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杨振宁迎来百岁生日,他的科学贡献有多大?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第1页

     

user avatar   zhi-shi-fen-zi-6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施一公:杨先生于我亦师亦友亦同道丨百年风华杨振宁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清华 ,作者施一公

撰文|施一公


一直以来,杨振宁先生在我的心目中都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科学泰斗,可望而不可及。1957年,他和李政道先生因为发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诺奖,让全世界的华人都振奋不已。他们的学术成就,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崇尚科学、发愤图强,从中产生了一大批在基础研究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我也算是其中一分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早已是杨先生的敬慕者和追随者。 1997年,我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工作,即将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独立科研生涯。2004年,从新闻中得知杨先生回到了我的母校清华大学,并且为本科生开设了物理学的大课,我兴奋不已。一方面羡慕清华的学弟学妹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杨先生,有幸听他亲自授课,另一方面也憧憬着今后自己能在清华园与杨先生邂逅。 2007年,我从美国回到清华大学,梦想中的机缘便很快来临。夏日的一天,我收到一封来自cnyang的电子邮件,打开一看,分外惊喜,居然是来自杨先生的!自此,我与杨先生的交往逐渐密切起来。因为他不用手机,所以我们一直通过电子邮件保持联系。


日前,我整理电子邮箱,发现和杨先生的邮件往来已经有两百余封,其中不乏对科学敏感话题的探讨。过去14年,从求是基金会顾问委员会共事到日常聚会和讨论,我有幸多次领略杨先生睿智的洞见和率真的品格。于我而言,杨先生亦师亦友亦同道!

杨先生于我亦师亦友亦同道 https://www.zhihu.com/video/1424779418363944960


01 老师杨振宁
2008年,国内的科学研究已经开始长足进步,但学术氛围仍有很大改善空间,尚缺乏一种有浓厚底蕴的科学文化氛围。杨先生对此应该是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因此他提议由他本人代表清华、饶毅代表北大,组织一个小范围的科学艺术论坛。


2009年9月12日的第一讲,他做了题为“物理学之美”的精彩讲座,大约一小时。杨先生做了认真准备,幻灯片上一张张老照片、一句句经典评论……他以著名物理学家为线索,如数家珍地勾画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这一物理学大发展黄金年代的一个个重大历史性突破。


爱因斯坦、普朗克、狄拉克、玻尔、海森堡、费曼、薛定谔……杨先生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每个人的独特个性和治学风格,一个个鲜活的学者形象跃然言语之间。他非常敬佩爱因斯坦,以一种近乎崇拜的语气介绍了爱因斯坦卓越的贡献,也讲到了他与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短暂而难忘的交集。结尾之时,杨先生感叹到:物理学,真是世界上一门万分精妙美丽的科学。


毫无疑问,杨先生这次集科学、历史、艺术、感想于短短60分钟的讲座,“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是我三十多年科学生涯里最受震撼、最为享受的一次心灵和思维之旅!他就像一座博物馆,通过娓娓道来的演绎跨越时空,把每一位物理学大师的贡献和对整个物理学史的深刻洞察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是我唯一一次聆听杨先生系统介绍近代物理学历史,也是我听过杨先生时间最长的一次讲座。此后,我又多次在不同场合聆听杨先生的演讲和分享,参加很多与他相关的重要活动。我特别喜欢听杨先生讲述历史和人物,他思路清晰,反应敏捷,记忆力尤其惊人,哪怕是几十年前的事情,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丝毫不逊色于年轻人。


自2012年我受邀担任求是科技基金会顾问以来,每年的顾问委员会会议和年会颁奖典礼都会与他一起讨论问题,令我欣喜和兴奋的是,我与杨先生的很多观点经常不谋而合。他每次的发言平实、深刻又充满洞见,实事求是、当仁不让是他的一贯风范,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2015年,为了庆祝屠呦呦先生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求是基金会在中国科协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求是之家研讨会,邀请了往届求是青年学者和求是大奖获得者参加。


杨先生以“救亡”为主题作了发言,阐述了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忧虑和建议,大意是改革开放37年来,中国科技已经取得巨大进步,但其现状不足以支撑一个泱泱大国的科技安全,希望科学工作者们以“救亡”的态度时不我待、全力进取,帮助中国尽快取得全方位的科技自强自立。当时杨先生的发言极其震撼、励志!而现在回味一下,想想2018年以来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科技对立,不得不叹服杨先生的先见之明!


第二个例子,2012年以来,关于是否应该建造超大型对撞机,引发了国内学术界争论。杨先生对于这一计划直抒己见,从美国以往的经验教训、资金的投入与回报、高能物理学的发展历史和前景、大型对撞机的可能成果等各个方面陈述了不赞成的理由。杨先生知道这样做容易引来诸多争议,但他还是选择坚持自己基于史实和逻辑的判断,秉持公心、直言不讳。


在历次公开和私下的讲话中,杨先生的视野常常不局限于物理学界,而是着眼整个科技界,及至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应该说,他一直在理性务实地为国家建言献策。这种至真至纯的品格、无私无畏的情怀,令人感佩。 杨先生也十分关心我个人的学术进展。日常交谈中,他多次问我对结构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的看法,并分享自己的见解。2015年8月,我带领团队首次捕获剪接体高分辨率结构,他9月初发来邮件,邀请我到清华高研院作专题分享,由他亲自主持。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分享之后,杨先生也认真地问了不少问题。我时常感慨,自己何其幸运,能得到这样一位大师级科学家的关爱和帮助;也许,他对我如此用心的支持,不仅仅是在提携一位自己寄予厚望的后辈,更体现着一种对科学家精神传承的期冀。 杨先生对青年人格外关心。2012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第一届学堂班毕业生学术年会,学生们特别希望能请到杨先生,他欣然应允,出席了整整一上午的活动,给学生们分享了他的科学品味,回答了学生们踊跃提出的问题,和大家一起合影留念,活动结束后还应学生之邀留言“今天是一个大时代,年青人应抓住机会。”


还有一次,2017年,杨先生出席了由我主持的面向清华师生的一次巅峰论坛。主讲人是DNA双螺旋的发现者之一沃森(James Watson),我专门邀请杨先生作为嘉宾和沃森对话;可以说,这是近代科学史上,生物学和物理学两大巨擘之间的一次巅峰对话。已是95岁高龄的杨先生提出的问题犀利而深刻,89岁的沃森回答起来也直截了当,精彩纷呈的对话令清华师生回味无穷。


02 朋友杨振宁


在日常交往中,杨先生也对我颇为关照,让我受益匪浅。


2012年6月底,清华大学为杨振宁先生举办九十寿宴,杨先生携夫人翁帆出席,前来参加寿宴的有陈吉宁校长、胡和平书记,清华的一些老领导,邓稼先遗孀许鹿希女士,还有杨先生的亲属、挚友和学生。让我感到意外又骄傲的是,我被安排在了亲友桌,与翁帆的父母、杨先生的表弟、亲属和多年的至交坐在一起。


寿宴上,播放了杨先生的弟子张首晟组织拍摄的纪录片,以杨先生1971年首次归国之旅为起点,内容包括受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的一些珍贵历史影像资料,真实地记录了杨先生多年来为祖国奔走献策、默默奉献的人生历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期间,邓稼先夫人许鹿希还讲述了杨、邓两人的手足之情。在首次归国之旅中,杨先生写了一份他想见的人名单呈递给周总理,其中排在第一位就是邓稼先先生;在周总理的斡旋下,邓稼先从西北荒漠里一个条件极为恶劣的劳动基地回到北京,得以继续为国家核武器事业做贡献。讲到动情处许鹿希几度哽咽,潸然泪下,在场众人无不为之动容。


2016年,杨先生夫妇邀请我和妻子仁滨一起参加在清华科技园全聚德餐厅举行的晚宴,欢迎西蒙斯(James Simons)夫妇。在他的引见下,我结识了著名数学家、对冲基金传奇人物西蒙斯。他与陈省身先生共同提出了陈-西蒙斯规范理论,在美国科教界、金融界都赫赫有名,被称为“华尔街最伟大的投资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杨先生知道创办西湖大学需要募集社会捐赠,特意告诉我西蒙斯热心公益捐赠,因此我也在晚餐中向他重点介绍了西湖大学的创办理念。 杨先生是个十足的乐天派,他兴趣广泛,热爱艺术,喜欢美食,尤其对小笼包情有独钟,有空的时候喜欢去中关村当代商城的鼎泰丰品尝蟹粉小笼包,我和仁滨也有幸受邀一起在那里共进午餐;还有一次,学校领导在清华丙所招待杨先生夫妇和一些海归教授,餐叙开始不久,服务员说鼎泰丰的小笼包到了……大家不约而同地开怀大笑。


03 同道杨振宁


自2015年起,我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立足杭州创办西湖大学。在此前很早的一次拜访中,我就向杨振宁先生汇报了我们的办学目标和理念。他表示支持,建议我们把困难预估充分,鼓励我们团结一致向着目标前进。


到了2018年初大学正式成立前夕,钱颖一和我专程到杨先生家里,邀请他担任学校顾问委员会委员、董事会名誉主席,他当即欣然应允,并不辞辛劳出席了当年10月20日在杭州举行的西湖大学成立大会,为新生的西湖大学揭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杨先生非常认真地在我们准备的60个首日封上一一亲笔签名,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纪念。


我清楚地记得成立大会那一天,96岁的杨先生早早就来到会场,他身着深蓝色条纹西装,里面穿着浅蓝色衬衫搭配一条红色领带,整个人神采奕奕。仪式上,我与杨先生、韩启德老师、当时的袁家军省长和代表教育部出席大会的杜玉波副部长一起揭牌。


但万万没有想到,就在揭牌后,杨先生不小心被脚下的红绸布一下绊倒在了主席台上!当时惊出我一身冷汗,赶忙上前把他扶起,慢慢步行到座位上,他执意坚持到仪式结束才回房间休息。下午,翁帆告诉我杨先生无大碍,休养恢复即可。我惴惴不安一整晚,没想到,第二天的顾问委员会会议,他照常全程出席,跟大家一起讨论问题,并对学校学术评价标准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让我非常感动。


于我而言,杨振宁先生亦师、亦友、亦同道。作为老师,他过去十几年一直对我悉心帮助,他的学术成就、家国情怀、科研品味,特别是对科学极致之美的追求,无一不是我仰望的榜样;作为朋友,他对我许以信任和友谊,对我直抒己见,这份信任和友谊是永存我心底的一股暖流;作为同道,他对西湖大学特别地关心、关注和支持,为学校建言献策,凝聚各方力量。


他曾经告诉我:“如果年轻三十岁,我也会加入西湖大学的!”这真是对我们最好的鼓励!我期待着2028年,与杨先生共同回顾西湖大学正式成立的十年历程,希望届时他会感到由衷的欣慰和骄傲。 值杨先生百年寿辰之际,回顾与先生交往点滴,谨以此文表达敬仰之忱,祝愿先生幸福安康、松柏常青!

施一公2021年8月31日于西湖大学云栖校区


潘建伟:我与杨振宁先生交往的若干往事| 百年风华杨振宁

导读

2021年10月1日,杨振宁先生将迎来农历100周岁生日,学术界纷纷推出活动或文集祝贺杨先生百岁诞辰(杨振宁先生护照上的生日为9月22日,但据李炳安、邓越凡两位教授考证,杨振宁先生生日为10月1日。[1]恰巧与国庆、杨振宁发表获诺贝尔奖之论文的日子相同。今日《知识分子》和《赛先生》文章各取一说)。

《赛先生》自8月起陆续刊发系列重温杨振宁先生重要贡献的经典文章。即日起将与《知识分子》联合推出 “百年风华杨振宁” 系列文章。邀请朱邦芬、潘建伟、施一公、饶毅等科学家及杨先生学生为杨先生百岁诞辰送上祝福。

本期推送为《赛先生》总编辑、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教授应邀为杨振宁先生百岁诞辰撰写的贺寿文章及拍摄制作的生日祝福短视频。

绘图:王若男

撰文 | 潘建伟


杨振宁先生对中国科学的影响,不仅在于他自身取得的卓越成就,更在于一种莫大的精神鼓舞。杨振宁先生、李政道先生是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同样能够做出顶尖的科学发现,激励着众多年轻学者投身于科学探索之中。一路走来,我自己从事的研究工作也一直得到杨先生的有益指引。

潘建伟:三十年前初见杨先生 https://www.zhihu.com/video/1424149547799334912


我第一次见到杨先生,是在1992年6月。当时,中国科大为了庆祝杨先生70岁生日,举办了非线性科学与理论物理学术报告会。我当时刚刚本科毕业,兴冲冲地一早就来到了会场,非常巧地正好坐在杨先生的身后。

那时候还没有PPT,参会的谢希德、葛庭燧等老先生都是手拿胶片在幻灯机上边写边讲,将熟记于胸的复杂原理娓娓道来,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的学生,确实是感受到大师精于治学的风范,当然也听不太懂。我还清晰地记得杨先生当时讲过的一段话:对于你们年轻人来说,听这样的报告不一定马上就能有所收获,但也许在将来某个时刻,你会发现你以前所听到的会影响你的一生。

实事求是地讲,当年的那场学术报告对于当时的我而言过于深奥,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却是杨先生的这句话;而没过几年,这句话就得到了应验。1995年,我参加了葛墨林先生在南开大学举办的理论物理前沿研讨会。当时我在科大读研,学习的是量子物理基础理论。我趁着理论物理研讨的机会,希望可以与前辈们交流一下我硕士论文的内容,做了关于量子芝诺效应的报告。

在会议上,我了解到杨先生认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果然,后来激光冷却原子获得了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BEC的发现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当年Eric Cornell、Wolfgang Ketterle、Carl Wieman刚刚实验实现BEC,杨先生就已经敏锐地洞察到了它的重要性,这也是我第一次了解到BEC这一概念。南开大学的这次会议,对我后来科研道路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1996年我到奥地利留学,从此进入了量子信息这一新兴领域。最初我们开展的是量子光学实验,但随着理论和实验技术的发展,由BEC而兴起的超冷原子量子调控对于实现可扩展的量子模拟和计算的重要价值愈发显现。因此,我在从事光量子信息研究的初期,就拟定了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和量子计算这一长远目标。时至今日,这个方向一直是我们实验室工作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2001年,我开始在中国科大组建实验室,在国内开展光量子信息研究工作。正是为了超冷原子量子调控的梦想,在国内发展光量子信息技术的同时,2003年起,我又在德国洪堡基金会索菲亚奖(Sofja Kovalevskaja Prize)、欧盟玛丽·居里杰出研究奖(Marie Curie Excellence Award)以及德国研究协会(DFG)Emmy Noether基金的支持下,在德国开展合作研究,积累相关的技术。

到了2004年,我们在国内的团队取得了比较好的进展,当年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五光子纠缠,我国的量子信息实验研究终于走在了国际前列。2005年3月,朱邦芬老师告诉我,杨先生对五光子纠缠的工作很感兴趣,问我能否向杨先生介绍一下量子信息技术。

潘建伟与杨振宁的电梯趣事 https://www.zhihu.com/video/1424149768989368320


那是我第一次和杨先生面对面地交流。我们在杨先生的办公室交谈了整整一个上午,杨先生对我们的工作非常感兴趣,末了还意犹未尽地邀请我到家里吃饭。通过与杨先生的交谈,我感受到他虽然已是高龄,但思路却非常的清晰,对于新鲜事物,比如我所从事的量子信息研究,更是如同孩童般充满好奇,这也许就是杨先生之所以成为物理学大师的根源。

杨先生对我们在光量子信息方面的工作非常认可,并且意味深长地讲道“激光有无限的future”。在杨先生家里,我看到客厅的名字就叫“归根居”,非常感动。临行前,杨先生赠送给我一本《杨振宁文集》,并且鼓励我尽早全时回国工作。

2008年,我在国外的技术积累已经比较充分的时候,全时回到中国科大工作。回国所开展的工作,除了在光量子信息处理方面继续发展外,我一直铭记着当年杨先生对超冷原子的判断。同时也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超冷原子的量子计算与模拟已然成为国际上最前沿的领域之一。

很多科学家回国是受杨先生感召 https://www.zhihu.com/video/1424149873197756416


2009年,杨先生在接受《知识通讯评论》的采访时讲道:“这新领域叫做‘冷原子’研究,现在是一个最红的领域……这个领域还要高速发展,在50年代可以说是理论走在前面,现在则是实验带着理论走……”尽管当时国内在超冷原子量子调控方面几乎还是一片空白,但杨先生的话无疑极大地鼓舞了我们深入这一领域的决心。

2010年开始,我们着手搭建超冷原子实验平台。经过数年的学习和积累,到了2016年终于有了比较好的进展,我们在国际上首次利用中性原子实现了二维自旋轨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此后又不断地实现新的进展,到目前,我们已经成为超冷原子量子模拟与量子计算方面走在国际前列的研究团队之一。因此,尽管我与杨先生并未从事同一方向的研究,但杨先生对物理学前沿的敏锐判断以及对年轻人的鼓励,一直是我们前进的指引。

杨先生对我的帮助,不仅仅局限于学术方面。自我回国开展光量子信息实验研究时,其实就已经与我在奥地利留学时的老师Anton Zeilinger教授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竞争,后来甚至和他之间产生了一些误会,对我们的国际合作带来了一些困扰。

潘建伟:杨先生曾帮忙斡旋家事 https://www.zhihu.com/video/1424149991057633280


杨先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地帮我协调,专门邀请Zeilinger教授到清华来访问,借此机会和我还有Zeilinger教授一起进行了沟通,促使我们团队后来和奥地利科学院基于“墨子号”卫星成功开展洲际量子通信的合作研究。直到现在我们和Zeilinger教授团队还时常有合作。因此,在大多数人看来,杨先生是受众人崇敬的科学大师,但对我而言则更像是一位充满智慧且关爱学生的师长。

与杨先生的交往中,还不时出现一些趣事。我还记得在2005年第一次与杨先生交谈时,他告诉我获得了当年的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后来我到新疆去参加颁奖典礼,正好在电梯里遇见了杨先生。我很激动地向他问好,杨先生却问:“你是哪个单位的?”我回答是中国科大的。杨先生说科大有一个叫潘建伟的工作不错,这回获奖了。我只得直言我就是潘建伟,杨先生听后哈哈一笑,说:“抱歉,我记不清你长什么样子了。”

后来又与杨先生见过几回面,他仍然没有记住,直到见面的次数多了,才终于记得我的样子。其实这并不是由于杨先生年纪大了,我们团队的很多年轻教授包括我自己在内,对一个人的工作记得很清楚,却往往记不清他的长相,这应该是我们都专注于学问本身使然。

还有一次偶然的事件让我印象深刻。2016年杨先生在北大出席求是颁奖典礼时不慎跌倒。杨先生当时已是九旬高龄,在场的所有人都很揪心,杨先生却像一个孩子似的笑着对我说,潘建伟啊,我刚才摔了一跤!无论是“脸盲”还是“老顽童”,其实都是体现了一个学者醉心于学术的纯净的灵魂;而这种纯净的灵魂,正是产生大师的心灵土壤。

杨先生曾经深有感触地告诉过我一些他过去的经历,例如,1945年他出国留学的时候,在去往美国的船上第一次吃到了冰激凌,感叹道世上竟然有如此美味的食物。杨先生甚至还说,直到到了美国之后才知道什么叫吃饱了。从这些略带辛酸的往事,可以感受到杨先生他们那一辈科学家,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求学的不易,而这份对科学真理的向往和执着,最终带来了中国今天的科技繁荣。

2019年,随着“墨子号”量子卫星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我们荣幸地将“墨子号”载荷样机捐赠给了国家博物馆,杨先生出席了捐赠仪式。在捐赠仪式上,杨先生感慨道:“我们这一辈人过去总是盼望着中国‘天亮’,如今我们终于可以看到中国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

是的,杨先生所经历的这100年,恰是中国的科学研究从拓荒到腾飞的100年。杨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执着求真、关怀后进的精神,将一直激励我辈勇担科技创新的时代重任,这也是我们能献给杨先生百年华诞最好的贺礼!


[1]纽约大学石溪分校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杨振宁先生主页上,刊载了由肯塔基大学荣休教授李炳安(曾在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工作)、美国纽约州立石溪大学教授邓越凡在1992年为杨振宁先生撰写的小传,小传一开头即明确写道,杨先生的生日应为1922年10月1日,但在他1945年所用护照之上出生日期被错误地记录为1922年9月22日,因此杨先生之后所有的正式文档中均使用9月22日作为其生日。(insti.physics.sunysb.edu


另据2021年2月出版的由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杨建邺所著的《杨振宁传》中,杨振宁先生的生日明确为1922年10月1日。


user avatar   verita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希望他能第二次拿诺奖!


user avatar   wang-ping-25-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祝杨老身体健康。

他的科学贡献,不可估量,为世界物理史留下了浓墨


user avatar   zheng-han-95-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这里先不谈CN Yang对科学的贡献,这些懂得都懂。上教科书的成果不必多言。

只论杨老对中国的贡献。CN Yang作为高能物理的元老之一,回国后强力反对建设CEPC,为国家省下了200亿美元的科研经费。这点微不足道的贡献,就足以百年之后盖国旗了。

一个九十岁的老人,本来可以颐养天年,完全不用卷入国内科研圈的纷争,得罪相关领域的大佬。但是杨老依然选择力排众议,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科研方向。

中国科研经费虽然很多,但是CEPC这种更像是砸的国家不愿意砸的钱,换一个渺茫的中国高能物理未来。用这些钱多建设几个微电子重点实验室、量子物理科研平台。也不至于几十年后还天天宣传芯片和高精尖技术被国外卡脖子。

而且杨老作为最富盛名的理论家之一,全职回国工作。这也为广大海外华人科研工作者树立了一个标杆,打消了一些人心中的顾虑。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用服务器跑了一下,结果如下。(个人最喜欢第9个)


庆杨振宁院士百岁生日 十五首

【悟道作诗】

(其一)

十八奖章荣已遍,一声祝语去匆匆。尚携桂酒酬宾客,更向芝兰祝寿松。三万里程鹏翼展,数千年辈鹤龄同。凌霄自有云梯上,笑领春风入玉钟。

(其二)

建业长年客,清华第一人。累勋名赫奕,寿考协千春。水涨蕃钟老,山幽瑞玉辰。再逢迎盛典,杯酒溢芳津。

(其三)

赫赫天骄降世间,玄勋章耀紫霞鲜。龙髯感知乾坤力,凤嗓吟成宇宙篇。贺寿杯倾三晋酒,欢声雷动九霄烟。老夫笑指前程路,奋起直追永奠先。

(其四)

应是伟人诞,荣光满斗辰。双星凌紫阁,五福诏金门。柏酒调元亮,琼筵设绛唇。祝公一寿长,合与百年春。

(其五)

盛会青云起,周天星斗稀。羽仪开寿宴,丹桂著芳枝。瑞霭凝玄圃,祥烟溃紫芝。欢荣同此日,宇宙际涯时。

(其六)

云雾横空界,贤才捧寿觞。群英倾一瞬,万物尽欢昌。引力坍伸臂,康庄展画梁。丹青难具状,且祝寿无疆。

(其七)

京师冠盖满清华,寿算无疆此一曹。学力精深天与就,勋名显赫海同高。早标岐路开新境,重入云霄驭远涛。百岁寒窗犹未已,欣逢盛世壮华袍。

(其八)

元理昭融无际长,近天如水抱元阳。玄冥浩荡开图景,玉润辉煌照紫房。马骨崛奇龙裔盛,驼峰遥耸鹤书忙。老天同庆三千里,寿域荣光遍九苍。

(其九)

星河耿耿落辉英,无限苍穹任去行。宇宙旋还成壮史,三光断续又分明。青榆绿水芝兰秀,邓老仙山桂蕊轻。闪闪寰球同寿者,几人夔魅合清声。

(其十)

百载风尘跻泰阶,一朝星斗耀天庭。云图琪构开新宇,伟绩鸿题勒旧铭。世界微茫灯照远,坤维砥柱石支撑。我今捧寿言何限,丹桂笙歌喜欲惊。

(其十一)

宇昂邕宇内,称贺迹犹存。不朽期颐寿,守常万里春。恒河沙数尺,定海一樽珍。律动乾坤力,光辉照紫宸。

(其十二)

清波下得寿星来,华诞风光四海传。物随政雄开泰运,理情一道跨天关。瓦官寺里瞻云处,京兆堂前祝寿筵。喜见英才频献赋,三千桃李竞芳鲜。

(其十三)

稼圃松筠老,先齐寿考人。健虹仍亮彩,雄凤半分神。政善多嘉礼,道隆有事晨。近传荣启后,五福自临辰。

(其十四)

杨李初心契,米坛继往初。尔材腾茂实,斯道展宏图。理重星辰灿,论深造化殊。海城飞凤藻,平步蹑鸿儒。

(其十五)

清华耄耋庆,华表继千龄。高论惊天地,等身岂易赢。研精唯物理,究尽致宽宏。院誉联珠树,长留宇宙英。


user avatar   lei-ting-zi-c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我很小的时候,翁帆女士和杨振宁先生的婚姻就为世人所诟病。

一开始他们说翁帆女士图名图财不知廉耻。

过了十年,他们开始嘲笑翁帆女士“抄底抄在了半山腰上”。

如今杨振宁先生在这个世界已经度过了漫长的一个世纪,翁帆女士也陪她的爱人相濡以沫17年,迈入了人生的后半程。

这段爱情终于再也没有人说闲话了,也没有人有资格说闲话了。

时间洗去了毫无意义的流言蜚语,留下了恒久的爱情,铭刻在每个见证者的心里。


我对杨老和翁帆女士,只有饱含敬意的祝福。他们的爱情对我的教育意义,的确是比杨老的科学贡献对我的教育意义大。


user avatar   zhan-yun-20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亚里士多德:我等怀疑有个世界存在,并为我们服务的。

哥白尼:虽然我不能确定那个世界是否真的存在,但我知道它不是为我们服务的。

伽利略:我等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观察到了它的一些规律,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儿。

  • 开普勒:我和我老师第谷不配拥有姓名?
  • 伽利略:没办法我会磨望远镜,看得更远,你不会。

牛顿:我打开了这个世界的大门,并描述了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律。

  • 牛顿:不好意思,我不仅会磨望远镜,还会打造望远镜,并还有非凡的洞察力和计算力。
  • 格雷戈里:我真是谢谢您。
  • 胡克:牛顿!又是你????(胡克在1674年造出格雷戈里望远镜,牛顿在1668年造出世界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

欧拉:我等构建了数学体系,才让那群物理学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 伯努利:我只是业余随便搞搞数学的。
  • 富兰克林:我是兼职搞物理的,不小心起草了一个《独立宣言》。
  • 拉格朗日:那我就兼职物理学家,搭个桥吧。

麦克斯韦:俺把物理学和数学之间的桥变成了一条大道,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且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

  • 赫兹:我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不小心把名字变成了频率的单位,并和焦耳他们整出了热力学第一定律。
  • 法拉第:好巧,我也是。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然后名字成了单位。
  • 欧姆:我也复议。
  • 库伦、瓦特、瓦特、安培、焦耳……:还有我们
  • 卡文迪许:为什么我没有留下姓名?算球了,我给地球称个重吧。

克劳修斯:我引入熵,和开尔文一起建立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他好像和上面那群人一样也是单位怪。

  • 阿伏伽德罗:我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 道尔顿:我建立了原子理论。
  • 玻尔兹曼:我提出了玻尔兹曼熵公式,从统计学的角度阐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开尔文:我等几乎发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这个世界几乎完美了。最多只需要再修修补补,例如咋们头顶上的两个破洞。

1900年4月27日,开尔文发表了题为“在热和光动力理论上空的十九世纪的乌云”的演讲。他说,物理大厦已经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饰工作……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了。

爱因斯坦:我预言了乌云后的东西,并踩着洛伦兹搭的桥,扒开了一朵乌云,发现里面竟然真的藏着这个世界宏观的秘密,并解释了它,甩出了引力场方程。虽然我也把另外一朵乌云扒拉了一半,发现它可能是微观世界的秘密,但由于和宏观相悖,所以我并不想承认他。

波尔:你不承认也得承认,就让我们哥本哈根学派解释另外一朵乌云背后的秘密吧。

  • 波尔:我发现,个实验可以展示出物质的粒子行为或波动行为,但不能同时展示出两种行为。
  • 海森堡:我来总结一下,这就是不确定性原理:你不可能同时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
  • 薛定谔:这个很简单,我用我的波函数就能表达!(甩出薛定谔方程式)
  • 波尔、海森堡:但你依然无法解释测量动作带来的粒子变化,我们坚定地认为,测量的动作造成了波函数坍缩,原本的量子态概率地坍缩成一个测量所允许的量子态。(哥本哈根诠释)

薛定谔:我完美的薛定谔方程式怎么可能坍塌!绝对不可能!不对!你们肯定是不对的!(物质不可能同时处在是和非的两种状态,然后再经过观察坍缩成一种状态。)

爱因斯坦:是的,上帝不会掷骰子!(怎么可能出现坍塌,一定有一个未发现的连续过程)

薛定谔:我支持老爱,我用薛定谔的猫来反驳你们。

密闭的铁匣子里放着一个盖革计数器和少量的铀,因为量非常少,所以很可能一个小时内有一个原子衰变的概率和没有衰变的概率一样。当第一次衰变发生时,通过继电器,装置会释放锤子砸碎一瓶氢氰酸。另外残忍的是,还有一只猫设被关在这个铁匣子里 。
  • 泡利:真太妙了薛定谔,你的猫就是处在即是生又是死的叠加状态。
  • 狄拉克:你的猫正好拿来让我们宣传量子力学了,这不,效果相当的惊人。
  • 薛定谔:???

诺特:在一群物理学家争论不休时,我发现了一个秘密。爱因斯坦形容我是现代数学之母,其实我只是发明了诺特定理:连续对称性和守恒定律的一一对应。

简而言之,我们的世界是宇称守恒的,时间上的连续对称变化(时间平移对称性),导致能量守恒定律。空间旋转对称性(空间各向同性)导致角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来说,一个粒子的镜像与其本身性质完全相同。

一众物理学家们(纷纷点赞):赞同,迄今发现的所有物理定律,没有不宇称守恒的。

费米:我用费米理论初步解释了弱相互作用,并顺手指导了原子弹的建造。

杨振宁:老师的理论已经很好了,但宇宙可能并不守恒。θ介子和和τ介子是两种质量、寿命、电荷都相同的粒子,但θ介子却衰变生成两个π介子,τ介子却衰变生成三个π介子。θ和τ会不会是同一种粒子,只不过宇称不守恒?

李政道:我们进一步计算发现β衰变也并不符合宇称守恒,我们想要找人帮忙做个实验来证明它。

费曼:我已经完善了量子电动力学,四大相互作用力解释着宇宙现象,看这物理学的世界已经多么的完美,我不相信宇称不守恒。

  • 拉姆齐:老师,我也认为宇称不守恒,我想用实验证明。
  • 费曼:那是一个疯狂的实验,不要在上面浪费时间。

杨振宁、李政道:实验已经设计好了,谁来做实验?

吴健雄:我来吧。

泡利:我愿意用任何东西赌,宇称一定是守恒的。

  • 朗道:宇称不可能不守恒。
  • 沙皮罗:老师,我也觉得θ-τ介子衰变宇称不守恒,这是我的论文。
  • 朗道:一边去!

吴健雄:试验成功了。

费曼、泡利、朗道:?????

  • 拉姆齐、沙皮罗:……

众多物理学家:物理学的整个大厦都倾斜了。

杨振宁:没事儿,我把这个大厦扶住了!

  • 爱因斯坦完成广义相对论后,曾试图统一电磁力和引力,但并没有成功。

杨振宁:我和米尔斯提出了杨-米尔斯理论,为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数学模型。后来我顺手提出的杨-巴克斯特方程,也成为了数学物理的重要方程之一。

韦尔切克等众人:在杨-米尔斯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引入对称性自发破缺与渐进自由的概念,于是描述强、弱、电磁三力的标准模型诞生了。

  • 至此,只有引力尚未被统一。

霍金:我认为大统一理论迟早会被发现,我提出了霍金辐射,并写了几本书。

其它众人:我们提出了弦理论等等,试图建立大统一理论,但这些理论本质还是规范场论。

丘成桐:我的卡拉比-丘流形是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

  • 注:上面的主要内容来源于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以及说过的话,少部分合理编撰。


自1954年杨振宁提出杨-米尔斯理论以来,就已经奠定了他在未来几十年不可动摇的地位。

甚至有可能在未来数百年,杨振宁都可能是后人教科书上最后的一位物理学泰斗。

唯有最后建立真正大统一理论的人,其理论框架超越标准模型之外,才有可能超越杨振宁的地位。

杨振宁也是最长寿的物理学家,几乎没有之一。

他的长寿,或许也是近现代物理学的美好注脚。


user avatar   deng-bo-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祝愿杨老活到理论物理的下一个重大发现。

人类文明诞生以来,能源需求都是指数增长。而每一次生产力的爆炸,最根本的是能源利用形式的变化。

三次工业革命本质上是能源革命。每一次能源革命背后,生产力的涌现,劳动对象的扩大化,只不过是后续的结果。

在技术停滞的条件下,我们只能通生产关系的微调和优化信息流动提升生产力,这是大框架下的局部优化,上限不高。

不能取得新的能源利用形式,不能扩展人类劳动所能改造的对象范围,也就是说你不能扩大和开拓新的产业 ,那么你就必然内卷。

然而即便内卷,最多也就是确保文明和生活水准不退化。在一些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国家,我们观测到居民生活水准的下降。与此同时,这些国家也越发难以支撑科技创新。这种现象今后将扩散到全球。

杨老百岁高寿,上帝留给他的时日已经不多了。人类文明迫切的需要新的物理学理论突破解决能源问题,人类文明创新突破的窗口期同样时日不多。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恭贺杨振宁老先生百岁寿辰。

相信至今,仍有太多的人不知道,杨振宁院士的成就地位,在人类科学史上,达到何等隆高的境地。

他不止是中国当世最伟大的科学家(没有之一!),也是全人类当世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没有之一!)

宇称不守恒定律+杨米尔斯理论+杨巴克斯特方程,这三大划时代成就,足以让杨振宁进入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列。

除却牛顿与爱因斯坦这两位全人类一致公认的科学巨人,无可超越;经典电动力学的创始人麦克斯韦,或可在其之上。

其余诸如伽利略(近代物理学与天文学的奠基人)、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奠基量子力学的狄拉克、波尔、薛定谔、海森堡……这些物理教科书与科学史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著名人物,

以杨振宁院士如今的成就,即使不能说将这些前辈全部超越了,最低评价,也是科学史地位,完全可以和他们在同一行列,而丝毫无愧。

所以,长期以来,杨振宁院士的地位与成就,反而是因为其中国科学家的身份,被很多人极大地低估了,

甚至至今还有许多人,以为杨振宁老先生,只是因为在年轻时获得了诺贝尔奖而出名,甚至以为他只是一个在国际科学界“寻常普通”的诺贝尔奖得主吧……

甚至至今还有许多人,会以为霍金之类的在欧美世界流量巨大、话题度极高的“网红”科学家,成就贡献超过、或者不亚于杨振宁……此类对人类科学史与物理学史明显一无所知的外行论调,只能令人哑然失笑。

而对杨振宁先生,另一种的很常见的贬低论调,便是用邓稼先、钱学森这样科学家中的无双国士,来批判杨振宁在新中国成立后,没有及时归国贡献。

然而,当初的杨振宁先生没回国,很大程度上确实是各种客观条件所迫,情有可原。

另外,杨振宁作为理论物理学的专业研究者,而并非如邓稼先、钱学森这样的应用物理专家,即使他早早归国,按当时国内的科技环境,其实也并不能多给新中国的高科技武器研发,做出何等贡献,这是事实。

反之,当1971年,中美关系“破冰”后,作为第一个回国交流的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为中国的科学界重新打开了一扇国际交流的大门,在那个时间点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邓稼先如果英灵有识,相信也同样不会赞同,某些后人定要用自己为标准,来严苛批判这位知交好友。——为国牺牲,无私无我的圣贤,当然值得永世景仰,是中国人真正的脊梁,但终究不能苛求,科学家人人都是圣贤,做不到就是“民族罪人”,那太过于荒谬了。

而当国内的科技环境有了显著进步,杨振宁老先生终究能落叶归根,回到祖国发挥巨大余热,不止是作为第一个返还中国国籍的国际知名大科学家,有明显的号召与标识作用:昭示了美国日薄西山,中华如日中天的事实!

而且,杨振宁院士更充分发挥他在国际科学界的隆高地位与影响力,为中国科技贡献巨大,为中国发展决策助益良多,完全值得大家的无上敬意。

如此高龄,依旧精神抖擞,思路敏捷的杨振宁院士,在百岁生日演讲中,深情地回忆起了邓稼先这位情同手足的知交好友:

1971年,他首次回国时,邓稼先在信中赠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五十年后,杨振宁院士终于可以坦然回复故友:【我觉得今天五十年以后,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再见!

至于以如今中国的综合国力之强大,科研环境之优异,中国和美国国家利益之根本对立;那些在黄金年龄,为了个人前途,为了金钱荣誉地位,去给美国这个当前国家之大敌工作,或去给美国的各类仆从国工作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杨振宁院士从来就不是他们的图腾,反而更因为不惧人言、落叶归根的抉择,令他们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因此同样成为很多“精致利己主义者”“犬儒主义者”,对这位老人进行疯狂贬损的动机。

杨振宁院士是真正的国之瑰宝,是全人类科学界的瑰宝,近些年来,有许多华人科学家在他的影响下,毅然回国,或就此扎根国内,推动科技进步, 培育后辈英华;或频繁往来,积极促进国际交流。让这位老人能继续心情舒畅、健康长寿,本身就是对中国科学界乃至于世界科学界的巨大贡献。

因此,他的现任夫人翁帆女士,对杨振宁院士的悉心照顾,也同样值得尊敬。那些曾因为他们的年龄差异,就做各种无聊猜测、恶意诽谤的言论,18年光阴转瞬而过,皆成笑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谨祝这位已经实现“长命百岁”的科学巨匠,福寿延绵,与国无疆!


user avatar   shi-jie-xian-bian-dong-lu-l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杨振宁是还在世的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并不过分。

但我想感慨的不是杨振宁的宏伟事迹,而是现代理论物理学的困境。

杨老放在上世纪初并不算突出,不说爱因斯坦这位巨擘,光是薛定谔,波尔,狄拉克,海森堡...这些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们,就并不逊色于杨老。

而后的郎道,费曼等人也光彩夺目。

可是现在,放眼世界,居然找不出一个和杨老贡献上能一拼的理论物理学家了。

正如杨振宁自己所说:“盛宴已过”。

孩子们,你们知道我这些年都在于什么吗?在大学里教物理,还带博士生。他遥望着外面的星河,脸上露出莫测的笑容,军官们发现,那笑容竟有些凄惨,孩子们啊,我这两个世纪前的人了,现在居然还能在大学里教物理。
——————《三体2.黑暗森林》

当然,从量子场论发现以后,物理学还是进步蛮多的,不过大多集中在凝聚态和应用方面。弦理论不是物理学。

希望杨老的有生之年,有一位或者一群可以匹敌杨老的理论物理学家诞生吧。




     

相关话题

  如何理解「数学中可行的在物理学中并不一定可行,反之亦然」? 
  如何看待万名科学家联名警告气候紧急情况,时隔十几个小时后,各网络平台均无明显反响和相应讨论? 
  人工智能最终会代替数学家或理论物理学家吗? 
  有什么关于星星的冷知识? 
  如何评价杨振宁获得感动中国2021? 
  为什么有的人说中医让人糊糊涂涂的活 西医让人明明白白的死? 
  你知道的最冷的冷知识是什么? 
  「量子」是什么? 
  伊辛模型真的有1000多种解法吗?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为什么初学者念佛会胸闷难受? 

前一个讨论
数据湖竟然能和数据仓库打通?如何评价阿里云推出的湖仓一体解决方案?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NLP领域最近比较火的prompt,能否借鉴到CV领域?





© 2024-12-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