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与体制内的对应关系:
网点-工人,网点行长-生产队长
支行-编外,支行行长-事业编
分行-事业编,分行行长-行政编
总行-参公/公务员,总行高管-中管干部
银行是企业没有行政编制,即使是央行,也只有总行有行政编制。所以,讨论银行的官职大小没有意义,拿个别管理层岗位对标公务员更没有意义。
银行相较于同一阶层的其他行业收入更高。柜员收入高于工人、服务员,支行科员收入高于社工、辅警,分行科员高于机关、事业单位。银行是企业,并且是金融企业,收入高于其他行业是正常的。但是你要找准比较对象,例如柜员就应该和工人比较,而非碰瓷公务员。
权利上不是,义务上是。
当前的银行没有体制内的命,却得了体制内的病。
四大国有银行在本世纪初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原用名“中国xx银行”加上了“股份有限公司”的后缀,这意味着打开国门与国际接轨后的重新改组,从特殊单位变成了自负盈亏的企业。相当于在数字化媒体的浪潮中,原来的“xx日报社”转型为“x报数字传媒集团”。唯一的例外就是“中国人民银行”,人行不是“股份有限公司”,而是实打实的政府机关,也是国有银行的活化石。
计划经济时代的银行就是政府机关,叫做“第二财政”,财政负责给政府输血,而银行负责给国企输血。80年代以前全国只有一家银行,也就是人民银行,但正如其他冠名“人民”的历史产物,人行对普罗大众并不友好。
90年代的国有银行待遇不仅远优于同期公务员、教师,更体现了浓烈的国企作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结构,让分支行成为不受地方约束的独立王国。银行买下大片地皮建造机关大院,职工宿舍,甚至伴有职工子弟学校、医院等。那时候的银行员工还是配枪的,因为保卫工作也是由银行自己负责,而非外包。但谁能料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凌驾于地方之上的国有银行如今必须仰人鼻息,而地方国资委控制的城商行后来居上,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财政”。
如今的银行没有了体制内的福利和地位,待遇一砍再砍,行业性质沦为服务业,但是在管理体制上却不松反严。具体表现:
1.上交护照,出境报备。这一点和公务员一样,银行这么做可能是怕柜员抱着几十万库存的保险箱跑路。
2.各种政治任务,抗疫、扶贫、晚会…这些是体制内都有的,但是真正的体制内用的是上班时间干这些,而银行是用“8小时外”的员工私人时间;ETC,社保卡,医保电子凭证,断卡运动,国家反诈中心APP,数字人民币…这些是帮别人做政治任务。
3.员工行为管理。营业场所的就不用说了,360度无死角监控;以及各类21条军规。员工私人账户也是被监控的,去小卖部用支付宝买包烟被发现和陌生人发生资金往来,都要问东问西,稍微有点什么几十万的资金进出,就要被内控发协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