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在十五或二十年前乘坐火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第1页

  

user avatar   bei-ji-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自己记忆里的几次很早的时候坐火车的经历,

1990年前后,20多年前,5-6岁:

车票是硬板票,车票上印一道杠是直快,两道杠是特快,儿童票会斜着减掉半截(或者是另外的一张纸),车票完全没有联网,窗口准备的票卖完了就没了,没有异地票或者联网票一说。有些时候,管局内车站会发售一些本局内的跨局车,比如哈局七台河站就有卖牡丹江发往其它地方的车,但具体有哪些车就不清楚了。

因为没有联网,所以也没有12306能查时刻表,全靠纸质的时刻表,其中的停站信息可能不准,甚至时间也不准。比如,我们当时从河南的一个小站(上街站)要去北京,买的时刻表手册上标注有停站,但到了以后发现车通过不停,只好到郑州再买别的车票。当时的时刻表印象里也不是很厚,因为车次其实不多。

90年左右全是绿皮车,好一点的车里顶棚带有一些电风扇,夏天靠风扇,冬天靠锅炉,车厢里是烧煤的(锅炉在车厢的一头,每节都有)车内条件很差,人多的时候行李架上、座椅下面也全是人(不是行李,是人),我当时比较小,睡在行李上。应该还没有空调车,反正我当时没见过。

因为车窗都是可以打开的,所以热了就开窗,停站久了或者在小站临时停车的时候,会有附近的村民来列车附近卖东西。我记得有卖苹果的,一袋子苹果,价钱忘记了。当年还第一次吃火腿肠,不知道怎么弄开,最后是用钳子把火腿肠两头的铁丝掰开的,没想过用剪刀剪开。

那时候还睡过卧铺,跟现在绿皮车的卧铺没什么区别,上中下三个铺位,我跟我妈挤一个中铺,这种卧铺在2004年左右的时候我还睡过几次。

车速方面,没有时速表,但当时的车也有比较快的,当年的T字头车跟今天的K字头车差不多。比如标杆车1次特快(今天的T1次北京西-长沙)从北京到郑州耗时10小时左右,京哈的车大概要将近20个小时左右。但其它线路也并不都这么快,当年从北京到乌鲁木齐要3天(没坐过,看时刻表看到的),当时陇海线还有一些地方是单线铁路。

有一个特别模糊的印象:进京的车快到北京的时候,会广播本次列车的终点站北京站就要到了,北京是我们祖国伟大的首都之类的(语气特别像朝鲜新闻联播那个女主播的语气,请自行脑补)。其余时间,列车广播里会反复的播禁止携带危险品,还举例说因为携带危险品发生过什么事故死了多少人之类的。

当年车站跟现在比变化也很大。比如,没有北京西站,北京南站是有的,但不是现在这样的,是一个很破的小车站。哈尔滨有一个叫三棵树的车站,是一个大站,不少车都在那始发(京三特快17/18次,今天的T17/18次),三棵树站其实就是现在的哈尔滨东站。

因为当时没有实名制验票一说,所以有些车站可以随便进去(有些要验票),车站的治安也相对较差,印象里哈尔滨站和郑州站的站前广场上经常是睡着很多很多的人。拿着站台票上车补票的事情也很常见,列车超员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年从黑龙江七台河到河南郑州单程要三天三夜左右(应该包括中转时间),现在坐高铁的话,最快一天多就到了。

2003年-2008年,十几年前,大学以及毕业以后:

家在黑龙江七台河,学校在甘肃兰州,单程4000公里左右。

车票已经是软票了,当时还有卖“通票”一说(途经勃牡哈京良郑硬座普快至兰州)。铁路已经多次提速了,但还不能网购车票,部分车次开始有异地票(但不是全部),车票仍然很难买,还好的是学生票提前预售,时刻表仍然是规划线路的重要工具。

有很多当年的车次至今还记得,比如:T75/6北京-兰州,T151/152北京-西宁,K171/2/3/4西宁/兰州-青岛,T17/18/71/72北京-哈尔滨,T181/2/3/4哈尔滨-汉口,K265/6牡丹江-北京,K43/44北京-兰州/嘉峪关,K39/40北京-海拉尔,T111/2/3/4兰州-南京,T115/6/7/8兰州-上海,T69/70北京-乌鲁木齐,2001/2南京西-福州,Z57/8/9/60北京西-福州……这些车次有些还在,有些变更了列车等级或者起终点等等。

有些城市已经有城际列车的样子了,比如当年就有北京-天津的双层特快,大概一个小时多到天津。

那个时候已经有空调车了,但仍然有相当数量的绿皮车。比如七台河往返哈尔滨(东)的K7025/6次,就还是绿皮车,我还买过一次卧铺,上铺,冬天的时候没有清雪导致雪水融化把卧铺都弄湿了,冬天还在烧锅炉。K171/2/3/4当时是西宁/兰州(隔日)到青岛的,也是绿皮车,车上人特别多,我曾经坐这个车偷偷去秦皇岛挽回变心的女朋友(最后还是分了)。还有一次是没买到票,凭站台票上的车,是一趟哈尔滨到天津的车(车次不记得了),绿皮车,但因为超员严重,特别闷热(冬天!),售货员卖冰棍的生意特别好。

当时也有临客,我坐过A字头的车(按需开行列车),车次是A106次,全列硬座(主要为了运人),几乎没有站票,兰州到北京(走京包-包兰)要32小时,其中银川一站停车3-4个小时。绿皮车,车厢漏风,晚上特别冷,不像现在临客都是空调车,甚至高铁动车都有临客。还有一个印象就是在北京西站看到过一个临客公告:从北京西到乌鲁木齐要4-5天。

我觉得2003-2005年是最难买票的几年,票价十几年没怎么变化,又没有高铁动车,运力差,人口流动大,甚至比九几年的时候还难买票,我曾经睡过T70次的座椅下面(虽然其实也很舒服的),在郑州站遇到过买票但无法上车(T117次,列车严重超员,硬座、无座票不让进站),在T17上站票太多站一晚12小时没动地方,孤身一人在郑州站等车20个小时又不能休息……

车速方面比过去好多了,像T17/8次是12小时左右,我当时带了一个随身听,一盘磁带,一次1小时反复听12次就到了。T75/6次需要24小时,现在已经改为Z75/76次,时间是20小时左右。

当时干线的车速能跑到130左右,有些车会有时速显示。动车第一次出现的时候还坐过一次,大概是2007年5月前后,北京西-保定,时速200已经觉得很快了。

也是从那几年开始,铁路的变化比较巨大:

曾短时间出现过N字头的车(管内快速),到后来所有车次数字编码升级到4位(曾经K/T车只有三位数字)。

Z字头车开始出现,比如当年大名鼎鼎的京沪十三猪,北京站晚上七点开始,每7分钟(后来好像是6分钟)一趟追踪发车的场面相当壮观。

到最后动车组开始出现了。

九几年的时候因为还小,基本上一路睡过去。大学的时候4000公里的路程,每次都要带书,不然会很无聊。手机还是单色的,联系靠短信,手机还要节省电源,因为当年还没有充电宝。我用自己挣的钱买一个MP3,算是很奢侈了,可惜只能待机15个小时,对于3-4天的旅程来说还是太短。

心情好的时候会跟邻座的人聊聊天,也见识了各式各样的人,学生、打工的、探亲的……还见过陌生男女在车上认识最后一起手牵手下车的,有时候会互相留个QQ号,多数最后都没有联系。

现在回头想想当年的体验,感觉就是当年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都熬过来的,现在这点困难算啥?




  

相关话题

  吃爽了是怎样一种体验? 
  有一个外国女友是种怎样的体验? 
  眼看着所在行业日渐衰退是种怎样的体验? 
  如果世界上同性中只剩下你,其他一切正常,将会是一番怎样的体验? 
  如果古代人也见面就玩手机,那历史会如何发展? 
  动车组列车(包括G字头高速动车组)与电力机车的普及,是否会导致火车爱好者数量减少? 
  睡在/被睡在膝枕上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刚买的iPhone丢了是种怎样的体验? 
  请问普通火车刹车时,如何保证各个车厢的同步刹车?是否刹车不同步造成行驶中车厢前后耸动? 
  毫无预兆地遇见知名人物是种怎样的体验? 

前一个讨论
史記上的朔旦冬至與今日程式計算的不一致,是古人推導有誤,還是今日的朔望、分至點回推計算仍有極限呢?
下一个讨论
malloc申请的内存能是虚拟内存吗,也就是申请的一块新的空间,刚申请就缺页吗?





© 2024-05-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