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找个地方写小九,我觉得这个整个电影最大的败笔,可以说,有这个问题存在,本身就证明了电影根本就没有弄好。
这个角色太失败了,她太平淡了,完全没有一点特色,堪称全片最大的花瓶,我猜测这是导演刻意所为,导演就不想让小九有太明显的个性,甚至都不乐意把她画得更漂亮点(老天,这好歹是纣王口口声声的爱妃,开篇的成年版妲己还算可以,你搞个萝莉版妲己不过分吧),从一开始就不想让观众在底下给他们组CP,我明白导演的意思,他想让姜子牙的形象更加高尚,不是为了一己私欲,觉得这个女孩好看,这个女孩讨喜,所以才去救她,而是为了“大义”“大爱”,所以必须只能是出于“救一条生命”,才去救小九,但是导演明显没有弄明白的是,观众根本就没法和这种“毫不为己,专门利人”的想法产生共鸣,况且本身电影表达这种想法的同时,也没忘记自己是个商业片,所以搞得不伦不类的,就好像一个人装高冷,又怕别人真就不去搭理他,于是时不时又赔笑脸,说自己是闹着玩的,那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老老实实走大众路线,挣钱嘛,媚点俗,不寒碜,但导演明显是懂了一半,他宁可给你看四不像卖萌,给你看绚烂的画面,都死活不肯给你把小九的故事讲清楚,把小九的形象给塑造好,顺便画好看点,看到中间揭露小九身份苏妲己时,刚开始挺高兴的,居然用了原著的设定,
苏护被这阵怪风吹得毛骨耸然。心下正疑惑之间,忽听后厅侍儿一声喊叫:“有妖精来了!”苏护听说后边有妖精,急忙提鞭在手,抢进后厅,左手执灯,右手执鞭,将转大厅背后,手中灯已被妖风扑灭。苏护急转身,再过大厅,急叫家将取进灯火来时,复进后厅,只见众侍儿慌张无措。苏护急到妲己寝榻之前,用手揭起幔帐,问曰:“我儿,方才妖气相侵,你曾见否?”妲己答曰:“孩儿梦中听得侍儿喊叫‘妖精来了’,孩儿急待看时,又见灯光,不知是爹爹前来,并不曾看见甚么妖怪。”护曰:“这个感谢天地庇佑,不曾惊吓了你,这也罢了。”护复安慰女儿安息,自己巡视,不敢安寝。──不知这个回话的乃是千年狐狸,不是妲己。方才灭灯之时,再出厅前取得灯火来,这是多少时候了,妲己魂魄已被狐狸吸去,死之久矣;乃借体成形,迷惑纣王,断送他锦绣江山。
这是写苏妲己美貌的
话说那妲己绑缚在辕门外,跪在尘埃,恍然似一块美玉无瑕,娇花欲语,脸衬朝霞,唇含碎玉,绿蓬松云鬓,娇滴滴朱颜,转秋波无限钟情,顿歌喉百般妩媚,乃对那持刀军士曰:“妾身系无辜受屈,望将军少缓须臾,胜造浮屠七级!”那军士见妲己美貌,已自有十分怜惜,再加他娇滴滴的叫了几声将军长,将军短,便把这几个军士叫得骨软筋酥,口呆目瞪,软痴痴瘫作一堆,麻酥酥痒成一块,莫能动履。
妲己被九尾夺舍的片段就那么一点,然后关于妲己的故事就啥也没讲,全程喊了半天的阿父连个正脸都没给,导演拼了命地想淡化小九的形象,“就是个无辜女孩,over,就这样,别整得花里胡哨的”,可是这真的搞错方向了,你想把姜子牙搞成那种对事不对人,救小九是出于自身信念,而不是出于小九本身,这没问题,但是你想让观众跟你一起苍生大义,这办不到,也不可能,观众想看的是这个小九本身也没有讨喜的地方,然后才决定支持或者反对主角的行为,就像保护濒危物种都是拿大熊猫来做广告,而不是其它又丑又怪的珍惜动物,这个跟烟熏妆哪吒不一样,况且哪吒还有成年版,小九就真的没有哪怕一点点重现王妃形态的机会,那你给的很多特写镜头,就毫无任何触动人心的地方,导演可能觉得这是真善美,但是看上去就是假大空,不是说要写成言情那种,而是说真的哪怕花一点心思,把小九的形象刻画得可爱讨喜,造型换成萌妹,真的效果会好上很多,至少能争取到更多的观众,毕竟大家都看脸,而不是谁都不去刻意迎合,希望唯美的特效能征服所有人的心,顺便靠萌宠卖点周边。
原著里苏妲己本人的剧情从夺舍处就已经完结了(人类苏妲己早就死了),后面全是九尾干的,那么姜子牙要救的这个原版苏妲己,就真的是个啥事都与她无关的纯·工具人,跟士兵甲,百姓乙没啥区别,所以说怎么想都很奇怪,无辜≠啥事都与我无关,这个角色有潜力,很明显不能作为支持姜子牙舍弃神位,全程护送直到转世的对象,但是既然电影魔改成两人元神拴在一起(虽说不明白为啥这样搞,感觉硬是想给你搞个电车难题),人类苏妲己没有死,但既然都这么改了,那为啥不直接改成一直是九尾操控着苏妲己在做一切事情,那么王妃妲己至少能保住(也就是会有成年形态),效果应该也会好很多,两个成年人至少能有交流,以及更加有意义的互动,而不是像个孩子一样胡闹,而且全程就姜子牙一人在那里苍生苍生地讲,如果把王妃妲己加进去,另一个角度讲苍生之类的,可能会更有意思些。
美国领事馆这个周末必须加班。
十年前,有一条流传甚广的短信段子——
讲一老外到上海做生意,十年后,生意赔了几百万,沮丧地决定卖掉上海的房子回国,谁知卖完房子,不仅还清了欠债,竟然还赚了一笔。
这个段子的真实性存疑,但核心有二:
一是吐槽搞实业不如炒房;
二是道出了各路热钱投资地产,赚开了花。
这个故事到了2016年以后,又衍生出来了“养老移民”的版本:
如,上海某退休老汉自觉还能活个二十年,干脆卖掉上海房子去苏州养老寻快活,在苏州潇洒了十年,腻了,打算去成都继续欢乐,房子一卖,忽然发现赚的钱不仅足够过去十年的花费,还净赚了80万。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金钱八十万”。
这个故事的内核是:
讽刺2016年新一轮的房价上涨。
道出了一线城市居民利用时间差,坐吃二三线发展红利的现象。
这类故事共同描述了一个现象,就是:
中国绝大多数城市,过去二十年来房价一直在涨,以至于让人形成了惯性思维——中国的房价会一直涨、涨、涨下去。
显然,过去二十年的暴涨,不可持续,但什么时候停止?是个问题。如果从明天开始,南阳的房价告别过往二十年的上涨,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首先可以绝对确定的是:南阳房价如果停止上涨,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循环:
房价上涨→地价上涨→政府卖地收入提高→提前买房者获利→银行放贷赚到钱→房地产相关行业繁荣,如装修、建材、家电→更多的资金进入房地产
过往的二十年,上述环节已经形成了一个闭环,这也是为什么政府无论出台多少政策,都难以压制房价的终极原因。地产,绑架了地方经济,三四线城市,尤其如此。
在中国人的资产配置中,房产占据了近八成的比例,金融资产配置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从居民的负债占比,也略见一斑。
据央行2020年数据,中国家庭负债结构相对单一,负债来源以银行贷款为主,房贷是家庭负债的主要构成,占家庭总负债的75.9%。
如果房价停涨,就意味着在通货膨胀压力下阴跌,也间接意味着之前贷款买房的居民,资产缩水。如果不幸房价下跌,房子持有者未来上涨的预期破灭,很可能会出现退房潮或断供,甚至出现大量个人破产的案例。
在中国,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地产商是国企,如招商、保利、铁总、华侨城、金茂、中海等。当然,还有一些知名企业,在一些地市也涉足房地产,如丹尼斯、新田在郑州开启“地产+商业”,京东在北京拿地做“电商房地产”、阿里、中石化做相关地产项目等。
这些“外行”,进入房地产,先进入者早已吃到了地产红利,并发展出了自己的模式,后来者进入,也无非是想分一杯羹,甚至是开辟新的业务,艰难时刻,寻求“战略转型”。
如果房价停滞,意味着它们投入的资本将毫无预期,这些本来从事传统实体经济的资本大鳄,如果纷纷从房地产行业撤资,将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后果不堪设想。
任泽平有房价的三大判断: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其实影响房价的另一个重要要素,是中国的货币总量一直在增多。房价是船,货币是水,在过去二十年说,水涨船高,屡屡应验。
中国二十年来广义货币M2的增长速度,远超GDP增速。
M2增速与GDP平均增速比超200%,也就是说,钱的增速一直是经济增速的两倍多。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2009年,三线城市一碗牛肉面3块钱,到了2018年,就需要7块钱。
经济学家费雪(1911),有一个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PT(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商品交易总量)
M:货币的数量;
V:货币流通速度;
P:物价水平;
T:各类商品的交易总量。
货币流通速度V,交易总量T,是由社会制度、地区偏好所决定,短期内非政策刺激,都会保持相对稳定,所以M(货币量)一旦增多,就意味着P的价格要上涨。(该理论有不少质疑,但也可以作为一个房价的简单参考。)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房子成为了中国家庭抵御货币超发、通胀,实现资产保值的最佳配置,从这个方程式里就可以看出来。
人民币不比美元,国际化之路还很漫长,当人民币无法走出去,这么多钱留在国内,总要有流向。如果不让流入房地产,就意味着银行贷款和各种途径的融资,都对房地产关上了大门。那么地产商,尤其是那些囤地待卖的地产商,只有一条路:抛售等死。
什么是土地财政,就是地方财源除了转移支付,主要靠卖地。全国的土地出让与地方财政比率在2019年达到58.35%,对于部分内陆三线城市,这个会更高,一些地方接近90%也不算夸张。
什么是市场经济?就是一个各行各业逐渐货币化的过程。
举例来说,计划经济制度下,依靠计划调拨的服务和项目,如公费医疗、住房分配、物业服务、教育培训等,在市场化大潮下,都开始有了价格,再加上新出现的行业,如互联网、私家汽车的发展,同样带来了货币需求,就需要政府开动印钞机,印更多的钱。
中国在98年经历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亚洲经济萧条,大陆开放房地产,就是为了创造新的需求,让货币流入到新的房地产市场,牢牢把控。
以南阳开辟地下空间利用为例,就相当于开辟了新的土地市场,地下空间从原来沉默的、难以交易流通的公共资源,摇身一变,成为了新的商品。
如果人为将钱流入房地产的闸门关上,就意味着短期内,国内市场一定要寻找到新的洼地,开辟新的行业,创造新的需求。这对任何区域,都是一种倒逼转型。但是转型,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完成,它需要几十年的积累,骤然关上,就意味着切断地方财源。
过往的二十年,公众对房地产形成了一种共识,就是房地产有波动周期,热几年,冷几年,有规律。
每当有人言之凿凿地讲房价不会涨,最终总是被打脸。发行的货币没有地方去,地方经济顶不住压力的时候,就会有各种理由,放开房地产市场。如,首付比例降低,首付分期,利率下调,降低购房门槛,放宽人才引进限制,减免契税,土拍出让金分期,降低预售标准等各种手段。
国内从未有过下决心抛弃房地产的念头,总是欲盖弥彰,反反复复。因为在中国,土地上涨的最大受益者是政府和拥有土地资源的国企。
当然,世界上也有壮士断腕的国家,日本就是一例。
1985年,日本“广场协议”后,日元每年保持5%的升值水平,即意味着只要国际资本持有日元资产,就可以通过汇率变动,获得5%的汇兑收益,国际热钱开始流入日本,疯狂炒房。
最终,日本政府决定采取严厉的措施,挤掉地产泡沫,连续加息,政府加收地价税,日本土地价格从1990年开启了下跌,房价随之骤降,甚至暴跌50%。市场上的钱开始回归理性,投资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加之日元升值后,原先的日本代工向东南亚转移,倒逼日本经济迎来了供给侧转型。
日本的挤泡沫很惨痛,但回首去看,成就了日本“失去二十年”的韬光养晦,遂有了安倍及继任者迎来新景气。
如果三线停涨,会直接造成资本外流,资本向更有“钱”景的新一线城市,如郑州、武汉等地聚集。地方人口被加速虹吸,最终形成“马太效应”,大都市发展越来越好,三线城市越来越被边缘化。
随着政府侧刺激经济,宏观方面增加流动性,过剩的货币在资深玩家的带领下,流入其他行业,会炒热一个个概念,这许多概念里,定会存在不少泡沫,让那些头脑一热的跟风者,成为了韭菜。
所以,对于房价,没有房的人希望不要涨,有房的人期待资产升值。而涨与不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也许从今天起,中国真正进入了房价不再持续暴涨的年代,但你一定要明白:
一个房价合理的未来,是需要牺牲千千万万的相关就业,缩减上万亿的土地财政,才能换来,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这种转型的阵痛。
壮士断腕,就是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取得胜利。
十年前,有一条流传甚广的短信段子——
讲一老外到上海做生意,十年后,生意赔了几百万,沮丧地决定卖掉上海的房子回国,谁知卖完房子,不仅还清了欠债,竟然还赚了一笔。
这个段子的真实性存疑,但核心有二:
一是吐槽搞实业不如炒房;
二是道出了各路热钱投资地产,赚开了花。
这个故事到了2016年以后,又衍生出来了“养老移民”的版本:
如,上海某退休老汉自觉还能活个二十年,干脆卖掉上海房子去苏州养老寻快活,在苏州潇洒了十年,腻了,打算去成都继续欢乐,房子一卖,忽然发现赚的钱不仅足够过去十年的花费,还净赚了80万。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金钱八十万”。
这个故事的内核是:
讽刺2016年新一轮的房价上涨。
道出了一线城市居民利用时间差,坐吃二三线发展红利的现象。
这类故事共同描述了一个现象,就是:
中国绝大多数城市,过去二十年来房价一直在涨,以至于让人形成了惯性思维——中国的房价会一直涨、涨、涨下去。
显然,过去二十年的暴涨,不可持续,但什么时候停止?是个问题。如果从明天开始,南阳的房价告别过往二十年的上涨,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首先可以绝对确定的是:南阳房价如果停止上涨,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循环:
房价上涨→地价上涨→政府卖地收入提高→提前买房者获利→银行放贷赚到钱→房地产相关行业繁荣,如装修、建材、家电→更多的资金进入房地产
过往的二十年,上述环节已经形成了一个闭环,这也是为什么政府无论出台多少政策,都难以压制房价的终极原因。地产,绑架了地方经济,三四线城市,尤其如此。
在中国人的资产配置中,房产占据了近八成的比例,金融资产配置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从居民的负债占比,也略见一斑。
据央行2020年数据,中国家庭负债结构相对单一,负债来源以银行贷款为主,房贷是家庭负债的主要构成,占家庭总负债的75.9%。
如果房价停涨,就意味着在通货膨胀压力下阴跌,也间接意味着之前贷款买房的居民,资产缩水。如果不幸房价下跌,房子持有者未来上涨的预期破灭,很可能会出现退房潮或断供,甚至出现大量个人破产的案例。
在中国,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地产商是国企,如招商、保利、铁总、华侨城、金茂、中海等。当然,还有一些知名企业,在一些地市也涉足房地产,如丹尼斯、新田在郑州开启“地产+商业”,京东在北京拿地做“电商房地产”、阿里、中石化做相关地产项目等。
这些“外行”,进入房地产,先进入者早已吃到了地产红利,并发展出了自己的模式,后来者进入,也无非是想分一杯羹,甚至是开辟新的业务,艰难时刻,寻求“战略转型”。
如果房价停滞,意味着它们投入的资本将毫无预期,这些本来从事传统实体经济的资本大鳄,如果纷纷从房地产行业撤资,将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后果不堪设想。
任泽平有房价的三大判断: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其实影响房价的另一个重要要素,是中国的货币总量一直在增多。房价是船,货币是水,在过去二十年说,水涨船高,屡屡应验。
中国二十年来广义货币M2的增长速度,远超GDP增速。
M2增速与GDP平均增速比超200%,也就是说,钱的增速一直是经济增速的两倍多。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2009年,三线城市一碗牛肉面3块钱,到了2018年,就需要7块钱。
经济学家费雪(1911),有一个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PT(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商品交易总量)
M:货币的数量;
V:货币流通速度;
P:物价水平;
T:各类商品的交易总量。
货币流通速度V,交易总量T,是由社会制度、地区偏好所决定,短期内非政策刺激,都会保持相对稳定,所以M(货币量)一旦增多,就意味着P的价格要上涨。(该理论有不少质疑,但也可以作为一个房价的简单参考。)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房子成为了中国家庭抵御货币超发、通胀,实现资产保值的最佳配置,从这个方程式里就可以看出来。
人民币不比美元,国际化之路还很漫长,当人民币无法走出去,这么多钱留在国内,总要有流向。如果不让流入房地产,就意味着银行贷款和各种途径的融资,都对房地产关上了大门。那么地产商,尤其是那些囤地待卖的地产商,只有一条路:抛售等死。
什么是土地财政,就是地方财源除了转移支付,主要靠卖地。全国的土地出让与地方财政比率在2019年达到58.35%,对于部分内陆三线城市,这个会更高,一些地方接近90%也不算夸张。
什么是市场经济?就是一个各行各业逐渐货币化的过程。
举例来说,计划经济制度下,依靠计划调拨的服务和项目,如公费医疗、住房分配、物业服务、教育培训等,在市场化大潮下,都开始有了价格,再加上新出现的行业,如互联网、私家汽车的发展,同样带来了货币需求,就需要政府开动印钞机,印更多的钱。
中国在98年经历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亚洲经济萧条,大陆开放房地产,就是为了创造新的需求,让货币流入到新的房地产市场,牢牢把控。
以南阳开辟地下空间利用为例,就相当于开辟了新的土地市场,地下空间从原来沉默的、难以交易流通的公共资源,摇身一变,成为了新的商品。
如果人为将钱流入房地产的闸门关上,就意味着短期内,国内市场一定要寻找到新的洼地,开辟新的行业,创造新的需求。这对任何区域,都是一种倒逼转型。但是转型,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完成,它需要几十年的积累,骤然关上,就意味着切断地方财源。
过往的二十年,公众对房地产形成了一种共识,就是房地产有波动周期,热几年,冷几年,有规律。
每当有人言之凿凿地讲房价不会涨,最终总是被打脸。发行的货币没有地方去,地方经济顶不住压力的时候,就会有各种理由,放开房地产市场。如,首付比例降低,首付分期,利率下调,降低购房门槛,放宽人才引进限制,减免契税,土拍出让金分期,降低预售标准等各种手段。
国内从未有过下决心抛弃房地产的念头,总是欲盖弥彰,反反复复。因为在中国,土地上涨的最大受益者是政府和拥有土地资源的国企。
当然,世界上也有壮士断腕的国家,日本就是一例。
1985年,日本“广场协议”后,日元每年保持5%的升值水平,即意味着只要国际资本持有日元资产,就可以通过汇率变动,获得5%的汇兑收益,国际热钱开始流入日本,疯狂炒房。
最终,日本政府决定采取严厉的措施,挤掉地产泡沫,连续加息,政府加收地价税,日本土地价格从1990年开启了下跌,房价随之骤降,甚至暴跌50%。市场上的钱开始回归理性,投资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加之日元升值后,原先的日本代工向东南亚转移,倒逼日本经济迎来了供给侧转型。
日本的挤泡沫很惨痛,但回首去看,成就了日本“失去二十年”的韬光养晦,遂有了安倍及继任者迎来新景气。
如果三线停涨,会直接造成资本外流,资本向更有“钱”景的新一线城市,如郑州、武汉等地聚集。地方人口被加速虹吸,最终形成“马太效应”,大都市发展越来越好,三线城市越来越被边缘化。
随着政府侧刺激经济,宏观方面增加流动性,过剩的货币在资深玩家的带领下,流入其他行业,会炒热一个个概念,这许多概念里,定会存在不少泡沫,让那些头脑一热的跟风者,成为了韭菜。
所以,对于房价,没有房的人希望不要涨,有房的人期待资产升值。而涨与不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也许从今天起,中国真正进入了房价不再持续暴涨的年代,但你一定要明白:
一个房价合理的未来,是需要牺牲千千万万的相关就业,缩减上万亿的土地财政,才能换来,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这种转型的阵痛。
壮士断腕,就是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取得胜利。
十年前,有一条流传甚广的短信段子——
讲一老外到上海做生意,十年后,生意赔了几百万,沮丧地决定卖掉上海的房子回国,谁知卖完房子,不仅还清了欠债,竟然还赚了一笔。
这个段子的真实性存疑,但核心有二:
一是吐槽搞实业不如炒房;
二是道出了各路热钱投资地产,赚开了花。
这个故事到了2016年以后,又衍生出来了“养老移民”的版本:
如,上海某退休老汉自觉还能活个二十年,干脆卖掉上海房子去苏州养老寻快活,在苏州潇洒了十年,腻了,打算去成都继续欢乐,房子一卖,忽然发现赚的钱不仅足够过去十年的花费,还净赚了80万。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金钱八十万”。
这个故事的内核是:
讽刺2016年新一轮的房价上涨。
道出了一线城市居民利用时间差,坐吃二三线发展红利的现象。
这类故事共同描述了一个现象,就是:
中国绝大多数城市,过去二十年来房价一直在涨,以至于让人形成了惯性思维——中国的房价会一直涨、涨、涨下去。
显然,过去二十年的暴涨,不可持续,但什么时候停止?是个问题。如果从明天开始,南阳的房价告别过往二十年的上涨,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首先可以绝对确定的是:南阳房价如果停止上涨,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循环:
房价上涨→地价上涨→政府卖地收入提高→提前买房者获利→银行放贷赚到钱→房地产相关行业繁荣,如装修、建材、家电→更多的资金进入房地产
过往的二十年,上述环节已经形成了一个闭环,这也是为什么政府无论出台多少政策,都难以压制房价的终极原因。地产,绑架了地方经济,三四线城市,尤其如此。
在中国人的资产配置中,房产占据了近八成的比例,金融资产配置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从居民的负债占比,也略见一斑。
据央行2020年数据,中国家庭负债结构相对单一,负债来源以银行贷款为主,房贷是家庭负债的主要构成,占家庭总负债的75.9%。
如果房价停涨,就意味着在通货膨胀压力下阴跌,也间接意味着之前贷款买房的居民,资产缩水。如果不幸房价下跌,房子持有者未来上涨的预期破灭,很可能会出现退房潮或断供,甚至出现大量个人破产的案例。
在中国,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地产商是国企,如招商、保利、铁总、华侨城、金茂、中海等。当然,还有一些知名企业,在一些地市也涉足房地产,如丹尼斯、新田在郑州开启“地产+商业”,京东在北京拿地做“电商房地产”、阿里、中石化做相关地产项目等。
这些“外行”,进入房地产,先进入者早已吃到了地产红利,并发展出了自己的模式,后来者进入,也无非是想分一杯羹,甚至是开辟新的业务,艰难时刻,寻求“战略转型”。
如果房价停滞,意味着它们投入的资本将毫无预期,这些本来从事传统实体经济的资本大鳄,如果纷纷从房地产行业撤资,将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后果不堪设想。
任泽平有房价的三大判断: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其实影响房价的另一个重要要素,是中国的货币总量一直在增多。房价是船,货币是水,在过去二十年说,水涨船高,屡屡应验。
中国二十年来广义货币M2的增长速度,远超GDP增速。
M2增速与GDP平均增速比超200%,也就是说,钱的增速一直是经济增速的两倍多。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2009年,三线城市一碗牛肉面3块钱,到了2018年,就需要7块钱。
经济学家费雪(1911),有一个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PT(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商品交易总量)
M:货币的数量;
V:货币流通速度;
P:物价水平;
T:各类商品的交易总量。
货币流通速度V,交易总量T,是由社会制度、地区偏好所决定,短期内非政策刺激,都会保持相对稳定,所以M(货币量)一旦增多,就意味着P的价格要上涨。(该理论有不少质疑,但也可以作为一个房价的简单参考。)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房子成为了中国家庭抵御货币超发、通胀,实现资产保值的最佳配置,从这个方程式里就可以看出来。
人民币不比美元,国际化之路还很漫长,当人民币无法走出去,这么多钱留在国内,总要有流向。如果不让流入房地产,就意味着银行贷款和各种途径的融资,都对房地产关上了大门。那么地产商,尤其是那些囤地待卖的地产商,只有一条路:抛售等死。
什么是土地财政,就是地方财源除了转移支付,主要靠卖地。全国的土地出让与地方财政比率在2019年达到58.35%,对于部分内陆三线城市,这个会更高,一些地方接近90%也不算夸张。
什么是市场经济?就是一个各行各业逐渐货币化的过程。
举例来说,计划经济制度下,依靠计划调拨的服务和项目,如公费医疗、住房分配、物业服务、教育培训等,在市场化大潮下,都开始有了价格,再加上新出现的行业,如互联网、私家汽车的发展,同样带来了货币需求,就需要政府开动印钞机,印更多的钱。
中国在98年经历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亚洲经济萧条,大陆开放房地产,就是为了创造新的需求,让货币流入到新的房地产市场,牢牢把控。
以南阳开辟地下空间利用为例,就相当于开辟了新的土地市场,地下空间从原来沉默的、难以交易流通的公共资源,摇身一变,成为了新的商品。
如果人为将钱流入房地产的闸门关上,就意味着短期内,国内市场一定要寻找到新的洼地,开辟新的行业,创造新的需求。这对任何区域,都是一种倒逼转型。但是转型,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完成,它需要几十年的积累,骤然关上,就意味着切断地方财源。
过往的二十年,公众对房地产形成了一种共识,就是房地产有波动周期,热几年,冷几年,有规律。
每当有人言之凿凿地讲房价不会涨,最终总是被打脸。发行的货币没有地方去,地方经济顶不住压力的时候,就会有各种理由,放开房地产市场。如,首付比例降低,首付分期,利率下调,降低购房门槛,放宽人才引进限制,减免契税,土拍出让金分期,降低预售标准等各种手段。
国内从未有过下决心抛弃房地产的念头,总是欲盖弥彰,反反复复。因为在中国,土地上涨的最大受益者是政府和拥有土地资源的国企。
当然,世界上也有壮士断腕的国家,日本就是一例。
1985年,日本“广场协议”后,日元每年保持5%的升值水平,即意味着只要国际资本持有日元资产,就可以通过汇率变动,获得5%的汇兑收益,国际热钱开始流入日本,疯狂炒房。
最终,日本政府决定采取严厉的措施,挤掉地产泡沫,连续加息,政府加收地价税,日本土地价格从1990年开启了下跌,房价随之骤降,甚至暴跌50%。市场上的钱开始回归理性,投资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加之日元升值后,原先的日本代工向东南亚转移,倒逼日本经济迎来了供给侧转型。
日本的挤泡沫很惨痛,但回首去看,成就了日本“失去二十年”的韬光养晦,遂有了安倍及继任者迎来新景气。
如果三线停涨,会直接造成资本外流,资本向更有“钱”景的新一线城市,如郑州、武汉等地聚集。地方人口被加速虹吸,最终形成“马太效应”,大都市发展越来越好,三线城市越来越被边缘化。
随着政府侧刺激经济,宏观方面增加流动性,过剩的货币在资深玩家的带领下,流入其他行业,会炒热一个个概念,这许多概念里,定会存在不少泡沫,让那些头脑一热的跟风者,成为了韭菜。
所以,对于房价,没有房的人希望不要涨,有房的人期待资产升值。而涨与不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也许从今天起,中国真正进入了房价不再持续暴涨的年代,但你一定要明白:
一个房价合理的未来,是需要牺牲千千万万的相关就业,缩减上万亿的土地财政,才能换来,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这种转型的阵痛。
壮士断腕,就是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取得胜利。
十年前,有一条流传甚广的短信段子——
讲一老外到上海做生意,十年后,生意赔了几百万,沮丧地决定卖掉上海的房子回国,谁知卖完房子,不仅还清了欠债,竟然还赚了一笔。
这个段子的真实性存疑,但核心有二:
一是吐槽搞实业不如炒房;
二是道出了各路热钱投资地产,赚开了花。
这个故事到了2016年以后,又衍生出来了“养老移民”的版本:
如,上海某退休老汉自觉还能活个二十年,干脆卖掉上海房子去苏州养老寻快活,在苏州潇洒了十年,腻了,打算去成都继续欢乐,房子一卖,忽然发现赚的钱不仅足够过去十年的花费,还净赚了80万。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金钱八十万”。
这个故事的内核是:
讽刺2016年新一轮的房价上涨。
道出了一线城市居民利用时间差,坐吃二三线发展红利的现象。
这类故事共同描述了一个现象,就是:
中国绝大多数城市,过去二十年来房价一直在涨,以至于让人形成了惯性思维——中国的房价会一直涨、涨、涨下去。
显然,过去二十年的暴涨,不可持续,但什么时候停止?是个问题。如果从明天开始,南阳的房价告别过往二十年的上涨,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首先可以绝对确定的是:南阳房价如果停止上涨,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循环:
房价上涨→地价上涨→政府卖地收入提高→提前买房者获利→银行放贷赚到钱→房地产相关行业繁荣,如装修、建材、家电→更多的资金进入房地产
过往的二十年,上述环节已经形成了一个闭环,这也是为什么政府无论出台多少政策,都难以压制房价的终极原因。地产,绑架了地方经济,三四线城市,尤其如此。
在中国人的资产配置中,房产占据了近八成的比例,金融资产配置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从居民的负债占比,也略见一斑。
据央行2020年数据,中国家庭负债结构相对单一,负债来源以银行贷款为主,房贷是家庭负债的主要构成,占家庭总负债的75.9%。
如果房价停涨,就意味着在通货膨胀压力下阴跌,也间接意味着之前贷款买房的居民,资产缩水。如果不幸房价下跌,房子持有者未来上涨的预期破灭,很可能会出现退房潮或断供,甚至出现大量个人破产的案例。
在中国,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地产商是国企,如招商、保利、铁总、华侨城、金茂、中海等。当然,还有一些知名企业,在一些地市也涉足房地产,如丹尼斯、新田在郑州开启“地产+商业”,京东在北京拿地做“电商房地产”、阿里、中石化做相关地产项目等。
这些“外行”,进入房地产,先进入者早已吃到了地产红利,并发展出了自己的模式,后来者进入,也无非是想分一杯羹,甚至是开辟新的业务,艰难时刻,寻求“战略转型”。
如果房价停滞,意味着它们投入的资本将毫无预期,这些本来从事传统实体经济的资本大鳄,如果纷纷从房地产行业撤资,将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后果不堪设想。
任泽平有房价的三大判断: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其实影响房价的另一个重要要素,是中国的货币总量一直在增多。房价是船,货币是水,在过去二十年说,水涨船高,屡屡应验。
中国二十年来广义货币M2的增长速度,远超GDP增速。
M2增速与GDP平均增速比超200%,也就是说,钱的增速一直是经济增速的两倍多。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2009年,三线城市一碗牛肉面3块钱,到了2018年,就需要7块钱。
经济学家费雪(1911),有一个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PT(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商品交易总量)
M:货币的数量;
V:货币流通速度;
P:物价水平;
T:各类商品的交易总量。
货币流通速度V,交易总量T,是由社会制度、地区偏好所决定,短期内非政策刺激,都会保持相对稳定,所以M(货币量)一旦增多,就意味着P的价格要上涨。(该理论有不少质疑,但也可以作为一个房价的简单参考。)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房子成为了中国家庭抵御货币超发、通胀,实现资产保值的最佳配置,从这个方程式里就可以看出来。
人民币不比美元,国际化之路还很漫长,当人民币无法走出去,这么多钱留在国内,总要有流向。如果不让流入房地产,就意味着银行贷款和各种途径的融资,都对房地产关上了大门。那么地产商,尤其是那些囤地待卖的地产商,只有一条路:抛售等死。
什么是土地财政,就是地方财源除了转移支付,主要靠卖地。全国的土地出让与地方财政比率在2019年达到58.35%,对于部分内陆三线城市,这个会更高,一些地方接近90%也不算夸张。
什么是市场经济?就是一个各行各业逐渐货币化的过程。
举例来说,计划经济制度下,依靠计划调拨的服务和项目,如公费医疗、住房分配、物业服务、教育培训等,在市场化大潮下,都开始有了价格,再加上新出现的行业,如互联网、私家汽车的发展,同样带来了货币需求,就需要政府开动印钞机,印更多的钱。
中国在98年经历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亚洲经济萧条,大陆开放房地产,就是为了创造新的需求,让货币流入到新的房地产市场,牢牢把控。
以南阳开辟地下空间利用为例,就相当于开辟了新的土地市场,地下空间从原来沉默的、难以交易流通的公共资源,摇身一变,成为了新的商品。
如果人为将钱流入房地产的闸门关上,就意味着短期内,国内市场一定要寻找到新的洼地,开辟新的行业,创造新的需求。这对任何区域,都是一种倒逼转型。但是转型,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完成,它需要几十年的积累,骤然关上,就意味着切断地方财源。
过往的二十年,公众对房地产形成了一种共识,就是房地产有波动周期,热几年,冷几年,有规律。
每当有人言之凿凿地讲房价不会涨,最终总是被打脸。发行的货币没有地方去,地方经济顶不住压力的时候,就会有各种理由,放开房地产市场。如,首付比例降低,首付分期,利率下调,降低购房门槛,放宽人才引进限制,减免契税,土拍出让金分期,降低预售标准等各种手段。
国内从未有过下决心抛弃房地产的念头,总是欲盖弥彰,反反复复。因为在中国,土地上涨的最大受益者是政府和拥有土地资源的国企。
当然,世界上也有壮士断腕的国家,日本就是一例。
1985年,日本“广场协议”后,日元每年保持5%的升值水平,即意味着只要国际资本持有日元资产,就可以通过汇率变动,获得5%的汇兑收益,国际热钱开始流入日本,疯狂炒房。
最终,日本政府决定采取严厉的措施,挤掉地产泡沫,连续加息,政府加收地价税,日本土地价格从1990年开启了下跌,房价随之骤降,甚至暴跌50%。市场上的钱开始回归理性,投资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加之日元升值后,原先的日本代工向东南亚转移,倒逼日本经济迎来了供给侧转型。
日本的挤泡沫很惨痛,但回首去看,成就了日本“失去二十年”的韬光养晦,遂有了安倍及继任者迎来新景气。
如果三线停涨,会直接造成资本外流,资本向更有“钱”景的新一线城市,如郑州、武汉等地聚集。地方人口被加速虹吸,最终形成“马太效应”,大都市发展越来越好,三线城市越来越被边缘化。
随着政府侧刺激经济,宏观方面增加流动性,过剩的货币在资深玩家的带领下,流入其他行业,会炒热一个个概念,这许多概念里,定会存在不少泡沫,让那些头脑一热的跟风者,成为了韭菜。
所以,对于房价,没有房的人希望不要涨,有房的人期待资产升值。而涨与不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也许从今天起,中国真正进入了房价不再持续暴涨的年代,但你一定要明白:
一个房价合理的未来,是需要牺牲千千万万的相关就业,缩减上万亿的土地财政,才能换来,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这种转型的阵痛。
壮士断腕,就是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取得胜利。
中国的平头老百姓是啥都不懂的、啥都做不了的、啥都不想做的贱民吗?
英雄的老百姓关心美国,因为它就横亘在面前。
“Because it's there.”
因为山就在那里,所以英雄的老百姓就想征服一下呐,人类的天性而已,家畜或许不能理解。
全世界所有厉害的东西,中国的平头老百姓都关心:上至国际空间站,卡西尼,奥陌陌,旅行者;下至下水道油布包,煮饭仙人,圆珠笔尖,还有猛禽,幽灵,高精狙,福特号,电磁炮,可燃冰,盾构机,大豪斯,大牛排,电瓶车,鸟语花香,老虎大象,GPS,NMD,M1p,RTX,诺贝尔,太平洋。
我想要的不多。你给不了,我就自己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