们因此提出了语言的“简明、准确、优美、丰富”的目标。该委员会还提出了外来语替换的提案(具体可参看pj.ninjal.ac.jp/gairaig)。

这里面有个问题,为什么用汉字词就更加“简明、准确、优美、丰富”呢?这实际上就是前文几次提到的“内化”。日本作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重要成员,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汉字已经成为其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不论汉字词的音系与固有词有没有区隔,汉字词已然成为其语言的基石之一。汉字和固化的汉字读音已经是日语内在的一部分,即“内化”。从这个角度讲,外来词改汉字词也是用自有文化消化外来文化的方式。

但是针对这点,日本国内也有不同意见。1943年出生的著名日本国宝级日本语专家山口仲美就认为:和制汉语(汉语词)是与中国文化浸淫的时代相称的方法,但现在日本则浸淫在美国文化中,因此也许可以看到用片假名照搬的外来语其含意固着下来。

和製漢語は中国文化が浸透していた時代に合っていた方法なのであって、現在の日本はアメリカ文化が浸透しているのだから、片仮名の外来語のままにしておいて意味の定着を待つべきではないか。

山口仲美的这条看法实际上一定程度上包含前文所说的上位语变换的问题。

以上这些争论说明,即使在日本国内,对外来语的排斥,主要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更多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感情的问题。

VI. 汉语古典音译词的内化

另外一个比较次要的方面就是汉语自身的音译词问题。实际上汉语的外来音译词很多,但是由于借入时代久远,当时的音译已经参与到后来的汉语音变历程中,变得很“汉化”了,因而让人不觉得是借词了。特别是有关佛教的词汇。

比如,说到中国传统建筑,很多人都说到“塔”。但是“塔”是明确的梵巴借词(梵stūpa,巴thūpa)。再有,刹那(梵kṣaṇa),这样的词是随佛教传入的概念。甚至很多我们熟悉的地名都是外来语译作汉语的。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觉得它们“异质”呢?

现代汉语以普通话为音译标准。普通话音系的特点是声母缺少浊音,辅音韵尾仅有-n和-ŋ,因此音译一些外来词的时候,会拆出多个音节来。但古代汉语的音系更丰富一些,声母有清浊,辅音韵尾有-p, -t, -k, -n, -m, -ŋ,一些音译相应使用较少的音节。这点在佛经翻译上就很明显。一些现代翻译的上座部佛经是用普通话作的音译,与古典汉译对比,往往音节偏多,或者用字明显就是现代欧美音译词的感觉,例如:

Mahāmaudgalyāyana (Moggallāna) 古译:摩诃目犍连;白话译:马哈摩嘎喇那

Mahākāśyapa (Mahākassapa) 古译:摩诃迦叶;白话译:马哈咖沙巴

更加重要的是,佛教已经完全中国化了,有关佛教的词汇,不论是义译的世界、轮回,还是音译的刹那、劫(万劫不复)、涅槃,亦或变形了的音译词罗汉、菩萨、修罗,都成为汉语日常使用的一部分,异质感在历史中已经消失。因此,可以说这些佛教相关的词汇在汉语使用中,没有“外来词的感觉”。

如果剔除了佛教相关的音译词,汉语的外来语直接借词就很少了。即便是现代融入的外来词,所占比较也很低。这也是汉语母语者对直接标音的外来词下意识感到排斥的原因之一。



补充两点:


前面有同学提到外来语的涌入在日本日常生活中带来的种种不便。这个问题从语言发展的长期轨迹上来说,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汉语词汇大量涌入日语时,文化人和普通民众的仅因汉语词造成的语言断层不可谓不大,在历史发展中也渐渐弥合了。这也是山口仲美上面评论的来源,要知道山口老师可是研究平安时代日语文学的泰斗,同时还研究现代日本青年人的日语。


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所谓“语言净化”运动,不论打着什么旗号,都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色彩。而东亚世界一些语言放弃汉字词而使用欧美语言音译词的行为又可能带有去中国化的色彩。考察类似外来语这样的问题时,这两个方面的色彩都应当予以重视。


user avatar   11yue-de-yu-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久没上你乎了,我来强答一下。其他答主说的东西大家也比较熟悉了。我换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问:为什么知乎上许多人认为日语引进大量外来语是负面的,是否和母语是汉语有关系?

答:是。

问:为什么?

答:因为汉语长期是“上位语”。


---------------------------------------------------


I. 有关双层语言、上位语、下位语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把维基上diglossia的定义先抄下来。

In linguistics, diglossia (/daɪˈɡlɒsiə/) is a situation in which two dialects or languages are used by a single language community. In addition to the community's everyday or vernacular language variety (labeled "L" or "low" variety), a second, highly codified variety (labeled "H" or "high") is used in certain situations such as literature, formal education, or other specific settings, but not used for ordinary conversation.[1] In most cases, the H variety has no native speakers.

简单地来说,diglossia就是“双层语言”,在一个社区中有用于书面、文学、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上位语”H和用于日常口头交流的“下位语”L。上位语是官方的、用于教育的,因此,上位语总是在通过知识分子和政权机构影响着下位语。单就词汇来说,上位语的词汇总是大量涌入下位语中。

在古代历史上,各个文化圈都有各自的上位语,例如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伊斯兰世界的阿拉伯语、波斯语;佛教文化圈的梵语、巴利语;而在东亚文化圈,上位语则是汉语,或者说是文言文。

上位语有这样一些特点:

1. 上位语长期用于书面、科技、政治、教育等与权力和文化相关的领域,因而上位语带有官方、正式、有文化、先进等色彩。

2. 新的学术成果或者政治行为等等概念往往先用上位语表达,再向下位语传播。

3. 在封闭的文化圈内,新的概念用上位语表达时,往往没有可借鉴的词汇,因而倾向于使用上位语本身造新词。

4. 如有来自其他语言,特别是来自其他文化圈的借词,下位语往往是通过上位语辗转借入。

II. 作为上位语的汉语

好了,我们回来看汉语。虽然汉语在历史上一直有文白脱节的问题,但是汉语作为整体是东亚文化圈的上位语,直到近代,其上位的语的地位依旧有很大惯性。典型的例子包括:日本近代翻译西方的概念时是用汉字造词,这实际上是在用东亚文化圈的上位语(当然汉字已经被日本“内化”)在造新词或古词新用,以对应欧美文化圈的文明成果;越南很多外国的国名是按汉字读的,如俄罗斯叫Nga,是来自Nga La Tư,即俄罗斯,但这个词俄-蒙-满-汉-越一路而来已经面目全非了。

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汉语汉字词是上位语,通常它是第一手的概念载体,即使是在翻译中,它是第一次译文,所以它在同一时代大批量借入同一种非汉语言词汇的情况很少。当然,汉语依梵语借入的佛教词汇是另一个情况,因为在佛教领域,梵语才是上位语。

这里其实还有一个附加结果。因为汉语有上位语的优势,这使得很多汉语母语者或者东亚文化圈的人士感觉借词,比如日朝越借汉语词,是文明不够发达的表现,而汉语因为是发达文明的载体,因此借词很少。在你乎上,有一次讨论数目字“万”,我说这个词搞不好是突厥语等北方草原语言的借词。我猜到有人会反对,但是没想到反对的意见是:汉文明如此发达,数目词不可能是借词。其实,在这个论调中,直接就把借词和文明程度绑架了。但也正因为这样的想法,很多中国汉语使用者也比较倾向于外来的概念要汉语义译,不要直接借入,特别是借音。

III. 作为下位语的日语

我们再站在日本、日语的角度来看。事实上,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已经脱离了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但汉字和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历史惯性还存在,所以近代日本翻译作品往往仍用汉字造新词,当然,这和汉字在日本已经内化有关系。不过,由于近来以来日本的发展和中国的贫弱,汉字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地位不断衰落,但并没有确立新的上位语。这个时期的日语借词法语、德语、英语各占一席之地。但到了现代,特别二战以后,不仅汉字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地位基本消失,而且英语已经成为de facto的上位语。这以后的日语,借词大量的是英语借词,法德等语言已经很少了,即使有,也主要是集中在与国别文化、地域特产等相关的词汇中,新的科技词汇、新概念等,已经普遍是用英语借词。这实际上是上位语变化的原因。

类似的例子,我们可以举一下阿昌语。阿昌语是一种缅彝语,与缅甸语很接近。历史上阿昌族地区大多是傣族土司管辖,上位语是傣语,下位语是阿昌语。阿昌语中很多古典的政治、科技等词汇,都是使用傣语借词。但现在由于汉语的普及和流行,很多地方的阿昌语口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借词,替代了一些原来的傣语借词,甚至是替代了一些固有词。此外,羌语支大量语言过去奉藏语为上位语,现在也大量转向汉语西南官话作为上位语,也是这种情况。这和日语中大量涌入英语借词有一些类似之处。

IV. 日语中的固有词、汉字词与外来词

学习过日语的同学都知道日语中有固有词、汉字词与外来词。一般来说,汉语母语者会觉得汉字词更清楚明了或者相较于外来词更“日语”。但事实上,虽然日语中汉字词的比例非常高,但是汉字词读音的系统并非与日语十分契合。换句话说,即使是现代日语,汉字词的读音体系和日语固有词的读音体系仍有一定区隔。

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日语固有词是没有る打头的词语,但汉字词有,如“留守、類似”等。又如,古典日语少有浊音打头的词语,现代日语因历代音变造成一些浊音打头的词汇(如“出す”)也都很少,但汉字词就比比皆是,如:“学生、雑誌、男子、爆弾、疑問、事実、敏感”等等。再有,日语固有词一般没有拗音,今日=きょう,这样的例子也是历史音变的结果,而汉字词的拗音就实在太多了。

这实际上是说,外来词的概念即使翻译为汉字词,单从音系上来讲,未必有我们想象地那样贴合日语。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日语是一种音拍语,词汇是由多个音拍(mora)连缀而成的,比如さかな是三拍,はずかしい是五拍等等。汉字词和外来词如果简单从音拍上来看,并没有像现代汉语的义译音译那么大的差距。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日:(漢)哲学てつがく[4 mora];(外)フィロソフィー [5 mora]

中:(汉)哲学[2音节];(外)菲洛索菲亚[5音节]

日:(漢)物理的ぶつりてき[5 mora];(外)フィジカル [4 mora]

中:(汉)物理[2音节]、物理的[3音节];(外)菲济卡尔[4音节]

日:(漢)百貨店ひゃっかてん[5 mora];(外)デパート [4 mora]

中:(汉)百货店[3音节];(外)迪帕特门特[5音节]

尤其是最后一个例子,日语广泛吸收外来语后,形成一些改造的方法,使其适用于日常口语,也就是和制英语、和制外来语。常见的例子还包括プリクラ、パソコン、ワイシャツ、ベビーカー、ジーパン等等。

以上的例子试图说明,如果单看语音结构,日语使用音译的外来语与使用汉字词并没有太大的优劣差别,至少比现代汉语使用音译和义译的差别小。

V. 日本学者对外来语涌入的看法

大家也都观察到了日本国内对大量涌入外来语的批评。为此,日本还设立了国立国語研究所「外来語」委員会。下面抄两段该委员会的公开文书(没时间可以跳过):

外来語・外国語の問題点
近年,片仮名やローマ字で書かれた目新しい外来語・外国語が,公的な役割を担う官庁の白書や広報紙,また,日々の生活と切り離すことのできない新聞・雑誌・テレビなどで数多く使われていると指摘されています。例えば,高齢者の介護や福祉に関する広報紙の記事は,読み手であるお年寄りに配慮した表現を用いることが,本来何よりも大切にされ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はずです。多くの人を対象とする新聞・放送等においても,一般になじみの薄い専門用語を不用意に使わないよう十分に注意する必要があります。ところが,外来語・外国語の使用状況を見ると,読み手の分かりやすさに対する配慮よりも,書き手の使いやすさを優先しているように見受けられることがしばしばあります。
伝え合いとしての言葉を
そもそも,どんな言葉を使うのが適切かということは,話し手・書き手の意図,想定される聞き手・読み手,話題,使われる環境など,その時々の様々な条件によって変わります。同じ内容の話をするにしても,大人に話すときと子どもに話すときとでは,使う単語,声の調子,話す速さ,文の長さなどが変わってきて当然です。また,同じ大人でも,相手がその話題に通じているかどうかによって,言葉選びや言葉遣いにおのずと違いが出てきます。相手や場面に応じて,適切な言葉遣いが変わることにいつも留意することが大切です。このことは,私たちの言葉について国語審議会がかねて提言してきた「平明で,的確で,美しく,豊かであること」を実現する具体的な努力の一つと考えます。

这里面主要说的意思是大量外来词比较难理解,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全社会的交流。他们因此提出了语言的“简明、准确、优美、丰富”的目标。该委员会还提出了外来语替换的提案(具体可参看pj.ninjal.ac.jp/gairaig)。

这里面有个问题,为什么用汉字词就更加“简明、准确、优美、丰富”呢?这实际上就是前文几次提到的“内化”。日本作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重要成员,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汉字已经成为其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不论汉字词的音系与固有词有没有区隔,汉字词已然成为其语言的基石之一。汉字和固化的汉字读音已经是日语内在的一部分,即“内化”。从这个角度讲,外来词改汉字词也是用自有文化消化外来文化的方式。

但是针对这点,日本国内也有不同意见。1943年出生的著名日本国宝级日本语专家山口仲美就认为:和制汉语(汉语词)是与中国文化浸淫的时代相称的方法,但现在日本则浸淫在美国文化中,因此也许可以看到用片假名照搬的外来语其含意固着下来。

和製漢語は中国文化が浸透していた時代に合っていた方法なのであって、現在の日本はアメリカ文化が浸透しているのだから、片仮名の外来語のままにしておいて意味の定着を待つべきではないか。

山口仲美的这条看法实际上一定程度上包含前文所说的上位语变换的问题。

以上这些争论说明,即使在日本国内,对外来语的排斥,主要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更多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感情的问题。

VI. 汉语古典音译词的内化

另外一个比较次要的方面就是汉语自身的音译词问题。实际上汉语的外来音译词很多,但是由于借入时代久远,当时的音译已经参与到后来的汉语音变历程中,变得很“汉化”了,因而让人不觉得是借词了。特别是有关佛教的词汇。

比如,说到中国传统建筑,很多人都说到“塔”。但是“塔”是明确的梵巴借词(梵stūpa,巴thūpa)。再有,刹那(梵kṣaṇa),这样的词是随佛教传入的概念。甚至很多我们熟悉的地名都是外来语译作汉语的。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觉得它们“异质”呢?

现代汉语以普通话为音译标准。普通话音系的特点是声母缺少浊音,辅音韵尾仅有-n和-ŋ,因此音译一些外来词的时候,会拆出多个音节来。但古代汉语的音系更丰富一些,声母有清浊,辅音韵尾有-p, -t, -k, -n, -m, -ŋ,一些音译相应使用较少的音节。这点在佛经翻译上就很明显。一些现代翻译的上座部佛经是用普通话作的音译,与古典汉译对比,往往音节偏多,或者用字明显就是现代欧美音译词的感觉,例如:

Mahāmaudgalyāyana (Moggallāna) 古译:摩诃目犍连;白话译:马哈摩嘎喇那

Mahākāśyapa (Mahākassapa) 古译:摩诃迦叶;白话译:马哈咖沙巴

更加重要的是,佛教已经完全中国化了,有关佛教的词汇,不论是义译的世界、轮回,还是音译的刹那、劫(万劫不复)、涅槃,亦或变形了的音译词罗汉、菩萨、修罗,都成为汉语日常使用的一部分,异质感在历史中已经消失。因此,可以说这些佛教相关的词汇在汉语使用中,没有“外来词的感觉”。

如果剔除了佛教相关的音译词,汉语的外来语直接借词就很少了。即便是现代融入的外来词,所占比较也很低。这也是汉语母语者对直接标音的外来词下意识感到排斥的原因之一。



补充两点:


前面有同学提到外来语的涌入在日本日常生活中带来的种种不便。这个问题从语言发展的长期轨迹上来说,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汉语词汇大量涌入日语时,文化人和普通民众的仅因汉语词造成的语言断层不可谓不大,在历史发展中也渐渐弥合了。这也是山口仲美上面评论的来源,要知道山口老师可是研究平安时代日语文学的泰斗,同时还研究现代日本青年人的日语。


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所谓“语言净化”运动,不论打着什么旗号,都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色彩。而东亚世界一些语言放弃汉字词而使用欧美语言音译词的行为又可能带有去中国化的色彩。考察类似外来语这样的问题时,这两个方面的色彩都应当予以重视。




  

相关话题

  捡钱包拿走现金只还证件,对这种行为应怎么看? 
  如何评价华中师范大学官方微博? 
  张謇评孙中山「不知崖畔」,对于革命者来说,怎样才算是「知崖畔」? 
  为什么有些人对太平天国起义很有看法? 
  袁腾飞的历史素养如何? 
  为什么人们对清朝的评价大多数都是负面? 
  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要统一台湾? 
  现代的参谋制和古代的幕僚制有什么根本区别? 
  古时弓箭手一天能射多少支箭? 
  为什么欧美国家很多十几岁的少年已经可以独立开发软件或创建实业了? 

前一个讨论
马克思之后,还有比马克思更伟大的哲学家吗?
下一个讨论
当今社会要弘扬、传播传统文化有多难?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