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指的是统治阶级天子诸侯大夫士的最后一等级,按人口比例来说,不会超过全部人口的2000分之一,按权力来说,其父辈至少是地方实权副处级干部,或者中小学校长(高中,或者带学区的初中小学),或者员工数超过500的资本家,这样的人,才有可能被称为士。
“女”指的是有可能配“士”的那些青年女子,那就暗含了“出身高贵”和“颜值出色”两个条件。我们按照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把对“女”的要求放松5倍,那也得是400人口里出一个,换言之,200女性出一个可能的“女”,按同龄人口百分之二十来计算,至少在大学期间稳坐班花的,才有资格进入“女”的行列(这大学还得至少是个本科,你要是中考就被五五分流了那就不谈了),而且这还是在你家出过“士”的前提下。因为如果你的政治地位太低,你最多只能做“媵嫱”,通俗说,陪嫁丫鬟之类的,是几乎没有资格“为悦己者容”的。
绝大部分男女,在类似的语境中,合适的称呼应该是“草民”“民夫”“民妇”。别动不动就士为知己则死,现在中学生选个学生会,还搞什么“合纵连横”,弄出个“副主席”来还要说“明升暗降”“闲职养老”,别人看着,都觉得可笑!
我觉得,应该反问的是,为啥你会产生因为“觉得男生靠不住”,才“只有靠女生自己”?这样的念头的。
比如我,作为一个男性,一直觉得需要靠自己啊?别人靠得住能帮忙就最好,不能不愿或者靠不住也很正常,毕竟别人没这义务为你的生活保底啊!
即大概你从一开始就被灌输了一个可以靠男生的念头,而现在才开始反思这是否合理而已。
但你去问问任何一个男性,有没有人会觉得他选择靠自己,是因为女人靠不住而产生的不得已的下策呢?大概极少吧!
即你这种念头的产生,本质上压根是没有把女性当成和男性平等的人吧。而实际上我发现(包括我在这里遇到的,交流过的),潜意识持这种女性是第二性的理念的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多和普遍。(在年轻一代中,甚至比大男子主义的男性更多),但同时她们往往在有好处或者权利的时候,又极力否认自己潜意识的这种念头,希望男女平等。
即权责不对等啊!
匿名用户啊,那没事了
「呜呜呜,我老公太坏了,我再也没法像女人一样过日子了,我只配像男人一样了」
因为你没找到知己呀
士为知己者死,是靠得住的
女为悦己者容,就是句屁话
士为知己者死,讲的是知遇之恩
你原本一个普通国男,突然被你的上级赏识了
给了你别人没有的待遇,让你得到了普通人得不到机遇
你因为别人的器重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了人上人
这就叫知遇之恩
别人都觉得你是垃圾,只有你的领导觉得你是人才
把你从垃圾堆里拣出来,让你在更大的舞台上闪闪发光
甚至还能封妻荫子,让你整个家族鸡犬升天
这种恩德,按照中国传统道德,就是要以死相报
这种风气在汉代是最明显的
为什么袁绍靠着四世三公就能号令天下?
就是因为天下做官的人受袁家时代恩德太多
愿意为他们效死的人太多了
袁绍是倒霉遇到了乱世,如果在太平盛世
袁绍也妥妥的位列三公安得晚年
为什么骆宾王《讨武曌檄》里一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就能把武则天吓的两股战战?
那是因为骆宾王这句话就是在问满朝公卿:你们欠下李唐皇家的知遇之恩还要不要报答了?
士为知己者死的时候到了,你们要不要挺身而出?
武则天为什么害怕?因为她知道满朝文武愿意为了报答知遇之恩来为知己者死的人太多了
到了今天,虽然“士为知己者死”已经不需要像古代一样真的去死一死,但是人际关系门生故吏依旧是一个道理
反观女为悦己者容就是一句彻头彻尾的屁话
女为强者容,女为征服者容,女为她仰慕的人容,女从不为悦己者荣
什么叫悦己者?
就是能欣赏她的人,或者说能取悦她的人
那么最欣赏她,最愿意取悦她的人是谁?
她的舔狗啊!
如果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成立
舔狗也不会不得房子了
所以如果你觉得“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有问题,那么你的感觉就是对的
悦己者(舔狗)对于女性而言本来就没有任何价值
怎么会为这种人容呢?
化妆品不要钱的吗?
你的这个靠是余生把自己一百多斤肥肉完全搭在男人身上吗?
1,
“魏变法强三代,秦变法强七代”,此说到底有什么出处不清楚,但严格上讲应属历史发明范畴。
这段文字暴露出了2个史盲级的误解:
一是误认为东周时期的变革是在一次孤立的变法活动中完成的;
二是误认为变革的红利期可以简单到用伦理辈分概括。
客观上讲,上述误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中学历史课本的章节划分——并不是说课本有大错误,而是由于内容过于精炼及特定章节划分因素让一部分中学生产生类似的误解——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刻意迎合,使这一误解进一步加深。
具体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在低龄的朋友当中,有一部分学习能力比较强的朋友在进一步学习历史知识后会有颠覆性的认识,另有一部分不大喜欢学习或中枢神经系统尚在发育阶段的朋友会极力排斥和自己臆想有冲突的客观事实,最终形成了网络上“秦教徒”的普遍亢奋及普遍被嘲弄的现实。
2,
有关“魏变法强三代”的说法,提出这一观点的朋友大抵没有认真看过年表。
李悝变法正式执行的时间节点在魏文侯最末期,如果真要捅到“三代”的话,那应该是魏武侯、魏惠王、魏襄王三朝。
即使纠正一下,矫正为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朝,也有大问题:
一个是魏文侯一朝整体在李悝变法之前,而魏国的衰落事实上正是在李悝变法之后的魏武侯一朝开始的;
另一个是魏惠王一朝在中期就已一落千丈,强势期根本凑不到一朝。
总之,“魏变法强三代”是不成立的。
3,
“秦变法强七代”也有大问题。
其一,秦公室作为周代古老封建主(或奴隶主)之一,最迟在秦武公也已经开始了变革活动,且在东周时期一直都是绝对意义上的强国,显然超过了“七代”;
其二,战国前期的秦国虽整体处于“被动挨打”的态势(林剑鸣语),但相比于齐、楚两国而言,秦国在与魏国对抗时的处境明显好太多,秦灵公、秦简公对魏国还有强有力的反击,说此时的秦国不“强”无疑是荒谬的;
其三,秦国在秦献公时期就已经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地步,在秦献公末期,秦军对魏国的攻击已经相当凶狠,但凡稍微查一查地名,也能看出当时秦军的攻势绝不亚于秦孝公一朝,把秦国“强”的时间节点定在秦孝公一朝也是不合理的;
其四,秦二世一朝其实也不能说不“强”,当时秦军打到赵地被纵军击败,其实和秦昭襄王一朝、秦庄襄王一朝的情况也差不多,秦被灭这是在秦王子婴——从这个角度上看,应该一直捅到“强八代”才对。
总之,这一观点和“魏变法强三代”一样都是错误的。
4,
客观上讲,秦魏两国之间的此消彼长有多种因素,变革只是其中之一。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肯定一点,秦国的变革应确比列国更为彻底,具体原因当于秦国本土士人并不兴盛、朝中多由外籍士人充斥有很大关系。
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应忽视其他因素,比如魏国地缘环境的绝对劣势,比如特殊外交环境下的大势所趋,等等。
从目前已知的情况来看,秦国在战国末期也并不比其他诸侯国先进,当时仍在吸取中原的变革经验。
当然,你非聊某些影视作品或某个不太负责任的纪录片里的一些内容,那当我没说。
打个岔,《韩非子》那段说的是军功赏罚的落实情况的区别,不是军功系统有或没有的区别。
5,
不过,你要非站在“老秦人”或者“秦吏”的角度,那肯定是另一个结论。
1个人干6小时的活,原本4个人就能24小时轮换
现在1个人干18小时,顶了2个人
然后领导说你不干,有的是人(另外两个人)干
你不死谁死?
工贼不杀天理难容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