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古代皇帝的文化水平如何? 第1页

  

user avatar   huan-da-si-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近写一文发在微信公众号文史宴上,正好可以拿来作答。


刘项原来不读书?历代开国之君文化水平高出你的想象!|文史宴

原文有图,可移步阅读


历史容易给人留下一些并不准确的刻板印象。


造成印象偏差的原因,有些是因为古代史家对社会学研究力度不够,对前朝的社会信息还原不全;有些是因为知名咏史诗中,诗人为了文学效果,对史料进行了选择性处理和失实性修辞;有些是因为后代王朝出于政治目的,有意进行歪曲。


比如唐人章碣有一首《焚书坑》,流传甚广: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刘项元来不读书,成了草莽英雄的代名词,现在还成了网络上反智主义的宣言,好像知识越多越反动,只有文盲才能建功立业。


但是刘项真的不读书吗?不是,这首诗是为了提升对秦朝暴政的讽刺效果,用了《史记》塑造的刘邦、项羽的形象来说事。实际上刘项的文化水平远高于一般人。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历朝历代开国之君的文化水准,大家会发现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准都远在普通人之上,文盲极少。


鉴于反智主义者强调“文盲才能打天下”,重点在一个“打”字,所以我们只盘点那些带兵打天下的创业者,如曹魏,我们就只盘点打江山的曹操,而不是正式建国称帝的曹丕。



汉高祖刘邦——识字数千

刘邦因为《史记》留下的无赖印象,以及他讨厌儒生,喜欢在儒生帽子里撒尿等行为,让大家以为他是一个地痞、文盲,但实际上他深藏不露。


还在少年时,刘邦就跟发小卢绾一起读书,《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载:


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他们的先生,按明朝《丰县志》的记载,名叫马维。刘邦虽然读书不是很认真,但他天资不错,学到不少东西,张良后来就对刘邦的学习能力很震惊,感叹说“沛公殆天授”。


那么他究竟学到了些什么呢?


刘邦在张耳门下游侠几年,回乡后,打算安家立业了,于是去应聘秦王朝的吏。


在秦朝当吏要什么条件呢?一是要有一定的家产,避免因为贫穷而贪污;二是要通过测试,测试的内容包含书、算两项,因为识字才能看懂行政文书,会算才能统计赋税。


那么识字要识到什么程度呢?萧何根据秦律制定的汉代《尉律》,要求如下:


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


“讽籀书九千字”,这句话解释很多,综合几家的解释,是要背诵《史籀篇》九千字,才能当吏,而刘邦当上了。


《史籀篇》是编成韵语的字书,当然背九千字是对廷尉属吏的要求,可能比较高一点,但普通的吏因为要处理文书,要求肯定也低不到哪里去,刘邦能一次性背几千字出来,今天一般大学生貌似是办不到的。


至于刘邦对儒生很不客气,那是因为他主要受秦国法家思想和楚地黄老道家思想的影响,对儒家思想不太感冒,但统一以后在陆贾的影响下也开始重视儒家的作用了,刘邦的异母弟楚元王刘交就是一代大儒。


所以汉高祖刘邦的文化水平,远超我们意料之外,绝不是流氓地痞四个字可以概括的。



西楚霸王项羽——著书立说

《史记》里面说项羽学书、学剑都不成,学兵法只是略明其意,好像文化程度不高。但细看历史,这是太史公为了体现项羽的个性,使用了文学手法。


项羽“学剑不成”,却能以一敌百,一骑当千,还要怎么样才叫“成”呢?所以他学书、学剑都是有“成”的,学剑的成就有史实作证,学书的成就同样有:


项羽在《汉书·艺文志》中有留下兵法《项王》一书。能够著书立说,识字和写作当然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项羽都有兵法著作传世了,太史公还说他学兵法只是“略明其意”,还真不拿他当外人啊。


另外,彭城项羽妾室的墓,北齐时被掘,出土了《道德经》、《孝经》等各家典籍,也可以从侧面说明项羽家的书香氛围。


北宋英国公夏竦《古文四声韵》序中载:


唐贞元中,李阳冰子、开封令服之有家传古《孝经》及汉卫宏《官书》两部合一卷,授之韩愈。……又有自项羽妾墓中得古文《孝经》。


南宋谢守灏记述老子神话的《混元圣纪》载:


今检他书,所引《老子》,……文字微有不同。唐傅奕考窍众本,勘数其字,云:项羽妾本,齐武平五年彭城人开项羽妾冢,得望安丘之本。


西周以来,“礼、乐、射、御、书、数”是华夏贵族必修的六艺,其中书就是识字和书写。虽然楚国出于南蛮,但从春秋后期开始已经华夏化了,项羽身为贵族子弟,虽然是亡国之余,贵族教育是不会落的,绝非如我们想象的一勇之夫。



汉光武帝刘秀——当世名儒

汉光武帝刘秀,倒是在大家的印象中就是知识分子,不过对于他究竟是多大的知识分子,可能会有低估。《后汉书·光武帝纪》载:


王莽天凤中,(刘秀)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


看到“略通大义”,大家可能以为刘秀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太学生而已,但是在今文经学里面,“略通大义”也是十分难得的。


王莽时代虽然今古文经学并立,但看刘秀登基后的取向,他多半还是研习的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不追求广博而追求专精,阐发微言大义时经常用几万字来解释几个字,很多今文经学家一生只通一经,但一经就有一经之用,真正做到了“通经致用”。刘秀在短短几年内就能“略通”《尚书》大义,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后汉书·光武帝纪》载,汉光武帝统一后:


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可见刘秀对文化学习是真爱,并不只是拿来充门面的,而且他还能跟当时的宗师级经学家谈笑风生,就算这些大宗师有卖皇帝面子的成分,刘秀的经学也一定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然讨论根本无法进行的。


可见用兵如神的刘秀不但是知识分子,而且是一个大公知。



魏武帝曹操——经学儒者

曹操因为被老毛欣赏,1949年以后案已经翻得差不多了,甚至可以说翻过头了。铺天盖地的宣传已经让大家知道了曹操是一个诗人、书法家、围棋九段、音乐家,是一个大知识分子。


但是这些宣传,也在有意把他包装成一个非主流知识分子,让人感觉他是在跟整个主流知识界为敌,然后超越甚至碾压主流知识界。


这就把曹操搞得像明清以来科举不第、世界观奇特诡异的底层文人了,与实情不合。实际上曹操主流得很,他一切才艺的根基,在于古文经学,他是一个古文经学家。


王沈《魏书》载:


太祖(曹操)从妹夫强侯宋奇被诛,从坐免官。后以能明古学,复徵拜议郎。


这里的古学就是古文经学,虽然东汉的官方经学是今文经学,但越往后古文经学影响越大,最终压倒今文经学,成为学术界的主流,所以曹操是主流知识分子的一员。


古文经学家对单一经典钻研不及今文经学家深,他们追求博览,讲究才艺,他们再往前走一步就是魏晋玄学


凡是古文经学家基本上都多才多艺,比如张衡既是大科学家又是文学家,蔡邕既是大文豪又是大书法家,还是大音乐家,所以曹操的多才多艺并不稀奇,当时主流知识界的大拿都多才多艺,他只是大拿之一而已,并不是横空出世、压倒一时。


这样一看,曹操完全是一个主流学术界的学者,注《孙子兵法》也是出于学者趣味,同时代注《孙子兵法》的学者也不止他一个,江东的沈友也注过,所以曹操绝不仅是一个“有才学的军事家”,他的底色是学者而非军事家。



汉昭烈帝刘备——名师门徒

大家一般会认为刘备是社会底层卖草鞋的,没什么文化。刘备确实是卖过草鞋,不过那是童年时候的事,15岁以后就不干这个了。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


年十五,母使行学,(刘备)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


卢植是一代儒宗马融的弟子,经学集大成者郑玄的师兄弟,自己也是当世名儒。看上面这句话的描述,刘备三人还不是那种挂名弟子,而是真跟着学的入室弟子。


虽然史书上说刘备不太喜欢读书,喜欢飞鹰走狗、组织黑社会,但在卢植这种大师的熏陶下,即便不太用功,仍然可以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从他后来写给刘禅的遗诏中也可以看出来: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随口就能写出一个名句,对汉书、礼记、诸子、六韬、商君书等多个学派的著作都有一定了解,不说多厉害,说刘备是个文化人,是说得过去的。



吴大帝孙权——阖门勤学

东吴政权孙策只不过打了一个基础,主要还是孙权建立的。他们孙家三代都是好勇斗狠的猛男,不过孙权在好勇斗狠之外还喜欢读书。


孙权不像刘备那样有一个天下闻名的名师,但他比刘备爱学习,他劝吕蒙读书时说:


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可见对于儒学主要典籍是下过一番功夫的,后来还涉猎史学、兵学。他还说:


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


随口就能引用《论语》,且贴合话题,确实是学有所成。而且孙权还擅长书法,南宋陈思《书小史》载:


吴大帝姓孙讳权字仲谋,……善行草书,南齐王僧虔尝得大帝及景帝、归命侯法书,上之齐高帝。


整体上来看,孙权的文化程度还在刘备之上,从他开始扭转了孙氏的门风,儿子孙休、孙子孙皓也都擅长书法,不愧是知识分子争雄天下。



晋宣帝司马懿——博学洽闻

司马懿在大家的印象里倒是知识分子,但是对他的印象也容易产生偏差。


一般认为司马懿出于世代儒学的大族,认为他的学术水平高于曹操,然后他很猥琐,所以得出主流知识分子比非主流英豪猥琐的结论。但实际上不是的,相比于曹操,司马懿才是非主流。


两汉的主流学问是经学,曹操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古文经学家,司马懿不是。后来司马炎建立晋朝后说自己家世代儒生,是有意往脸上贴金。


实际上司马氏出于楚汉时赵将司马卬,世代军事传家,到司马懿祖父司马儁、父亲司马防才开始转向文化人,但主要是读史书而非儒家经书。所以河内司马氏是一个研究史学、兵法的事功家族,而非主流学界的经学家族,吕思勉先生说司马家族是武人,可谓洞见。


当然,到司马懿这一代,他们家开始往经学方向转变了,《晋书·宣帝纪》载:


(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后来司马懿当上了曹操相府的文学掾,这时的“文学”主要指儒家经学,看样子他在经学上应该有一定水平,不过没听说他有什么才艺,跟曹操的古文经学以及配套的才艺比还差得远。


虽然如此,司马懿依然是一个“博学洽闻”的高级知识分子,只是未能卓然成家而已。



五胡十六国——学在胡汉

五胡十六国多是少民政权,整体文化水平较低,但创业之君也不乏文化人。


比如建立汉国的匈奴人刘渊


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


不但是知识分子,还是主流知识分子,学儒家经典有成,然后兼及史书、兵法。


前燕实际上的建立者鲜卑人慕容皝


雄毅多权略,尚经学,善天文。


也是主流知识分子,还挑战高难度的天文,而且在天文上还有成就。


建立北凉的卢水胡沮渠蒙逊


蒙逊博涉群史,颇晓天文。


沮渠蒙逊以读史为主,不及慕容皝主流,但也挑战了高难度的天文学。


十六国里的汉人政权,开国君主就更厉害,如前凉的奠基人张轨


家世孝廉,以儒学显。(张)轨少明敏好学,有器望,姿仪典则,……隐于宜阳女几山。中书监张华与轨论经义及政事损益,甚器之。


张轨出身儒学世家,自己儒学也很出色,受到名臣张华的赞赏,可以算高级知识分子。


后凉的建立者凉武昭王李暠(gǎo)


少而好学,性沈敏宽和,美器度,通涉经史,尤善文义。及长,颇习武艺,诵孙吴兵法。


李暠也是一个主流知识分子,兼及史学、兵法,此外还有诗赋传世,他的《述志赋》文采飞扬,文学水平很高,是晋赋中的佳作。李暠可谓涉猎很广、有多方面成就的高级文化人。


连十六国的胡人政权和地方政权都有这么多文化人,可见“文盲打天下”简直是个笑话。



宋武帝刘裕——倾心向学

南北朝君主,北朝是少民就不看了,我们看看南朝。


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刘寄奴跟刘备一样卖过草鞋,但他也不是社会底层,他的父、祖都担任太守、郡功曹之类的中级官职,属于次等士族,只是父亲死得早,家道中落而已。


史书上确实明言他文化水平不行。但这个不行要看是跟谁比,跟高级士族比他当然是不太行,但也绝不是文盲。


《魏书·岛夷刘裕传》载:


(刘)裕……意气楚刺,仅识文字,樗蒲倾产,为时贱薄。


可见刘裕是识字的,只是欠缺知识分子的修养而已,所以才为当时舆论所鄙薄,如果只是一个平头老百姓,舆论不会关注他。


但当刘裕一旦发现自己有上升的机会以后,就开始努力提升文化修养,而不是跟主流知识界为敌。《宋书·刘穆之传》载:


高祖书素拙,……(刘)穆之乃曰:“便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无嫌。大既足有所包,且其势亦美。”高祖从之,一纸不过六七字便满。


刘裕虽然识字没问题,但书法不行,首席谋士刘穆之就教他怎么提升,怎么藏拙。而刘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法风格,勤加练习,也确实取得一定成就,《书小史》载:


宋武德舆,法含古初。……观其逸毫巨丽,载兆虎变,高躅莫究其涯,雄风于焉已扇。犹金玉矿璞,包露贵贱。


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也说刘裕“书法雄逸”。此外刘裕为了获得知识界的认可,还努力提高自己的清谈能力,可不像反智主义者那样以大老粗自居。《南史·郑鲜之传》载:


高祖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言论,人皆依违之,不敢难也。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要须高祖辞穷理屈,然后置之。


清谈要求极高的哲学思辨能力和广博的学问素养,刘裕积累不足,水平有限,可以理解,但毕竟是在努力学习。而郑鲜之在清谈席上完全不给他面子,驳得他体无完肤,他也没有把郑鲜之斗倒斗臭,可见其对文化的羡慕和尊重。


宋武帝刘裕,虽然学问基础不太行,但是努力提升文化水平,而且学有所成,终究也成为文化人的一员,虽然离高级知识分子还有距离。


在提升文化的路上,他虎步中原,消灭鲜卑人的南燕、羌人的后秦,击败鲜卑人的北魏,彰显了华夏民族的赫赫武功。



齐高帝萧道成——书法名家

萧道成出身较刘裕要高。


南兰陵萧氏、彭城丛亭里刘氏两族,在东晋时地位差不多,但刘氏建立南朝宋以后,萧氏因为是刘宋皇室的外戚,地位节节跃升,出了萧斌、萧思话等高官,萧道成的父、祖比刘裕的略强,所以得到的教育要好一些。


宋文帝邀请天下顶级学者设立四学,雷次宗立儒学,何尚之立玄学,何承天立史学,谢元立文学,教授贵族子弟,萧道成就是儒学毕业,学了《礼》和《左氏春秋》,可谓高级知识分子。


萧道成的书法也很出色。《书小史》载:


善属文。工真行草书,笃好不已,祖述子敬(王献之),稍乏筋骨。与王僧虔赌书毕,帝曰:“谁为第一?”僧虔对曰:“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


唐代书家张怀瓘甚至说顶级文化人梁武帝萧衍的书法“无奇姿异态,稍减于齐高帝矣”,可见萧道成还是一位有自己风格、卓有成就的书法家。


综合来看,齐高帝萧道成可以算高级知识分子。



梁武帝萧衍——帝王第一

萧衍大家都知道他是很牛的文化人,但可能不知道他到底有多牛。


萧衍出于南朝齐远支皇族,其父萧顺之对齐高帝萧道成篡位的帮助很大,后来虽然受到猜忌,但是官位很高。


所以萧衍从少年时就跟顶级文化精英谈笑风生,是竟陵王萧子良府中高级文学沙龙的常客,竟陵八友之一,八友里面还有沈约、谢朓、王融、范云等大诗人和大散文家任昉,可见萧衍文学方面受社会认可的程度。


此外,萧衍琴棋书画兼通,音律上,曾制作长短笛十二支,对应十二律,作为准音器;棋力被评为逸品;书法正书、行书、草书、隶书皆精,尤善草隶,评论名人书法借能窥其阃奥,而占卜、谶纬、阴阳这些神秘学他也广有涉猎。


不过,以上这些都只是萧衍文化成就的次要方面,因为有这种才艺的皇帝并不少,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也都多才多艺,这些并不足以体现萧衍的文化高度。


萧衍在文化上完爆几乎所有皇帝的地方,在于他的思辨力。他不但从小眼界开阔,而且肯下苦功,对儒释道三家思想均有极深的研究。


在儒家经学方面,他撰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二百余卷,又制成吉、凶、军、宾、嘉五礼,共一千余卷;道家方面他有《老子讲疏》六卷;佛学方面他有《涅槃》、《大品》、《净名》、《三慧诸经义记》等著作。


在此基础上,他把儒家的“礼法”、道家的“无”和佛教的“因果报应”揉合,创立了“三教同源说”,凭一己之力建构了新的官方意识形态,且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这种事往往是董仲舒、朱熹那种顶级大儒才能胜任,而萧衍也办到了,可见他有多牛。


作为皇帝,因为需要汲取治国经验,史学上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涉猎,萧衍在这方面也傲视同侪,他不满《汉书》以来的断代史,主持编撰了六百卷的《通史》,堪称史学家。


而且,他的八个儿子中,昭明太子萧统、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都是重量级的文化大家,豫章王萧综、邵陵王萧纶、武陵王萧纪也都是文化精英。


综合来看,萧衍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杰出的帝王,没有之一。同时,就是这位大学者,指挥名将韦睿、曹景宗在钟离之战中大破北魏百万大军,指挥陈庆之攻陷北魏首都洛阳,建立南朝仅次于刘裕的武功。



陈武帝陈霸先——南蛮学者

陈霸先出身低微,虽然自称颍川陈氏,但更可能是岭南“岩穴洞豪”的后代。


好在梁朝五十年盛世,文化的春风已经吹到了岭南,南蛮洞豪们也都跟反智主义者迥异,热爱学习,刻苦用功。《南史·陈本纪上》载:


(陈霸先)及长,涉猎史籍,好读兵书。明纬候、孤虚、遁甲之术。


陈霸先对史书、兵书和神秘学颇有研究,书法上也有一定成就,《书小史》说他“善行草书”。虽然他对此时的主流学术儒学、佛学没多少研究,但至少也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


陈霸先称帝时,已经对佛学产生兴趣,曾经在大庄严寺讲经:


乙亥,幸庄严寺,发《金光明经》题。


水平可能不高,但是也在努力向主流知识界靠拢,且或多或少有些心得,不然没法上台演讲。


陈霸先算是一个热爱学习的普通知识分子,就是这位知识分子,在石头城下歼灭十万北齐军,保住了江南一隅的华夏正统。



隋文帝杨坚——为学质朴

杨坚虽是一代雄主,但史书评价他“素无学术”。不过这也只是跟其他士族对比,“学术”意味着学业有成,是很高的要求,“素无学术”距离文盲那还有十万八千里。


杨坚十三岁就进太学就读过一年,阅读史书无问题。《隋书·王劭传》载:


(王劭)在家著《齐书》。时制禁私撰史,为内史侍郎李元操所奏。上怒,遣使收其书,览而悦之。


也知道一些典故(如“弘演纳肝”),但是知道得不太多,别人说得深一些就不知道了(如“位非徐广,情类杨彪”)。


杨坚还能作曲填词,有点小才艺,《隋书·音乐志下》记载:


高祖龙潜时,颇好音乐,常倚琵琶,作歌二首,名曰《地厚》、《天高》,托言夫妻之义。


也作过诗,虽然不咋地:


红颜讵几,玉貌须臾。一朝花落,白发难除。明年后岁,谁有谁无。


总的来看,杨坚学问是不行,对学习也缺少兴趣,这跟他出于北朝有关,北朝都是少民风格的王朝,不太注重文化。但即使如此,杨坚基本的文化修养还是有的。



唐太宗李世民——多项全能

唐朝虽然是李渊建立的,而且李渊也不失为颇有作为的君主,但大仗、硬仗多是李世民打的,在“一切讲打”的反智主义者那里,还是提皇帝里最能打的李世民更有说服力,何况李渊、李世民在文化上的兴趣还高度一致。


唐高祖李渊隋炀帝杨广是一代人,到他们这一代,北周隋唐的根底关陇集团已经开始大面积的从武转文。


带头的杨广就是顶级文化人,李渊的文化水平也很高,《书小史》说李渊的书法“师王褒得其妙”,行草尤其出色,曾经在吏部写委任档案,写得兴起,笔力尽展,等待任官的这些人对他的书法非常喜欢,不拿委任状,反而把他写的委任档案抢去分了。


李世民书法上更胜乃父,《书小史》载:

博通群书,善属文。工隶书,飞白、行草得二王法。尤善临古帖,殆于逼真。


在自己刻苦练习,以及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等一大批书法家的熏陶下,李世民的书法卓然有成,在书法名家辈出的唐代可以跻身二流,而且还有书法理论文章《论书》传世,理论水平颇高,在帝王之中相当了不起。


李渊痴迷围棋,“间以博奕,至于通宵连日,情忘厌倦”。李世民受其影响,对围棋也很感兴趣,曾经作过两首五言诗咏棋:


手谈标昔美,坐隐逸前良。参差分两势,玄素引双行。舍生非假命,带死不关伤。方知仙岭侧,烂斧几寒芳。


治兵期制胜,裂地不要勋。半死围中断,全生节外分。雁行非假翼,阵气本无云。玩此孙吴意,怡神静俗氛。


围棋之道与战阵之法相通,结合李世民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能力来看,他棋力肯定不差。杜光庭编的《虬髯客传》里有李世民观棋的情节,虽是小说,想来当有所本。


李渊喜欢音乐,善谈琵琶。李世民也喜欢音乐,自制《破阵舞图》加以排练,128人的大型歌舞排练得极具艺术感染力,让观众感奋踊跃,后来又制作了64人表演的《功成庆善乐》。


此外,李世民对南北朝以来贵族社会醉心的文学和史学也很有兴趣,符合其时知识界的主流趣味。


李世民的诗自有雄放之作,但他绝不会因为自己是帝王,嗓门大,就瞧不起嗓门小的宫体诗,而是虚心学习南朝诗风,对艺术有足够的尊重,是真正的艺术皇帝,这是很多帝王达不到的。


君不见后世有些草莽类型的皇帝或者黄巢、洪秀全之类的草头王,写得远不如李世民,还天天觉得自己的诗气魄多么多么大,鄙视真正的诗人呢。


李世民的诗虽不足以卓然成家,但辞句典雅,技巧娴熟,也不乏佳作警句,如征高句丽途中作的《辽东山夜临秋》,描写军营附近的山景就十分入微传神:


烟生遥岸隐,月落半崖阴。连山惊鸟乱,隔岫断猿吟。


皇帝因为治国需要,对于历史总是或多或少有些了解,但像李世民这样上升到史学高度的不多。《晋书》里面《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四篇的论赞是李世民亲自创作,用的文体是需要长时间训练、难度很高的骈文,文采飞扬,见解卓越。


综合来看,李世民这位用兵如神的大唐天子、威震四夷的天可汗,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文人学者。



五代十国——学脉不断

五代十国因为秩序崩溃,社会剧变,武人当道,加上五代中的后唐、后晋、后汉三代都是由少民沙陀建立的,开国君主里面确实有一些文盲,但并没有那么多。


梁太祖朱温虽然凶暴恶劣,形象奇差,曾经把唐朝的文化高官扔进黄河,看起来像个文盲,但他还真不是文盲。他爹朱诚是乡下的教书先生,而且《五经》都能教,所以朱温也是识字的。


《书史会要》记录朱温的书法:


尝见其批答贺表,行书字体虽曰纯熟,然乏气韵。


也就是说朱温字还练得挺熟,只是没什么特色而已,他至少是个小知识分子。


至于他那些敌视知识分子的行为,与他底层知识分子的身份正好相符。在古代底层老百姓多是尊敬知识分子的,因为他们对这个领域完全不懂,充满敬畏,反而是底层文人,包括黄巢、洪秀全和那谁,懂一点就自以为很懂,迫害知识分子才最厉害。


唐庄宗李存勖虽是沙陀人(源出突厥),对文化、才艺也有浓厚兴趣,《新五代史·唐本纪第六》载:


及长,……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


李存勖能通读《春秋》,文化基础不错,声律、填词方面都有一定成就,甚至自制了《一叶落》、《阳台梦》、《忆仙姿》等词谱,完全是一个高级文青。而就是这个高级文青,差点统一中国,终结五代十国乱世。


晋高祖石敬瑭虽然出自西番,猥琐无下限,当儿皇帝当得高潮迭起,但也不是文盲。他老爹臬捩鸡在后唐官至刺史,他有受过基本的教育。《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一》载:


及长,性沈淡,寡言笑,读兵法,重李牧、周亚夫行事。


他的所作所为跟李牧、周亚夫有没有一毛线关系另说,但是能读兵法,至少识字是没问题的,不是文盲。


周太祖郭威好像从小就是军汉,脖子上还有刺青,一般都以为是文盲,但其实不是,他爹郭简在后晋当过刺史,虽然早早的被做掉了,他也受过基础教育。《新五代史·周本纪十一》载:


(郭)威以通书算补为军吏。好读《阃外春秋》,略知兵法,后为侍卫军吏。


郭威能读书,还能写会算,当然不是文盲,算是小知识分子。


南唐烈祖李昪(biàn)被杨吴重臣徐温养大,虽说具备了受教育的条件,但当时杨吴政权武人当道,高官不学无术者多,唯有李昪坚持学习,所以能够从他们之中脱颖而出,继承徐温的事业,建立南唐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载:


时江淮初定,州、县吏多武夫,务赋敛为战守,(李)昪独好学,接礼儒者,能自励为勤俭,以宽仁为政,民稍誉之。


李昪曾经创设建业文房,收集各地图书,藏书三千卷,可见涉猎之广。他也练过书法,还能写诗,只不过没什么成就而已。综合来看,李昪可以算普通知识分子。


吴越国王钱镠(liú),小名钱婆留,虽然是个贩私盐的,但也不是文盲,相反,私盐贩子多数有几个钱,反而有条件读书,像黄巢也是读过书的。《书史会要》说钱镠:


好吟咏,工图纬学,喜作草书,所书虽刚劲结密,似非出用武手,殆未易以学者规矩一律拟议之。


钱镠对诗词感兴趣,对谶纬学颇有研究,这都需要一定文化基础的,书法虽然有点特色但不是很专业,不过识字是毫无问题的。海龙王钱镠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



宋太祖赵匡胤——崇学爱士

赵匡胤给大家的印象是军汉出身,在小说、评话里号称“一条杆棒,打下四百座军州”,好像没文化。但他爹赵弘殷是后周的高级军官,基本的教育是会给的。《宋史·辛文悦传》载:


辛文悦者,不知何许人。以《五经》教授,太祖幼时从其肄业。


也就是说赵匡胤小时候是学过《五经》的,识字当然没问题。《书史会要》说赵匡胤的书法:


尝有所书诗数幅,“天下一统”四大字,处分手札楷书三行传世,人知宝爱,子孙代以文藻,昭回云汉,有自来矣。


看样子书法还有点小成就,只不过流传下来的不多。赵匡胤也写过诗,不过水平比较呵呵。总体来看,赵匡胤有一定文化修养,但对学习没太多兴趣,可以算一个普通知识分子。


不过,最难得的是,这个普通知识分子心中对文化和知识充满敬畏,哪怕身为帝王,也决不会因为懂一点就觉得自己多了不起,就去仇视文化大家,反而留下“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祖训,并且严厉的训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正因为宋太祖有此博大、伟岸的胸怀,华夏文化才能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明太祖朱元璋——苦学有成

元、清两朝是少民政权,铁木真和奴儿哈赤的文化水平咱们就不看了,看看明朝。


朱元璋一般认为是生于赤贫之家,是个妥妥的文盲,但这也不准确。《明太祖实录》说他童年时“既就学,聪明过人”,看来家境虽不富裕,家里也还是挤出钱来让他读了点私塾。


后来淮河流域爆发瘟疫,朱元璋全家基本死光光,这下是赤贫了,在外面游荡了几年,《皇朝本纪》说他“复入皇觉寺,始知立志勤学”,跟寺里的和尚又学了点。所以他虽然底子是不大行,但也不是一点基础都没有,至少是识字的。


后来起兵以后有了文人学士做幕僚,朱元璋又肯下功夫学,文化水平也就水涨船高了,史书记载他随口引用兵法是常事,对别的典籍也读过一些,书法也练得比较熟,能写行书、草书、榜书。明代朱谋垔《续书史会要》说:


太祖神明天纵,默契书法,御书“第一山”三大字于凤阳龙兴寺,妙入神品。


这可能有后代子孙拍马屁的成分,但朱元璋有《大军帖》传世,谈不上多高成就,书法纯熟还是当得上的。


不过朱元璋的文才就值得疑问了,看他的圣旨一向喜欢说大白话,比如命令百姓抗倭的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每,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


《御制文集》里面那些有文采的文章,很有可能意思是他的,具体文字是文人捉刀的。朱元璋也喜欢写点诗,不过走的黄巢、洪秀全的路数,谈不上什么成就。


总的来看,朱元璋从刚刚扫盲的水平,通过自学达到了普通知识分子的水平。但他跟朱温一样敌视知识分子,造成明朝前期文化不昌,诸多师心自用的制度也影响了明朝的国运。



结论

可以说,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除去少民政权,文盲是极少的。即便有个别君主真是文盲,也都努力学习,或者尊重文化,否则必然只能如黄巢、洪秀全一般逞凶一时,不得好死,就算侥幸靠外力得了天下,也要折腾出滔天大祸,亿万冤魂。


科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文化水平不但跟谈吐、修养,而且跟道德也是正相关。一个尊重知识、文化而非崇拜权力的社会,才有发展的前途,君不见古代的最高权力者也都是知识分子呢。


何况知识还不像财富、权势,就算努力也不一定能得到。唯有知识是没有阶层的,只要肯用功、方法对、框架全,就能学有所成,所以相比于崇尚权势的社会,一个崇尚文化的社会能够给更多人机会。


哪怕说出“知识越多越反动”的那位,自己读的书也是很不少的,笃信这话的人又何必非要做一个毫无前途的反智主义者呢?



欢迎关注在下的专栏,主要推送三国、五胡、六朝历史,之后还会有十六国南北朝史连载

胡笳汉月 - 知乎专栏

欢迎对这方面有兴趣的朋友们投稿

文史宴二维码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史宴,点击链接扫码关注。可以看到很多文史达人的文章。

weixin.qq.com/r/x0jn-8j (二维码自动识别)

我们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颖,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相关话题

  假如文物会说话,它们会对「愚蠢的人类」说什么? 
  孔子杀了少正卯,是因为少正卯抢夺自己学生,断了自己财路,威胁自己地位吗? 
  为什么说一战最惨烈的战役是凡尔登战役而不是索姆河战役? 
  历史上有哪些值得尊敬的小人物? 
  汉代军队是怎样列阵的? 
  跨文化交流需要注意什么? 
  东汉末年,维护这样的王朝值得吗? 
  如何批判“真理在大炮的射程范围内”大炮说话、国际关系中没有平等、更没有真正友谊及类似丛林法则的逻辑? 
  为何现存的唐刀和考古出土的唐刀文物那么少? 
  除了宰(丞)相,历史上有哪些官职最“保值”?哪些最“增值”?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理论很难证伪?
下一个讨论
因为理智人类才痛苦吗?





© 2024-05-1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