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果朱标没死,削藩的话,朱棣会造反吗? 第1页

     

user avatar   z-wang-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就是引用一下之前 @朱元璋 @朱标 @朱棣 @朱允炆 这四个的回答还有 @朱橚周王的评论 !另外 @朱权 宁王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啊?


user avatar   acecom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削藩是基础不是核心原因,暴力削藩才是核心原因。朱棣后来自己也在削藩。

削藩削的太快,削的太狠,直接导致造反的收益率直线上升,风险和回报对等。

采取相对温和的方式,造反是死,不反富贵一生,朱棣是不打算反的。

问题后面成了,造反是死,不造反一样是死,而造反了还有机会生。相当于两者损失一定都是死,而后者收益回报极高,人家也不是没资本和实力,人家为什么不搏一搏?

说到底朱棣是被朱允炆逼反的,不是削藩削反的。


user avatar   wen-yu-long-32-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要搞清楚一点,朱棣造反不是因为他亲爱的大侄儿朱允炆想削藩,而是朱允炆被黄子澄方孝孺两个二百五忽悠得想在削藩的时候顺便把叔叔们都干掉。

如果仅仅是交出兵权和政权,然后像朱棣本人削藩之后那帮朱家王爷一样当富贵闲人,朱棣是不会造反的。

朱棣之所以造反,是因为他亲爱的大侄儿朱允炆想要他这个四叔的脑袋。在朱棣之前,朱允炆削除的每一个藩王都没有好下场,非死即圈,而朱棣作为削藩这个游戏的最终BOSS,会是个什么下场可想而知。

以朱棣的个性自然不肯束手待毙,造反也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靖难之役的根源,其实在于朱元璋年老昏聩,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乱做主张。

本来,大明的太子是嫡长子朱标,朱标活着的话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但是朱标比他爹朱元璋早死了6年,导致皇位继承出现问题。

按照正常的逻辑,朱元璋要么立嫡要么立长,当时最合适的的选择是二儿子秦王朱樉,因为朱樉是当时事实上的嫡长子。但是朱元璋脑子进水,不肯立儿子非要立孙辈朱标的儿子当继承人。

当时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也死了,比较大的两个儿子是庶子朱允炆和小不到一岁的嫡子朱允熥。

按照正常的逻辑,非要立孙子的话,嫡孙朱允熥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结果朱元璋脑子继续进水,选择了庶孙朱允炆,明面上的理由是朱允炆“纯孝”,但是事实上从后来他对叔叔弟弟们的表现来看这纯粹是扯淡。真正的原因是朱标的正妃常氏是常遇春的女儿,常遇春还留下几个不错的儿子,朱元璋怕朱允熥当皇帝之后,外戚常家篡夺他们老朱家的皇位,所以才选择了没有舅家背景的朱允炆。

朱允炆本来只是个小庶子,没有机会继承皇位也没接受过帝王教育,突然被天大的馅饼砸到了脑袋。无论是气度手段还是眼光,朱允炆跟真正的帝王都差得很远。而且很关键的是,他舅家对他没有任何帮助,同时也没有接收到他爹的任何旧部班底和政治资源。

这就导致朱允炆的心腹只有一个大忽悠黄子澄,然后黄子澄又帮他招揽到一个死道学方孝孺,组成了建文朝的弱智核心铁三角。

这三个人的特点都是眼高手低,而且总能在满手好牌的情况下奇迹般的输掉底裤。

朱元璋给孙子留了个人才叫齐泰,这个人水平怎么样我不知道,因为弱智核心铁三角从来都选择跟齐泰的意见对着干。虽然事实证明铁三角永远都是错的,但是齐泰的意见也未必是对的。他的人设之所以没崩,全靠同行们的衬托。

朱允炆心里一直有个心结:自己得位不正,叔叔和弟弟都比自己更配坐上皇位。

朱元璋曾经问过他:如果你叔叔弟弟造反怎么办?

朱允炆在黄子澄的提示下把话说得很敞亮:

第一,用爱来感化他们。

第二,如果爱不好使,就用纲常大义来谴责他们。

第三,如果谴责也不好使,那就只能动武,但是肯定留他们性命。

朱元璋对他的答案很满意。

但是朱元璋一死,朱允炆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封弟弟朱允熥为吴王,似乎确实很敞亮,但是之后却不许他之国就藩,而是将其软禁了起来。

再然后就是急吼吼的削叔叔们的藩,完全不顾自己当初的承诺,圈了一个又一个,逼死了貌似也不止一个。

其中头号眼中钉就是他四叔朱棣——因为他二叔三叔也都死在他爷爷前头,现在他最年长的叔叔就是朱棣。

关于削藩的顺序,齐泰的意见是先干掉朱棣,因为斯达舒。。。四大叔年纪最长能力最强威望也最高,擒贼先擒王嘛。当时朱棣没有反意,其实一抓一个准。

但是黄子澄和方孝孺都反对,这俩二百五自作聪明的意见是从弱到强,同时麻痹朱棣留到最后动手。

齐泰说你们俩才麻痹,削了一个又一个兄弟,朱棣就算是个傻子也能看出来你们俩是什么意思啊!

黄子澄和方孝孺举报齐泰讲脏话,管理员朱允炆禁了齐泰的言,表示就按照两位老铁的意思干。

于是朱棣眼看着兄弟们一个一个被干掉。

尤其是他的亲兄弟,一母同胞的医学家周王朱橚都被坑了(朱橚本身没有劣迹,黄子澄和方孝孺为了收拾他想了一个馊主意,派人鼓动周王的次子举报他爹谋反,说事成之后干掉他爹和他大哥,让他继承王位。结果这傻子信了,跳出来举报他爹谋反,然后被当成反贼亲属一起抓了。再后来朱棣登上皇位之后把弟弟一家平反都放了,唯独这个傻缺侄子一直关到死。),知道自己肯定是要倒霉了,终于忍不住黑化,开始筹备造反。

朱棣起兵的时候喊出的口号是“奉天靖难”,意思是说他不是造反,而是讨伐皇帝大侄儿身边的奸佞小人,也就是黄子澄方孝孺齐泰等人。

满清为了抹黑明朝和朱棣,把方孝孺塑造成忠臣孝子,还编出来朱棣劝降方孝孺写登基公告不成,恼羞成怒杀他十族的故事。

但事实上,朱棣根本没对方孝孺劝过降,更不可能让方孝孺起草登基公告,从朱棣起兵的那一刻起,方孝孺就死定了。不杀方孝孺这样的“奸佞”,朱棣“奉天靖难”的说法就无法成立,他也就不具备改朝换代的合法性了。朱棣的意思是说他自己是岳飞,方孝孺是秦桧,岳飞能用秦桧给他写东西吗?

朱棣起兵的时候很仓促,一共只有几千人,建文帝朱允炆却经常派几十万的军队去讨伐,讨伐军数量一路从十几万涨到三十万、五十万,甚至七十万,但是每次都打不赢。朱棣的兵不仅没少,而且越打越多,就像一场塔防升级游戏。

后来朱棣也烦了,玩够了守卫雅典娜。

就玩了一次一波流,直接从北京打到南京,推翻了建文帝,夺了皇位坐了天下。

为什么朱棣赢得这么轻松呢?

很多人,包括这个问题中的普遍看法是因为朱标死了,所以朱元璋为了朱允炆能坐稳皇位大杀功臣,导致朱棣造反的时候朝廷没有良将。

但是事实上朱元璋很早就在杀戮功臣了,洪武四大案里只有蓝玉案发生在朱标死后的次年,其它的事件早就发生了。而且蓝玉早就有取死之道,朱元璋并不是在朱标死后才突然决定要下杀手的。朱元璋收拾蓝玉跟胡惟庸和郭桓等案差不多,多年之前就在下套,等着他自我膨胀到爆炸了。

而且耿炳文,盛庸,平安等人水平也并不弱,没理由拥有几十倍的兵力优势都打不过朱棣。

朱棣成功的真正秘诀是:

他的对手根本就没有认真在打,因为朱允炆黄子澄方孝孺这弱智核心铁三角一直在瞎折腾,比如方孝孺的主要精力用在改革官制和废弃法律,他居然想恢复周朝的礼制和井田制度!而且他们对文臣武将勋贵皇亲一律都不信任,想把权力都集中到他们自己手里,偏偏这几位又都没有朱元璋的掌握江山玩弄群臣的本事。所以就导致了,文武群臣也并不支持得位不正的朱允炆和他的几位傻缺心腹,所以在讨伐朱棣的时候大家也是能糊弄就糊弄——反正都是你们老朱家叔侄的烂事,我们何必那么认真。

尤其是这几位傻缺心腹还给朱允炆出了个馊主意,让他装模作样假惺惺地发布圣旨明文说讨伐朱棣的时候“莫伤我王叔”。

很多人说朱允炆如此宣扬,是因为太过老实善良。但是实际上,他的言下之意是:“不要弄伤,尽量直接弄死。”基本上就是既要当那啥又要立那啥。

朝廷的讨伐军们,却一起在装傻,假装听不懂只按字面理解,然后磨洋工的同时回报朱允炆:“哎呀,不小心又败了啊。本来其实能赢的,但是因为你叔他又带头冲锋了,我们怕刀枪无眼误伤了他,只好战略撤退了。”

靖难之役中,还经常发生一件怪事,经常是南军(政府军)大胜的时候,一阵怪风吹断了帅旗的旗杆,导致北军(朱棣造反军)反败为胜。

这种事情,偶尔发生一次,可能是朱棣走了狗屎运,但是天天出这事,史书跟印刷错误重了页一样,三番五次地记载,显然就不正常了。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很感慨的说,这可能是朱棣身上真的有运势,上天佑之。我个人觉得这事纯粹是扯淡,明显是讨伐军放水,然后文武官员商量好了糊弄朱允炆罢了。今天你用这个理由糊弄,我们装作看不见,明天我也用这个理由糊弄的时候,你也别戳穿。无非就是如此。

直到后来朱棣打到长江边,本来是过不了江的,因为他们没有船,朝廷却有一支长江水师。这时候黄子澄和方孝孺又出了新主意,把原本的水师提督撤了,换成了撤职在家闲住多时的朱棣的姐夫、驸马梅殷。朱棣派人向姐夫劝降,还下令说如果不行就借道。梅殷义正辞严地拒绝投降,也拒绝借道。但是当朱棣收集船只绕道渡江的时候,梅殷按兵不动不管不问,很明显,梅驸马对待外甥皇帝朱允炆的态度跟其它文武基本一致——我绝对不会主动投降,但是也不会真心为你卖命,只要他不来打我,我就装作没看见。

于是朱棣过了长江,打到了南京,这时候方孝孺给朱允炆出了最后一个馊主意:派人去找朱棣,宣布要跟他划江而治,平分天下。方孝孺得意地宣扬说:这样可以让朱棣陷入两难——如果他同意了,就说明他是贪鄙小人,所谓的“奉天靖难”纯粹是骗人;如果他不同意。。。皇上跟他商量平分天下他都不答应,他这是瞧不起皇上。 不管他怎么选择,起码咱们都占理啊!

其实长脑子的人都明白,占不占理他都离死不远了:朱棣都打到南京城下了,怎么可能因为他一句蠢话就半途而废?

当然了,朱棣也是要面子的人,他机智的表示:“我是来奉天靖难的啊,怎么会贪图大明江山呢?只要陛下把奸佞们都杀了,我立即就投降。”然后他就拿出了一份奸臣名单,基本上把朱允炆的文武百官全包括了。

话说国共内战后期的时候,国民党顶不住了想要谈判,共军也学过这一招,拿出一份所谓“战犯名单”表示只要国民党交出这些战犯,咱们马上和谈。“战犯名单”上第一个人是总统蒋介石,第二个人是副总统李宗仁。。。反正国民党有头有脸的全在上面,哪怕国民党愿意照办,交完人之后恐怕连一个够资格谈判的人都找不出来了。

总之,朱棣把大侄儿怼回去了,黄子澄方孝孺等人灰溜溜地分散到各地了,说是募兵再战——此时朱棣已经打到南京城下了。黄子澄的爱将李景隆屡战屡败,但是宠幸不减,被委以守门重任。于是他果断把朱允炆卖了,开城把朱棣放进去了。

朱棣进入南京的时候,为了获得文武官员的拥戴,把奸臣名单拿出来宣扬说:名单上的人,除黄子澄方孝孺齐泰等人罪在不赦(之前说了,为了维持靖难之役的合法性嘛)其它人只要投诚既往不咎。于是文武百官基本上全都立即投靠了朱棣,大侄儿就此完蛋。

《明朝那些事儿》里说,黄子澄脑残到爆,做的每一件事都错得不能再错,要不是最后因为不投降而被杀守住了气节,简直要怀疑他是朱棣派到大侄儿身边的卧底。

我想说的是,黄子澄最后未必不想投降,问题是跟方孝孺一样,朱棣根本不可能接受他的投降啊。


user avatar   luo-hang-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答案:

其实就算朱标死了,本来也没事,关键是朱元璋立的这个皇太孙,他有问题啊……

要知道朱允炆是庶子,人家朱标还有个嫡子朱允熥啊,你要立嫡应该立朱允熥,立长应该立朱棣,立朱允炆算个什么事?

不怪朱棣他要造反啊,这皇位要么我坐,要么朱允熥坐,你朱允炆坐算怎么回事?


10.19更新:

好久没上知乎,今天突然看到这回答过100赞了,小透明有点小激动!

我是知道朱允炆后来扶正了的,但是原配的儿子和继室的儿子还是有区别的吧……

最高赞说朱棣能赢,不是有天助而是各路兵马放水,我以为很有道理。我觉得各路兵马划水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家也不认可朱允炆这个皇帝,也觉得应该是朱允熥或者朱棣当皇帝,所以才会给朱棣放水哒!

11.7更新:

emmm没想到这回答还有人回。

评论有很多人说朱元璋说立哪个就立哪个,他就是权威。但历史上皇帝想立自己喜欢的儿子被大臣反对最后作罢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只是朱元璋太狠,大臣不敢反对,只能阳奉阴违。

还有很多人强调朱允炆也是嫡孙,但我前面已经说了,我以为原配的儿子总是要强过继室的儿子的,而且朱允熥只比朱允炆小一岁。更何况朱标死时,朱樉朱棡尚在,这哥俩都是马皇后所生,怎么也轮不到朱允炆的。


user avatar   zong-zuan-feng-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应该不会的

第一,朱标威望极高,富有执政经验。

首先体现在朱元璋对他的重视。朱标生于朱元璋攻打南京期间,酣战中的朱元璋听到长子的出生高兴的跑到山上题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自其出生,始终对其疼爱有加。

朱元璋从小就把他当接班人培养,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时立十岁的朱标为世子,至朱标病逝,27年的接班人生涯,老朱从没想过换人。不仅自己悉心教导,还请宋濂等名儒为师授其经学。到立朱标为太子时,命功勋道德老成者兼领东宫,不再与东宫外另设府僚,其中就包括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等功臣元勋,意在朱元璋外出征战期间,由太子监国、方便各将军丞相辅佐。

朱标二十二岁时,朱元璋见他年纪已长,遂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有意让太子

“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从此,朱标开始学习并协助其父处理日常政务。十几年的亲朝临政经验不是朱允文能比的。即使朱棣以军功在诸王之中十分抢眼,比起朱标还是差的很远,这点和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差距不同。



第二,朱标甚得人心,朝野上下倾心。

朱标很不像他老爹,朱元璋脾气火爆,而朱标温文尔雅。他生于安乐,却无纨绔之习,忠厚,能尽心受教,对大臣老师十分恭敬。在做太子期间看朱元璋杀人太狠了,就建议施行“宽通平易之政”,有朱元璋做反比,朱标在朝中的拥戴程度可想而之。

不止对群臣,对宗亲也是。朱标为人友爱,作为大哥十分爱护弟弟们。老二、老五等诸王犯了不少事,老朱把他们招回京城要惩罚他们。太子朱标在朱元璋面前极力调节,维护他们才得以返回封国,有人告发老三有异心,朱元璋很生气,要处罚他,朱标哭着给他求情,朱元璋被感动才罢手。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
(晋王朱㭎)然性骄,在国多不法。或告㭎有异谋。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

不止亲弟弟,朱元璋抚养的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义子沐英,马皇后视为己出。每当朱元璋因为一些事要责怪他们的时候,朱标就跑去请马皇后来劝解(朱元璋虽然十分暴虐但是非常听信与他患难与共的马皇后的谏言)。

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综合原因一二,可以得知。

朱标威望极高,人心所向,这一点就让燕王造反的企图消了一大半,靖难起兵“清君侧”就已经挺牵强的了,朱标在位燕王还能打出什么旗号?朱棣道义上要败。

朱标有执政经验,做储君多年,朝中群臣愿意听命,朱棣也算雄才大略,但以以燕地一藩之镇起兵,胜算渺茫。朱棣在军事上要败。

朱标天性仁慈,真的是个宽厚有爱的好大哥,即使迫不得已要削藩,反抗也不会像朱允文时那么激烈。以朱标的性格,削藩也不会对弟弟们下狠手,剥夺藩镇和兵权同时会用其他丰厚的封赏代替,大家兄弟一家其乐融融在京城享乐岂不美哉!(朱棣!你想抢这样一个好大哥的位,你还是人吗?)

朱棣综合考虑,起兵不占道义,打也打不过、自己良心也过不去,不如搬去南京享乐去吧。


下面夹点私货。

洪武后期,明初的功臣元勋要么逝世,要么被老朱屠戮。剩下最后一个能打的蓝玉和朱标关系甚好,本来是老朱留下辅佐朱标的,可惜朱标早逝。蓝玉有居功自傲的性格,显然不是年轻的皇孙朱允文能镇得了的,朱标逝世不久,朱元璋就把蓝玉也屠戮了,朱标不死,蓝玉也不用死,蓝玉不死,哪有李景隆这厮什么事。蓝玉统领朝廷优势军力,会打的朱棣一头毛驴都不剩。


user avatar   zhu-biao-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他敢?


user avatar   liao-wang-yuan-fang-23-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朱标没死的话,那他大概率应该是明朝最完美,最仁义,最受所有朝臣一致拥护的皇帝,三最,没有之一。

朱标出生于烽火连天的战乱时代,小时候,朱元璋忙于四处征战,无暇顾及他,在朱标童年的记忆里,感受最深的可能就是战争的紧张与动乱。

因此他从小就深刻的感受到生存的艰辛与不易,也能理解底层人民水深火热的痛苦。更深刻的体会到了老爹打下江山,何其不易。朱标少年时期,师从当时的大学者宋濂,宋濂是儒学大家,以儒家的仁义道德为立身之本,言传身教,悉心教导太子朱标,朱标也在他的培养下,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言行举止,谈吐不俗,也颇有君子之风。

等到老爹登基做了皇帝后,他马上就被封为太子,而且还是历史上最牛B的太子。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朱标是老爹登基的当天就被封为太子的,这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事情。很多朝代的太子,要么是老爹当了很多年皇帝,迫于压力才立太子,比如后来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长子朱常洛(后立为太子)。再要么是反复的废立,导致父子关系崩坏,太子结局凄惨,比如后来清朝的康熙皇帝玄烨与皇太子胤礽。

再者,朱标从二十二岁开始,老爹就让他独立处理朝廷的政务。注意哦,此时的朱元璋放权给太子朱标,可不是如历史上许多其他皇帝一样,只有当皇帝御驾亲征,对外战争,或是外出巡视期间才让太子临时监国处理政务。朱元璋对太子的放权,是常态化的,也是他积极培养,有意为之的结果,这与许多历史上的其他太子与皇帝老爹争权的情况,有着天壤之别的。

其次,朱标掌权后,也没有任何僭越之举,所有呈上来的奏章,他都认真对待,一一批示,让后又送给朱元璋复核,尽管很多时候,他的意见与朱元璋相冲突,但他依然还是坚持这样做。作为臣子,也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朱标真的是品行端正,毫无急于抢班夺权的举动。因此,也得到了老爹朱元璋的高度信任,这种信任,一直延续了二十五年,这是古今罕有的。

另外,朱标生性仁慈友爱,再加上他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使得他在对待许多事情时,都心怀仁慈,对犯错的官员及百姓,以尽可能的宽松和谅解,能不用刑就不用刑,能减刑的就减刑,为此,很多时候都惹得朱元璋很不高兴。甚至有一次还因为他对朱元璋的政令不满,而顶撞了一句:“只有贤德的君主在位,才会有尧、舜一样贤能的臣子来辅佐于他。”结果朱元璋一听,气得火冒三丈,这不就是在骂他昏庸无能的嘛。二话不说,顺手举起旁边的一个椅子,朝朱标砸过去,朱标吓得慌忙躲闪,连忙跪地求饶。仁慈之心,可见一斑。

朱元璋精力旺盛,一生共生育了 26个儿子,这些儿子先后都被分封到各地,当藩王。在这些藩王当中,昏庸无能,甚至胡作非为,草菅人命之辈占多数,如秦王、周王、代王等等都是典型的反面代表。这些儿子们,不争气,倒是很争名声,当然是在藩地上臭名昭著的名声,胡搞乱来,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是皇帝的儿子一样。闯了祸,激起民愤,地方官不敢管,也管不了,于是急忙上奏。朱元璋每每听说后都十分生气,赶紧招回来,当面怒斥一番,然后撤藩,下狱问罪。每当这时,身为太子,也是大哥的朱标,总是积极的为弟弟们说情,希望能减轻处罚,戴罪立功。对兄弟之间的友爱之情,由此可见。

正是朱标,以他的仁慈与友爱之心,赢得了满朝文武百官,以及各地众多藩王们的一致拥护和敬佩,可以说,他的太子之位,以及将来的皇位(如果他没有早逝的话),是深受从老爹朱元璋,到众兄弟,再到全国上下众多的官员们,高度信任与认同的,这种认同感,同样也是史上少有的。

最后一点,朱标是洪武二十五年去世的。仅过了一年,凉国公蓝玉案就爆发了,蓝玉及其他一批仅剩不多的开国功臣再一次惨遭屠戮。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也与朱标的死有着莫大的关联性。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蓝玉跟朱标是亲戚,而蓝玉同时又是朱标这个太子的忠实拥护者,坚强后盾以及亲信、心腹。朱标的突然去世,给了朱元璋以沉重打击,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除尽功臣,为懦弱的皇太孙朱允炆登基而铺路。此案后,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宋国公冯胜与颖国公傅友德,都是因为捕风捉影的小事而惨遭无罪赐死。要知道,他们二位都是不世出的一代名将,地位与战功,是仅次于徐达、常遇春的存在,连后来的蓝玉都未曾超越的。而朱棣,放在他们三位面前一比,就战功与军事素养而言,简直可以说是不入流的小屁孩,完全不在一个段位,没有可比性的。因此,如果朱标没有早逝的话,他们三位大概率应该不会遭此横祸的了。最起码,朱标的心腹加亲戚的蓝玉肯定不会是这样的结局了,更何况,蓝玉还与朱棣有矛盾,属于水火不容的那种。

所以,综上所述,总结一下吧。如果太子朱标没有英年早逝的话,那么,无论从皇位正统、个人名望、性格、受文武百官、众多兄弟的拥护程度、上下一心的认同感、以及三位名将的镇守以及最后,朱棣起兵造反的借口等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存在下,朱棣只怕是一辈子都只能当个,为大哥镇守大明江山的边塞藩王了,是绝对不可能,也不敢起兵造反的。毕竟,造反这项活动,它的风险与代价,真的是太太太大了啊!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根据这个情况,觉得应该是不会的,最危险的是下面这位

你看看朱允炆,考虑的是守,怎么抵抗侵略的问题

朱棣老人家沉醉于诗文中,不再是以前的半文盲了

朱太子这样的谁敢造反,想的全是国家大事,就算楼下这位沉迷于某项特殊运动都不敢松懈一下

哎,就不说啥了


user avatar   li-de-bao-99-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与朱标死不死关系不大,主要是朱允文削潘削的太极端,断了人家的财路和生路,是个人都会鱼死网破。正如今天如果你是位领导,某天通知你退二线吧,工资福利一分不少,享清福吧,你虽不满但是也就认命了,如果直接要你把你满门抄斩你会怎么选择。

朱标如果没死要削潘,肯定会温柔些,给人留后路,也给自己留后路。


user avatar   gu-ze-yu-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相关话题

  为什么人种都差不多? 
  李自成是好人还是坏人? 
  杨广开通的大运河是否真的对后世有巨大帮助?杨广的功过哪个更大? 
  如果郑成功北伐时顺利拿下南京,那么恢复大明江山的概率如何? 
  知乎上有哪些「何不食肉糜」的言论? 
  假如你是项羽,入关后将如何分封诸侯? 
  历史上由于某种预言或预感,力图避免却最终成真(甚至间接促成)的轶事有哪些? 
  唐朝政府严格控制人民流动、禁止人民出国,为何教科书却称唐朝是开放的社会? 
  曾看到过一篇文章,幕府时代一位日本大儒曾和一名西洋传教士辩论,使得西洋传教士改信儒教,请问儒者姓名? 
  明成祖那么不喜欢仁宗,为什么在位的时候没有易储?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山东省会济南的存在感不如陕甘宁黑吉辽川等省会存在感高?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 201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引力波和 LIGO?未来引力波天文学有哪些研究值得期待?





© 2024-05-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