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意义可能就是当另一种生命体路过时,会感叹一句:原来这里也曾有过文明,我们并不是孤独的。
你可以想象,文明灿烂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力量将会大到可以操控宇宙的变迁、可以防止宇宙朝你不想要的方向发展,或至少可以承受宇宙“反复爆炸”时的冲击、在“新一轮宇宙”中继续灿烂下去。
终极问题“为什么有物存在而非空无一物”(“‘我从哪来’中的‘哪’一直追溯上去,一切从哪来”)会迅速导向“这个宇宙的物质与能量是无中生有的”,允许能持续存在到需要考虑“宇宙整体的最终命运”的文明解决一切能用质能解决的问题。
题目谈论的“反复爆炸”可能是指彭罗斯提出的共形循环宇宙论,认为我们这样的宇宙可以在遥远的未来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后通过几次涉及无限的变换回到接近初始的状态、再次无中生有地暴涨出物质和能量。那不会推导出“文明无法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存续”。
彭罗斯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里找了一些粗略的同心圆,声称那是上一次宇宙“结束”时存在的黑洞在“新宇宙”的开始阶段与急速运动的物质互动留下的痕迹。一些反对该宇宙论的学者用类似的标准在背景辐射里找了一些粗略的同心等边三角形,彭罗斯无法在共形循环宇宙论的体系内自洽地解释这些东西是怎么产生的。他们的本意是“你找的那个同心圆只是随机产生的,不能拿来当论据”,但你可以想到,这些同心等边三角形是以一群黑洞为载体的文明观看“新宇宙”的开始时留下的。
无论霍金辐射是否存在,在数学上,极端黑洞没有霍金辐射,看起来能够永久存在。“宇宙再次爆炸”也奈何不了它们。
目前看来,不用极端黑洞那么极端,电子是不会衰变的。用电子作为文明的载体,进行任意低速的可逆计算来压低能量消耗,可以在不断膨胀的开放宇宙中基本永久地存在下去(可能需要躲避正电子、高能量的电子反中微子之类东西),在共形循环宇宙中可以等待“新宇宙”到来。
题目想要谈论这样的条件命题:
这等价于:
这是人们已经搞了起码几千年的对“意义”和“永恒”的探究,不应该被其他回答那样蔑视。
这是个乐观命题,认为人类的文明只要不在极其久远的时间之后被摧毁就可能有意义。如果人类的文明能存在到那极其久远的时间之后,人类大抵已经掌握了比上面谈论的强大得多、近似全能或真正全能的力量,宇宙的其余部分解决不了人类。这会让宇宙没法重归死寂。
只不过题目写的是这命题的悲观形式。
事物没有先验的意义,人们可以自己指定任意的意义,帮助自己承受人生的荒谬。人们寻找意义的趋势可以归因到智能的生物学功能是从输入的信息里寻找模式并预测未来以提高自身的适应度,意义是一种模式,通常被视为稳定的,相信“人类的文明终归是有点意义的”可以让人觉得安心、安全。用“人类的文明有意义”做前提的时候,由于它没要求是先验的“本质意义”,你可以认为这个前提是真的。
“如果宇宙会反复爆炸重归死寂,则人类的文明没有意义”也可以在另一个方向上是假命题:
人生是要过得有意思还是有意义?
究竟怎样过这样仅有一次的一生?
答案简单明了:高兴就好。
以宇宙观太阳,不过一尘埃,以太阳观地球,
不过一沙砾,以地球观个人,不过一蝼蚁。
试问,个人的一生如何度过,谁在乎?谁关心?
所谓留取丹心照汗青,即便伟大如斯的煌煌史册,也不过是某个恒星打个喷嚏、抑或某块陨星串错门,便可磨灭得干干净净的存在。
故此,从客观而言,个人的选择毫无意义。
人是欲望的动物,我们为欲望而活,
因欲望得到满足而快乐,因求不得而痛苦。
作为生物,我们有生存欲;饿了,有食欲;见到心仪的对象,有爱欲,我们时时刻刻畅游在欲望的海洋中,无法逃脱,无可回避。
即便噼里啪啦敲着木鱼,念叨着断七情绝六欲,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为了追求成仙成佛转生极乐的大欲。
明晰了这点,我们需要扪心自问的并非有欲或无欲,而是何欲,
易言之,究竟是怎样的欲望,能让我们得到最大的满足。
如果帮助他人能让你得到满足,那就去助人为乐。
如果名垂青史能让你得到满足,那就去拯救地球。
如果挥金如土能让你得到满足,那就去努力挣钱。
一切的追求,便在于让你站在人生的尽头蓦然回首时,大致了无遗憾。
人生的意义永远在过程,而不在结果。人永远在活给自己看,我们做的是一份自己出的考卷。
人的一生,要我看,以自己最想要的方式过,大约是有意义且有趣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