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高中语文写议论文举例后如何将说理说透彻? 第1页

  

user avatar   ling-lao-shi-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得看你怎么举例子,举的是什么例子,姑且当你说的是例证法吧,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的那种。

例证法,要注意所列举的事例和要证明的观点之间的内在关系。

在阐述事实的时候应该客观而又简练,把事实摆出来之后,就要开始就事论理,你列举的事例和你要讲的道理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呢?你要借这些事例说明什么道理呢?

这是你在行文之前谋篇布局的时候,就要想清楚的。尤其是在考试的时候,一定不能着急,必须先构思,再下笔,绝对不能想到哪写到哪,搞到最后整篇文章都乱了套了,那麻烦就大了。

理清思路之后,提出论点,再摆事实,讲道理。一定要展开深入的分析,通过你列举的事例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不能写一个论点,补上一个例子,然后没了。这是写作文的大忌,切记!

我们看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的代表作《六国论》是怎么用历史事实来把道理将透彻的。先看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这篇被高中语文课本选录的经典散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就是例证法。虽然这篇文章里老苏先生的观点和当下史学界的主流观点大相径庭,但是仅仅就这篇史论文而言,你看了之后也是不得不服的,自成一家之言。

这篇文章一共分五段。

第一段,开门见山,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老苏先生把六国破灭的原因归结为“赂秦”,那么“赂秦”怎么会导致亡国呢?我们看看老苏先生怎么说: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赂秦”会使得自己的国力越来越弱(相对而言,秦国的国力也会越来越强)这就是六国被灭的根本原因。有人问:难道六国全部都是因为割地送钱导致亡国的吗?因为割地的国家先亡国了,没有割地送钱的国家失去强大的外援,也难以独善其身了。所以说,都是割地送钱惹的祸!

这段话就是对弊在赂秦的补充。结合对比法(即对比论证),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也就是“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害进行论证。“赂秦”的国家因“赂秦”而"力亏"导致亡国;而不“赂秦”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所以说"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秦”,使得中心论点逻辑完整,难以驳倒。

亮出中心论点之后,就开始摆事实,讲道理: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诸侯国自己割让给秦国的城池,远远超过了秦国真正使用军事手段占领所得到的城池。这一历史事实充分证明,秦国越来越大的勃勃野心,其他诸侯国越来越近的生存忧患,跟战场上的胜负关系不大。

以理服人之后,还要以情动人: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这群不肖子孙,先祖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他们一点都不心疼,说送人就送人,视之如草芥,眼睛都不眨一下。今天送五城,明天送十城,就为了睡个安稳觉。然而,第二天一醒来,秦国的兵马又到了。

把话题扯回来,继续讲道理,这次结合了喻证法(比喻论证)和引证法(道理论证):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其他诸侯国的国土是有限的,而秦国贪得无厌,他们割地送钱越频繁,秦国的兵马就越勤快。都不用打,他们就注定是输家了。最后亡国,理所当然。古人说:割地来讨好秦国,就跟拿着干柴去救火一样,柴没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句老话用来形容六国“以地赂秦”最后导致亡国,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

引用古人的话来,用抱薪救火的比喻来论证“赂秦”的危害,一针见血地指出,恰恰是韩国、魏国和楚国“以地赂秦”的愚蠢政策,极大地助长了秦国吞并六国的狼子野心,最后自取灭亡。

接着,对不“赂秦”却因为“赂秦”而亡继续展开论述: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齐国没有“赂秦”,最后也跟着其他五个诸侯国一起被灭了,这是为何呀?是因为他们跟秦国结盟而不援助其他五个诸侯国,这五个国家被灭了之后,齐国也就在劫难逃了。

说完齐国这朵奇葩,再说其他国家: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燕赵两国的国君,刚开始的时候都有远大的战略眼光,能够守住自己的国土,坚守大义不割地送给秦国。所以燕国虽然是小国但它是后面才灭亡的,这就是不怕秦国、敢打敢拼的结果。到了燕太子丹听信一个匹夫荆轲的计谋并派他去刺杀秦王,才招致大祸。

继续摆事实,讲道理,深入论证: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秦兵。等到李牧因受谗言污蔑而被赵王杀了,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啊!赵国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

借用赵国的抗争历史来说明不“赂秦”各国未见得就被团灭了,真敢打的时候,还是有得打的,接着说敢打的燕国和赵国是最后才亡国的,孤立无援,已经尽力了,被灭了也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况且燕国和赵国是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之后才亡国的,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

讲完六国被团灭的原因之后,开始从反面去假设,论证不"赂秦"的六国应该怎样对抗秦国: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假设当初韩、魏、楚三国都能够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也不依附秦国为虎作伥,又没发生燕子丹派刺客刺杀秦王这种蠢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六国同心协力抵抗秦国,那么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总结一下,上面的论述就是展开分析齐国、燕国和赵国不以土地贿赂秦国,却因韩国、魏国和楚国以土地贿赂秦国而受牵连最后导致亡国的原因。顺便提到燕国和赵国因为不怂,敢打,所以亡国比较晚。

接着又开始打感情牌,对六国之亡表达惋惜: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可惜啊!要是把割让给秦国的土地拿来封赏天下有智谋的忠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待全天下的奇才,团结一致向西反抗秦国,那么秦国的人恐怕是连饭都吃不下去啊。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可悲啊!有这么好的形势,却被秦国积累的威胁势头吓到了,一天天地割地给秦国,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累的威势所劫持啊!

这段话非常打动人。字里行间,老苏先生对六国统治者那种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复杂情感,有如大江东去,一泻千里,恣意汪洋;而对后来者苦口婆心的劝谏,也是赤诚之至: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他们各自的国力比秦国弱,依然有能够不割地贿赂秦国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以大宋之幅员辽阔、天下一统的优势国力,却重蹈六国灭亡之覆辙,这就连千百年前各自为政的六国都不如了。

最后点题,指出六国要是团结起来,敢打敢拼,都有一战之力。何况我们统一而且富庶的大宋呢?有前车之鉴,这都能重蹈覆辙,那还真是不如千百年前六国了。

总结

在阐述事实的时候应该客观而又简练,接着就事论理,你列举的事例和你要讲的道理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呢?你要借这些事例说明什么道理呢?

理清思路之后,提出论点,再摆事实,讲道理。论证的时候,一定要展开深入的分析,通过你列举的事例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以证明你的观点。




  

相关话题

  《诡秘之主》表达的思想或情感主题是什么? 
  「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如何对句? 
  严复的《天演论》翻译错了吗? 
  为何武侠小说和古装剧里的人物去酒楼从来不点菜,只让酒保随便配? 
  如何阅读《二十四史》? 
  你最想把哪首歌的歌词扩写成一篇小说? 
  如何评价王云飞江苏高考作文《绿色生活》? 
  2018年过去了,这一年有什么好的网络小说值得推荐吗? 
  为什么现在网络上越来越常见到「完爆、碾压、史上最强、秒杀、吊打、千年一遇」这种形容程度的词? 
  中国文学史上存在过悲剧吗?为什么? 

前一个讨论
19-20 赛季英超 B·费尔南德斯传射建功,曼联 3:0 沃特福德,如何评价这场比赛?
下一个讨论
怎样登四姑娘山大峰最省钱?





© 2024-05-1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