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意大利宣布中立是两方面原因的结果。一方面是政治考量。以题目描述为例子,阿尔及尔和突尼斯固然更大位置更好,但是意大利非常清楚自己得不到。德奥已经在战前表现出了足够的对意大利的无视,以至于其承诺意义有限。最终结果很可能是如果德奥胜利,则意大利没有足够的实力从两者口中夺食。如果英法俄胜利,则损失更大。这一点与1918年-1920年间意大利无法从协约国手中得到所有的承诺是类似的。协约国承诺的奥匈领土是意大利声索已久,而对英法俄毫无意义的地区。而即便如此,意大利仍然没有能够完全心如所愿,何谈与击败协约国后主宰欧洲事务,梦想阳光下的土地至少二十年的德国分享如此至关重要的海外地区?意大利既没有足够的实力控制这些地区,也没有足够的资本索要这些地区,无论最终由法国保留还是转交德国,都不太可能由意大利接手。
第二点是非常真切的军事考量。此时意大利海军参谋长是海军中将Paolo Thaon di Revel,也就是迪雷维尔。他提出了意大利海岸线漫长无法防御的本质。一旦奥匈/意大利舰队在战斗中决定性地被法(英)舰队击败,则意大利本土就直接处于危险之中。这一点丘吉尔是另一个极力鼓吹者,最终(的最终)结果就是1943年(此时此公尚在世)的登陆行动。虽然意大利战役因为多山地形进展缓慢批评颇多,但是必须强调此时盟军既没有被推下海,德意军队也没有成功守住罗马或者避免意大利退出战争。在1914年的技术环境下相似的战役结果如何不得而知,但是意大利海军决定最好还是不要知道为好。直接结果就是舰队对三国同盟的保留态度。
当然这里还有其他的问题。比如意大利和奥匈在巴尔干的本质性利益冲突。奥匈和德国在战前一系列危机升级中对意大利的无视让人警觉。而德奥率先宣战的本质也给了意大利足够的理由拒绝被拉进战争中。在法(英)俄同盟同时进入战争的前提下,结束战争本身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不列颠群岛或者俄国决定抵抗到底,那么战斗可能会持续到地久天长;而弗朗德一线攻势停滞之后看起来也确实如此。最终的结果就是参战变成了坐地起价的游戏。
而英法俄在割让奥匈领土这件事上比奥匈更加积极一点。
成交。
注:三国同盟本质是防御性质的,意大利没有违约。这里的本质是不能站在德国的视角上来看问题(要站在意大利高层的视角上看)。如果有一天得到消息德国人对法俄同盟(以及英国)发起进攻,神经正常的人第一反应绝对不应该是加入进攻。为什么德国突然决定入侵法国,意大利就要为此付出成千上万人的代价?如果总参希望得到意大利的支持,那么在发动战争前就要先确认取得意大利的认可。意大利从来没有认可过解决奥匈和塞尔维亚冲突的方法是对法俄宣战,也不应该为此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