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哪本书是你心中yyds? 第1页

     

user avatar   yan-wo-6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古代流行歌曲作词技巧》


user avatar   zhong-yuan-zeng-h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学哲学 用哲学》,作者李瑞环。

我身边读这本书的朋友不多。但凡是读进去的,无不是把这本书视同珍宝。同时,但凡是读进去的人,无不是在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说到哲学,多数人都会感到枯燥,深奥难懂。但这本书不同。李瑞环结合自己多年工作实际娓娓道来。你很难想象这位前正国级领导人竟然是这样考虑问题的。

举个例子吧。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究实事求是。毛泽东也对实事求是做过精辟论述。而李瑞环讲的就比较接地气。他说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比如我们两个人谈话,对方的情绪、态度、他的内心想法,对我来说也是客观。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解释。换句话说,除了我们自己的思想之外,其他一切认识对象都是客观。我们和别人打交道,不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不了解对方细微的心理变化和情绪起伏,很难办成事。我们的主观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否则就要遭受失败。

当然,这本书内容实在是太博大精深。虽然读起来很轻松,但要真正消化并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加以运用,还需要慢慢领会和反复实践。我确信,如果谁一辈子只读懂弄透了这一本书,就足够他用一辈子了。

下面我把这本书中的一小部分内容摘录如下,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学点哲学,终身受益》

常委会上讲话(注:指九届全国政协第十九次常委会忆上的告别讲话)之后,有人说,由一个普通农民、工人,一步步走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真不简单,这其中一定会有一些奥秘、诀窍,应该总结一下。要我说还是那句老话: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当然也不能否认个人的努力。光靠努力还不行,还要得法,得法就是要学习哲学。

我这一生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我从二十几岁开始学哲学,一直坚持在工作中学,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几十年从未间断。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我都反复认真读过,有的文章甚至可以背下来。尤金那本哲学词典,我叨咕得非常熟,还和人搞过比赛,看谁查得快、讲得准、背得多。“文革”中造反派假学习积极份子,经常在批斗会上西一句、东一句的考我,我都能说出出处或背出原文,后来他们说我不是活学活用,是“活学或说”。我当然不是提倡死记硬背,而是说学哲学必须肯下功夫。

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

我当了15年工人,搞过100多项技术革新,当时被称为革新的能手,几乎是干什么就革新什么。我搞了个木工计算法,为此还拍了个电影。60年代初,建筑业一度抹灰工短缺,领导上要我们木工队改行作抹灰工,在一年零八个月的抹灰工作中我搞了一套机械抹灰法,据说,迄今仍有人使用。1965年我转为干部,从一个工厂的总支书记到今天,中间多次转换工作岗位,有时内容和性质变化很大,但都能很快适应、很快熟悉,并有所作为、有所创新。这都是哲学帮了我的忙。

哲学这门学问说来也神,你的工作越变化、越新,它显得越有用;你的地位越高、场面越大,它的作用越大;你碰到的问题越困难、越复杂,它的效力越神奇;面对的问题越关键,它发挥的作用越关键。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的学问,讲的是事物最根本、最普遍的规律,讲“任何事物都逃不出它的范围”,包括熟悉的工作逃不出它的范围,不熟悉的工作也逃不出它的范围。也就是说,不会因为工作对象变化,而使你的哲学水平发生变化。哲学的意义在于你能不断的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从感觉达到理解。理性认识属于本质的和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在新的工作中照常可以发挥作用。因此,不管你工作发生过什么变化,就哲学来讲,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的认识过程没有变化,由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程序没有变化。

当然,强调学哲学不是说其他领域的知识、其他的学科可以不学了,相反地许多有关的知识、学科都要认真学、刻苦学,不同的是有了哲学的根底,学其他知识、学科会更便捷、更有成效。我常讲,一个人要成长进步,要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离不开上进心、求知欲、责任感这三条,这是无法代替的。重要的是学了哲学,掌握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养成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习惯,这样就不会吃糊涂亏、占糊涂便宜,避免和少走许多弯路。陈云同志讲过:“学好哲学、终身受用”。这完全是经验之谈,我非常赞同。

关于学哲学,还有一句老话,人们不经常讲,但我的体会非常重要,这就是学哲学首先要信哲学。我认为这是一个立场问题、感情问题、信仰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学的问题。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理性的选择。信仰不是迷信,迷信是不好的,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都不要迷信,但是却可以信可以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信了才能迷,只有迷了才能钻只有钻了才能懂,只有懂了才能用,只有用了,在用中尝到了甜头,才会更加信、更加迷、更加钻。这里关键的是个“信”字。

学哲学肯定要有一个过程。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你不可能一下子就学懂弄通。在开始学的时候,有的书可能一时读不懂,有点观点可能一时不理解。但这不是书本身的问题,不是观点本身的问题。如果刚遇到点困难就首先怀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正确,就动摇自己的基础信仰,那就不可能学下去、钻进去。

我是从最低处上来的,学哲学也是在最底层干活的时候开始的。起初,我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学哲学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信这个,信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我才去钻研。

你们这些身边工作人员,长期和我朝夕相处,平时这些话我讲过,今天集中讲几句,因为有些同志就要走上新的工作岗位,留在我身边的同志工作情况也会有些变化,起码会有更多的学习时间,这段话就算我退下来后对你们的赠言。希望你们都能不断的进步,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

(摘自2002年11月26日同身边工作人员的谈话)

《学哲学要学原理,用哲学也要用原理》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事物,而不是简单地生搬硬套某些结论。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应用哲学的某个观点说明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例,或者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查找理论根据,这些都是必须的,也可以叫学用结合,但其意义更多地还是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任何一个事物,要想真正的认识它,全面地说明它,正确地处理它,都不是哪一个观点所能担当得了的,应该既符合唯物论,也符合辩证法,符合各个哲学原理。还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通常把它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等,主要是为了教学表达的方便,实际上它们互相是连为一体的,不能说某件事情的合理解决,只是应用了唯物论而不符合辩证法,或者只是用了辩证法而没了唯物论,应该是应用并符合全部的哲学原理。

因此,学哲学、用哲学,应该是学习应用它的原理,学习应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简单地查找结论,机械地对号入座,这是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不但无济于事,反而常常坏事。

我举一个大家熟知的例子:我国的农村改革在开始时阻力很大,反对者似乎有理有据、理直气壮。他们理直气壮的依据是什么呢?都是经典著作中的说法,都是马恩列斯毛怎么怎么讲的,无非是社会主义农业是公有制呀、机械化呀等等,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违背了这些原则,是赤裸裸地走资本主义道路。改革者所讲的也是经典著作中的道理,也是马恩列斯毛的思想。他们认为一切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际是粮食产量低,人们吃不饱,应该研究新办法。他们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改不改要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人们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改不改要看群众是愿意还是反对,是积极还是消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好坏对错要看实践的结果。前者讲的是个别结论,后者讲的是基本原理,谁对谁错?20多年过去了,农村改革的是非功过早已有了定论,对于当时的那场争论也很少有人再提了。其实,回顾一下那场争论,回顾一下争论双方引经据典的文章,从而使人们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人类社会是一个永无休止的发展过程,各方面条件复杂多变,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先贤导师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讲到,尤其不能把他们没见过的东西也讲到,后人根本无法对号入座。但他们讲的那些事物的最一般的规律、讲的哲学原理并没有过时,仍然是“任何事物都逃不出它的范围”。我们学哲学就是应该学习它的最一般的规律,学习它的原理,应用它的原理。

任何人做任何工作都离不开了解情况、分析矛盾、研究对策这三个环节。我们讲用哲学原理指导工作,最主要、最经常地就是处理好这三个环节的问题。

了解情况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也是坚持唯物论、辩证法的根本。这如同盖高楼打基础,基础不牢,上边的结构、室内的装修再花功夫也没有意义。按照哲学原理,了解情况必须是丰富而合于实际,了解得全,了解得准,“周到而必要”。

要做到这样,必须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深入调查研究,有目的地、有计划的了解,了解事物的内部,了解事物的外部,了解事物的各个方面;了解今天,了解昨天,了解事物的运动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丢三落四,也不事无巨细,避免劳工费时、贻误时机。这也就是说,为什么了解情况需要哲学,怎样去了解情况也需要哲学,哲学贯穿了解情况的始终。

学哲学、用哲学就是学会分析矛盾。事物就是矛盾,问题就是矛盾,矛盾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矛盾无处不在,用哲学原理分析矛盾也就无处不在。我们经常说在哲学指导下研究某某问题,例如工业问题、农业问题、文化问题、文艺问题等等,也可以说就是在哲学指导下分析某某矛盾。我们讲任何事情都可以应用哲学原理,就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

分析矛盾,首先要对材料进行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分类、排排队、归归堆、论论辈;然后把材料掰开了、揉碎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加工改造。一个大的矛盾,包含若干小的矛盾任何矛盾都要各个方面。分析和综合是统一的。先分析后综合,便分析边综合,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归宿。分析事物的内部,分析事物的外部,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结,分析事物的发展,经过加工改造,概括抽象,找出事物的本质及本质和本质的关系,找出主要和次要方面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哲学具有导航的作用,具有望远镜、显微镜的作用,具有加工工具的作用。

研究对策就是研究解决矛盾的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些哲学观点本身就是方法。如实事求是是哲学的基本观点,同时也是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群众路线是哲学的基本观点,被称为党的根本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同时又是党的根本的工作方法。有些常用的方法尽管本书不等于观点,但稍加琢磨就就可以看出是哲学观点的延伸或运用。

比如调查研究的方法是唯物论、存在第一观点的运用;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方法是实践论观点的运用;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观点的运用;抓典型、学先进的方法是认识论由个别到一般观点的运用;等等。所以,许多问题只要情况了解得准确,矛盾分析的透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迎刃而解了。

现实生活是复杂多变的,许多事物在书本上或没有讲过,或讲得比较简单,或局限于一时一地的特殊情况,有的结论在今天看来并不合适,这就需要在哲学的指导下重新研究探索。比如文艺工作,战争时期我们讲文艺的目的是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文艺的功能也被简化为主要只有教育的功能;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种讲法显然就比较片面。再比如文物工作,我们在很长时间内对文物不够重视,甚至一度视为“四旧”大肆破坏,把老城墙、老城楼拆了,把古寺庙、古书院、帝王陵毁了,把旧书画烧了,这一切在今天看来是何等的荒唐。这充分说明,没有哲学的指导或哲学根底不牢靠、哲学思想不彻底,研究形成的对策就会畸形走样。

研究对策,哲学最大的意义是确定原则、指引方向、启迪思维。研究对策首要的必须是解放思想,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可以解决思维方式问题,帮助你从认识论、方法论的根本上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研究对策必须研究解决不同矛盾的不同方法,而对立统一规律能够开阔你的思路,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可以帮助你寻找方法;研究对策必须研究创造新的方法,而任何新的方法都是在旧的方法的基础上产生的,哲学可以告诉你如何在继承基础上创造新的方法;研究对策必须重视间接经验,而哲学关于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的论述,可以使你懂得为什么借鉴间接经验和怎样借鉴间接经验;研究对策必须采用新的科技成果,而生产力决定社会发展的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可以告诉你方法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关系;研究对策必须深入实际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而群众观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可以帮助你集中正确的意见;研究对策必须重视实践,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使你懂得实践产生办法、实践检验办法,实验、试点、实践是研究对策、不断创新的必由之路。总而言之,哲学可以使你脑子灵、点子多,哲学对研究对策作用很大。

学哲学要学原理,用哲学也要用原理。把哲学原理应用于了解情况、分析矛盾、研究对策的过程之中,也就是应用于一切工作之中。以为一切工作都需要了解情况、分析矛盾、研究对策。这样,工作不断,应用不断。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在我看来,要想学习有成就、工作有成就,就必须研究这个方法。

我这一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问是哲学,下功夫最多的是哲学,对我帮助最大的也是哲学。我学哲学,主要是在实践中学,在使用中学,最基本的是哲学原理指导着我的思维。我的文章、讲话中,哲学词语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有的没有。哲学词语多的常常是为了说理、论证、辩护,哲学词语少的或没有哲学词语的并不少没有哲学指导。有些哲学词语很少的文章、讲话,倒可能是我的得意之作。按照我上述精神,再看看我的文章、讲话,捋一捋,归一归,到底哪些适合入选。这对你们的选编工作可能会有些帮助。

(摘自2004年6月3日同本书编辑人员的谈话)


user avatar   he-tao-you-jian-he-t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实话,是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


没有真正理解这本书的人,只会觉得这本书很低俗、下流、龌龊,格调不高,但其实这本书才是这些年以来最贴合人性的现实小说。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

当神魔小说盛行时,记人事者亦突起,其取材犹宋市人小说之“银字儿”,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或亦谓之“世情书”也。

诸“世情书”中,《金瓶梅》最有名。


这本书之前,大多数书籍都是浪漫主义作品,即便是有对恶的描写,也是为了反衬正义。

而这本书,是真正写【丑】的一本书。


你会发现这其中的大多数人物都被扒光了,一个赤裸裸的、丑态百出的人,就这样摆在你的面前。

他们所有的行为,都像是被一台跟踪摄像机记录下来一样,不夸大任何一处,也不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你仔细想想,我们每一个人,如果都被这样的摄像机完全记录下自己的生活,那么,每一个人,都是丑的。


而且,这本书中那些所谓的“好人”,也没有好下场。


它把人内心深处的,最根源的想法,不带任何掩饰的写出来,如同一具白骨,令人窒息。


在王婆对潘金莲说罢要毒死武大的计划之后,潘金莲这么答复:

好却是好,只是奴家手软,临时安排不得尸首。


在武大被毒死之后,描写潘金莲用了这样一段:

看官听说,原来但凡世上妇人哭有三样:有泪有声谓之哭,有泪无声请之泣,无泪有声请之号。

当下那妇人干号了半夜。


它的剧情充满了浓郁的矛盾感,像一张网一样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你眼前。

它把人性当中的欲望、自私、怯懦描写的淋漓尽致,对各种丑恶、阴暗刻画地细致入微。

它就是要把你知道但不想承认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告诉你。


比如王婆说偷情:

要五件事俱全,方才行的。
第一要潘安的貌;
第二要驴大行货;
第三要邓通般有钱;
第四要青春少小,就要绵里针一般软款忍耐;
第五要闲工夫。


当你完整读过一遍之后,你会发现作者在描写的时候没有夹带任何感情色彩和褒贬意味,像一幅山水画一般平铺直叙。


这书淫么?淫极了

什么闺艳声娇、白鬼、封脐膏、粉红膏子药、胡僧春药……

什么硫磺圈、银托子、相思套、白绫带子、悬玉环、同心结、缅铃、淫器包......

下流到大多数女生都没办法看下去。


但这,不正是人心么?

你觉得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呢?

你的脑海中不是每隔两分钟就蹦出一次性么?

你看看这满大街的洗浴中心,满大街的紧身裤,这是什么?

这不是人心么?


而且,这书里面是没有“坏人”的。

你想要对这本书中的任何一个人物产生愤恨都不可能。

因为根本不是他们选择了这样的生活,而是命运的洪流将他们推到了这里。


西门庆,欺男霸女、放纵性欲,但李瓶儿死后,他满心伤感,热闹的宴会上也依然对瓶儿心怀思念。

他不过是个爱玩的纨绔子弟,说白了,现在的这种人不过的挺好么?


潘金莲,千古淫妇、杀夫之恶,但如花似玉的女子嫁给五短身材的武大,又被武松强硬拒绝。

她不过是一个被安排命运的可怜女人,说白了,没有被强迫,又哪有后来的恶?

可能,这才是人生的真正形态。


当你经历挫折,当你洞悉世事,你会明白,这社会真正的形态,就是充满了丑,阴郁,无奈。


仵作头子被西门庆拿钱买通,明知武大是被毒死也闭口不谈;

尸体被拉到城外烧化,骨头撒到池子里,一点儿物证都没有;

左邻右舍没有一个伸张正义,反而是害怕惹火上身,门窗紧闭;

气贯长虹、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打虎英雄,只能满身枷锁、蒙冤被关、押解流放。


《西游记》是神话梦,《水浒传》是英雄梦,《三国演义》是权势梦,《红楼梦》是青春梦。

唯有《金瓶梅》,越来越清醒。


谢谢你遇到我。

我是写手一条城,我做了一个公众号,也叫【写手一条城】,每周的二、四、六晚上,我会把一些知乎上没有的内容写在那里,我在公众号等你来。


user avatar   xuebeij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三年高考五年模拟》全册!


user avatar   li-xiao-xiong-18-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维以不永伤。。

都说蒋神年轻时用力过猛,我却觉得正好。


user avatar   yang-shao-68-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村上春树—《刺杀骑士团长》

主要是他解决了一个我持续很久的问题,就是我的原罪如何剥离?

其实我们社会上大部分人,都是曾经在某个时刻做过后悔的错事的,只是平时藏在心里,不与人说。

村上春树的父亲,是一位参加过对华战争的军人,退役后回到家乡继承了寺庙,反而做起了晨钟暮鼓的僧人。

这个罪,比咱们犯的事儿都大得多吧?

但战争的阴霾并未消除,村上父亲终其一生,都在对抗参与对华战争带给自己的那种阴影与痛苦。

他在忏悔,同时也在散发着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和负能量。

这种痛苦,也无形中传递给了年幼的村上春树,带给他无尽的压力。

以至于直到他父亲90岁寿终正寝,村上才逐步从这种压力中解脱出来,写下了《刺杀骑士团长》。

所以我们在这能理解到一个新的概念:

人不仅在做错事时会带给世界痛苦,在反省自身时,同样会带给自己和身边人无形的痛苦。

其名为:二次隐喻。

面对每个人都会面对的罪与罚,村上思考的不是简单的赎罪,而是要用更高层的东西去消解罪。

他的答案,是相信。

用相信去消解你我的罪。

村上借主人公我之口,用相信的力量,完成了一次正面的,针对不正当二次隐喻的刺杀。

下面是我的书评正文

就好像金庸在封笔之际终于写出集他侠义人生大成的《鹿鼎记》,我认为村上春树在近70的年纪经过漫长的人生马拉松终于写出集他抗争人生大成的《刺杀骑士团长》,对作为表达者的作者本人,对作为读者的我们,都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要知道村上最喜欢的几个作家,菲茨杰拉德(写了不起的盖茨比那位)破产,酗酒,与妻子先后因肺病病故于40多岁的作家壮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同样的破产,被流放,五十多岁也早早夭亡。

借用火影忍者的话,作家们活在一个重死轻生的世界里,体现一个作家生命价值的,并不是他以往的活法,而是取决于他在死前做过什么。之所以能成为作家,当然是有着异于常人的精神敏感性,但同时他们的生命因为这种负重远超乎常人的精神重压,也会变得更易于摧毁,残破的身躯同伟大的作品赛跑,看谁先熬死谁,这是所有伟大作家身上宿命式的诅咒。

而村上春树由于多年持之以恒的马拉松慢跑运动与健康的饮食作息,再加上一个较为和平的社会环境,给予了他充沛的时间来和这个世界做完整的告别。

从1979年的《且听风吟》到1980年的《1973年的弹子球》,村上的作品更多是展现他身为日本人浸淫多年美国近代小说产生的奇妙意向与顿悟的遐思,这种中西方文化交汇形成的化学反应让他的比喻与意向让人耳目一新,取的是巧劲,并无多少深意,故而作品本身载体也多为中短篇小说;从1982年的《寻羊冒险记》开始到1995年的《奇鸟行状录》的寻踪三部曲,村上中期的长篇作品在可读性、质地与深度上有了令人值得拍案的提升,但结构上依然松散,想象上过于天马行空的问题没有解决,而且大多烂尾,力量体系崩坏且支线过多,最终主人公的反抗被迫以梦中实现目标的开放式结局来强行收束,譬如寻羊冒险记最后的爆炸、奇鸟行状录最后梦中棒球棍刺杀棉谷升,至始至终并未真正正面与那庞大的黑色人生做正面对决,更多读完后,只是让人微微感慨一句:至少对这种世界中存在的欲望、暴力以及强大的概念的描绘是精确生动的。

然而并无给出任何解决方案,某种意义上体现的只有村上自己的态度:高墙代表强权,鸡蛋代表生命,我们要站在鸡蛋一边。

可惜的是,对于鸡蛋如何与高墙对撼这一核心问题,至始至终,都是逃避。

可能说逃避有点重了,应该说村上自己没有想明白,到底要如何面对这份沉甸甸的理念带来的负累,在他自己的人生中,这份强权的实体化形象,就是他的父亲——曾经参加过对华战争的日本僧人父亲。

村上在2009年耶路撒冷颁奖仪式上如是说“他父亲前一年去世了,享年90岁,但是围绕在他周围的死亡阴影,依然留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他留给我为数不多的东西,也是最重要的东西。”

作为战后的一代,同时也是日本垮掉的一代年轻人,村上春树一生中最大的阴影,来自于此,而随着父亲的死亡,本应该走出的村上却发现自己依然被捆缚在父亲带给他的强大理念影响中,这种影响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馈赠(对于作家来说苦难与糟糕的童年永远是馈赠),但同时也是一种诅咒,因为它阻碍村上跨过父亲的理念去探索属于自己的路,逐步迈向自己的终点线的村上,在父亲死后,用整整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这次破局,也终于交出了鸡蛋与高墙的最终答案:

《刺杀骑士团长》!



以下是故事梗概:

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中年画家的人生困境和奇特经历。36岁的主人公我靠画肖像画维持生计,生活本来风平浪静。不料婚后第六年的某一天 ,妻子忽然冷静地向我宣布,再不能和我一起生活了。
虽然对两人存在的问题多少存在疑惑,但我依然离开了两人生活了六年的公寓套间,独自开车去北海道到处流浪。
流浪一个半月后,受到好友雨田政彦的邀请,我住进了山顶上一座孤零零的空房子里,并在附近的学校做绘画老师。房子是雨田政彦的父亲雨田具彦的,此人是业界知名的日本画巨匠,因为得了老年痴呆症而住进了疗养院,于是房子需要人看守保管,更多的故事由此开始。
首先是我在阁楼里发现了-幅名叫《刺杀骑士团长》的不可思议的画,画的是- -个年轻男子手握一把长剑深深刺入一个年老男子的胸口。旁边站着一名年轻貌美的女子和一名侍从模样的男人。这幅有着强烈油画风格色彩的作品,作者正是雨田具彦。
画显然取材于莫扎特的歌剧《唐璜》: 浪荡公子唐璜要对美貌女子非礼,女子的父亲骑士团长赶来相救而被唐璜当场刺杀。
随着这幅画的被发现,种种奇遇接踵而来。
首先是我收到一封价值不菲的肖像画邀请函,邀请人是住在附近白色别墅的银发中年绅士免色涉,他对于我这个落魄的中年画家有着令人生疑的好感与好奇心。
其次是我在深更半夜听见了不可思议的铃声。铃声是从房后树林的一个洞里传出来的。于是我请免色帮忙打开了洞,发现了作为理念存在的骑士团长。
在受到免色邀请为他画肖像画的当中,我逐步得知他接近我的真实目的,其实是一个可能是自己女儿的十三岁女孩儿真理惠,免色希望我假借要完成一幅以真理惠为模特的画作,从而安排免色与真理惠见面。
然而突然有一天,真理惠突然失踪。我受女孩的姑姑的托付去寻找真理惠的下落,遇到了骑士团长,在他的指引下,我和雨田政彦去看望老画家雨田具彦,骑士团长要求我当着雨田具彦的面刺杀自己,最终,我遵命把骑士团长刺杀掉,并随之进入雨田具彦房间角落里的一个洞,从而去往充满隐喻的理念世界迷宫。
三天三夜后,我突然发现头顶闪出一丝亮光,原来自己就在自家房后的那个类似深井的洞底,得以重返地面。与此同时,真理惠已经返回家中。
最后,画家同已经怀孕的妻子言归于好,而妻子在分开这段时间里怀上的孩子的父亲是谁,则被我轻松地丢弃到理念迷宫中去,作为自身的一部分接纳下来。

在解读之前,我们首先要讨论小说的本质是什么,小说的本质并不是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对现实生活的“镜面反射”,而是作为一条精神暗线,匍匐在你的现实世界之侧,通过还原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难以名状的问题与现象,来实现疗育与宽解读者现实中切实存在又无法自述的精神创伤的作用,譬如软肋与铠甲,譬如鸡蛋与高墙,譬如棉谷升与栗原May,譬如骑士团长与理念迷宫,如果单纯地把“此事此物现实里根本不存在,全为作者虚构,胡说八道,滑稽空想”作为自己的阅读理念,读任何村上作品后的感受都是两手空空,正确做法,或者不如说更有价值的做法是去寻找村上小说中蓝胡子秘密房间的钥匙,许多概念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从故事结构来看,无非又是一次非常村上风格的地道旅行:吞噬一切生人与美好的理念黑洞、戛然而止没有缘由的中年夫妻关系、梦中实现的大量暴力与性爱的可能性侧写、不需正经工作却做饭健身读书进行的一丝不苟的人物群像、通过与概念小人交互最终实现目标让生活重回正轨的坚韧主人公。称之为村上作品合集也不为过,在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方面大量致敬了自己之前的作品,让老读者有着一种很难与外人道的熟悉感与亲切感。

但是这整个故事到底在讲述什么?奇鸟行状录里好歹主角要对抗棉谷升所代表的暴力强权,舞舞舞里主角再怎么散漫也有着海豚宾馆的六具白骨带来的死亡诅咒牵动主线,而本次的冒险似乎粗看之下写成了围绕屋后鬼洞佛铃展开的悬疑剧与孩子父亲到底是谁展开的家庭伦理剧,作为书名的《刺杀骑士团长》,仿佛到最后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反而被一场无名大火烧个精光。那到底村上这次的反抗在哪里呢?高墙与鸡蛋的答案又在哪里呢?

这个故事的破解关键,在我看来就在于故事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上。

其实在前文的描述中,我已经给出了足够的暗示:村上的父亲,是一名参加过对华战争的日本僧人,他的后半生都在为这段经历忏悔祈祷,这种战争悲剧带来的庞大而又钝重的家庭氛围,同样多多少少通过血脉和记忆传导给完全无辜的村上身上。

所以你知道这个,回头看这个故事,就会觉得特别蹊跷:画下《刺杀骑士团长》这幅画的雨田具彦,并非同为主人公我的父亲,而是我的好友雨田政彦的父亲;同时画下《刺杀骑士团长》的雨田具彦,本身并未来过中国参与对华战争,被迫参与战争并通过自杀回归人性的是雨田具彦的同胞弟弟雨田继彦;而另外一件代表村上父亲的重要物品:佛铃,则是通过屋后山洞灵异事件得以呈现,骑士队长得以与主角相见的理念载体与读者见面,而九十高龄患有老年痴呆在病床上动弹不得却又给雨田政彦带来实在精神伤害的雨田具彦,显然正是村上父亲的镜像投射。

换个话说,佛铃、对华战争的经历、刺杀骑士团长这幅画这三个意象,本质上是来自与村上父亲在书中实体——雨田具彦紧密相关。

雨田继彦正是雨田具彦。

而推导到这一步,并非没有依据,在书中村上借雨田政彦之口说道:

“人的脸天生就不是左右对称的,这件事但凡画画的人都知道。大约两个月前的事了,我拍了自己交往的女子的照片。用数码相机,从正面拍面都特写,在工作用的电脑上大大投射出来。不知为什么从正中间分开了,看见的是脸的一半。 右边的一半消除后看左半边。左边的一半消除后看右.....结果发觉,细看之下,那个女子,右半边和左半边看上去好像两个人。只用右侧和左侧分别试着合成一张脸。 把脸一分为二,让半反转。这么着,只用右侧做成一张脸,又只用左侧做成一张脸。 用电脑做,这种名堂易如反掌,结果,电脑里出现的是只能认为人格完全不同的两个女子,吓我一跳,总之,一个女子里边其实潜伏着两个女子。可这么考虑过?”

这段台词虽然是雨田政彦与主人公闲聊所说,但对于剧情解读至关重要,它包含有两层重要含义,第二层我们后面会讲到,其中第一层,就是在暗示读者,我书中谈到的一切人物,很可能是一个人通过不同角度剖开拼接而成的两个人格。

正如骑士团长所说,人的理念一旦形成,往下就大刀阔斧酣畅淋漓了。


在德国刺杀希特勒未遂的雨田具彦与在中国参与战争的雨田继彦。


为雨田具彦之子身份苦恼却又暗恋柚的雨田政彦与身为无名画家被扫地出门却又依然爱着柚的主人公我。


十三岁时因为心脏病去世的主人公妹妹与同样十三岁同样可以在理念迷宫中生存的少女真理惠。


被免色涉伤害后生下真理惠不久后去世的真理惠母亲与同样与免色涉交往并即将受到伤害的秋川笙子。


最后是不知孩子是不是自己困扰终生的免色涉与同样不知道孩子是不是自己却坦然相信的主人公我。

这些人本质上都是一体的两面,是作为在理念世界里周而复始的人类现象的参与者,在面对宏大概念:战争、生命、爱情、信念等问题时,因为作出不同选择而走上不同道路的人们,用他们的不同选择,为读者勾勒出理念迷宫中更接近人性的那条道路。

这种勾勒与牵引,是村上的决意。

那么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并非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情,却最终汇聚成《刺杀骑士团长》这幅画呢?

我的答案是共时性——荣格在1930年提出的共时性概念,对这个情况给出了一定程度的解答:

事件之间的联系不是因果律的结果,而是另一种非因果性联系的原则(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其决定性因素是意义,是来自个人的主观经验:各种事件以意味深长的方式联系起来,即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活动之间、无形与有形之间、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之间的联系。而非只是巧合。

你在思念某人时,某人恰好来拜访你,这件事在因果联系中是没有逻辑的,所以只能被判断为巧合,但是在共时性的概念里,你们共同经历了强烈的感情与意义,在相同的时间跨度里,对方刚好和你产生同样的思念之情,做出来见你的举动,这恰恰是内心世界对外部世界活动的一种驱动,而非巧合。

故事到了这里,解读起来就变得轻松许多,骑士团长这一理念小人的存在,正是雨田具彦倾注在画中强大精神理念的影响产生的,主人公我是一名精神同样敏感的画家,通过在雨田具彦阁楼发现《刺杀骑士团长》这幅凶画(抱歉我这么描述,但更为确切),精神受到极大刺激与干扰,随后才会受到佛铃的呼唤,召唤出骑士团长,同时在这种强大的精神实体干扰下,主人公我连续画出了免色涉自画像、白色斯巴鲁男人素描与秋川真理惠自画像、杂木林中的洞这数幅画作,通过这些受到《刺杀骑士团长》精神影响的画作,同样使得身边的人也陷入了雨田具彦布下的强大精神场中,这才引发了后面一系列众人共同参与的离奇事件。

主人公我本身作为直接受到画影响的人物,在后面的故事里陆续做出完全不符合自己人格的可怕事情,在梦中强行与已经离婚的妻子柚发生关系,并企图用浴带勒死她,这种藏在本体潜意识中的暴力,是主人公受到那幅画影响后才开始显现的另一个自己。

而故事后段在真理惠躲藏的柜子前沉默不语的男子,我认为正是受到主人公肖像画精神影响后产生的免色的另一个人格,这个人格的免色能看见骑士团长,也知道真理惠藏匿的衣柜,但他自由活动的时间有限,同主人公的梦境暴力相似,里人格免色出现在他洗澡大脑放空的时段,这同样是一体两面的另一层含义:与雨田具彦一样年轻时受过感情创伤的人在受到那幅画的影响后,会更加迫近于自己内心的暴力与恶。

那么问题来了,雨田具彦是和棉谷升一样代表纯粹之恶的反派么?以他的强大精神力凝结而成的理念,用我们常用的说法,是坏人么?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厘清骑士团长与雨田具彦的真实关系,从骑士团长的话可以得知,它的年龄自古可以追溯到人类诞生之初,对于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如数家珍,显然它并非雨田具彦所创,而是自人类诞生起就有的理念,而只是借由雨田具彦的画作,得以以骑士团长这一实体显现。

换而言之,理念影响并裹挟了雨田具彦,使雨田具彦作为容器画出了刺杀骑士团长这幅画,正如这幅画同样以主人公我为容器,衍生出后面的故事与画作一般。

但我们在接触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骑士团长本身作为理念,是没有善恶属性的,他只是借由人类不断膨胀的欲望与情绪存在,作恶的并非理念本身,而是无法控制理念的人类被理念裹挟创造出的一件又一件周而复始的悲剧。

不论是《奇鸟行状录》中抗争的军国主义,还是《地下》中抗争的沙林毒气事件,村上在常年的战斗中,逐步意识到,有问题的既非理念本身,也非人类,而是人类对于理念执着不舍,而栖息在每个人灵魂暗处所创造的二次隐喻。

也就是文中多次谈到的白色斯巴鲁男子。

你小子在哪里干了什么?我可是一清二楚。

二次隐喻裹挟着每个人,把人的人性剥离,把快乐的事情剥离,强迫每个人投身到令人耻辱和痛苦的自我反省,自我羞愧中:你小子在哪里干了什么?我可是一清二楚。

村上的父亲终其一生没有从战争的阴影和自我愧疚中走出来,人生从对华战争对半切开,前半生是安静闲逸的僧人生活,后半生是无尽的悔恨与自责,他被白色斯巴鲁男子困在那个理念迷宫里,带给了自己巨大的痛苦,同时,

也带给身边的家人巨大的痛苦与折磨。

这是一个少有人踏足的领域,至少在我们的文化里,反省历史,咀嚼苦难,是再天经地义不过的事情,具有不容置喙的正当性,也正因为这个正当性,很少有人反思这种正确的理念带给他人,带给那些战争受难者,那些失去亲人的人,甚至是那些忏悔的被战争裹挟的日本普通人,他们本身,以及他们的后人的痛苦。

因为是正确的事情,虽然对一代代的人造成伤害,也要理直气壮地一直做么?

刺杀骑士团长这幅画,就是这样一种理念的现实投射。

村上在故事的最后,让它在一场无名大火中,焚烧殆尽。

这里我觉得才是村上这本书的神来之笔所在。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高墙与鸡蛋的答案又在哪里呢?

在这本书里,村上没有回避那个最核心的问题,高墙那么坚硬,我们怎么办?甚至于第46章的标题就是《坚固的高墙让人变得无力》,他没有回避这件事,没有像以往书中那样,通过梦境中的暴力来理想化解决问题,他坦然地描述了理念迷宫的强大与无可匹敌,但是他给出了我们的另一条路:

相信。

不论是雨田具彦的悲剧,还是柚的悲剧,还是免色涉的悲剧,其内核只是一件事,不相信身边之人为应爱之人,不相信怀中子女为应护之人,不相信经历人生荒凉的旷野后,依然能有新的图景,将伴侣当作地狱,将子女当作责罚,将后来的人生当作折磨,造成悲剧的固然是二次隐喻,但不信才是一切的根基。

而村上借主人公我之口,用相信的力量,完成了一次正面的,针对不正当二次隐喻的刺杀。

因此在书中最后一章,他这样写道:


我仍不知道室是谁的孩子,如果正式做DNA检验,应该可以明白。但我不想知道那种检验结果。真相大白那一天有可能到来。然而,那样的“真相”又有多大意义呢?

不过我不会像免色那样。秋川真理惠可能是自己的孩子或者不是——他在这两种可能性的平衡之上构筑自己的人生。他把两种可能性放在天平上,力图从其永无休止的微妙起伏中寻觅自己的存在意义。但我没必要挑战那种麻烦的企图。因为我具有相信的力量。因为我能够由衷相信:无论进入多么狭窄黑暗的场所、无论置身何等荒凉的旷野,都会有什么把我领去哪里。这是我在小田原近郊山顶那座独门独院的房子里居住期间通过若干非同寻常的体验学得的。


user avatar   xi-nan-da-hu-y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陈垣先生的《日知录校注》。

《日知录》这本书,很多人都知道,明末清初的遗民顾炎武所作,按照顾炎武的说法,这本书是他“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他用一辈子删繁就简的写了这本书,一直到他死亡,这本书还没有具体完稿。可以说是顾炎武一生的精华所在。

而古人写书不像现在的学者,有具体的引用格式要求,标注都跟你写得明明白白,好一点的地方给你写“唐书言”,然后直接上引文,至于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自己猜去,至于说哪一卷?不好意思,没必要给你写这么细。有一些地方干脆都没说自己引用了什么,引文和自己的话掺杂到一块儿,而中国古代史学,出了名的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不说一般的读书人了,即使是学问贯通的大学者,在阅读《日知录》的时候也常常犯把古人之言当做顾炎武曰的笑话。这不是说学者只是不丰富,实在是顾炎武此人的学问太大,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无所不通。

而陈垣要做的就是将《日知录》上每一句话、每一个引用,所有的源头全部找出来,并且校正引用不确的情况。很多人可能会想,这种工作有什么意义?但是,我想说的是,史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有各种科目去保证自身的真实性,而陈垣从事的这份工作则是历史学中史源学的滥觞,而且一出手,就是这门学科的最顶点,史源学的重要性,按照陈垣的说法“史源不清,浊流靡己”、“一 一追寻其史源,考正其讹误”,也就是说,如果你引用的史料都是有问题的,你拿什么来证明自己的论断?

考证《日知录》的史源究竟有多难?我分了个级别:最低难度、一般难度、高等难度、地狱难度、神仙才能做的难度。注意哦,陈垣那个时代可没有如今咱们的检索工具,只能一本本、一页页、一句句的去查。

1、最低难度

《日知录》“六条之外不察”条引《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一年四月喻,按治江西监察御史花纶等………………。

这个好说,《太祖实录》这部书也告诉你了,洪武二十一年四月这个时间也告诉你了,直接按照时间去核实这个引用就行,在《太祖实录》一九零卷。这项工作,稍微有一些古文功底就能做;

2、一般难度

《日知录》“人才”条曰:又如刘蕡所云:谋不足以剪除奸凶,而诈足以抑扬威福…………。

这就稍微有点坑了,突兀兀的来一句“刘蕡所云”,鬼知道是从哪里来的。但是比较好的一点是,至少还有一个人名“刘蕡”,如果你读过《新唐书》或者《旧唐书》,会对这个人有点印象,去翻《旧唐书》的各种传,你会发现这句话隐藏在《旧唐书》卷一九零下文苑本传中,也在《新唐书》卷一七八。

这个级别有一些难度,需要文史专业的人花费一些功夫才能考证出来。

3、高级难度

《日知录》“隋以后刺史”条曰:宋真宗咸平四年,左司谏、知制诏杨亿言:昔自秦开郡置守,汉以天下为十三郡,命刺史以领之…………。

如果你还是按照上面低级难度和一般难度的思路去做,就掉坑里去了,你就是把《宋史》翻烂了,你也找不到这条引文来自哪里。别人压根不在四库全书正史类里面,它在四库全书别集五,《武夷新集》卷十六“次对奏状”中。和《宋史》差了八辈子远,它只是宋人别集里面的一句引用而已。这个时候你应该已经渐渐明白为什么这本书我要跪着读了,陈垣实在水平太高,不服不行。

这种问题,估计找个一般的宋史学者,都很难考证出来。不过你以为这就完了?幼稚。看看地狱难度

4、地狱难度

《日知录》“汉令长”条曰:汉谚有云:取官漫漫,怨死者半。

一般人看到这个考证脑子都肯定是懵逼他妈给懵逼开门,懵逼到家了。就这八个字,你让我告诉你是哪里来的,你玩我?说不定是顾炎武编的或者道听途说呢!但是,顾炎武此人,下笔必有凭证,陈垣告诉我们:这八个字是《风俗通》的佚文,唐人所著的《意林》第四卷引用过,宋代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卷二二六“持书御史”条及四九六谚条也引用过。

这NM都是什么神仙考证,这都能考证出来?而且还是《意林》这种冷门书和《太平御览》这种一看卷数就不想再看第二眼的大型类书,有的时候,我经常在怀疑,陈垣究竟是神仙还是凡人。

这种难度,已经不是一般学者可以驾驭的了,甚至是高端玩家也玩不了,但是,接下来还有一种神仙难度的,只有神仙能玩。

5、神仙难度

《日知录》“部刺史“条曰:金华应氏曰:方伯者,天子所任以总乎外者也,又有监以临…………。

熟读史书、精通目录学的你微微一笑,金华应氏嘛,别人不知道我可知道,应镛,字子和,金华人,有《礼记纂义》二十卷,直接去《礼记纂义》里面找就行了。

微微一笑很倾城的你在寻找了几天之后彻底疯了,什么鬼,金华应氏什么时候说过这句话?书都被我翻成灰了都没找到。

这个时候陈垣先生微微一笑告诉你:年轻人,不要急躁嘛!虽然说《日知录》是一本相当严谨的书,但是不代表任何错误都没有。顾炎武在这里就搞错了,这句话根本不是所谓的金华应氏所说,出自宋朝卫湜的《礼记集说》,你去通志堂本的第二十七卷找,这句话在这里,顾炎武应该把《礼记集说》记成了《礼记纂义》。

这个真心是神仙难度,连作者搞错的引用,陈垣都能考证出其史源来。现在,我觉得他真心是神仙,一个人,究竟牛到什么地步,才能有这么广博的知识?

所以,现在你明白为什么我妈妈问我要五体投地来读书了?

钱穆的弟子严耕望先生曾经提出了史学四大家的说法,他们是:陈垣、吕思勉、陈寅恪和钱穆。陈寅恪就不用说了,前几年的陈寅恪热已经将其发展成为了一个符号,即使没有读过他的著作,也懂他的精神;吕思勉的中国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都是历史爱好者入门的必读之物,因此两位先生的大名也可以说无人不知。

但是对于隐藏大佬陈垣先生,一般的历史爱好者都很难读过他的几本著作,陈垣用力最多的《通鉴胡注表微》、《日知录校注》都太专门了,而且陈垣用文典雅,微言大义,没有非常好的史学基础,《通鉴胡注表微》这种书是读不下去的。所以,陈垣在民间及历史爱好者的影响,距三位远矣。但是,论史学功夫,私以为陈垣已经达到了旧时代中国史学家所能到达的极点。

读书到如今,让我觉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有三位:何炳棣、梁方仲、陈垣。

何炳棣的《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等书,读过之后,长叹一声,一揖到地,先生大才;

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明代赋役制度》等书,读过之后,长跪不起,这种书的广度和深度,我一辈子都摸不到皮毛;

而陈垣的《日知录校注》读过之后,五体投地,宛若天人,能写出这种书的人,以前不会有,以后也不会有了。

如果按照玄幻一些的说法的话,何炳棣属于渡劫期大佬,如果有学者有这份天赋再加上努力,是可以摸到渡劫期门槛的;梁方仲则属于渡劫之后的仙人级别,有天赋和努力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很好的机缘才能飞升,梁方仲出身广东十三行,家境富裕,从小打的古典知识就特别扎实,再加上后来经济系硕士出身,使得他运用经济史学炉火纯青,堪至化境,也和傅衣凌老先生一起,成为了如今在中国历史学界红红火火的华南学派的开山之祖。

而陈垣属于传说中的神仙级别读书人了,可望而不可即,很难再出出现学问如此广博和精深的学者了。

学海无涯,吾生有涯,虽不能至,然吾心向之。


user avatar   neopeking19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懂的都懂。这玩意不是一本书,而是最重要的资料库。

感谢葛师傅,虽然我之前已经为卖书花了一大笔钱。


user avatar   gao-lin-54-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拉罗什福科的《道德箴言录》。这是一本小书而且经常跟另一本同类的小书放在一起谈,那就是黎希腾贝格的《格言录》。但你看了就会明白,虽然从体裁上看这两本书是一类,但从作者的角度说这是完全没有可比性的两本书。

黎希腾贝格是一个近代小邦林立时代德意志的知识分子。这是一个相对安宁但沉闷压抑的年代(当然后来法国人来了,又成了翻天覆地的时代)他对很多事不满意,比如他说“报上预测哈雷彗星会在某月某日出现,还说普鲁士公主会在某月某日莅临”,结果“哈雷彗星如期而至,普鲁士公主却让人们冒着雨白等了一天!”。他还会对这些不满意的事讽刺挖苦比如“当皮匠容易还是当大臣容易?你只要看当上大臣容易还是当上皮匠容易就知道了!”黎希滕贝格的所思所想都是围绕着书本的,他的格言也是纸上得来又写在纸上的。少数例外是关于时事的,比如对法国革命军,他说“法国人来之前说他们爱全世界兄弟姐妹,来了之后只爱姐妹不爱兄弟!”这可能是黎希腾贝格最好笑的几句格言之一。

这也正是拉罗什福科跟他不一样的地方。拉罗什富科出生在路易十三时代死在路易十四时代。这正是法国历史上贵族的花朵最后一次绽放又凋零的时刻。法兰西大君主国,在卡佩和瓦鲁瓦两个王朝的努力下借助百年战争成功削弱了法国那些强横的诸侯,让他们聚集到国王的宫廷去给自己争取好处。

但宗教战争又扭转了一切,借助横扫欧洲的宗教改革热潮,法国贵族再次找到了施展“才能”的机遇。最终让亨利四世登上王位。波旁王朝得位不正,只能“治国以宽”温厚对待这些桀骜不驯的贵族。黎塞留之所以要大开杀戒其实就是要让波旁王朝这些得位不正的国王可以板起脸来做国王。

那么经过了“红公爵”的杀戮,法国贵族其实已经失去了三亨利之战那时候的威势。但路易十三死后,路易十四还是孩子,这就给法国贵族提供了最后一次表演传统“手艺”的机会。而拉罗什福科刚好就是这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是投石党之乱里的著名角色。

而且就拉罗什富科这个家族而言,虽然他们确实是第一流大贵族,用公爵自己的话说“几百年来法国国王从没有亏待过我们!”但他们的辉煌里却有个不大不小的污点。那就是他们的头衔本来是伯爵,到了弗朗索瓦他父亲这一代,通过攀附红衣主教黎塞留才被晋封为公爵。

晋封这种事本来是很光彩的,但法国贵族的虚荣心跟其他国家不同。毕竟法国的绝对君主制发展水平比其他国家都高,贵族的特权已经消失殆尽。贵族之间互相攀比的时候封建特权已经无从谈起,爵位的意义就不受重视。尤其是从“红公爵”那得到的爵位就更成了污点。一直到将近三百年之后,已经建立共和国的二十世纪初,拉罗什富科家族的人还要跟普鲁斯特说“依我看贵族的高低并不取决于爵位。在古代看的是领地的大小、特权的高低,眼下主要看的就是血统的纯正。由此可见这个家族对自己自己历史上晋封公爵的矛盾态度。

对这种喜忧参半的事第一代公爵主要体会的是“平地一声雷,转眼富家翁”的那一面,也就是亦喜亦忧里喜的那一面。而弗朗索瓦,这位第二代公爵就被迫要面对公爵头衔里“不体面”、“黎塞留的走狗”、“攀附权门”的“忧”的那一面了。

对他来说人生的重要使命就是向人们、向子孙后代、向历史强调“我们不是走狗!”我们和过去一样是强横的法国贵族,如果可能我们还想当强横的法国诸侯!

新公爵要让家族无愧于新头衔,要洗刷头衔里的污点,要证明“虽然我爸爸被黎塞留封为公爵,但老子还是天不怕地不怕!”要为这个古老的家族得到的崭新爵位树立“强横贵族”的赫赫声威。客观的说弗朗索瓦所生活的时代是完成这件使命最后的窗口期。他责无旁贷,不过看起来他也乐在其中的扮演了家族所需要他扮演的这个角色。

在这位公爵的一生里,他成功的把跟情人的爱恨情仇、对特权的捍卫、对国王的挑衅结合在一起。为了情人去造反,跟情人反目了就去替国王打仗,老情人来找自己,觉得不管说不过去就再造一次反。

从各个角度说他简直就是一个达尔达尼扬式的风流豪侠。连亲爹的葬礼上他跟吊孝的亲友们说的主要内容都可以概括为“我跟你们说国王的要塞疏于防范,咱们可以干一票把它打下来!”但你也可以说他就是要重塑家族的形象,“别看我爸是黎塞留的人,但老子还是天不怕地不怕!”

就是这么一个刀口上舔血的人,老了、打不动了,就放下砍刀改玩文学了,聚集起一批文人、学者陪自己玩。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我不读书,只读人。”他听学者讲书上的内容,然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诞生的就是这本《道德箴言录》。

与其说是《道德箴言录》不如说是“关于道德”的《箴言录》。这书里都是拉罗什富科对道德、生活的看法。比如说他说“我们抱怨别人恭维自己的时候,抱怨的主要是他们恭维的方式!”这种话就非常精辟,一看就是经常被人吹捧的人说的。再比如“跟我们观点不一致的人里绝对没有聪明人!”这种话,和利希滕贝格的格言一样好玩,一样有趣,但从根本上就是一个不想讨好谁,也不用讨好谁的人说的。这些格言洋溢着一种贵族式的天真感。也就是那种建立在“你算老几?”和“反正你们都没我有钱”基础上的“天真感”。

这种天真感在蠢人身上就意味着暴露他们的愚蠢,但在一个硬骨头、头脑清楚的贵族身上,就意味着他可以表达出这些人特有的真知灼见。比如说他说“英雄气概说到底都是机缘巧合!”这本书我是中学看的,第一次打完群架之后,反思自己为什么要为了这么一个xx打架的时候,想到这句话,当时一拍大腿“这哥们说的太对了!”

从面对历史的角度说,写书对一个人来说就像给自己的灵魂建一座坟墓,但很多人却追求别人的风格,遵循xx范式,甚至搞到用别人的声音说话、用别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写作的地步。其结果就是把图书馆从蒙马特尔公墓变成了“骨灰墙”,除了作者的名字照片,别的都可以互换。

但拉罗什富科不是这样的人,他用他自己的声音去说,用自己的笔去写。即使他的身体化为灰烬,在这些穿越三百多年时光的只言片语里,他依然是批着披风,挎着宝剑,高傲的俯视所有人的那位“拉罗什富科大人!”

他实现了每一个曾经孤独在长夜里面对一张纸倾诉的人想要实现的最大梦想,“在另一片星空下,有人会记得我们!”




     

相关话题

  若给你一本书,比如《周易》,要求你背通本,你会怎么做? 
  有哪些你觉得是人间绝句的诗词? 
  看《三体》有哪句话让你拍案叫绝? 
  有沒有一些兩難或爭議性極大的經典案例可以介紹一下? 
  有哪些书,书名和书的内容差异很大? 
  有哪些你特别喜欢的小说片段? 
  为什么我根本不敢看余华的书,看完就抑郁,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的地步,而别人不会? 
  想要进行小说创作应该阅读哪些书籍能够提升能力? 
  有哪些有意思好玩的网站、App 值得推荐? 
  细读中国历史,有哪些历史书推荐?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俄共总书记久加诺夫祝贺罗曼诺夫家族继承人结婚?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有人会认为苏联没了美国帮助就会战败?





© 2024-05-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