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美剧《基地》第一季第一和第二集? 第1页

  

user avatar   pomod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基地》原著粉看完前两集是什么感受呢,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先举个通俗的例子。

有史以来第一次,红楼梦被拍成了剧!你是多年的红迷,找了个周末,开开心心开始看。

开头有一群孩子在坟头玩,你怎么都想不出来这是哪一段,紧接着出来个成年男性说他是巧姐,你这才大致摸到故事时间,原来是巧姐长大以后的事。虽然角色和时间线都十分诡异,但气氛还挺对,你继续往下看。

正经故事从林黛玉回忆三十五年前进贾府开始。声音一出来你慌了,林黛玉是个男的!他说我那会儿还不认识巧姐、詹姆斯·库克和希特勒。这才7分钟,你已经感到大事不妙。镜头一转,元春加封贤德妃,皇帝老儿竟然有俩替身!你非常诧异,但皇帝是存在的,俩替身好像……也不重要?

好在贾府是你想的那个样子,布景特效都超级漂亮。林黛玉不仅变成了男的,进府经过也改了,不再是盐课林老爷家的小姐被接去见外祖母,而是一个脸上镶钻的神秘种族容不下天才男孩,他跑去天子脚下寻求救赎。你觉得很别扭,但演员挺可爱,你竭尽全力说服自己接受这个设定,继续往下看。

四大家族只剩俩,整个装扮和言谈举止都不像明清,更像殷墟或者二里头。林少爷那个神秘种族戏份还挺足,不知道后边要干什么。一伙匪徒从天而降把贾府烧了。除了这些,大体上还是红楼梦的情节,第一集把贾府的状况交代清楚了。

第二集出现了女孩子们进皇宫前听嬷嬷教导的经典桥段。你很茫然。你其实已经接受了事实,这是个二次创作的宅斗剧或者宫斗剧,但你看了太多遍红楼梦,没法无视那些熟悉的名字。你看见名叫林黛玉的男主和名叫贾政的漂亮女孩谈恋爱,带林黛玉进府的婆子成了老爷身边的清客相公,心想要是能忘掉这几个名字就好了。

姑娘们预备住进大观园,小说里一句话带过的部分被无限拉长。她们穿着各种好看衣服,吃饭,聊天,聊天,聊天。原著里的角色也确实爱聊天,不好抱怨什么。没想到剧情急转直下,林少爷游着泳,皇帝老儿突然暴起,灭了两个满门!紧接着贾政突然暴起,把还在世的贾代善捅死了!

你忍不住想,他们这么有创造力,干嘛不自己搞一个新故事呢?干嘛还要硬套进红楼梦里?也许大多数人都把它当新故事,错的只是你,不该记得一长串倒霉名字。

但你还挺期待后续,因为林少爷说了,他认识中年巧姐、詹姆斯·库克和希特勒,你实在想不出这些人是怎么捏到一块儿的。。。


更新来了!这部剧和原著的剧情对比

原著里,《基地前奏》《迈向基地》《基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帝国时期、帝国明显崩坏时期和基地初期。年轻的谢顿初到川陀、丹尼尔和谢顿先后出任首相一直到克里昂被刺杀、军政府上台,算是帝国最后的平静期(衰落已经开始了,但大多数人看不见)。谢顿晚年经历了帝国的崩坏,但他自始至终都是“帝国人”,不是“基地人”。

这套逻辑在剧里完全不存在。异常强势的帝国皇帝直接面对崩坏的大局,谢顿看起来还很健壮,另一头去基地的人马已经在路上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宣传片一出来大家都很困惑,因为看过原著的人都试图定位故事,结果故事在一条扭曲的时间线上来回漂移。

剧的主叙述视角是盖尔·多尼克,以三十五年后的旁白开场,也就是说,一上来他们已经到了目的地——极星(有的译本是端点星)。剧里展示了一下极星的恶劣气候,然后以回忆形式切回三十五年前,盖尔离开自己的行星前往川陀。

原著里确实是盖尔带读者进入川陀。他是个乡下来的数学家,来川陀的斯璀璘大学加入谢顿博士的研究计划。刚踏上川陀的时候,他以为自己加入的是一项单纯的数学研究。

在剧里,盖尔变成了一个小姑娘,来自一个脸上镶钻、信教、受困于海平面上升的神秘民族。她因为颇具数学天分被族人排斥,对她来说,去了川陀就没有退路。

盖尔在路上认识一个叫杰瑞尔的男人。原著里,这实际上是公共安全委员会的人,从航站楼开始跟踪盖尔。盖尔见了谢顿一面,随即被捕。但到了剧里,这个人可以直达皇帝,似乎是皇帝身边的近臣。

我觉得第一处真正糟糕的改编出现了:盖尔跟杰瑞尔对话、跟谢顿见面、被捕、跟律师审讯官等人周旋不是啰嗦,而是第一次直观展示帝国官僚体系的庞大、臃肿、低效,然后才叠加帝国必将衰落的预言。它给帝国目前的形态定了调,顺畅且真实。剧里的简化方式不仅削弱了事实逻辑,也伤害到故事逻辑,给人观感是皇帝好惨,什么都要亲自动手!

接着芮奇出场,这是谢顿和妻子铎丝的养子。芮奇从贫穷的达尔区走出来,和玛妮拉育有两女,大女儿婉达·谢顿是第二基地早期的灵魂人物。不得不说剧里芮奇这个演员选得很好,聪明狡黠又很善良的感觉有了,但是,接下来他竟然开始跟盖尔谈恋爱!又是一处对原著粉很不友好的改编,没法直视芮奇了。

皇帝这边忙着接见边陲世界安纳克里昂和狄斯比斯的使者。原著里,基地被四王国包围,安纳克里昂是四王国里最强的一个,它对基地的挑衅揭开了谢顿危机的序幕。衰落的帝国根本无力管理边陲,基地不得不自谋生路,哈丁就是这个时间点成为基地领袖的。

但在剧里,川陀被恐怖分子袭击,皇帝认为是这俩边陲小星作怪,一波暴走把它们灭了!灭法神似安德的游戏……但被毁的行星、斗兽场般的绞刑场、皇宫御苑都还挺漂亮的,这剧很多场景可以做壁纸。

忘了说,剧里的皇帝还是克隆人,三代共治,老的旁边盯着,中年人干活,小的每天跟着学。。。然后剧里管这叫帝国克隆,谢顿指责这种旧瓶装新酒是帝国衰落的原因之一,认为足够的差异性才能提供价值。这话本身没毛病,但完全不是基地要表达的东西。你把一个作品的内核挖出来换上别的,留着表皮,那表皮就没有光泽了。

第二集结尾,芮奇“杀”了谢顿,飞船上这个谢顿大概是机器人?不管是什么,这种烂俗的弑父桥段并不比原著里的朴素对话打动人。川陀乱成一团的时候,芮奇一家要撤走,他费了很大劲想劝谢顿一起走:“还有你,爸,还有你。我们不会把你留在川陀,你要和我们一块到圣塔尼去。”说这话的人才是芮奇,剧里那个只不过顶了个名字。

写到这儿我觉得这篇东西没有任何意义,这个剧甚至不该拿来和原著比对,它是基于《基地》世界观的再创作,不是《基地》的影视版。

但它用了《基地》的名字,就得接受原著粉的批评。对秩序的向往、对新世界的企盼、理想主义的 光辉一个都没站住,光靠长得帅的暴躁皇帝是不够的。原著很老了,但好东西永不过时。

“川陀的覆灭,是任何努力都无法阻止的……现代人已经对祖父辈的生活充满羡忌,今后还会目睹政治革命的升温和经济萧条的恶化。整个银河会蔓延着一种情绪,认为到了那个时候,自己能抢到些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野心家一刻都不会等待,亡命之徒更不可能放弃这个机会。他们将采取的行动,每一步都会加速各个世界的倾颓。”——哈里·谢顿


“在我的面前,我的四周,我见到的都是人类的未来。三万年潜在的混乱局面,压缩成短短一个千年……那一片,一天天越来越明亮的,就是端点星方程式。而那里,扭曲得无法复原的,则是川陀的图像。但我能够看见……是的,柔和的光芒,一道稳定的希望之光……群星的尽头!”——哈里·谢顿

user avatar   qiao-xiao-h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基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会发表的,从当年的原著到现在的剧集,看到的是时代的变迁。

二战那会物理和数学备受推崇,书中出现的大杀器是核武器,而现在,“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所以剧集中出现克隆人(并且推动剧情进展)也就不奇怪了。

二战那会计算机刚刚诞生,是为特定目标服务的,远未普及:而二十一世纪是广大程序猿的世纪,所以剧集中提到了AI,也提到了Apple……

不过原著中提到了带按键和显示屏的电算笔记板,感觉像是传统的笔记本电脑或者高级计算器,而剧集中展示的更像是带apple pencil的ipad……

现在热议的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剧集中盖尔·多尼克的母星被海水淹没了。

而前段时间很热门的黑洞模拟图像,被拿来作为星舰跃迁的特效。

原著里提到的空中观景台反重力电梯,也只不过离地面一两百米高。考虑到二十一世纪是太空的世纪,剧集专门做了华丽的太空电梯特效,应该是直达川陀同步轨道。

原著中盖尔对塑料材质的衣服和能发光引路的出租车票惊叹不已,而现在的人们追求绿色健康纯天然,出门旅行用一台小小的手机就都搞定了,不过照原著来看,美国人收小费的习惯一万年也不会变。

原著中对心理史学公式描述和讨论在剧集中基本变成了华丽的特效,当年的科幻小说读者和现在的网络电视观众不是同一批人,当年和现在的美国人的对数理化的观念也不一样了。

二战那会美国国力强盛,阿西莫夫参考了《罗马帝国衰亡史》写下了《基地》系列,对当时的美国人来说,可谓是脑洞大开;在剧中,恐怖袭击和太空电梯的倒塌,依稀可以看到911事件的影子。“五万光年外帝国臣民的血”这种句子,是不是也有阿富汗战争的回响?

看到不少观众在抱怨改编,其实不是编剧改编了多少原著,而是这些年来美国本身发生了变化。

补充两点,阿西莫夫也在紧跟时代,在基地系列后续几本书里,提到了电脑、基因等科技新词。

猜测剧集里盖尔·多尼克这角色可能混合了原著中多个角色:

盖尔·多尼克,原著中的开场人物,谢顿晚年的得力助手之一;

雨果·阿马瑞尔,原著中的数学天才,心理史学联合创始人之一;

玛妮拉·杜邦,帝国保安部队卧底,提供武力值加成,后来成为谢顿的儿媳、芮奇的妻子,两人的女儿婉达·谢顿开启了第二基地的序章。

希望剧组不要为了省钱将首相丹莫茨尔写成丹尼尔和铎丝的合体…….


user avatar   a-li-bu-hu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捏着鼻子看完两集,完全不能忍,就是打着《基地》名字,和原著风马牛不相及的伪同人。

最不能忍的是对核心设定的改变。

第一改变了对历史的设定。阿西莫夫在原著里探讨的是一个盛极而衰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周期定律。中国人对这种事情其实非常熟悉,一老大帝国走向末路,中央孱弱宫斗不断,地方尾大不掉野心勃勃,最终帝国走向分裂和内战,然后又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在这个设定里,历史循环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史学目标是缩短乱世,延长治世,至少在阿西莫夫看,帝国治下的和平是好于帝国分裂的内乱的,但是分裂是不可改变的周期律,既然阻止不了,那么建设基地的目标是加速再统一的过程,缩短分裂的时间,而不是制造分裂和混乱。现在完全改成要推翻帝国制造分裂的感觉,只能说完全不同的设定。

第二改变是银河帝国的设定。原著帝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腐朽的,迟暮的老大帝国。是罗马帝国的晚期,也类似于1914年的奥匈帝国,但不是1939的纳粹德国。帝国腐朽、衰败、贪婪、低效,甚至说有些反动,但帝国不邪恶,也不反人类,而且还是物质世界发达、文化多元、学术自由、权力分散(地方自治传统)和族群平等的社会(不平等的是阶级),甚至说维持着统一反倒有利于亿万黎庶。 谢顿不是反统一,他甚至是爱帝国统一的,所以他才试图加速第二帝国的回归。现在完全改没了。

第三改变心理史学的设定,像其他答主说的,心理史学是科学算命,代表着人类试图用工具理性来预测和控制历史走向,不是装神弄鬼的科学教。谢顿首先是科学家,不是装神弄鬼的神棍和教主。心理史学家们应当是一群学者,数学家,不是传教士(第一基地里才有传教士)!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方式也应当像学者,现在搞的神神鬼鬼的,数学不是靠在大学学习,靠天赋顿悟,成了玄学,现在改成神学和反智。

第四改了谢顿设定,原著里谢顿文武双全(打架可以),敢想敢干,不光醉心学术,而且高度参与帝国政治,还辅佐过皇帝(前朝余孽?),能量非常强大的一个人物,设定上其实很有一点黎塞留的感觉。谢顿也是爱帝国的,希望维系统一,只是看到周期律无法改变,才谋划加速第二帝国的到来。这种谢顿,怎样也是体制内的改良者或者说是算无遗策,且阳谋阴谋双修的专家。现在完全改成邪教教主不说,还被自己儿子杀了(当然剧情以后可能会反转)。


感觉剧集这样改太离谱,和原著只有个名字是一样的。

另外服化道太垃圾,完全是劣化版的星战,毫无创意,戏装味道浓,也没啥科技感。尤其是场景和工具设定体现不了大数据支持下的心理史学的那种科幻感,还是太空歌剧的调调

PS:感觉美国人现在有点不敢正视周期律,不要说想象美国自己进入周期律,甚至不愿意在作品里表现周期律,只能继续玩自由反抗压迫的设定,把太空版罗马帝国衰亡史改成太空版第三帝国的兴亡,这样才会让他们安心。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难想象一个人得疯狂到什么程度,才敢去把《基地》系列影像化。




《基地》系列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罗马帝国兴衰史太空奥德赛版》,按理来说拍成电影电视剧虽然场景规模宏大,但也不是不可能,《红楼梦》也宏大,《星球大战》也宏大,相关的电影电视剧早都有了。真正让《基地》系列难以影像化的,是其核心创意设定:心理历史学


心里历史学的想法是个极其疯狂的点子,倒不是说它不可能成为现实,而是成为现实的过程有点难以想象。心理历史学,按照阿西莫夫自己的说法,既不是心理学也不是历史学,而是以对银河系中超过2000万颗星球上的百亿亿居民为研究对象,用历史上大规模人群的活动产生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政治效应,对此分析,试图得出普遍的规律,用此规律来预测人类社会的发展。


按照我的说法的话,这玩意儿其实就是“科学算命”。


是真正的科学算命,而不是以前那种“电脑算命”之类的东西,第一次让算命具有了某种科学性,具有可重复性。

那么,谢顿在上,决定用某种数学手段来“批八字”这个创意确实足够大胆的,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和近乎于莽撞的胆量,称得上是真正的科幻大师级人物,艾萨克.阿西莫夫。


但是,这种类似的想法同时又是人类文明到目前为止经常干的事情,尤其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对于国家大事往往更多求助于巫祝,烧乌龟壳、请神扶乩之类的。


阿西莫夫这个点子本身就具有了人类既有文明历史的佐证与人类心理上的认同,同时又有着足够的前瞻性和创造性,于是成功的支撑起了《基地》这部鸿篇巨制,让这个小说成为科幻小说历史上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


烧乌龟壳毕竟是很不靠谱的做法,靠烧乌龟壳决定国家命运的时代早就过去了,镀上了一层青铜时代的光辉。要在1950年代写一本小说,在读者里面取得足够的可信度,烧乌龟壳看起来不大可能做到。然而1950年代是个什么年代呢?那是个冷战初期、人类自信心爆棚的年代,那个年代里面,人们很显然的认为他们或者自己的子女这一代很快就能乘坐宇宙飞船前往别的星球,人类很快就能掌握核聚变的力量,拥有无穷无尽的能源,苏联人甚至动用核武器制造人工湖,美国人提出了“猎户座计划”,各种疯狂的计划、工程、想法层出不穷。


那是一个人类自信心爆炸的时代。


艾萨克.阿西莫夫也未能跳出这个时代,他在“烧乌龟壳”或者说“科学算命”这个想法上面的疯狂,一丁点都不亚于用原子弹制造人工湖、猎户座计划。


要是你接触过一点点大数据相关的工作,你就知道阿西莫夫的这个想法有多么的疯狂不靠谱,属于是原子弹炸青藏高原让吐鲁番变江南那种规模的疯狂,相形之下,长城贴瓷砖都得往后稍一稍。


现在我们只能算是基本上对于“心理历史学”这东西大概需要多少个上级学科有那么一丁点概念,离“科学算命”还早着呢。


首先你得有个交互式互动网络系统,这个系统得分布足够广,接入用户足够多,这样你才有可能搜集到足够的基础数据,现在我们知道这玩意儿叫做“互联网”。


然后你得有个足够可靠的用户数据捕捉系统,这玩意儿得相当的靠谱,不能把用户瞎特么乱点的发泄当真,还得提交足够可信的调查数据,现在我们知道这东西应该叫做“大数据”。


接着你需要一个利维坦,还得是超级给力的那种利维坦,咱们现在这个属实拉胯,远远够不上给力。


接下来你得至少有办法去搜集整个银河帝国经济活动的数据,包括跨越整个银河的商业活动,现在我们知道这东西叫做“物联网”。


更不要说你得去总结整个人类历史的规律,这些规律要经得起验证,要可重复。比如你要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空口无凭是不行的,你得做实验去验证,去找个倒霉蛋星球花好几千年证明真的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且没有别的可能性。


最后,你才能“科学算命”。




不得不说,在1950年代,这些东西很多连个雏形都还没有的年代,阿西莫夫就敢堂而皇之整个“心理历史学”出来,是超越了时代的卓越,《基地》系列的可怕之处就在这里。


这东西非常非常难以影像化,怎么去呈现最核心的“心理历史学”是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坎,这东西在文字里面很好描述,但是在电影电视剧里面弄就不好搞了。阿西莫夫原著里面也只是敢想,他也没能把这东西说得太详细,总之牛逼就对了,至于具体怎么牛逼的,阿西莫夫本人又不是工程师。


只有我这种头铁工程师出身的家伙才会给你设计“心理历史学”的系统。


美剧《基地》里面看起来也不准备真的跑去描述“心理历史学”系统怎么建立,谢顿本人怎么去做了个牛逼闪闪的大数据系统,至少第一季第一第二集看不出什么苗头,还是美剧老一套的神神叨叨讳莫如深,看起来很牛逼闪闪就完了。估计也只能这么搞,你真的拍谢顿怎么做研究的,他又是怎么建立的心理历史学系统,那估计没几个人看。


毕竟牛逼闪闪的东西都讳莫如深。


不管咋样谢顿都需要一台非常非常牛逼的电脑,这么牛逼的电脑我只见过一次,在《银河系漫游指南》里面。


拍成电影电视剧就得这样,牛逼就完了,至于为什么牛逼,你管那么多呢?紫薯头戴个手套就能精确消灭一半宇宙生物呢,你咋不去问呢?


但是紫薯头毕竟是一部爆米花“科幻背景的街头动作片”里的人物,牛逼闪闪的电脑又是一部英式幽默里的道具,然而“心理历史学”毕竟是一部严肃的太空奥德赛经典科幻里面的东西,这么处理是有很大风险的。不是没有人想到过怎么处理这种“很牛逼但是没办法拍出来”的东西,而是具体的处理场景得看背景,要是《基地》系列没那么严肃就好了,这东西怎么处理都行。


可惜,它本身又必须要严肃。


现在看来就是准备神神叨叨糊弄过去,这么干也不是不行,但是很容易两头得罪,《基地》原著粉比如说我肯定是不买账的,这么牛逼闪闪的东西你就让我牛逼闪闪就完了?不过瘾,也就不及格。路人也多半不买账,我相信,看到这篇文章的好多人一会儿就会打开百度查“心理历史学”是什么东西,然后百度告诉他这东西是弗洛伊德创立的。


看完了一头雾水,也不会真的觉得这东西牛逼闪闪。




后来大家都知道,1950年代、1960年代那股邪火很快就熄火了,直到现在在没有第二批人登上月球,也没有人拿原子弹去炸人工湖,核聚变有“永远的五十年”,如果1964年的时候你30岁对人类的进步感到激动万分,并且成功的活到了现在还没老糊涂,你多半对现实是极度失望的。


靠,这都什么嘛!


我们现在觉得什么“互联网高科技”多么不得了,放在1960年你告诉他们这就是我们达成的“成就”,多半只会收获一声:


“你们还没有学会远程隔空传物吗?”

这就挺尴尬的。


《基地》系列写完没多久,美国苏联爆发古巴导弹危机、各自深陷战争泥潭、技术进步越来越吓人,太空奥德赛的时代结束了




如今这个世道流行的是各种“朋克”,赛博朋克也好,社会主义朋克也罢,跟奥德赛都不是一回事。现在看来,奥德赛有点莫名其妙的过分乐观,傻呵呵的像个小孩子,人类不再像个小孩子一样的仰望星空了,繁星点点的城市灯火,已经淹没了星空。


这个年代你要是说你痴迷的其实是太空奥德赛,多半会被人骂幼稚,一会儿评论区看表演。


但是人类实际上非常非常年轻。


《基地》电视剧看不到一丁点太空奥德赛的浪漫主义精神,那种小孩子一样的乐观,独属于11岁左右的、刚刚开始蓬勃生长的乐观,这注定了这个电视剧不会有什么建树,它一定是失败的,是对阿西莫夫的原著以及对那个时代的羞辱。

人类按照卡尔达舍夫文明分级,顶多算个0.7级文明,还年轻的很呢,也就十二三岁的光景,那么老成持重其实没必要的。


我们总有一天都会老成持重甚至老奸巨猾,可惜天真乐观却再也不会有了。


user avatar   zhi-he-yo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往好里想,这剧有可能成为这个时代的《星河舰队》:原作粉捶胸顿足,新观众对特效极为满意。

不过更可能会变成权游第八季,千万不能带脑子去看,带脑子就得骂街。

《基地》系列为什么会成为科幻小说难以逾越的高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本书直面了偶然与必然的关系,并以此为主题构建出多个有足够冲突的故事。

作为全书基调的心理史学,就是以处理人类历史上偶然与必然的一门数学工具。

整部书一章又一章的故事,就是不断的告诉读者:

你以为是偶然的英雄史诗,在心理史学的分析下是历史的必然;

你以为一切将顺理成章发展,超出所有人预计的突变会对整个计划造成不可恢复的威胁;

你以为计划已经无法持续,但计划本身依然留有自我修复的手段……

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对“偶然”的探讨中迎来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小说的主线。

然后在剧版我们看到,编剧对于“偶然与必然”的理解是:

帝国走了错误的路,这是历史的偶然;走错路了就会灭亡,这是历史的必然

这是作者从一开始就否定掉的观念好吧。

小说的第一部,自始自终都在嘲笑“只要找对路线我们就能得救”的想法,结果编剧把这种想法当成了宝。

我拒绝承认这是《基地》的电视剧版本,这只是版权持有方的一次商业尝试,可能成功,可能失败,

但阿西莫夫确实已经死了。


user avatar   tommaxmim-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稀里糊涂的女人和稀里糊涂的男人,用高科技稀里糊涂的给一个政权算命!

幸亏诞生的早,不然真会排除在科幻作品之外。

盛名之下,其实赋闲,偶尔大家还是能接受的。

作者70年代应该是参考了一些量子力学的内容,用社会规律谈人的个体与人的群体的关系,讲得好不好,答主也不敢直接说。

~~~~~~~~~~~~~~

从故事的内核,以及人物冲突的表现场景,跟下面这个last knight一个调调。

好像奥德赛的原版还真是个黑人将军,所以黑人领主也是合理的。

最终,两部剧都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暨量子力学的宏观表现在心理史学的回测与推演。:(

嗯,相比之下,美国众神,这部科幻剧,比这部基地好。:)

~~~~~~~~~~~~

ps:

安德的游戏,小说后来也是这个调调;

17年的星战-最后的绝地武士,大佬肉身羽化,也是这个调调;

难道互联网的大佬们,都玩冥想与初心?


user avatar   ji-yi-qiu-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依靠如今的基因工程技术,从科学的角度上讲,研制只针对某一类人的传染病病毒是可行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阿兹海默症,我们也管他叫老年痴呆。决定它的基因为APOE,该基因的基因型在不同族群中比率也是不同的,有的族群导致发病的基因型占比更大,那这个族群的得病率也会更高,这跟当地医学水平的高低没啥关系。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好多,大到狐臭体毛这种人种间的差异,小到先天性畸形足、先天性愚型这种家族式遗传类疾病。而某一区域的人,不管他早期来自几个地方,只要在一段时间内混居通婚,且人流动性不足以影响种群构成,那就有可能在这一区域形成具有某一基因型占比较多且相对稳定的人群。针对此类基因特征研究相关的基因武器,以现在的技术来看,尤其是有美国这个支撑来说,并非难事。

回到这里,既然大自然能根据不同族群使其患病,人类为什么不行呢?从克里克发现双螺旋到现在已经70年了,人类从没停止过在基因上的研究。人为的制造“阿兹海默症”,不就是个基因武器么。而基因武器这个概念,三四十年前就提出了,从提出到现在,基因工程也发展了四十年了……所谓的病毒,也只不过是基因武器的一个载体吧了。

2016年的时候,就有人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试图产生先天抗艾滋病的婴儿。如果这婴儿还在,现在应该上小学了……

白种人初到北美,靠流感伤寒腮腺炎就能夺取部分印第安人的生命,打不过假义和送带病毒的东西给印第安人这种事儿也没少做。3000万原住民100年后剩个零头……

这就是因为印第安人的隔绝造成族群对这些疾病缺乏免疫机能。这可以看做是基因武器攻击的雏形。

二战731部队也最终被美国接手。由此看来,美国等白种人国家的基因武器攻击由来已久,到二战结束也没停止反而接手731。到现在大自然里既然没有像天花流感对应印第安人式的病毒来对付别人,那自己动手做一款,那也不足为奇。

PS:阿兹海默症发病还有其他几个致病假说,包括但不限于低教育水平。要骂人的不如去学点东西提高下教育水平免得过几天老年痴呆。脾气暴躁也可能是遗传性精分导致,建议优先进行精神分裂症致病基因鉴定------换句话说,你暴躁,可能错不在你。

要杠就是你对,要骂直接反弹!




  

相关话题

  在一个如下的科幻假设中,中国经济将会如何发展? 
  如何评价美剧《黑袍纠察队》? 
  第一次接触,会对人类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你是因为哪一部剧入坑美剧的? 
  如何评价《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第二集 S06E02「Home」? 
  为什么我看美剧不看国产剧,就会被人说成崇洋媚外呢? 
  科幻作品为什么都是写移民到火星上? 
  《流浪地球》和《星际穿越》谁更优秀? 
  科幻里的大型宇宙飞船的生态循环稳定性,是否违反熵增原理? 
  如果人类一瞬间减少了一半,会对人类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前一个讨论
上海人真的都比较有钱吗?
下一个讨论
UCLA在国内什么水平?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