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老有人说“支付宝金选”,它好用吗?好在哪儿? 第1页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投资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投资标的很少,一个屏幕就能放下,那么直接把所有的标的罗列上来让投资者挑选就是了。但是随着标的越来越多,如果再不加区分,或者简单的按照字母顺序排序,那么姓『张』的会永远排在姓『蔡』的后面,而姓「」则会一直排在前几位。

为了能够让投资人更有效率的去挑选投资标的,平台一定是会用一些方法来整理这些投资标的,供投资人来选择来的。对于满足某些标准的标的,平台还会加上一些容易辨认的标识,有一些标识是总体上负面的,比如股票交易中的ST和PT。有一些标识则是正面的,比如支付宝平台上的【金选】标识,说到底,这也是整理方式的一种。金选好不好用,取决于怎么用。

整理的标准

基本上市面上所有的指标,都是看着后视镜在开车。也就是说,一支理财标的——这里说的主要是基金,是不是金选,主要都是根据历史的业绩来决定的。

金选所依赖的标准并不是单独的,而是很多标准折算之后的一个综合结果。比如说基金的规模,就是考虑的标准之一。

其他条件不变,基金规模存在一个最优值基本上已经是共识了[1]。因为如果基金过小,那么草台班子往往很难投入大量的资金来雇佣优秀的分析师团队来深挖信息,帮助基金经理做出更好的决策;而如果基金过大,那么大资金投入到市场中的时候,容易对市场的流动性造成影响,同时,大资金也需要更多的投资建议来把这些钱投出去,在给定的市场容量下,这往往就造成了平均投资收益的下降。所以基金的规模,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指标[2][3]。

公募基金经理的排名,和基金经理的业绩,也是两个重要指标。有文献指出在短期内,基金经理的排名和历史业绩,都存在一定的可持续性的[4]。那就意味着这两个指标,至少在中短期的范围内代表基金的期望收益[7]。而历史业绩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本身也是基金经理能力的体现。

金选还会考虑到机构投资人的比例。有一篇很有趣的论文,专门讨论中国基金投资人的收益问题[5],结论就是个体投资人作为整体,是dumb money,也就是完全看不出个体投资人资金的流动和未来这支基金的收益存在正相关;而中国的机构投资人是smart money,有明显的趋势,机构投资人会把资金从将要下跌的基金中撤出,投入到将要上涨的基金中去。

所以要说金选的这些标准,背后也都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作为支撑。那么是不是金选了就代表对了呢?

投资策略之争

其实不尽然。因为如同之前所说的,金选只是代表了一种筛选标准,对于这种标准怎么用,自由度在于投资人。而投资的神奇之处在于,相反的两个策略,说出来都有一些拥护者,比如反买和正买。

如果你相信所有的基金经理本质上都是差不多的,表现出来的差异是随机的,那么反买就是对的——因为反买意味着用较低的价格买到了之后大概率进行中值回归,也就是上涨的标的;而如果你相信经理和经理之间差距大于你和经理之间的差距,那么正买就是对的,因为目前的业绩,就是他们能力的真实体现。

如果金选什么就买什么,那么则相当于自动的选择了正买——也就是历史的业绩代表了基金经理的实力。但是事实上影响基金业绩的远远不仅仅是基金经理的能力,牛熊周期、基金风格等等都有很深的影响。尤其是,我在论坛里面有时候会看到有人抱怨金选不如不带金选的新能源——这怎么好比呢?新能源有天时地利和政策的倾斜,自从疫情以来,在全世界都是红的发紫的一个板块,拿其他赛道历史比较优秀的基金,或者刚刚经历过大涨的基金比如白酒板块来说,那显然是不能够满足要求的。

对金选的标准,最好还是应该看做是有人提前的把上面说的那些信息综合了一下,标注了出来。但是怎么用这个信息,还是看自己。像反买策略,有人说反买策略能成功,主要是因为投资标的的市场价格受到了市场分析师过于乐观或者悲观的预期,所以有套利空间[8];有人说这个关键在于要把握准时机,快进快出赚一波市场情绪。并且在中国的股市的,反买的策略也是有效的,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尤其高[6]。

兵不在多,在人之调遣

其实正买反买,都算是利用了「金选」这个信息,甚至于说,时间的维度都可以利用起来。我在之前一个关于理财的答案里,做了一个关于支付宝系统平台推荐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在评论里面就有人说: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提取信息为自己所用的例子。

评分也好,金选也罢,其实都是动态的。一支基金可以之前不是金选,现在是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基金的业绩在近期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金选的标准。「刚刚拿到金选」和「已经拿到金选很久」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状态,给投资人传递的也是不同的信息。

如果相信中短期范围内基金业绩具有持续性,那么显然刚刚拿到金选的基金,要比已经保持金选很久的基金,就更符合自己的投资策略。

而如果自己的投资组合里面,有一支基金本来是金选,后来有一天这个标志消失了。那就说明这是支付宝理财投研团队对用户发出的提醒,该产品风险已经显著增加,这就要求用户不仅投前要挑的细心,投后也要看的仔细。市场的风格切换是很快的,今年的白酒金选就很一般,但是新能源的绩效则非常好。

信息的传递是动态多维的,很难用「看到标志买了没错」这种简单的方法去概括。

赛道不同,何必强融

总之, 如果把金选当做一个无脑买入的指标,那还是有一定概率会失望的;但是如果了解了金选背后的规则,然后利用金选的预筛选作为基准,那么金选依然是非常有信息含量的,可以有效的节省自己的选基时间和效率。

尤其是现在基金本身的赛道也很多,有的股基、债基、混合基,虽然都是金选,但是其实标称的增长率有很大的不同。像债基如果和股基相比的话,收益率那是一定被秒杀的。然而收益率很明显,对风险溢价的理解却需要一点门槛——不同的赛道的金选,背后是其在各自赛道内的优质的业绩所决定的,而不能进行跨赛道的比较。

对于刚刚开始尝试购买基金的新手而言,债基的金选,还是一个比较稳妥的选择——稳健、风险低。年化收益一般高于固定储蓄。等到债基的获得感渐渐消退,自己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之后,可以再尝试风险更大、收益也更高的股基,而在这个过程中,金选这个标识,以及标识的时间,依然可以给用户一些有用的指引。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1] Chen, J., Hong, H., Huang, M., & Kubik, J. D. (2004). Does fund size erode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liquidity and 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4(5), 1276-1302.

[2]Yan, X. S. (2008). Liquidity, investment styl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fund size and fu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43(3), 741-767.

[3] Indro, D. C., Jiang, C. X., Hu, M. Y., & Lee, W. Y. (1999).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does fund size matter?.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55(3), 74-87.

[4] Bollen, N. P., & Busse, J. A. (2005). Short-term persistence in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8(2), 569-597.

[5] Feng, X., Zhou, M., & Chan, K. C. (2014). Smart money or dumb money? A study on the selection ability of mutual fund investors in China. 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30, 154-170.

[6] Chen, Q., Hua, X., & Jiang, Y. (2018). Contrarian strategy and herding behaviour in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Finance, 24(16), 1552-1568.

[7] Huij, J., & Verbeek, M. (2007). Cross-sectional learning and short-run persistence in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1(3), 973-997.

[8] Dechow, P. M., & Sloan, R. G. (1997). Returns to contrarian investment strategies: Tests of naive expectations hypothes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43(1), 3-27.


user avatar   wang-jia-48-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既然是创业,那咱们可得按照生意的思路来。

有戏么?

有戏,这是目前短视频领域为数不多的明确方向——生活短剧。

但是每个创业者都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凭啥是我?

内容创作领域能成的创业者有这么几种类型:

1天生英才的

这种人一下生就主动了吃某个创业方向的饭,稍微做一做就能爆发。

有人天生幽默,张嘴有梗,声音有特色,或者脸长得好看也成。

不过人群里这种比例太少,可遇不可求。

2战绩辉煌的

行业老手,打工时间很长,简历上项目案例1~2页纸都写不下的那种。

内容领域玩到后面也是工业化的军备竞赛,有些人是大厂一路打怪升级,天赋可能稍差,但是拉拢资源、做生意、攒资源能力突出。

科班出身创业,胜率一般比较高。

3市场敏感的

内容行业的特点就是变化快。

我老说追风口不好,只要是因为很多人反应速度太慢,等他们去追的时候基本只有接盘一种可能。

但是市场上确实有风口追得好的人。发现早期市场机会,迅速入局,等到差不多的时间迅速套现出手。

回头还能靠讲课开班收割一拨二茬。

这种玩法到了至高境界,是自己就能造出风口。

说了这么多,每个内容创业者都要好歹想一想自己准备靠什么成功。

想了不一定就成,不想肯定不成,稀里糊涂的赚钱,最后会凭借实力亏回来。

更重要的是进行尝试,看看自己想的到底是不是对的。

比如给自己3个月时间,拍30个视频,看看数据上支不支持自己吃这碗饭。

去年有个大三学生问我全职自媒体,说看了一些大V成长历史颇为感动。按照学习成长方法坚持了半年多。

我问他数据咋样。

每周3篇,阅读数平均没到100。

看了几篇作品,我及时地制止了他,没啥天赋、知识储备不足,多流量不敏感。

大三学生时间有限,还是准备考研更重要一些。

如果是业余爱好,那无所谓了;如果是创业,记得给自己一个止损线。

祝愿这位朋友早日能找到“为啥是我能成功”这一问题的答案。


以上,供参考




  

相关话题

  产品经理如何做好需求管理和分析? 
  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现在失业怎办? 
  98英寸/100英寸的超大屏电视到底有没有必要买? 
  钱宝网的用户如何挽回损失? 
  你所在的行业有什么常识是希望其他人知道的? 
  有哪些你看过五遍以上的书籍? 
  年轻人手里有三十万闲钱会做点啥? 
  应怎么看待「复旦大学退学学生写出《薄学而渎职的复旦》后,在某综艺节目中和复旦教授论辩」这一事件? 
  证券投资是数量分析重要还是基本面分析重要? 
  有哪些错过某一阶段或年龄,就没有机会或者很难去做的事? 

前一个讨论
荀彧有纳妾吗?
下一个讨论
《艾尔登法环》的弹反机制是怎么样的?





© 2025-01-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