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就是这些音响,给日本音箱赢来一个“萝卜声”的恶名。
日本音响,尤其组合音响,最大的问题就是共鸣腔太小。因为音箱体积太小,容积不够说什么都没用。
容积小点倒还罢了,设计的好低频还是潜的下去的。关键是箱子材质,几乎都是那种薄薄的塑料板——低音起来时声压很恐怖的。舞台用的大功率音箱,近1cm厚的中密度板都未必扛得住……
就日本人那3个mm左右的小塑料,济个屁事。
所以,这些音箱不光音量不敢开大,实际能回放的低频频率也是有限的,我很怀疑是否真的能达到200HZ衰减不高于3db这个基本要求。
也因为材质太软,日系用的尺寸硕大的“低频单元”也是样子货,压根没什么冲击力——不然盒子哗哗响,能听? 总之就是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
其结果,就是小音量听点女声啥的很不错;音量稍大、或者要回放大鼓、炮声,那声音就成哒哒的敲塑料盒了——它的低频共鸣腔本来就是个薄薄的塑料盒,当然也就出个塑料声(或许就因为这个,很久一段时间,国内市场,塑料壳子的音箱都是廉价货、劣质品的代名词;其实强度足够的塑料音箱照样可以出好声,就是你得冲着壁厚5~6mm以上造了,而且经常内部满是加强筋)。
比如说,jbl的charge系列便携蓝牙音箱,那喇叭才多大、音箱也是塑料;但人家的低频……
为什么?
你可以看看网上的拆解视频,看看为了伺候好那两个药瓶盖大的小喇叭,人家花了多少功夫。
尤其是,日系还喜欢在功率上夸大,搞了个什么“P.M.P.O(峰值音乐功率)”——说白了就是,这玩意儿就是有气无力的;它偶尔硬那么一瞬间,砰,功率能有1000W!
但正常厂家用的是什么呢?RMS功率。
两者的换算关系,我记得当时有人科普说是RMS功率等于P.M.P.O功率除以8——换句话说,给你标1000瓦,其实只有125瓦;给你标400瓦,其实只有50瓦!
不不不。别误会。这并不是真的。
我是没仪表,但据我玩音箱的经验,这破玩意儿,标400瓦?实际50瓦?
鸟毛50瓦。顶天能有10瓦。
不信你找个机会听听jbl的charge,看看5瓦功率能有多大声。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P.M.P.O功率是想尽办法往高处标——温度10°,静置无信号状态避免电容器放电,然后突然给一个信号,砰,在1个毫秒内峰值功率真的到1000瓦了!
标上去标上去!
而RMS功率呢?玩这个的经常是要脸的,我们得考虑最不利的情况,比如在舞台上高强度工作八个小时铁芯发热了、比如鼓声就没断过咚咚一直响……这种情况也不能失真!不然懂行的、有仪表会测试的用户要骂我们的!
怎么办呢?
留余量。能长时间5瓦工作的,标2瓦;能长时间100瓦工作的,标50瓦。
又不是卖猪肉。这玩意儿差点斤两没啥影响。多给点,用户才会喜欢。
因此,理论上,P.M.P.O功率的确可以精确换算到RMS功率,除以八就行。但实际上,人心这一上一下——除以8?除以80吧。
这样卖久了,自然名声就臭掉了——萝卜声,很形象:很粗很粗杵在地上,哇,我拔过小指粗的杂草,下面那一大坨泥啊……这么粗,我拔!
扑通,一个屁股墩。一看,露出来上臂粗,一尺高,好壮观好豪横;没想到土里只有三寸不到,挂着条猪尾巴。
就这种低音水平,遇到稍微正规点的音箱……你还在P.M.P.O 1000瓦的吹呢,人家说了,我这双30瓦,你听听——轰的一炮,玻璃都震的哗哗响:我说你家这房间得装修了!这一炮一炮轰下去,你就不嫌难听,这窗玻璃也非碎掉不可!
就这么劲道。
日系宝贝儿呢?
啪嗒一声,敲了下塑料盒表示我也会打炮。
1000瓦 vs 30瓦,输掉了底裤。
换你,你会不会买这种大宝贝儿?
大约是家庭影院这个概念在国内普及后。
先来说说一个历史,日本的音响,大多都是不算大的箱体,但装着超大的单元10寸起步 15寸不少。他们的使用场景是这样的,一个比较小的空间,对应日本的一户建或者小公寓之类的。拿到国内其实就是5-15平米的一个空间然后使用者距离音响最多也就一米到两米的距离,然后因为怕骚扰到别人被投诉,音量又不能开大,那么最终就造就了日本音响这个非常奇葩的风格了,其实日本的音响与其叫音响不如叫,超大型落地式耳机比较适合。基本不考虑声学布局。
正因为在超短距离加上超大单元,出来的声音就会非常优秀。
但他们到了国内就是另一种用法......大叔大爷们,把音量调大,天天蔡琴,甜蜜蜜,粉红色的回忆的,基本就是毁产品。
而家庭影院的普及就给了这种极致精细的系统当头一棒,硕大的客厅,旧时代的组合音响,近距离,小音量,大尺寸没用了啊。
因为大单元音量大了,箱体不够大,空气容积不够了,材料也不够结实,几乎没有低音衰减加上共振嗡嗡嗡。就变成了致命缺陷了。
自然就没落了,其实组合音响的没落也象征着我们经济环境好了,买得起更大的房子了。
顺带插一句,美系的箱子大部分都是单元大,箱子也大。声音也开得大也是非常适合大客厅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