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小学、中学的时候,上学的时候要交一笔桌椅费。之所以要这么搞,是因为当时的桌子都是用木头打的,一般情况下用上几年桌子就会坑坑洼洼,没办法再留给以后的学生用了。
在过去,不管是学校还是在家里,普通人是用不起好的木头的。当时用的最多的木头是杨木这样的软木。杨木的特点是木材软,沾水容易开裂,但杨树价格实在是很便宜,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杨木。
但这种桌子用久了,基本就是下面这样:
坑坑洼洼的,基本上很难正常写字了,只有垫块玻璃才能让桌子平整。
其实现在你去农村还能看到有些家庭有这种老桌子。这种桌子只是不太适合拿来写字,但如果是用来吃饭或者放个东西,倒也没什么问题。现在很多农村吃席的时候,就常会用到这种旧桌子。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木头都这样。像黄花梨这样的红木,木质本来就很坚硬,再把漆工和防水做好,是可以用非常长时间的。比如下面观复博物馆收藏的这个明晚期的黄花梨条案和镜台,距今已经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但桌面基本上还是完好的,用来办公写字也没有任何问题。
但这种桌椅的价格非常昂贵。即便在交通已经很发达的今天,一套黄花梨桌椅少说也要几万起,稍好一点的工艺几十万也正常。这显然不是普通人消费的起的。
而现在之所以不用玻璃垫着,主要原因是因为现在的家居基本上已经不是实木的了,大多数都是各种密度板之类的东西。密度板的好处是密度高,且已经预先做了防水相关的处理,一般也会在出厂时在表面贴一个花纹的涂层。这种密度板不仅价格低,而且实用性还好,如今大多数的桌椅都已经换成这个了,自然也就不需要垫玻璃了。
因为以前工程制图会用到鸭嘴笔和刀片都很尖锐。如果不小心划烂桌子会很痛苦。
作为那块玻璃的长期受害者,我觉得我要讲一下。
书桌上压块玻璃是方便不少,但是用户体验极差。
夏天,天气热,以前哪来的空调,有个风扇就不错了,伏案写字,手臂接触玻璃的地方,全是汗水。我小时候被要求练字,一天就是那种方格信笺纸,起码10页的量,写到一半就发现玻璃上全是汗水黏住,写完两个手臂都腌红了。
冬天,南方没有供暖,取暖设备只有一盆炭火,能烘脚,却不能暖到桌面上,这玩意就冷,冻手啊,一旦手臂要挪地方,就要重新适应它的冰凉。
只有十来岁的我,无比痛恨这个东西,被它的边角勒得全是痕。
我妈说,你把获奖相片和你的奖状压下面啊,好激励激励自己。我转天就把那些东西丢床底箱子去了。小时候各种奖,拿到麻木了。
我尝试过把它搬走,那么大一块,还挺沉的,然后用水擦桌面,发现桌面已经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没有了玻璃的我的书桌,好用多了,油漆刷的桌面虽然不平,但至少不冷了。
可用不多久,桌面脱漆了。
看着一条条剥落的漆,我这才知道,玻璃其实保护的是这玩意。无奈,我又从杂物间请出了玻璃大神。
又过了好几年,开始流行三合板了,这种桌子桌面是一整块板,虽然质量也就那样,但至少不会脱漆了,玻璃也彻底失去了它的用武之地。
再后来,科技进步,我们已经用上了电脑,键盘垫子一铺,还带USB接口加热的,可舒服了,谁还去铺块冻手的玻璃?
以前的桌子板材和漆都很软,用指甲都能扣出印,
而且那个漆面还不防水,如果用水泡一会儿,泡到漆鼓起来,只要随便扣一下,漆就掉了,
然后用铅笔(用手也行,就是有点儿费指甲)扣出一个小坑,再往坑里倒水,等水都被木头吸收以后,木材潮湿松软,特别好挖,
如果每天假装写作业,其实在挖洞,一星期就能挖穿桌面,亲测可行。
所以必须铺上玻璃,否则等我小学毕业,那桌子就成马蜂窝了…
现在的电脑桌,没有电钻根本挖不穿。
其实通过这件事也可以发现,小孩子不想学习,禁了游戏、手机、电视、玩具、课外书…都没用,
比如我宁可挖桌子也不写作业。
就算桌子铺上玻璃,不能继续挖洞,难道玻璃桌面就不能玩了?
天真。
把墨水滴在玻璃上吹着玩,可有意思了!
那时候书桌很值钱,镜面并不贵。
我是反过来的,小时候爸妈的家里从来就没见过有桌子上面有玻璃的,我家的各种桌面其实很多,书桌、餐桌、茶几还有手打的衣柜一体的桌子,但没有一个用玻璃的。
但是我爷爷家就都有
我现在自己家就特别想桌子上面压玻璃,最后我老婆的梳妆台是带玻璃的
在法国定制这样一块玻璃其实非常贵
现在我家里的书架和模型柜的层架就是玻璃,书架是用宜家的厨房柜魔改的,模型柜是自己定制的玻璃整的
喜欢玻璃就是因为坚硬、容易清洁,实际上也非常美观。当家里有熊孩子的时候,有块玻璃也可以保护好桌面。
跑题了,对不起
优点可多了
缺点,可能就是天冷了冰手?也不是啥大问题。
补充一个优点,偶尔端碗热粥什么的,不用垫东西,也不怕把桌面烫坏。
这也算是代沟了……
原因很简单:过去的桌子都是天然木材做的,而现在的桌子几乎都是各种密度板。
“天然木材”听起来很美很“高档”;真用起来,各种缺点就出来了。
比如,美丽的木纹,凑近了看是这样的:
黑色的部分非常硬,刀子刻都很费力;白色的部分很软,指甲都能抠动。
这还是好的。槐木是硬木,加工好了、打理的好一点,干了再加工避免缩水;使用时注意别沾水,别让软处腐朽了,桌面是可以平整很多年的。
换了桐木、杨木:
白色部分,不用掐,用的稍微久一些就凹下去了。
除非很高档的,比如枣木、檀木之类硬木,那才能刨出一个坚硬、光滑甚至不怕水的表面;否则,你在这种桌面上写字——写毛笔字无所谓,钢笔字那是翻山越岭、坑坑洼洼;至于铅笔,动不动给你把笔尖弄断了。
日常用的、比较好又比较便宜的桌面材质是“三合板”“五合板”——我们那时候教室里的桌子就是这种表面。
在这种桌面上写字,只要不是只铺一张纸,稍微有那么三五张纸垫的,就舒服多了。
当然,直接在上面写也行,稍微有些颗粒感而已,不耽误事。
但三合板/五合板是胶沾的,怕水,泡水容易起泡、离皮。只有学校桌椅这种“低端易耗品”才用它。
一般家庭用的,都是桐木、杨木桌面。
这种桌面,上了漆看起来倒也光滑;但在上面写字嘛……新的时候还凑合,用的稍微久一些……你试过就知道酸爽。
槐木经常拿来做承力件,也有做桌子/凳子的。老槐木桌子/凳子表面是这样子的:
吃饭很爽;但你要趴上面写字……
所以,实木桌子,你想在上面写字,就得改善表面状况。
那么,普通人容易得到的、可以拿来铺桌面的材质中,最优秀的是什么呢?
没错,玻璃。
平整,坚硬,不怕水,不起泡……
尤其八十年代,能在桌面上铺层玻璃,那都是文化人的专利……
现在流行的桌子、柜子,那叫“板式家具”。用到的材料叫做“密度板”。
密度板说白了就是把木材加工成木浆,然后混入三聚氰胺之类胶合剂——知道这玩意儿是做什么用的了吧——用机器加热、压实。
根据密度不同,这种板材可以分为低密度板、中密度板和高密度板三大类。
其中,中密度板无论强度、硬度还是抗水性,各方面都吊打常见木材;加上它是木浆+三聚氰胺压实,所以表面非常平整,乍一看塑料一样……
这玩意儿,拿来做音箱都比大多数实木更好用;做桌面更是天作之合。
拿这种板材做桌面,木纹纸一贴,表面光滑细腻又经久耐磨,自然就不需要铺什么玻璃了——而且那种粗糙的毛边玻璃,放现在装修后的、整洁房间里的桌子上,是不是也显得太廉价了?
尤其是,现在用什么都讲究“追新”,板式家具,那就是搬次家就扔一次的玩意儿——就那么千把块钱的东西,你还梦着用十年二十年不成?
你看,老是新的,你就用桐木板做桌面,只要有漆面保护,别太折腾它,用上十年二十年,那也是说不出的光滑细腻啊……
可过去呢?
我家有一副红漆衣架,是我老奶奶的嫁妆——老奶奶九几年去世的,去世时九十多岁了。
所以这副嫁妆,是1900年的东西?
哪里。比那老多了。
老奶奶说了,那是她妈妈的嫁妆,她出嫁时给她了。
找到根了?
哪有。
老奶奶说了,她妈妈的嫁妆也是继承自己妈妈的……
再往上,就不确了。
你看,一副衣架,传到我,至少用了六代人了。
我家解放前开过药铺,现在家里还摆着当年的条柜,已经朽烂的不成样子了。
我上学时,在家里写字的书桌、衣箱,都还是我奶奶的嫁妆……
这些面板都还不错,挺平整的,可以直接在上面放作业本写字。
但另一些桌子保存的就没那么好了。可能传了一两百年,木纹疏松处早朽烂了……
前面照片上那种是故意做旧的;传一两百年、逐渐朽烂的那种,看起来是黑绿色,乍一看平整,靠近看沟沟坎坎……
没办法。
对自然科学管理、有序利用,那么奢侈到“家具用若干年就扔”,树都多的卖不上价——我国的绿化率反而节节攀升了。
反之,过去那样,哪怕一张桌子传六七代——我外爷是附近闻名的好木匠,奈何没树啊。
这东西算一个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时代特色了。在那个时期这块玻璃是中国工业的一张名片。那时候出了中国就没地方有这条件了。
今天觉得奇怪,是因为今天的桌子大部分用的是密度板,铺玻璃的时代桌子是实木的。听着好像很高档,其实用的是杨木之类的很软的木头,不是今天那种坚硬的实木。
那种木头有多软呢?对于80-90后的学生,上课时有个小消遣,就是挖桌子。半寸厚的桌板,一个礼拜就能挖穿,都不用什么特别的工具,圆规、尺子、圆珠笔就行。那桌子上是写东西,要是不垫本书那真是“横垄地拉车,一步一个坎”。不想这样,那就需要硬质的桌面,可硬木桌子太贵了,一般人根本用不起。
以前主要用毛笔,桌面软不是大事,可建国以后推广硬笔,桌面太软就有问题了。而恰恰是这个时候,中国掌握了平板玻璃技术,于是中国人会选择了在桌子上铺一块玻璃来保证桌面的平整和坚硬。至于其他国家,要么有需要没玻璃只能忍着,要么压根连需求都没有(普通人需要硬质桌面的前提是全民识字)。
我们今天随处可见的平板玻璃曾经极其昂贵,远比硬木桌面贵的多,穿越小说里一大穿越神器就是平板玻璃。因为过去真的是没什么办法批量生产,只能靠打磨,这就导致这玩意儿产量极低,加上运输的时候极易破损,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然后在1960年+的时候,英国人突然开窍了。平面其实在地球上是很容易实现的,将液体静置自然会产生平面。于是他们用熔融态的锡做底子,将玻璃液倒在锡液上。玻璃的上表面因重力而平整,下表明因为锡液而平整。于是人类第一次可以工业化的生产平板玻璃了。
中国也想要这技术,于是去找“老大哥”,“老大哥”表示:“不行,这不是教不教的问题,是我自己也不会的问题。”在英国突破之后,中国曾组织专家去参观并想引进技术,英国人没答应。也是因为这一次“看了一眼”,中国的专家们有了感觉,再回国进行数次大规模攻关后,中国在英国掌握大幅平板玻璃生产技术数年后,也掌握这种技术了。
这个时期全世界就中英有这技术,正好东西方一边一个,想买大幅的平板玻璃就这两家有货。曾有一位玻璃大王靠往日本卖玻璃起家,不要以为他手里的玻璃是什么烂大街的东西,他手里的玻璃是正经的“紧俏货”。
用块大小合适的玻璃来压桌,就我们当地的情况来说,这种桌子一般是茶几、书桌,像是八仙桌、方形桌,专门拿玻璃来压住的就不多见。九十年代前中期,这类桌子,我们很多人家有个家用的茶几、条桌后,第二步就是弄一面长宽相仿的厚玻璃。
像上图的三抽屉(也有不少是两抽屉)的黄漆书桌,就常常用块玻璃罩着,一是防止桌面脏污,让器物能用久一点;二是有一部分油漆和木比较劣质,真的双手稍稍用力就弄下的——当然,我也承认也确实有一部分的质量很好,经久耐用;三,桌子常用,玻璃透明,玻璃压着的图像、纸张,很容易看见,也方便保管。读中学时,我学了鲁迅在桌上刻早字等故事,甚至还如法炮制,搞了一个计划书压在玻璃上,提醒自己多做作业,少看闲书,然并卵。
像是这种风格的装饰。
也是九十年代常见的,箭头标注那边的茶几,也是常常拿块玻璃压着,茶几是常常用了喝茶水摆水果吃喝的,弄脏的几率比书桌大,玻璃一罩,防护系数就提上去了,也有人家拿布或者厚一些的大块塑料遮住的。
现在。
大家的选择更多了。
然后,玻璃压桌,也有一些人家还在用。
我们当地是升级了一下,从玻璃跑去石块原石那边了,厚厚的石块往桌上一压,观感还是可以的。不过部分质地还是很脆,有个叔婆拿西瓜来茶几切,不知道是不是用力过猛了,还是石头质地差,她老人家一刀下去,那瓜固然是应声裂开,铺桌用的一块“大理石模样”的石头也跟着嘎啦一声,断成两半。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