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谈谈你身边白手起家的富一代,为什么他们能走到食物链顶层? 第1页

  

user avatar   tie-shu-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差一个好女人。

顶级人生有两个极端的分派,顶级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诗人,作家的成功,都有赖于失败的爱情或者婚姻而成就伟业,顶级的政治家,商人则必定离不开一个成功的爱情或者婚姻助力。

从失败的爱情或者婚姻中走出了多少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诗人作家,简直数不胜数,他们利用失败的爱情发愤图强,在专业领域终有所成,因为这些都是以个人智商和能力喂起点,失败的爱情会留给孤独的人更多思考空间和操作能力。没有女人从旁牵绊分心,他就可以全身心投入自己擅长的领域死命钻研探索,所以,谁若有美人相伴,子孙满堂,沉浸在爱情之中不可自拔时,必定会耽搁事业发展,一事无成的。

但从政从商恰恰相反,需要甜美的爱情滋润,幸福的婚姻辅佐,从政从商拼的都是人脉与根基,所以越甜蜜越放荡越有人缘基础,享乐腐败之中把政治搞了,把经济弄了,是最为稳妥简洁的大法。

所以,任何富一代,你可能会看见形形色色的发家史,但有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共同点就是,背后都得了女人家里的助力。回想想你为啥没有成功?无他,你缺个能帮上忙的好女人而已。

就如此简单,如此残酷,如此现实,如此扎心。

李嘉诚是怎么发迹的?何鸿燊是如何成为赌王的?郭台铭是怎么成为代工之王的?任正非是怎么建立华为的?刘邦在没成皇帝之前是怎么混够五十多年的?孙中山造了一辈子反都没成功,后面又是怎么突然就成了的?老蒋娶了那么多老婆,为什么最后却定格在宋美龄身上的?

把你所认识的富一代官一代创始人都拉过来解剖细看,他们为什么能成,是不是与女人有很大关系?他们为什么不能善终,会半路翻车,是不是又与女人有很大干系?

所以,一个失败的爱情故事,很容易养出一个伟大的作家诗人哲学家科学家,因为他们会从孤独中获得成功的源泉。一个成功的婚姻,更容易造出一个高官巨富,因为女人家族的力量,往往决定了男人成败关键。


user avatar   xi-shan-ke-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富一代最大的特点就是,超级大的杠杠压注一笔,恰巧这笔生意又是历史级别的机会,然后他们就成了。

首先,历史级别的机会,不全是运气,在之前必然经历了一番坎坷,才对这个机会有更透彻的理解,让他敢于重仓押注。

第二,这个机会,事后看是历史级别,事前的话,大概率是坑爹,如果事前容易判断,那当时的有钱人不会给穷逼上台桌下注的机会。

第三,在历史机遇出现之前,富一代已经通过一系列的小型胜利,积累了周围对他的信任,也有了一些名声,这为他加杠杠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四,胜者为王。采取类似搞法,但是亏掉屁股的,我们就不用看了,只有胜者为王,才值得我们关注,有新闻价值。 那些亏比,是想成为富一代的人研究的,不是普通人喜欢研究的。


user avatar   alina-46-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A11:

某位我很敬佩的女商人,白手起家。80年代主修计算机科学,毕业后在某校任职校长助理,后续跳槽成为某房地产开发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助理。

90年代开始创业,从外省到北京闯荡。利用某关系向国有电信公司出售IBM服务器和其他设备,积累了第一桶金。

她是极度聪明的女人,富有人格魅力及领导能力,甚至有过目不忘的技能,因此链接到某位贵人(Z女士)。

08年某大型国际运动会在我国展开,引发首都各地的再开发项目。

当时某资源部政策和上层一些利益安排,导致机场建设和某地区高层有一些矛盾。于是她借助背后上层的那位高人(Z女士)做背书,成功调节矛盾,且制订了建造1100万平方英尺仓库和7英里道路和管道的计划(关于活动的一些准备措施需求,机场建设),在机场建立一个物流中心。


当时游说了涉及海关、检疫、运输、航空、基础设施等一系列链条的人。找了七个不同的部委来签署计划,内部层层授权。差不多150多个不同的印章,前后花了三年才“开始”正式建设。

(懂的人自然知道这有多难)

整个机场项目中,作为核心链接人,她非常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和组织的政治想法。

且作为参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合资企业的首席执行官,每次要求批准的申请都必须显示该项目如何与“组织”不断变化的政治和经济优先事项相一致性,如何坚持最新计划的精神。


另,她当初早期为了买下某公司企业1%的股份(该公司本来是国企,后来发展为混合所有制企业),苦于手头没现金,于是想办法获得某制药公司1200万美元的桥式贷款(类似高利贷,但现在政策收紧了)。

操作手法是:从制药公司那获得1200万美元,用此买下股票后,把股票作为抵押品,再获得银行贷款来偿还制药公司。

(典型的空手套白狼,金融领域资本运作很常见,不过稍有不慎则面临破产危险)

但偏偏成功了,等该股票04年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一举跃升至支付时的8倍。07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已飙升至80倍,相当于1%的股份,价值将近10亿美元。

即,前期投资1200万美元,后期涨到近10亿美元。可惜最终不是最高点卖出的。

类似的操作手法用了蛮多次。

具体细节暂且保留。


后续她涉猎投资了其他房地产项目、航港物流、金融股票、高端消费品等行业。

从普通商人,晋升成为某基金会、某投资集团、某航港公司的理事长、董事长,百亿身家的女富豪,名下30多家公司。


另,

其实百亿身价,在目前特殊体制下,并不是食物链顶层。

权力往往大于资本。

但她身上的野心和魄力,出人头地的欲望,确实一度非常打动我,有蛮多启发。



另一位A11男大佬:

典型的剑走偏锋,小学学历,白手起家。

70年代经营一家小馄饨店,只是小个体户。80年代经营小百货,同时不入流地跨国兜售商品,当时甚至连正规贸易都谈不上。

90年代很特殊,他在上海经营某豪华装修的五层餐厅,往来贵客众多,积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且开始接触股票,进入期货市场进行铜期货套利,行情好时回报率100%以上。

最惊天一笔的是,这位大佬受高人指点。90年代国企改制,当时很多国企排队上市,员工手里股票不能及时变现,大家没有眼光,认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他则以2-3元的低价,暗自收购近60家公司的职工股。收购的公司上市后,原来2元的职工股平均至少翻了十倍二十倍。此操作至少赚了几个亿,甚至更多。

与此同时,他以餐厅为抵押,贷款大量收购上海的烂尾楼,随即通过营销公司包装,再转手卖出,所得利润高达数亿。

且,他的炒股手法非常粗暴,直接收购上市公司,用自买自卖的模式操盘,俗称坐庄。

后续进行各种资本运作手段,空手套白狼。

背后的政商关系暂且不谈。


该大佬前后涉猎了期货、股市、贸易、装潢、房产、餐饮、农业等行业领域。

白手起家,最终身价达到百亿。




其他大佬例子,

日后有空再更新。

(删了蛮多细节,希望这次回答能过审)


user avatar   twins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家里有祖辈,率部打过朝鲜战争,隶属第9兵团(27军80师)。

稍微了解历史的人,听到第9兵团,必然会紧接着想到长津湖战役,或者用美国人的说法,“朝鲜水库之战”。那次战斗中,志愿军战略战术都大体正确,但凡双方的海空保证和后勤装备在“一个数量级” - 差距能在十倍之内 - 最终也不会以第9兵团实质失去战斗能力的代价,才换得惨胜一场。

最终统计,双方减员大体上是5万:1万8。其中,因低温和后勤保障等原因,志愿军一方非战斗减员近3万人,很多都是生生冻死的。

连同第一、第三次战役,朝鲜战争前三次战役整体,是我国近代以来(等同于有史以来),面对西方工业国家(包括日本),第一次取得战役级别的全面胜利

相信对于经历过、了解过这些历史,并把这些历史当作自己国家民族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人,以下的那些歌词、旋律,确实就如龙应台在这次活动中所说,“所谓的经典,它一定是超越所有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到你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的,一定会成为经典”

-----------------------------------------------------------------------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宽广美丽的大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
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



后来来了美国,一个可能在不少“龙应台们”的眼中,灯塔一般的存在。这么多年下来,借用龙应台的那句话,“你或许在乎大国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严”,那么美国的真实状况恐怕就是,“我们既在乎大国统御,也在乎大民福祉,且互为保障,且互为天然因果”

我不愿做一个在美国生活个几年就开始高谈阔论“美国怎么怎么样”的“公知”笨蛋,但姑且允许我用类似的文体表达:

在来美国之前,我并不知晓,
几乎每个大学里,都有“战争纪念碑”;
几乎每个城镇的小广场,都有“战死烈士纪念碑”;
重大体育比赛国歌仪式末尾,常会安排军机通场飞过;
每当有阵亡士兵归乡时,车队规模和迎接民众都类似国家元首一般;
......
绝大多数美国人,对其国旗和国歌的热爱,相比普遍的中国人,有过之而不及。

我想,这些“表征”背后的“情感”,必然也是基于对特定历史的经历、了解和认同,并把这些历史当成自己国家民族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铭记于心。而正是因为这种“情感”,特定的艺术作品,才能“超越所有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到你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成为经典:

-----------------------------------------------------------------------
“哦,你可看见,透过一线曙光,
我们对着什么,发出欢呼的声浪?
谁的阔条明星,冒着一夜炮火,
依然迎风招展,在我军碉堡上?
火箭闪闪发光,炸弹轰轰作响,
它们都是见证,国旗安然无恙。
你看那星条旗,不还在高高飘扬,
在这自由的大地,勇士的家乡?”

-----------------------------------------------------------------------

之后机缘巧合,在聚会中见过朋友家的祖辈,二战末期入伍的马润,打过太平洋战争和朝鲜战争。老爷子坚持认为朝鲜战争是平手,同时表示,没想到中国人比日本人还能打(可能是因为二战他打酱油为主吧,但他也确实对当时的日本人用了“animal”一词来形容)。同时他表示,美国现在如果选择和中国对着干,将是最大的愚蠢。不知这是来自于他对历史和现状观察后的系统思考,还是只是基于个人经历的,对“伟大的敌人”的惺惺相惜。不禁想到之前听家中祖辈谈起,对曾经的敌人,曾经在名义上战胜过的敌人,字里行间,总是多少充满敬意


好,说回龙应台。我个人非常认同她在末尾做的一个比喻:“歌,它就像一棵树,树需要有根,根在土里头,非常地要看它是附着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头...”

她说的没错,所以我全文也就是在描写这种“土壤”,中国的土壤,美国的土壤。

这是一种非常底层的土壤,不会因为其他平行因素而被动摇甚至否定的土壤。

我清楚地知道,我的另两位祖上,父亲是23年的党员,儿子(我的外祖父)是大学教授,在文革中,父子二人莫名经历了那么多苦难,甚至这种扭曲的经历到今天都有影子一般的影响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意识形态害死人”的“树”的土壤。相信也有一少部分中国人知道,第9兵团的宋时轮上将,生涯晚期曾经反对过某件事 -- 虽然对此我个人表示不置可否,但对一些人,也是一种土壤,能长出特定的“树”来。

美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其他历史,如当年艾森豪威尔总统,直接调动101空降师来护卫最早的5个黑人孩子,安全地进入白人学校上学的历史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人与人生来平等”的“树”的土壤。

俄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其他历史,如当初的红色帝国,造得出上万颗核导弹,造不出不同款式的丝袜来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计划经济行不通”的“树”的土壤。

但这些土壤,并不矛盾,正如“大国”和“大民”也绝无矛盾,更有可能是互为因果,互为保证一般。在追求最底层土壤的同时,我们也从未放弃过争取其他内容:自由、平等、文明、互助...吃得起茶叶蛋,买得起猪肉。

但我依然能理解龙应台的那种“恐慌”,甚至是“恐惧”,一种稍有洞察力的人,就能透过屏幕闻到的,无处不在的不自信和恐惧。这种“恐惧”其实也是“树”,而这颗“树”,也有“根”,也有“土壤”。这片“土壤”,对应的是这样的一个历史,这样的一个事实:

如果“你们”不选择和“我们”一起当“咱们”,那么“你们”就没有“国”,没有“民族”,没有“历史光荣”,没有“文明荣光”,是前朝的战败的弃民,是内战失利的败将,是大国博弈的砝码,是即将上不了台面的弃子。

说到底,如果“你们”不是“咱们”,而只是“你们”,那么“你们”连根都没有,谈何“土壤”?

美国和中国就像那云杉,而英国日本等“小国”,也必然算的上苍柏。而台湾呢?最恰当的比喻,恐怕就是松萝 -- 也有根,但是是气根。

于是,我终究也不会怪罪龙应台。毕竟,什么样的土壤,就会长出什么样的树,培育出什么样的人。台湾没有“土壤”,于是只能培养出松萝一般的龙应台来,临时依附在一颗大树上,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然后因为附着的大树有根有土壤,就产生了自己也有根有土壤的幻觉。却不知,松萝这种植物,人称“空气质量的检测仪” -- 都不需要环境怎么腥风血雨,而只要空气质量稍稍下降,就会死掉。

而龙女士追求的,貌似不仅仅是作为松萝,一切静好地活下去,而是,不但要作为松萝优雅地凌空飞舞,而且要否定大树的根,大树的土壤,希望大树的根烂掉,大树尽快倒下去...甚至直接否定这棵树,一颗彻底摒弃了“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彻底由万亿人民“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凝练成的大树,将其描绘成“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下的非本心产物...

那么,这可能依然无关是非,但必然有关立场。相信龙女士如果身体健康的话,有生之年必会看到,架空了国之尊严,你追求的小民之确幸,是多么地虚无缥缈,多么容易灰飞烟灭。

好在,虽然龙女士恐怕没得改变了,但她还是反复提到了一个词,“希望”,而年轻人永远有希望。这个希望,在此设定下,其实也异常简单:你要做没有根的“你们”,还是要做根深叶茂的“咱们”?怎么选,自己想,皮球在“你们”那里,“我们”真的无所谓。

-----------------------------------------------------------------------

愿这石头比人更坚强”,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卫国战争纪念碑

无名英雄之墓,美国,弗吉尼亚,阿灵顿国家公墓

此图不解释

有些“土壤”,以及土壤上面长出的“树”,在伟大的国家间,本质上是共通的,现在一些台湾人不理解而已。这是他们的不幸,可悲,可怜。






-----------------------------------------------------------------------
偶然看到本问题下一些匿名或非匿名的答文,我自己道行不够,还是忍不住多说两句:

我对龙的评价,对“龙应台”们的评价,可以翻我的答文历史,是一贯的,是基于对这个人的作品、历史、言论的较充分了解,而下的个人结论。依然,这只是个人结论,而不是客观真理,于是人人都可以表示不同意。但这结论确实与我是否知晓此次事件,看到的是3分钟?5分钟?21分钟?24分钟?还是一个半小时的视频,没有任何关系 - 我看的视频是21分钟版本,我觉得足够充分了。

同时我相信,但凡看过20+分钟“完整版”的人,如果对龙的立场和目的,依然表示无知无觉 -- 若你是真心的,我只能说你情商不足,辜负了龙的“一片苦心”,她要气背过气去了;若你是假意的,那么你对我来说,就只是“你们”,而不是“咱们” -- 如前所述,你愿意做“你们”,还是愿意做“咱们”,是你的事情,我无所谓。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而以下的内容也是主要说给对我这篇答文多少表示认同的朋友讲的:我整篇答文,既没有对当时在场的大陆学生表示任何赞许,也没有对“香港学生”/“香港年轻人”的观感发表任何评价。这种评价的缺失,确实是我有意不为之。而我真实的评价就是:不知道、无所谓、不相关。我们也看到,本问题下面也有一些朋友提到了,在场的大陆学生“并不这么觉得”,在场的香港年轻学生“很少”,以及,“香港的年轻学生根本不这么觉得”。

于是,如果你们真的对港台真实民意有兴趣,还是建议不要因为这么一个单一的事件,而脑补出一些可能与真实状况相去甚远的想象,然后产生不必要的额外感动,最后口口声声说什么“龙应台被香港人打脸”之类的话,结果却让个别香港人跳出来说什么 “我们大多数人其实根本不这么想” 来刷存在感。非要总结一个“真实民意”的个体感知,现在的香港年轻人,对中国政权无好感的,过半大概无疑问 -- 这也无所谓;而真正重要的是,这群人之中,对“中国人”的身份有真诚的认同感的,是否过半?我还真没这个信心。

最终,正确的“姿势”只有一个,原答文也已经说过了:“你们”到底是愿意当“你们”,还是跟“我们”一起当“咱们”,皮球在“你们”那里,“我们”根本无所谓。如果“你们”选择跟“我们”一起当“咱们”,那也是“你们”自己的主观选择,“我们”可以表示“多一个不嫌多”而表示欢迎,但终究只是不置可否;但如果“你们”只想要当“你们”,乐于跟“我们”划分清楚,那“我们”一定表示“少一个不嫌少”,您自求多福;而如果“你们”不但不愿意跟“我们”一起当“咱们”,而且还轻则贬低“我们”的历史认同和现实追求,重则始终盘算着对“我们”的利益进行实质的损害,那么,“你们”也就不仅仅是不相关的“你们”了,而是“我们”的“敌人”。

所以最后真想说的是,为何一群没有血脉联系的人,愿意聚在一起当“咱们”,就是因为那些共同的历史烙印、文化脉络、意识形态设定,把我们天然地,不带任何强制和压迫地,绑定在了一起,才有了民族,才有了国家,才有了“同胞”一说。绝不是一个人,他身为“华人”,那就天然成了“同胞”,否则骆家辉也该是“同胞”了。对于那些无意与我们共享历史烙印、文化脉络、意识形态设定的“华人”,不但不该有让他们当“同胞”的强迫,甚至都不需要有对他们希望当“同胞”的期许。

21世纪,个体自由为大,一个人认同或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一个人爱或不爱特定的社会符号,都是个体无所谓是非的个体核心自由。“龙应台们”愿意当无根之草,就让他们当去;一些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香港人、台湾人,愿意在中国的土地上暂住,那就合法地暂住下去;住不下去了,愿移民就移民,也没人需要拦着。


user avatar   lao-shi-ren-31-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是问人品

比较复杂,因为除了郭老私人感情,他朋友上下级对他评价都很好。

私人感情上你单看结果,确实不该借鉴

但你放在当时时代,滚滚历史长河,都是裹挟人前进的。郭老也逃离不了时代。他真的不爱第一个夫人,因为包办婚姻。没什么好说的,至于第一个夫人怎么怎么为郭家,那都是她自己的事,她做的好,后人会评价她好,她离开了,后人也没资格指责她。

第二个夫人,也是最多人怜悯的,郭安娜

确实是遗憾,因为郭老和她是相爱的。你看他们生了几个就知道了。而且处境那么困难。至于说什么婚内出轨,真的什么野史都有,要是有,都会有记录。目前来看,更为信服的是没有。

郭老有三段婚姻,五段感情史 。但没有婚内出轨过。发生三段感情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为什么抛弃郭安娜,不是他故意。是必须这样做!郭老是回国抗战,代表中国对抗郭安娜一家的日本右翼势力。这时你带着右翼主要家族来中国抗战,你有多少信服度?你能保证你妻子儿女不会因为民众迁怒遭遇危险?

而且郭安娜也是右翼分子,她不过是因为对郭老的爱,才没表现那么严重。但她也是不支持郭老回国的。在中国,一个男子要为国报效是至高荣誉,此时一个人对此表示不支持,你会气愤吗?理智点,他妻子是大家族女儿,留在日本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虽然安娜父母不支持,但起码日本不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后来安娜遭到监禁,但也恢复日常生活。

至于后来遇到第三任夫人,我老师就说过,感情的事,没有对错 。真的情来了,你是躲不掉的。何况大家忽略了一点,当时抗战到什么程度?郭老作为对日宣传工作的高官,深知中日绝不两立,你死我活。你觉得和日本妻子相聚有可能?这不是多爱的问题,这还是民族气节的问题。

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很多情况,你是很难全的。难道普通人家庭不幸福吗?但那就是普通人的幸福,因为他们没有付出代价。所以为什么城外的想进去,城内的想出去了。

后来遇到第三位夫人,你觉得你是重新和第二位夫人和好?无论怎么做,郭老都是要被后人指责的。但当初他回国是写好遗书了,因此他活下来,是幸运的。安娜还能遇到郭老也是幸运的。很明显,十几年,是你你也是喜欢现任,对前任更多是抱歉和遗憾。

众人遗憾这感情,是因为安娜很棒,她移居大连,转为中国籍,为中国奉献一生,死后捐出全部遗产。子女为中国建设出力。但我们也没有一直说郭老没错啊,我们慰问她,选为政协委员。说明我们也是遗憾这感情的。

但再遗憾,也是别人的感情。倘若你你能让几位女子对你那么痴情,你此生也满足了。何况你还是单身狗,感情都没经历几年就讲对错。恕我直言,严他不律己

第三位夫人,那这。不太好评价。

这位夫人是自杀的,原因一方面是子女意外离世,原身体不好。精神状态不好。加上郭老先走了,和知道与姐姐的感情史。嗯,复杂。

但我对此表示怀疑,为何结婚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与她姐姐的感情史?真的在后面才知道的吗?这要考究。

总有人说是受不了自己是姐姐的替代品,原来先喜欢姐姐什么的。人家都结婚几十年了,那个年代什么风浪没见过,一根稻草就压垮了我们共产党员?很明显还有其他的事情嘛。

这个锅,郭老不能背,毕竟他是先结识于老的姐姐,也没结婚同居什么啊 只是相中。

后来和于老结婚,说明是爱这位夫人的。

因此,抛开郭老全部功绩来说

评价郭老应该说

是个感情史丰富的人,他多情,他对于感情事情处理不够圆滑。

他对几位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抱有愧疚,有遗憾。

结合他对感情的处理

他不是渣男,不是故意的,不是背叛家庭的人。第一位夫人,他不爱,但他知道她一直守寡在老家,后来特意去拜访,鞠躬表示愧疚。第二位夫人,因为时代原因,错过了,便不爱了。但他没有推卸责任,人们评论时,他都没有反驳。子女他让他们回国了,文哥郭老一家承担了,他还是有爱,但这爱已经不能表现出来了。第三位夫人,他没有错,子女离世,他也痛苦,倘若他知道妻子在意之前的和她姐的感情过往,他一定会好好请罪。可惜,郭老师先于老走了。

加上郭老的功绩

这些都是小事,放在国家危亡之际,放在那个民族困难年代,这些值得一提?

天天提这些的还不是你们这群能站在前人鲜血搏杀获得的安逸的人。恕我直言,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你是这剧情的主角估计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一名国外著名大学优等生,奖学金拿到手软。在自己领域成为风云人物。被前政府邀请为部长级人物,委员会一员,打仗时担当将军。后即使抛开政治研究学术,也是科学院主任级别等等等。你和我谈他年轻时恋爱次数多,感情多么渣?

对不起,这样痛苦我也想承担一下,请问你能告诉我怎么像他一样吗?


user avatar   xilan319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喜欢烘焙,刚开始,偶尔做做蛋糕,面包。我的建议准备如下就好,其他东西可以根据喜好慢慢添制。

1、烤箱:容量不低于30L,功能上至少可以做到单独控制上下管温度

2、厨师机:喜欢烘焙,不建议购买面包机,想做懒人版简化版面包的可以考虑,直接买厨师机,用处多,可以揉面团,打发奶油,打发鸡蛋等等。

相对便宜些的厨师机千元以内可以满足基本家庭需求。当然预算够的话可以买性能更好的。家用的,几百元,几千元,上万元都有。

3、电动打蛋器:电机尽量皮实一些,太弱的机器使用多了电机会烧。不过要在分量和性能间做一个平衡,好的电机内部铜等金属材料用料足,但提起来的手感很重。

比如,我最后添制的,太沉了,手提打时间久了会酸,所以有时候偶尔还会用原来的小机器,那个轻巧。

后来的机器,动力不错,打发蛋白速度快,不过价格也贵,够买之前的三个了,算是各有利弊吧。

4、手动打蛋器

5、厨房秤

6、橡皮刮刀

7、打蛋盆两个:盆深一点更好用,打发不容易飞溅。

容量建议2~3L,一大一小最好,其中一个大一点的盆,建议容量不小于3L。这主要是在做全蛋打发时,体积会膨大的很大,如果6蛋的配方,2.5L满足不了要求,3L都会满满一盆。

材质建议不锈钢,虽然视频里经常看到玻璃容器,那是为了视觉效果,实际用的时候,玻璃容器还是很沉的,举起来远不如不锈钢容器轻松。

如果有个盖的就更好了,可以做为面包发酵容器来用。

8、擀面棍

9、毛刷:硅胶易清洗,棕毛感觉上更健康

10、隔热手套

11、6寸8寸活底蛋糕模各一

12、带盖吐司模一个


user avatar   chun-po-de-ai-xiao-h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能打这事是人和人的比较。

枪口顶我头上,你把扳机塞到临咽气的老人手里他也能动动手指就弄死我,所以他比我能打?

板砖塞六年级孩子手里,一板砖楔我头上我也受不了,所以我打不过六年级孩子?

弄把刀放五岁小孩手里,对着我攮两下子我也得凉,所以五岁孩子战力在我之上?

既然提xx比xx能打,那比较的前踢就要是相对公平的,刀都架脖子上了,跟你能不能打还有什么关系?




  

相关话题

  2022年的经济形势会不会好一点呢? 
  25岁,有五个亿的现金存款,我的下一步该如何发展? 
  柳传志的财富并不算顶级,为何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人类古往今来的财富都是怎么创造出来又是怎样分配的? 
  2021 年牛年,A 股市场行情怎么走?哪些板块有大机会? 
  为什么大多数有钱人根本不愿跟穷人交流? 
  为什么科研人员科学家在地位和财富上没有站在顶端? 
  老人把家产都给了儿子,养老时要儿女一样,做女儿的你能接受吗? 
  如何看待一温州大妈在上海坐拥 90 套房 106 个车位,还雇了 3 个人收租? 
  如何评价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表示:马斯克2%的财富可以解决世界饥饿问题? 

前一个讨论
关于股票投资课程的选择?
下一个讨论
苦瓜这个物种为什么没有被大自然淘汰?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