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有人曾经批判过外国人地铁上看书,中国人地铁上玩手机,这样的发言算“公知发言”吗? 第1页

  

user avatar   michael-62-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故事反转了很多次。

  1. 最开始有人说中国人在地铁上都在玩手机,西方人都在看书,以此批评中国人不喜欢读书。
  2. 然后有人说,西方人在地铁读书是因为地铁里信号不好,只能读书读报,以此批评西方基建不行。
  3. 后来,西方地铁有了手机信号,也一样都在看手机。那些批评中国人不读书的都是公知。

我怎么看呢?我还真去亲自看过,国外地铁手机信号通了后,确实很多人开始玩手机,但仍然有人在看书,每次坐地铁都能遇到。而在北京上海,坐了十几年地铁,遇到看书的人不超过5个。这就是我看见的情况,至于你们怎么解读,就是你自己的事了。

有人说中国地铁是因为挤,所以没人看书。不对,人少的时候也没人看书。

还讨厌在地铁里脱鞋的人。

这几个人也在看手机。

有人在地铁看书吗?还真遇到过。


user avatar   corbicul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公知最早谈外国人看书,中国人玩手机的时间点,可以很容易在网上搜索查证,是2010年之前已经出现的,那时候大多数人玩的手机是这样的:

现在年轻一代批判公知,笑话外国地铁信号不好,觉得手机也可以看书阅读、玩手机不比看书差的时候,手机是这样的:

这和地铁里网络好赖没有任何关系,你要说当时拿一部那种诺基亚在地铁里能搞出什么比看书更有收益的行为来,我只能说我肯定推崇看书,因为看书确实就是比拿个那种诺基亚玩更有益的习惯。

不仅是公知,当年官媒也一样认可外国人在地铁读书的习惯:

下面是2010年的媒体文章,2010年还是小屏幕手机的天下,智能手机真正普及是2011年小米推出平价智能手机以后的事儿了。现在一些年轻人可能看不懂下面的文章内容。小屏幕手机是看不了视频的,需要另外用一个叫MP4或MP5的设备,大部分屏幕比今天智能机还略小,只能播放事前存在里面的视频或歌曲。这是当时官媒《北京晨报》对年轻人不看书而热衷于看MP5和手机的评论文章(我不认为娱乐有原罪,我认为当时可以倡导读书,但不必批评娱乐):

不但官方倡导大家要多了解学习外国人的地铁阅读习惯,而且还进行了大量宣传工作:

“看书是因为网络不好玩不了手机”这种逻辑放在2009年之前那种背景下更是不成立的无稽之谈。年轻人不懂被这套说辞蛊惑可以理解,但凡早生10年的人,当时用着类似这种诺基亚的人,摸着良心说,搭地铁没有看书的习惯,是因为我国地铁移动网络好得能让你玩贪食蛇?还是因为本来就没有日常阅读的习惯?你今天让我倒退到2010年前后,如果那时候有知乎,我肯定会积极写答案呼吁大家尝试养成看书的习惯。

我第一次搭地铁是1998年去首都北京,那时候手机都没普及,城里人普遍用的是一种今天年轻人根本想象不出来的BP机,那时候地铁上也几乎没有人阅读,原因很简单,第一是车厢环境不允许,第二是社会发展落后,没到那个有那么多人有阅读习惯的份儿上。90年代再早一点儿,定期读书读报的习惯甚至是干部和知识分子的专利。当年有机会出国的知识分子,很自然地观察到了这个明显的差距,并且其中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试图呼吁民众崇尚多阅读的习惯,况且当时官媒也是完全一样的论调,何罪之有?

手机在信息获取效率上真正能和书报相提并论,也就是2010年以后的事儿。而我国地铁开始快速扩张的时候,差不多也是那个时候(08年四万亿计划以后,09年到19年地铁建设里程暴翻4倍)。这意味着对很多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出现地铁的时候直接跳过了需要在地铁上通过看书阅读的时代。iPhone是2007年才问世的,我的第一部智能手机是大学快毕业的时候,穷学生买了一台国产山寨机,好像一两百块钱,表面乍看起来和iPhone一样,细看背后配有一支触屏笔露馅儿那种。那是2012年,距今才不到十年。在那之前我唯一一次出国去美国,用的手机就是上图那种诺基亚。诺基亚能不能阅读?可以,反正大约一次显示不到十行,每行不到十个字。

批判公知,总是脱离时代背景,公知固然有一些偏见,但不等于任何你今天不能理解的东西都是偏见。公知的很多认识和言论也许放在今天是年轻人无法理解的,但现在无法理解,不等于过去也难以理解。

公知的一些说法,已经套不上今天的情形了。智能手机和当年的手机,甚至在概念上就是不同的东西。但是当年的情况下,公知说地铁里更常见看书的乘客,反映了社会文明程度和平均受教育程度高,这有什么问题?一点儿毛病都没有。

我反对今天再复读看书比玩手机强,但我也同时反对用今天的情况倒回去否定公知以及看书比玩手机强的那个时期这个观点的正面意义。事实是,我今天回顾那些天天被年轻人挂出来冷嘲热讽的公知观点,大部分在当时的背景下都毫无问题。某些人不分青红皂白地跟风污名化整个公知群体,不容许实事求是地讲出当时的客观背景,这其中不讲理的自负、无知和偏见远超他们的批判对象千百倍还自鸣得意而不自知。

上面这些历史事实很久远吗?偌大一个社区只有我知道吗?2000年到2010年间生活在有地铁的几个一线城市的成年人今天大部分都还健在吧?可笑竟几乎无人站出来阐述这么简单清楚的事实,甚至怂到给我点赞都只敢匿名。有人甚至不惜颠倒黑白,编造历史。声称我国“不存在大量的人使用非大屏手机在公交地铁上玩没有信号的手机的时间线”,我万万没有想到能有人可以为了污名化公知脸不红心不跳撒谎到这种程度。上面那些新闻截图都是空气吗?中国第一台智能手机2009年才上市,2010年以后才开始普及,小米出现的时候老式手机还非常常见,小米是哪年才发布人人动一动鼠标都可以查证。那么2010年之前我们难道都不带手机搭乘地铁和公交吗?2010年之前那些当时关于地铁公交上低头看手机和看书的讨论又是在讨论什么?

这才是那一代公共知识分子真正的悲哀,你为什么被人舆论上压着打?因为就像上面这个例子,对方瞎话抹黑张口就来。曾经你希望推动的这个社会的大众今天要么不惜用完全编造的历史和谎言替你解释你的动机,然后端着馒头叫着跳着盼你被砍头,要么自私怕事一言不发袖手旁观你被舆论活剐。给你再活一次的机会,你还会心系社会进步与否去呼吁人们阅读吗?

话说回来,现在英国地铁里有没有人看书?还是有一些已经习惯了看书的。信号好不好?确实不咋地。智能手机时代外国人地铁里玩不玩手机?照样一大堆举着手机的。


user avatar   m3xiao-mo-g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然而公知在历史文化方面知识的匮乏导致他们被我这样玩手机的人吊着锤


user avatar   commando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国外(假设我们说的就是纽约或伦敦吧)的地铁上有很多人在看书,而国内的地铁则大家都在玩手机,所以有人试图以此论证国外人比国内人更喜欢严肃阅读,或国内的人更“浮躁”;
  2. 进而用这个故事暗示外国人“素质高”或中国人“素质不高”;
  3. 后来得知,国外地铁很多人看书的原因是国外地铁信号差,手机用不了;
  4.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知道,这与素质无关;
  5. 就算国外地铁里真的有信号,“更喜欢看书”或“更喜欢玩手机”也有千万种原因,可能是社会习俗,可能是移动产业更发达,看书不代表素质高,看手机不代表素质低,总之这件事可能有各种原因而不必然联系到“素质”更不要提“国民素质”。
  6. “公知”的全称是“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词原本指的是相对积极对社会事务发表意见的人,但很显然现在这个词被污名化和滥用了;
  7. 当提到“公知发言”的时候,很显然是用一个污名化的标签去定义一段言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从动机上怀疑和贬低相应言论,毕竟加上“公知”这个帽子,一切都好说了嘛;
  8. 综上所述,我认为,“外国人地铁上看书,中国人地铁上玩手机”并不是“公知言论”;
  9. 而我认为,用“外国人地铁上看书”试图批评“国人素质”的人,和用“有人说外国人地铁上看书是不是公知言论”试图批评“公知言论”和“公知”的人本质上是一种人,只不过是硬币的两面。

user avatar   ling-jian-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几个人比我更爱学习了,而大学毕业之后,我学电子资料的时间远大于读书的时间,我甚至还在地铁上用手机在leetcode上写程序。所以我玩不玩手机关你们什么事啊:(




  

相关话题

  「坐一小时减寿22分钟,相当于吸两根烟」的说法是真的吗? 
  如何辨别公知的批评与真正知识分子的批评? 
  为啥公知总被骂? 
  月球真是自然形成的吗? 
  如何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只看书真的有吗? 
  中国公知这么多,在网络上也人人喊打,为什么他们还存在? 
  看书极快是什么样的体验? 
  为什么工作后很难静下心来读书? 
  如何评价知乎用户砍掉重练(历史9课)欠前女友一万元不还的行为? 
  大家经常说的公知是什么意思,公共知识分子? 

前一个讨论
日本动漫在国内的盛行是否是一种文化入侵的表现?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人觉得日本人素质高?





© 2024-12-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