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有那么多不接地气的影视作品?是编剧能力有限还是别的原因? 第1页

  

user avatar   jixue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因有很多,撇开资本对利润的追逐,谈一个本质的原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地气”。

一代群众的地气:苦日子熬到头了

拿我们祖辈说,解放前出生的那代人,绝大多数过的要么颠沛流离,要么朝不保夕,且文盲居多,我现在在农村,村里一些那个年代过来的老人还有很多是不认字的,对这代人而言,最接地气的叙事就是“苦日子熬到头了”。

诸如苦守寒窑,青天大老爷伸冤,因果报应特别受欢迎,唯物主义一点的,就是各种开国皇帝,忠臣良将。

我小时候是和外婆一起长大的,她老人家比较唯物主义,所以爱听《杨家将》、《隋唐演义》、《说岳全传》等等,还有传说中的《金陵春梦》,我个人严重怀疑这本书为新中国扫盲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冲着这本书也得扫盲认字啊。

而我们的祖辈也是幸福的,当时的文艺工作者,水平是大大高于普通民众的,且具备一定的思想造诣,因此创作出来的东西,既能接上地气,又高于群众审美,对大众文化有引领作用。

就好比《觉醒年代》里,北大教授给校工人开课扫盲,全是高级的启发式教育。

哪怕鸳鸯蝴蝶派,看似儿女情长的背后,也是对社会的种种反思,看看《金粉世家》对似新还旧,版殖民半封建社会在一个家庭缩影中的呈现和反思,是今天婚恋题材作品很难达到的一种高度。

二代群众的地气:自由

到我父母阿姨叔叔这辈,50后—70后,这群人成长在计划经济下,对他们来说,最接地气的叙事就是“自由”,或者说“放飞自我”,对女性而言,自由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琼瑶剧大行其道,很多女性观众如痴如醉,直到近几年才开始逐渐反思这种“自由”带来的伤害。

对男性来说,武侠是属于男儿血性的自由,脱离成人世界的束缚,不再服从集体和计划,天高海阔,逍遥驰骋,以此为代表的金庸作品被称之为“成人童话”,而古龙的武侠直指“自我”,人生有三五好友、一二红颜知己足矣。

出国、去国外,自然也是一种自由的标志,引起轰动的《北京人在纽约》,《孽债》则反其道而行,讲述了成年被某段特殊岁月束缚,及其后遗症的苦痛。

这一阶段的文艺工作者,水平也高于大多数观众,但思想水平和格局,要比前一代文艺工作者差很多,对于社会地气有呈现,但没有进一步的思考引领,不过那个时代依旧有超前之作,比如《天道》,《天道》是幸运的,原著小说要是放到现在,绝对是直接毙了的那种,要拍电视剧更是不可能的。

三代群众的地气:公平公正

80后-00后这代比较特殊,一个经历了自由开放带来的巨变时代,前半场欣欣向荣,自由奔放,后半场,差距拉大,于是演变为“公平公正”的撕扯。

前半场轰动的作品,都是有意无意体现了风口,抄近道红利,比如说教育红利,《流星花园》的故事背景就是女主家砸锅卖铁,送女主去好学校,然后遇到了F4,进入上流社会圈层,后来内地翻拍的《一起去看流星雨》,也是获得了非常高的收视率。

此后,互联网兴起,大咖在博客、微博和普通人互动,让更多人产生了一种错觉,富贵在眼前,我们和有钱人、有权人、有地位人没什么距离,直到房价飞涨,金融泡沫化,才发觉,不是没什么距离,而是距离越来越大。

由此,“公平公正”的地气开始崭露头角,但其实,早在影视圈外,为帝王将相翻案,就很流行,普通人渐渐膨胀到“我懂帝王,如果是我也会如此”这样的地步。

直到2017年,《人民的名义》大火,带动《大明王朝1566》,开始引发热议,很微妙的是,这两部作品对人物的复杂刻画,提供了很多“公平公正”的探讨空间,尤其祁同伟和侯亮平的对比,让很多普通人产生了“不公平”的感觉。

《大明王朝1566》是经典的政治博弈,这种题材天然自带对于“公平公正”的探讨,可惜的是,这部剧首播于形势大好的2007年,也因此当时并没有太多的讨论度。

撇开宏大叙述,诸如《欢乐颂》《都挺好》《隐秘的角落》其实都涉及到原生家庭的“公平公正”,尤其《欢乐颂》还展现了出身对职场事业的影响,算是非常戳大众G点了。

而《沉默的真相》讲述的是十年饮冰,三波人接力,对于“公平公正”的追求。

还有些是歪路子的,比如说《甄嬛传》,大女主黑化,曲折体现了一种以黑制黑的“公正”。

最有意思的是,有些不太好的作品,既得利益者,可能也是有意识无意识在借助这些作品在宣扬自己的“公正公平”,诸如今年被批评的宣扬封建血统论的《上阳赋》和《千古玦尘》。

当然,也有很多人骂编剧。

讽刺的是,在影视剧行业,编剧这么重要的活,却是层层转包,具体干活的人既没钱又没署名,在整个产业链里做着最重要的工作,享受着最奴隶的待遇。

但公平公正的来说,现在的编剧,闭门造车,没有社会历练,接触不到普通大众接触的生活,很难原创普通大众生活的作品,只能成为小说改编的下游产业。

作为影视剧上游的小说,到是普通大众在写普通大众所思所想,但问题是,太接地气,没有思考,没有升华,甚至连情节人物呈现都是扭曲的,可以说直通地府。

比如说《花千骨》和《陈情令》,写了两个出身非凡,却遭受世人误解的主人公,周围总有疯批神经病反派,压迫他们,冤枉他们,令他们遭受极端不公,且被不分好歹的天下人唾弃,在经历种种非人道折磨后,两位主人公,还要承担起拯救天下苍生的责任。

这类作品极端的憋屈,极端的爽虐,看完以后,满脑子戾气,还会移情到明星身上,在网络大规模谩骂口水,完全没有形成良性的探讨空间。

可以说,当下的创作者,和前辈比,拿到的是高难度,非常需要思想水平去阐述的大众议题,但水平却远远没有前辈高,而社会的分化,导致对于“公平公正”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角度和理由,就算完全不考虑有钱人的心情,只看最广大观众,中产和月收入不足1000的就是两个差距很大的阶层,因此要在作品中,把握好“公平公正”的叙事,乃至引领探讨,是非常难的。

这就是当下影视作品最大的困境。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下的大部分电视剧,普遍过于悬浮,“不接地气”,几乎已经是一个共识。

就以那些动辄投资几个亿的古装剧为例:从2016年~到2018年,热钱纷纷涌进电视剧圈,动辄给一部剧的主角开出几千万的天价片酬,就连电影圈那些有影帝影后头衔的一线中生、大花旦们,也纷纷“下凡”,来到电视剧领域捞钱。

陈坤的《天盛长歌》,周迅的《如懿传》,汤唯的《大明风华》,章子怡的《上阳赋》,都是如此应运而生的产物。

这些影帝影后们,偏偏又没耐心,没兴趣去拍摄更适合自己年龄段、更适合演技发挥的年代剧、生活剧,非要拍摄这种动辄投资几个亿的“大男主”“大女主”古装剧,

剧情越狗血越悬浮,再找来一群演技扎实的老戏骨和实力派做配角,众星捧月的阵容,顶级幕后团队,服化道尽可能华美考究,

说白了,就是想复制此前《甄嬛传》《琅琊榜》这两部大爆电视剧的成功,甚至能如这两部剧大爆后的孙俪、胡歌那样,给自己再吸引一波死忠粉丝,在流量经济和饭圈文化时代,尽可能延续自己的星光耀眼的职业生涯。

不止是上述一线电影明星主演的《天盛长歌》《如懿传》《大明风华》《上阳赋》,其实也包括其他一线电视明星主演的《军师联盟》(吴秀波),《清平乐》(王凯),《燕云台》(唐嫣),《大宋宫词》(刘涛)等剧,

这些服化道看似做工考究、精致异常的古装“伪正剧”,本质都是这种创作思维下,应运而生的产物。

然而,他们唯独不明白的,观众的口味从来不是故步自封,一成不变的,比如章子怡的《上阳赋》,立项时预备上星,迟迟不得不成功,终于选择网播,距离拍摄期已经过去了整整4年(章子怡:「拍摄时我38岁,今年我42岁。」)

而这股“古装伪正剧”热潮,随着一部部大制作成品的折戟沉沙,或是空有豆瓣高分的叫好不叫座(8.1分的《天盛长歌》、7.4分的《如懿传》),或是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全军覆没!

甚至就连其引以为豪的服化道长处,都直接被《长安12时辰》这样并非一线大咖主演,以黑马姿态杀出的后起之秀,直接比成了渣。



对一部电视剧的成败来说,剧本剧本,才是一剧之本,至于其他服化道具、摄像分镜,特效场景、明星阵容、演技飚戏,历史考究,宣传营销,哪怕全都吹上了天,如果不能建立在故事剧情通顺流畅、符合大多数观众喜好这个大前提,那么统统就都是无根之萍,只会浪费了许多优秀演员的努力和心血,更辜负了被其主创阵容而吸引的观众的热情和期许。

当然,话又说回来,虽然诸如《天盛长歌》《如懿传》《大明风华》《上阳赋》《军师联盟》《清平乐》《燕云台》《大宋宫词》这些“古装伪正剧”,明明花了大价钱制作,却吃力不讨好,

但到底还是比那些年轻当红明星主演的古偶ip剧,要认真和用心得多了。

比如某部魔改唐朝历史,把唐太宗李世民设置为主角对立面的《长歌行》,直接在电视剧里插播漫画,用真正意义上的PTT来表现剧情,

明星演员既不用跑步,又不用下水,连请替身的钱都省下来了,直接用几幅画就拼凑完成了剧情。

可谓省钱省事效果一流:


古装剧如此,现代剧又如何?比如今年一部名为《你是我的荣耀》的爱情偶像剧里,女主角“乔晶晶”,剧中人设是娱乐圈的顶级流量大明星,住着上海外滩三四百平方的豪宅大平层,与她的经济人,做了如下一番对话:

当女主角面对高额片酬,有些“心虚”地提问:「我值这么多钱吗?」

经纪人这样对她解释:

听听,多有道理,好一个“市场决定价格”?好一个“你不拿别人也会拿”!

那么,一部戏的明星主演,几千万的天价片酬,当真是市场决定价格?

三十年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收视率超过40%,担纲主演的老艺术家们在一个剧组拍了整整几年戏,人人家喻户晓,才拿了多少片酬?几千块可能都没有!

二十年前的《大宅门》《亮剑》《武林外传》《士兵突击》,收视率10%上下,主演们也算大众皆知,当时又才多少片酬?几万到几十万而已,也并不比其他高薪职业强太多。

现如今呢?电视剧早就已经不是大众的主要娱乐方式了。

除了每年少数难得的几部热播剧,央视剧平均收视率1%左右,一线卫视剧的收视率,更已经跌到0.5%上下了。

而今天的明星们,倒是真好意思,拿着几千万一部戏的片酬,脸不红心不跳了。

二十年前,当大牌演员们一部戏赚几十万的时候,拍那些一个月挣几千块的人的生活,还算是像那么回事。

现如今,当顶流明星拿着天价片酬,谈笑皆豪富,往来无白丁,随便取景的都是以千万元为单位的三四百平米的豪华精装大平层,

哪怕是企业高管、律师、医生这些传统“金领”,亦或是《你是我的荣耀》一剧的男主角,人设为“大国巨匠”的航天工作者,这些名牌毕业的天之骄子行业精英,奋斗一生也一样肯定买不起这么一套房子。


所以呢,除了主演明星的各自忠实粉丝,除了那些爱情偶像剧的忠实爱好者,或者说“磕cp糖星人”,谁还能看、配看这样的戏?

所以,当今年如某爽、吴某凡、张某瀚这些所谓的“顶流明星”,上了社会新闻时,我们的父母辈甚至多半会问:「这人是谁?怎么从没看过他/她的戏?

他们真正意义上“最红”,让全年龄段的大众们都知道,世上有这么一个人物,恐怕还真就是他们东窗事发、全网封杀之时。

当然,《你是我的荣耀》的上述台词,「年轻当红明星主演的电视剧,视频网站抢着要,广告商也抢着植入」,确实是一句大实话。

类似这种偶像爱情剧的主要受众,就是一群唯独知道“磕cp糖”的年轻人,是而他们热衷的剧目,就是各种充斥着“工业化糖精”的流水线产物,粗制滥造的产品层出不穷。

偏偏此类人还最喜欢在各个网络平台喧嚣,很大程度上占据了话题主流。也是各方娱乐资本和广告商的精准投放对象,因此才让这些粉丝众多的年轻明星,得以天价片酬,大捞特捞。

说到底,顶流明星们的收入固然是直接爆发性膨胀,但他们的能力才华、道德水平,乃至于社会地位,其实是远远不匹配其收入水平的。

是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盲目追求流量热度的网络平台和代言商,成就了明星们的畸高收入,而不是他们本身当真有多了不起的才华能力,或者过人天赋,当真远超过其他行业精英了。

对现在的互联网娱乐资本来说,对现在的各路广告商来说,这种偶像电视剧的收视率完全不重要,大众口碑也完全无所谓,

只要满足这些受众的“磕糖需求”,更让她们在剧播完后,从“cp粉”进而转化为男女主角、或者男男主角的“纯粉”,让娱乐资本造星成功,从此心甘情愿当明星的“提款机”,被各路资本乖乖割韭菜就好。

所以呢,娱乐资本频繁造星,片酬越给越高,拍出来的电视剧,却只为讨好粉丝、精准投放,离真正的普通大众,越来越远!

像《你是我的荣耀》,这样一部男女主角都是颜值靓眼的“顶流明星”的电视剧,平心而论,作为甜宠偶像剧,质量其实也还不错,但就是除了粉丝和"磕CP糖星人"很喜欢,大众层面基本无人在意,虽然播出期间做了无数营销。

于是到了【超前点播】大结局,播出平台一狠心,弄了个「由于观众观看热情高涨,平台服务器崩溃」的热搜,眼看要冲到热搜榜首,

谁想到刚巧就在这时,【劣迹艺人吴某凡被正式批捕】的消息一出,瞬间引爆全网各平台,直接“截爆”了。哪个“真爆”,哪个“假爆”,一目了然,这等尴尬……


user avatar   kai-cha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一个人吧,黄建新,学过中国电影史的老哥应该知道这位导演。86年拍《黑炮事件》,94年拍《背靠背,脸对脸》,这些电影资源,现在应该也不难找到,可以去看一下。

如果是单从“接地气”这个角度看,这两部电影无疑是非常非常接地气,并且是接地气作品里的精品了。

《黑炮事件》描述了一种本土和时代特有的荒诞,展开说恐怕略有不便。《背靠背,脸对脸》呢,讲的是体制内生活,属于讽喻里有刺,火候掌握的很好。都是挺好的作品。

看完后各位还可以再去看看黄建新现在的作品,做个对比,也许会有关于“为什么不接地气”的一部分启示。

再说一位导演,张艺谋。

关于他现在还有个称呼,叫国师。可能有人觉得这称呼挺好,近乎褒义,我是不太喜欢,多少有点叔孙通作礼乐、变卖家伙什的意思。

张艺谋早前的作品非常好,应该说是第五代里最有才华的之一了,比如说《红高粱》,趁着寻根文学的劲儿,在宣传话语外从新梳理民族文化,反思那些沉默的、民间的东西,光影声效,精气神儿,都很对,甚至今天再去看也都非常棒。

另外包括他摄影的《黄土地》,也很值得一看,我以为这部电影在观众这里其实是被远远低估了。

然后就是张艺谋拍《英雄》,算是一个比较公认的大片时代到来的影史节点。

这些原先试图攀登艺术殿堂地位的人,塑造主流话语的人,一转身从庙堂之高来到江湖之远。

但不是说拥抱观众,而是拥抱资本和票房。

观众和票房是不是一回事?我以为不尽然。看好莱坞的大片就明白了。这些大片不求有多好的观众缘,质量上多过硬,而是能够取中间值,不冒犯任何族群,品控过关,保证大投资不至于玩儿砸,那么创作者肯定就不会行险,肯定就各种折衷,包括宣发的投入也会更大,做出来的东西,也就容易空,容易爆米花化。

《英雄》也这么回事。

虽然现在世风迁移,有人开始洗。片子里某些倡导,确实刚好切中当下的一些话语,但是仍然无法回避内容本身的空。

即是说,站位的东西,兴许能讨好一部分人。服化道,也能晃一下眼,但内容的空洞却是填补不了的。

大片时代开始后,电影产业开始高速发展,票房觉醒了,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个负面影响,影视作品,越来越像理财产品。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些炮制出来的小鲜肉、流量明星,以及以这部分人为力捧对象的作品。

《老炮儿》上映的时候,多少人真心喜欢这个片子不好说,但多少人会为吴亦凡买单,这个事情还是比较好说的。

最终就是影视作品,搞的越来越像时装贴图、广告过场,流量明星不把演技使在作品里,全宣泄到真人秀里了。

看过安哥拉贝贝真人秀的观众,想必多少都会有些讶异:要是她能把凹人设的演技使到作品里,恐怕那句“大满贯”也就没那么突兀了吧。

这是第二个原因,说白了,就是票房,或者说资本游戏,它的优先性高于接地气。不接你的地气既然也能挣钱,还费那事干嘛?

再沿着张艺谋说另外一件事情,《黄金甲》上映的时候,贾樟柯也有一部作品上映,就是《三峡好人》。两个片子是同日上映的,科长还放出话,说他很好奇,在今天有多少人关心黄金,又有多少人关心好人?

科长拍了许多非常好的作品,我个人也很喜欢他的作品。但是与此同时需要承认一个事实,就是这些人的作品,相比他们的前辈第五代、第四代来说,已经不那么好懂,甚至于显得坚硬了。

这是因为什么?

首先是创作者受教育水平不同,特别是,受到的学院派电影教育不同。

这些人不管是阅片量上,对现实的敏锐度上,乃至于艺术品味上,应该说是远过与前面的人的。第四代导演可以给你讲一个非常完整、感人的故事,看的时候跟着情节牵动人心,看完以后久久不能忘怀。但是这在新一代导演这里是行不通的,他们熟稔世界电影艺术谱系,想的更深更远,看得更多也更破碎,当他们试图对当下有所表达,在美学上有所构建的时候,已经属于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部分,而并不那么轻易为大众所理解了。我第一次看《任逍遥》的时候,可以说是一脸懵逼,虽然科长表现的那个世界跟我成长的世界几乎没有不同,但就是懵逼。为什么?一个是觉得电影不该是这样,应该是成龙、李向阳那样的,应该是充满英雄、充满正义和邪恶交量的,而不该是昏暗、庸常、态度模糊的。再一个是,对他要表达的东西,其实也并不具备反思和理解的能力。

要过了很久后,自己学了电影史,读了很多电影艺术方面的书,了解到电影不止是讲故事后,才慢慢能欣赏,并为导演的深刻所震撼,特别是被他的情怀打动。

各位如果不理解这个处境,那不妨再想想贾樟柯监制的一部电影,叫《树先生》。这电影刚出来的时候,也反响平平,是到了最近这几年,有共鸣的人越来越多。

因为大家开始发现,开始感受到,就是那种剧变着的空气是什么样,现实是怎么荒诞地呈现在你面前,以及自己处在一个什么位置,而居然会有电影人,跟你有过共同感受,或者说也真的关心这些东西。

这是我想说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当代艺术本身的疏离性,导致它的“接地气”的表达,或者说作者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有时候反而是看起来不那么接地气的。作者跑前面去了。

树先生是现实风格吗?并不是,它其实是有点超现实的,包括《三峡好人》,里面会有不明飞行物出现。但是这种超现实,既不是噱头,也不是赘余。而恰恰是有了这种超现实,反而更能表现现实。

但是,它明显就会有了门槛。

随着从业者的影视学术修养提升,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熟悉伯格曼、塔可夫斯基、库斯图里卡、安哲罗普洛斯……你不知道某位导演的偶像是谁,惯用的致敬语汇在哪,最后导致你不能理解他,这个门槛,或者说分化,我觉得也会越来越明显。

再举一个例子,就是过去繁荣银幕的工作人员,不光是张艺谋、冯小刚、陈道明这些导演、演员,其实还有一个大众不太关注的作家群体,比如说王朔啊,刘恒啊,刘震云啊这些。比如贫嘴张大民,这个接地气吧,还有陈道明演的一地鸡毛,是不是也很接地气?这些都是作家作品改编出来的,它本身作为小说,作为一个文学作品,已经奠定了比较好的调子,已经非常好的吸纳了生活的空气,在这个基础上去改成影视作品,我以为也会比较容易接地气。

我再举个作为对比的例子,比如说《罗曼蒂克消亡史》,程耳执导的。

这是一部非常有风格的电影,故事也是导演自己创作的,但是,有风格归有风格,是不是接地气呢?我觉得这就两说了,它很酷,镜头语言也很好,包括那种城市感的捕捉也都比较对,但是作为一种对生活的关注,或者说“接地气”,我觉得是没有这方面的优势的。看这个电影你可以知道作者词汇量大,比较有品味,有调调,但是他要表达的其实跟“生活”没太大关心。就像没有影迷会从吴宇森的电影里找生活一样。

这是第四个原因,就是过去有很多作家支持,也对这个“地气”的东西有很大贡献。如果作家失去了对生活的嗅觉,我感觉对电影兴许也会成为一种损失。

顺便,其实这些年有没有接地气的好作品?有。比如《无名之辈》,比如《我不是药神》,比如《钢的琴》,可能它也有这这那那的不足,但确实是比较接地气的。

最近我在看《平原上的摩西》,这就是一个比较有味道的文学作品,倘若能够改编成影视作品,应该会很不错——保守点说,可能会比《无证之罪》这种更好。


user avatar   da-jiang-22-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





  

相关话题

  有哪些可爱又迷人的反派角色? 
  《杀人回忆》最后结尾时主角幡然醒悟,好像知道了杀手是谁,那杀手到底是谁呢? 
  中国的明星有钱到什么程度? 
  《倚天屠龙记》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虎扑这家网站现如今是不是已经臭了? 
  如何看待《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被改编成电影? 
  如何看待毛不易在综艺中说“为了事业失去更重要的东西未必值得”? 
  作为今年上影节开幕影片,《1921》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 
  如何评价海洋纪录片《追踪海洋巨兽》?有哪些看点? 
  有什么东西越短越觉得有趣? 

前一个讨论
关系很好的闺蜜,上了高中以后很久没有见了关系会变得不好吗?
下一个讨论
父母反对的爱情该不该继续?





© 2024-05-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