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哪些参与著名历史事件的小人物是史书阙载而凭考古发现的? 第1页

  

user avatar   yu-chen-tian-2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04年,在江苏太仓一个新楼盘的施工现场意外发现了隐藏的一座明代夫妇合葬古墓。

墓中并没有出土什么奇珍异宝之类耀眼夺目的陪葬品。所幸的是,墓志保存尚可,主人的身份还能从碑文中得知。

墓主名叫陈贤,官衔为百户、昭信校尉。所谓的百户,如果按规制是统兵112名军人的小军官。而昭信校尉,则是六品武官的职衔。

看来墓主是明朝的低级武官,似乎也不算什么大人物。

而且根据墓志,陈贤幼年就失去了父母,堪称命运多舛。

然而,接下来志文里的一句话,却让所有人紧张了起来。

会中官奉使将航海通西域选壮士江南时,行伍士卒百方避,君不避,遂从在麾下,最见亲信不舍数岁间三往,涉万里外,来返无恙。”

中官,也就是宫中的太监。

在太仓出海,目的是“通西域”的太监,无疑指的就是郑和!

1413年,陈贤17岁时,郑和第四次受命下西洋。

然而远洋航行的危险,令太仓港当地的军兵唯恐避之不及,谁都不愿为使团服务。

郑和的舰队,除了承担明朝招抚西洋各国的任务之外,还等于一个贸易集团。

随行的两万多名士兵和官员,大多会携带货物,趁机进行贸易以牟取暴利。

第一次下西洋时,在爪哇国,就有一百多名郑和舰队的官兵上岸进行交易。结果卷入爪哇西王与东王爆发的内乱,几乎全军覆没。

为此,永乐皇帝专门下旨威胁爪哇西王,要他赔偿黄金6万两!(最后爪哇送来了一万两)

这么高风险的行程,自然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就在这样一个尴尬的时候,“气宇沉毅,早有逸志”的陈贤主动请缨,因而得到了郑和的瞩目,最受亲信重用。

陈贤每次参与下西洋,不但不屑与这种“半道商人”们为伍谋取私利,反而记得在福建沿海“收书籍若干卷”带回家乡,传播文化。

这样的品格,确实值得人敬仰。

之后,陈贤又相继参与了第五和第六次下西洋,从今天越南南部的占城国,到位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交汇处的满剌加国,再到斯里兰卡和印度南部的古里,甚至于非洲东部的肯尼亚,都曾是陈贤随着郑和巨大的舰队,曾经去过的地方。

不过,虽然大明在永乐时代到达了巅峰时期,却在之后迅速走向了下坡路。

刚在家住了没几年的陈贤,又被征召去平定交趾的叛乱。

“军中以旗牌督阵者仅十人,君与在焉。”

以陈贤这样大无畏的性格,远涉鲸波,在海洋上来往数万里尚且不怕,冲锋陷阵自然身先士卒。

宣德二年(1427)的一天深夜,陈贤带着部下夜袭叛军,却不幸被叛军提前发现。

陈贤力战而死。

这位陪着郑和三下西洋的英雄,就这样在今天的越南捐躯了。

时年仅31岁。

其实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郑和七下西洋,几乎是与明朝经略安南相始相终。

郑和招揽来的朝贡国,若有违逆,朱棣便会下旨以交趾的例子提点他们,殷鉴不远。

也正是由于交趾为明朝控制,占城才能作为明朝舰队的安全中转口,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明宣宗失去耐心,放弃对交趾一事的纠缠,承认独立的安南新王黎利"可堪管摄"的一个月后,郑和接到了最后一次下西洋的命令。这无疑是宣宗为掩盖大明在交趾的失败,而想重振在南洋诸国中权威的举动。

换言之,陈贤这个三下西洋之人,在平定交趾的叛乱中战死。冥冥之中也预示着,郑和舰队的终结。

成功男人的身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陈贤墓墓志上,提到了他的妻子董氏。

根据推测,应该是陈贤第一次下西洋回国之后,与她成婚的。

不过,作为郑和的亲信,陈贤不免又加入了接下来的两次出使。

因而墓志中说这对夫妻:“为君妇十余年,会合无几”。

陈贤战死之后,董夫人没有再改嫁,而是悉心教导儿子。

为夫“守节”,自古都是艰辛的代名词,为了让9岁的儿子安心读书,董夫人每日都辛勤的织布变卖作为家用。

上天最终还是给予了这个不幸的女人一点慰藉,儿子陈胜读书有成,踏入了仕途。

值得一提的是,陈胜长大之后“积图书满家”,“乐交文武贤豪”,性情爱好,几乎和老爹陈贤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董夫人很长寿,一直活到了成化十四年(1478),在儿孙绕膝的安宁生活中平静的去世,享年81岁。

这对在生前聚少离多的夫妇,终于在身故之后,得以相伴长眠。

而陈贤,也因为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这段经历,如今得到了国内外历史学者们的关注。

这恐怕是六百年前的他们夫妻,未曾想到的。

可当年像陈贤这样的人,还有成千上万个,他们的人生,又有谁知晓呢?


user avatar   fei-xiao-wu-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藏于西安博物馆的《祢军墓志》,全名《大唐故右威卫将军上柱国祢公墓志铭并序》。

中国史书未记载祢军其人,根据墓志铭的内容,祢军的生平大致如下:

祢军是唐朝时的一位百济降将,根据墓志铭记载,祢军祖上本为中原人,乃大名鼎鼎的三国狂士祢衡之后,五胡乱华时,祢氏一族流落到朝鲜半岛。

唐高宗显庆五年七月,唐将苏定方率兵攻打百济国,祢军趁机发动兵变,并归降唐朝,被任命为折冲都尉,并效力于唐政府在朝鲜半岛设立的安东都护府。此后,祢军曾以唐朝使臣的身份出使日本。这个墓志铭里提到的两个事不见于正史,很有意思。

(一)日本国号的起源

值得注意的是,墓志铭中出现了这么一句:“于时日本余噍,据扶桑以逋诛”。“余噍”是指亡国遗民,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来自“日本”的遗民,占据“扶桑”这个地方以逃避惩罚。

这就提出了一个疑问,如果“日本”和“扶桑”是不同的地方,那这个日本到底在何处?

日本的称谓从倭国变成日本,恰恰发生在这场战争之后的一段时间。根据现有史料,公元671年,也就是祢军降唐十年后,唐朝使臣郭务悰出访日本时的国书上写着“大唐皇帝敬问倭王云云”,可见,彼时唐人仍普遍称日本为倭国。

按照《新唐书》的记载,是因为日本来华的遣唐使“稍习夏言,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为名”。意思是,日本遣唐使要求唐政府将其国号修改为日本,理由是其国近日出。

三十年后,武则天当政时期,唐人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一书中记载“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相当于唐政府官方承认了日本一词,后面李白写诗,也说是“日本晁卿辞帝都”。

但日本真的是因为学习中国文化后,才将国名改为日本吗?《祢军墓志》的出土,至少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即“日本”原指现在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国,后因战争,百济王族流浪倭国,才将日本一词带到了当地。

(二)日本曾向唐朝称臣

按照墓志铭的记载,祢军出使日本的成果是“僭帝一旦称臣”。按照现有记载,日本并未向中原王朝臣服过,且其统治者始终大言不惭称为天皇。据《日本书纪》记载,隋朝时,倭国使者小野妹子(这是个男的)在致隋炀帝的国书里就宣称“东天皇敬白西天皇”。不过,隋书里这句话是“日出处天子致书日落处天子”。

如果祢军墓志的说法成立,那么倭国曾经正式向唐朝称臣纳贡,甚至有可能采用唐朝的年号历法。


user avatar   xiang-mu-d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90年5月,敦煌外的一处戈壁滩上,一个叫悬泉的地方被群众举报,疑似有盗掘现象。

随着考古队员抢救性发掘的进行,大汉帝国在西域地区的一座重要的驿站,缓缓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这一座驿站,名叫悬泉置,隶属于汉帝国河西重镇敦煌郡。

“置”,是自古以来我们的国家机器对于邮驿机构的通称。

到了汉代的时候,“置”不仅要承担传输公文政令的职责,同时也是物资转运站和往来公务人员的接待站。说白了,就是搞接待和传消息,为往来西域和大汉帝国的王公贵族、使者官员们提供衣食住行服务,就像现在各地的国宾馆一样。


这样的“置”,光光在敦煌郡,就有9个,放到整个大汉帝国的疆域版图中,就更是不起眼的存在。但是,正因为它的特殊职责,再加上地处河西走廊这样的交通要塞,悬泉置又不可避免地与历史上很多事件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

我们的主人公“弘”,就是就职于悬泉置的一名置啬夫。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置啬夫”。

“啬夫”,是秦汉时期国家对县级以下官员的称呼。“置啬夫”就是悬泉置这个驿站的行政长官。

在悬泉置遗址中,我们发掘出土了15000余枚汉简。根据对汉简的释读,我们了解到,悬泉置前后宫存在了200余年,其中“弘”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置啬夫,从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到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一共待了19年时间。弘来自效谷县宜农里,家里大概有些积蓄和土地,还上过学,差不多25岁的时候出任了悬泉置啬夫,直到退休。

这样一个基层小官吏,正统的历史文献中肯定不会记载,但正是因为悬泉置的发掘,“弘”的人生经历才逐渐清晰了起来。在他任职的这段时间内,不仅接待了解忧公主、见证了西羌的反叛事件,还接待了长罗侯常惠往返乌孙国。可以这么说,很多涉及丝绸之路的大事件都和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这一份《长罗侯过悬泉置费用簿》。光看这名字,可能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说白了其实就是元康五年(公元前61年)的时候,长罗侯一行人前往西域、路过悬泉置,为了招待他们置办了一大桌酒席。《费用簿》就是记载了这次酒席总共的开销花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酒席还是相当丰富的,有酒有米,有鱼有肉。要想一想,这可是在两千多年前的西部戈壁滩呐!

讲到这里,有人就会问了,这“长罗侯”究竟是谁,居然要用到如此规格的款待?

长罗侯大名叫常惠,这名字如果你不是历史爱好者可能会觉得陌生,但在当时,他的名头丝毫不亚于张骞、苏武,也是个杰出的外交家。

最开始的时候,他作为苏武外交使团中的志愿者,随苏武一同出使匈奴,结果和苏武一起被扣押了19年。后来两国关系缓和,汉朝使者向匈奴讨要苏武,结果匈奴人撒谎说苏武早就死了。常惠献计,说胡说!大汉天子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一只脚上系有苏武的亲笔帛书,说他在北海牧羊。匈奴人无可奈何,承认了苏武仍然活着。

要不是常惠的妙计,苏武多半就一辈子在贝加尔湖畔数羊玩了。

常惠的才能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成为了汉帝国处理西域外交事务的中坚力量。

史书上说常惠“历事三朝,六使西域”。

第一次,公元前72年,常惠出使乌孙,促使乌孙与汉朝结盟抵御匈奴。

第三次,公元前70年,常惠借出使乌孙的名义,带领结盟的西域诸国及乌孙数万人讨伐龟兹,并取得了胜利。

公元前64年,乌孙为继续巩固与汉朝的关系,主动上书,提出要立解忧公主的儿子元贵靡为乌孙太子,并请求以马、骡各千匹为聘,为元贵靡迎娶汉公主。照这关系来看,这元贵靡就是大汉朝的外孙了,再加上和亲,那简直就是亲上加亲。于是汉宣帝特意选了解忧公主的侄女相夫为公主,并让常惠负责送亲。公元前61年,常惠出发前往乌孙,去接受迎娶汉帝国公主的聘礼。

于是有了这第五次出使西域。

不过之后到了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相夫公主准备去乌孙和亲,一行人刚到敦煌的时候,就听说乌孙王翁归靡死了,乌孙人没有立元贵靡,反而立了泥靡为王。乌孙人出尔反尔,常惠赶紧上书宣帝,把相夫公主先留在敦煌,自己前往乌孙问责。好好的一桩婚事,就这么黄了。

当然,这是后话了。公元前61年常惠接受聘礼的时候,可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出幺蛾子。

这《费用簿》,记载的就是常惠的使团经过悬泉置,置啬夫弘命人专门准备的迎接晚宴的具体情况。2000多年前这一场晚宴的盛况我们早已无从得知,只留下记录此次接待事宜的汉筒,上面详细写着此次过往的人数和采购的食物。

以及,一个叫“弘”的地方小吏,有幸见证了整个历史。



参考文献:


秦始皇陵为什么一直没被挖掘?地宫中的九层夯土,是不是暗合了九层妖塔之说?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到底是不是外星人?
小河墓地的高颜值干尸小河公主,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
……


user avatar   xiao-ma-ge-88-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技术上:光刻机的制造和使用工艺。

金融上:打破美元的霸权。

军事上:台湾问题。


别的问题(房产绑架经济、老龄化、东西部平衡等)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都是可能通过发展来解决的。

上面列的3个问题是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




  

相关话题

  如果苏联有知乎,会发生什么? 
  你们觉得看《曾国藩家书》有用吗? 
  为什么贰臣传没有牛金星,左光先? 
  如何评价希特勒? 
  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霸道无比,光听名字就令人心神向往的爵位名吗? 
  中国有哪些史书的记载被考古研究证实? 
  大明宫丹凤门挖出三门道,推里演绎出五门道,这个符合考古实例吗? 
  丁公陶文以及诸如贾湖、良渚等地出土陶器上的若干符号被认为可能是早期文字,是否有人解读出语句? 
  传统文化感觉如同博物馆的文物,好看不实用,当然没说没用,有反例吗? 
  有哪些在军迷圈广为流传的关于军事的谣言?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柴油机热效率明显高于汽油机?
下一个讨论
国产动画电影《雄狮少年》是否值得大爆?





© 2024-05-0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