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曼的“金耳朵”只存在于consumer audio,就是蓝牙耳机、蓝牙音箱、HiFi耳机那些东西,也只有他们经常自称“金耳朵”。挑选方法大致就是how to listen 8级。
后来consumer audio的很多其他公司的人也自称“金耳朵”。例如oppo、vivio、歌尔、阿里巴巴(天猫精灵)等。
这其实是比较晦气的一个问题。我从事过车载音响、听音室、专业音频、电影院、声学测试等相关工作,但我从来不做consumer audio的产品,也没发现他们的“金耳朵”事实上对产品的研发调音有啥重大帮助。别的不说,至少在我了解到的PA领域,自称“金耳朵”是一件很晦气的事情,一般人都丢不起那个脸。。。
我过去就曾讲过,这个训练也许对于提升音质评价能力尤其是频率分辨能力是有用的,但无法仅通过这样的测试就了解声音应该是什么样子,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可能还无法做好调音。说等更简单一些,可以用于某些评价,但并不足以做独立的研发。
另一方面,这个测试无法训练对soundstage和image的评价能力。而这往往才是调音的重点和评价的难点,当然,前提是产品/系统有这些维度。
人耳无论再怎么训练,对音色的判断分辨率也不可能比得过测试仪器。就算how to listen 24级也不可能有GRAS麦克风+Audio Precision音频分析仪精确和稳定。
而且心理声学发展至今,常见的相对简单的系统,例如耳机、音箱单体,都已经有了相当充分的研究,例如耳机有所谓的目标曲线,音箱单体有类似于CEA2034A标准的轴向、听音窗口、早期反射声、声功率、指向性指数等测试曲线标准。基本上万变不离其宗。
测试仪器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人耳,甚至是在PRB和air leakage方面。
当然,通常这些产品肯定还是要实际试听的。例如耳机实际试听找出可能存在的实际人耳佩戴对声音的影响。蓝牙音箱需要主观评估limiter。(只不过我认为单体的limiter已经比较容易测试了,主观评估和多声道的limiter也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不是说完全不听,而是这些“金耳朵”们过于神话了自身的能力,以及在相应产品中的作用。
调音主要分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低音的调节,这是由于低频的各种特殊属性。
第二个维度是soundstage和image的调节,这在传统耳机和mono Bluetooth speaker中是没有的。(不过在目前兴起的耳机空间音频是存在的)
但即便如此,声场中一些元素的评价精度也很难比得过测试仪器。例如声源定位,就算是再金的金耳朵也很难比得过声学反狙击手枪弹侦测系统。
这个问题也比较好验证,去叙利亚战场做测试,一枪一命,看看到底谁更准。
我在四年前最开始的知乎文章上就说过,所谓主观调音并不是拼极限,能达到或者想象自己超过仪器的灵敏度(当然,必要的基础分辨率例如how to listen 8级还是有意义的前提),或是听到无法解释的声音,更不是所谓的“艺术调音”,而是把产品本身的问题在主观上减少。
如果一套声学系统能够在设计的时候就是非常理想的,那么根本不需要调音。但问题是现实情况中几乎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情况。每一个配置每一种方案都存在各自的缺点。所谓主观调音只不过是听音能力较强的工作者,寻找最优解的过程。
第三个维度是音质与声场的平衡以及多个听音位的综合品质均衡。这存在于车载音响、电影院、音乐厅、家庭系统等场所,这更多是一个系统维度的调节,常见consumer audio产品是没有的。
然而这些调音和很多consumer audio的“金耳朵”关系都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