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HUD(Augmented Reality- Head Up Display)就是增强现实的抬头显示功能。
从座舱人机交互发展史来看:最早是机械仪表、现在大部分是半导体仪表/液晶中控,未来是科技的全息/光场。
介于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就是传统HUD和AR-HUD。
HUD普及率也不是很高,很多司机还没用过。AR-HUD是传统HUD的下一代,目前主要应用在大众MEB平台的ID系列纯电动车上。
先放一张动图,大家先感受一下AR-HUD的效果:
大众ID车型的HUD分成两部分,上面是AR-HUD的AR层、下面是传统HUD的标识层。放在一起对比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传统HUD在技术上比较简单,在前挡风玻璃上显示出符号就可以了。咱们夸张一点打比方,这类似于咱们上大学时的幻灯片原理:
当然,这玩意早就被淘汰了。如果你从未见过这种老古董,说明你是一位年轻人。如果你见过这种老古董,请在评论区打下你的年龄……
AR-HUD技术就复杂多了。
第一,它显示的时候要实时考虑车外环境信息与相对位置。
就比如下面这个碰撞警告的大粗红线,必须准确地显示在前车的正下方很近的位置 —— 如果这跟大粗红线的位置显示错了,那岂不是离了个大谱?
第二,它还要实时考虑驾驶员眼睛的位置。
众所周知,光沿直线传播。AR-HUD投射的大粗红线,如果想给驾驶员一种“它恰好在前方车下方”的错觉,就必须根据人眼的位置来实时调整大粗红线的位置。
这么一聊大家就知道了,AR-HUD的技术难度比传统HUD难了不是一点半点。所以说,AR-HUD比传统HUD先进一代,不算夸张。
由于比较复杂,AR-HUD的个头也比较大。整车布置功力差一点的企业,不一定塞得进去。如下图,是大众ID系列的AR-HUD系统实物,供应商为LG电子,这么大个头。
实际效果嘛,与实际光照强度的关系很大。如果是阴天、多云、黄昏、夜晚,那效果是相当好的,与动画中的感觉差不多。
如果是晴天的中午,那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