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现在实业的底层工人越来越少,基本上都是那一批老人,年轻人都不愿意吃苦当工人,以后路该怎么走? 第2页

        

user avatar   yamamoto-NUM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正常市场经济供求平衡思维:给底层工人涨工资,给到足以吸引年轻人进入的程度自然就不缺年轻人涌入了。

实际情况:宁肯把钱投入到机器人、其他替代产业,也不给底层工人涨工资。

这点在建筑行业体现的尤其明显。

去建筑工地看看,真是“当年放牛娃如今长成人”。20年前的建筑工地是20、30出头的年轻人居多,现在还是那波人,但已经是40、50多岁的人居多了,有些工地甚至有超过60岁的建筑工人,偷着拿别人身份证混入工地继续建筑工人的工作。一代农民工努力工作的一个理想目标,就是希望他们的子女不再从事建筑工人的职业,如今他们这个理想实现了,建筑工地年轻工人也断档了。

原以为简单提升建筑工人工资,就能吸引年轻人进入,但国家有他的考虑,建筑走向“产业化”道路,不去靠单纯提高工资来留住年轻人,而是靠“产业化”来给建筑业续命。

装配式建筑就应运而生了,而且是国家政策强制推行。本来可以在建筑工地化整为零式的运输进来钢筋、混凝土现场浇筑成整体,改为在工厂预制好大片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再用汽车运输到施工现场,靠吊车、塔吊吊起一片片拼装起来。拼装起来的建筑,整体性必然没有现场整体浇筑的好。

可能有人会有这样的疑惑,装配式建筑并没有减少浇筑混凝土这个环节,只是把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这个环节放到了预制构件厂,而且大件混凝土运输会额外增加运输、吊装费用,为什么会推行这种建筑呢?更好笑的是,如果你去深入了解预制构件厂(注意,是深入了解,而不是沿着给领导参观的路线走马观花的看),会发现预制构件厂里面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也是靠人工进行,也没比施工现场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技术先进。

折腾了半天,更费功夫更费钱,是为了什么?搞技术的人可能想不通,但制定政策的人不傻,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的工作,如果在建筑工地进行,那叫“农民工”,在预制构件厂进行,那叫“产业工人”,身份是完全不一样的,工作的尊严感也是不同的。人是愿意为了更高的有尊严感的工作而放弃更高收入的。招不到足够的农民工,又不想靠市场手段提升工资来吸引年轻人来,怎么办?改为“产业工人”,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产业工人”身份高于“农民工”,那觉悟也要高才行,就不能像农民工那样,哪个工地给钱多去哪里,干完一个工地就结钱,这样一下子就把劳动力来源稳定下来了,政策制定者把人性拿捏的死死的。

其他行业也可以参考建筑业,把基层实业工人转型,改为“产业工人”,名称要高大上与国际接轨,那样可大幅提升工作的尊严感,人是愿意为了更高的有尊严感的工作而放弃更高的收入的。这样既不用靠大幅涨工资吸引年轻人来,还可以稳住劳动力来源,有条件上机器人的,就上机器人,反正就不能便宜了基层打工人,想大幅涨工资是没门的。有点像资本家把牛奶倒入沟里,也不给穷苦大众喝。

人是愿意为了更高的有尊严感的工作而放弃更高的收入的”,新概念英语里有篇课文讲的很透彻:The double life of Alfred Bloggs (阿尔弗雷德·布洛格斯的双重生活),网上摘抄译文如下:

如今,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的收入一般要比坐办公室的人高出许多。坐办公室的之所以常常被称作:“白领工人”,就是因为他们通常是穿着硬领白衬衫,系着领带去上班。许多人常常情愿放弃较高的薪水以换取做白领工人的殊荣,此乃人之常情。而这常常会引起种种奇怪的现象,在埃尔斯米尔公司当清洁工的艾尔弗雷德·布洛斯就是一个例子。艾尔弗结婚时,感到非常难为情,而没有将自己的职业告诉妻子。他只说在埃尔斯米尔公司上班。每天早晨,他穿上一身漂亮的黑色西装离家上班,然后换上工作服,当8个小时清洁工。晚上回家前,他洗个淋浴,重新换上那身黑色西服。两年多以来,艾尔弗一直这样,他的同事也为他保守秘密。艾尔弗的妻子一直不知道她嫁给了一个清洁工,而且她永远也不会知道了,因为艾尔弗已找到新的职位,不久就要坐办公室里工作了。他将来挣的钱只有他现在的一半。不过他觉得,地位升高了,损失点儿钱也值得。从此,艾尔弗可以一天到晚穿西服了。别人将称呼他为“布洛格斯先生”,而不再叫他“艾尔弗”了。

英文原文如下:

These days, people who do manual work often receive far more money than clerks who work in offices. People who work in offices are frequently referred to as 'white collar workers' for the simple reason that they usually wear a collar and tie to go to work. Such is human nature, that a great many people are often willing to sacrifice higher pay for the privilege of becoming white collar workers. This can give rise to curious situations, as it did in the case of Alfred Bloggs who worked as a dustman for the Ellesmere Corporation.

When he got married, Alf was too embarrassed to say anything to his wife about his job. He simply told her that he worked for the Corporation. Every morning, he left home dressed in a smart black suit. He then changed into overalls and spent the next eight hours as a dustman. Before returning home at night, he took a shower and changed back into his suit. Alf did this for over two years and his fellow dustmen kept his secret. Alf's wife has never discovered that she married a dustman and she never will, for Alf has just found another job. He will soon be working in an office as a junior clerk. He will be earning only half as much as he used to, but he feels that his rise in status is well worth the loss of money. From now on, he will wear a suit all day and others will call him 'Mr. Bloggs', not 'Alf'.


user avatar   cao-ling-er-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很有意思,我爹妈是搞施工的,他们也经常讨论类似的话题。

现在工地上的工人,年龄基本都比较大了,40岁的有时候都被当做是年轻人。

工地上有个工种叫做「小工」,这个小不是指年龄,而是指没有特殊技能,不像是电工焊工钢筋工,就出一膀子力气的。

小工有60多岁的,你品。

这年头看大猛子视频的大佬很多,我也特别喜欢看,我老爹更是喜欢看,可惜按他的话来说,这描述的还更多的是工地上「管理层」的劝退,换成真正出力气的工人,那是更惨。

不需要劝,早就退了。

前些年房地产大热,吸引了很多农村劳动力进城工作,能去当理发店tony总监的是少数,更多的还是加入到浩浩荡荡的城市建设里面。

这些人,有的是赚了钱,在城市郊区买了房,让自己的子女那一辈不需要再走自己的老路;有的是没赚到太多的钱,但是也会回家告诉自己的子女,别再走这条路,又危险又累还捞不到钱。

而现在城市里面其他的工作也慢慢兴起,外卖小哥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让这些当年辛苦的人的子女不需要再去工地上风吹日晒。

所以,现在虽然春节已经过的差不多了,我爹妈还是老老实实的蹲在家,因为,「工人还没上来」。

而且他们其实也不知道,今年工人还会不会上来。

那怎么办?

其实这个人口红利这个逐渐被证伪的概念淡化以后,必然开始提高的低人力劳动。

装配式,这个施工工艺,不是什么刚兴起的高科技,就是像乐高玩具一样,在工厂里面把构件就预订做好,然后拉到现场去组装就行。

我老妈大学最后一年,就是去上海参观这项工艺。

那你说既然是成熟技术,为什么用的少,还是用工人去堆呢?

很简单,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瞎摸,工人便宜。

其实这贯彻在我们所有身边的行业里面,就连互联网也不能免俗。

表面上,是用人力资源的滥用来掩盖管理上的懒惰。

深层次的原因,是人足够便宜,所以作为最灵活的「工具」,用起来也顺手。

而现在,开始重新提大规模推广装配式了,因为工人贵了,工人也没了。

仔细想想,实业里面,为什么需要那么多所谓的「底层」工人,就是因为之前的惯性导致对人力资源的滥用,而不愿意上机械、流水线等等。

可能有人会说那机械和流水线不是贵么,让中小型企业怎么活,不是便宜了印度、越南、柬埔寨么?

所以才诞生有美国人用中文说「美国要打压中国的经济,就可以选择设法让中国被迫的提高劳动者工资」「防止境外势力打马克思、恩格斯的牌」这样的爆论。

略显诡异的是,在这样说的时候,仿佛忘了自己也在强调产业升级的概念,仿佛忘了还在强调咱们是全世界产业链最齐全的国家经常给国外生产制造机械一样。

更仿佛忘了经常挂在嘴边的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流水线生产减少残次品和浪费,机械化大生产压低出厂价这些观点。

最后,我想说,吃苦是好品德,那是在条件不够的情况下咬牙坚持;都已经有条件不吃苦了还跑去吃苦的,就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呆萌。

当然,更大的可能性,是给资本唱赞歌。


user avatar   da-jiang-jun-50-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么走?

方案如下:

提升工资&提升福利&提升待遇

资本家们愿意做吗?


user avatar   cxpm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两条明路:机器换人或者加钱。

1.机器换人。

我周边的企业,有强大的动力做深层次的自动化,特别是质量检验和分拣包装,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算法加持 ,配合一些机械机构,制造领域的一些简单重复性劳动基本都被替代掉。

如果我和企业说这套设备两年就可以回本,企业使用的意愿是很强的,雇佣工人其实是很麻烦的,机器就好管多了。

而且现在地方政府也在大力补贴信息化和制造的智能化,长远来看,这个趋势不可避免。

2.蓝领高收入

机器暂时无法替换的岗位,必然是劳动条件改善和薪资的岗位。西方社会,要用人的地方特别贵。比如管道工,清洁工 ,维修工,重卡司机,只要肯给待遇,肯给钱,底层是非常愿意去做这些事情的。

现在国内劳动力密集的岗位,相比之下,非常廉价,这个在未来老龄化特色明显的50年内肯定会有大变化。


user avatar   wan-jin-you-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将近八百页的作业纸也不止这个价吧。


user avatar   gao-chong-61-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我没搞清楚,就是李赛高作为本地人,他不清楚缅北现在是什么情况吗?一边高喊我爱中国,一边邀请大家去缅北玩,这不是把人往火坑里面推吗?

在他明知道缅北是这种混乱的情况下,依然欢迎大家去,去排队割腰子吗?

这个逻辑就很有意思,我觉得可以阴谋论一些并无过错,更何况那里确实很乱,又不是说一片祥和。

我觉得可以想象到那种画面了,非洲某贫民窟,然后视频里面的人欢迎大家来非洲玩,身后正在双方交战,枪声、炮声、甚至炸弹。视频里面的人还跟你说:“没事,我们拍电影呢,快来吧。”


user avatar   mo-lin-ran-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英雄指挥人们去讨伐恶龙,人们不畏恶龙奋力向前,可英雄却在人们背后架起了冒蓝火的加特林。

可以把我私底下当傻子,但你不能明着面骂我是笨蛋,还硬要告诉我不把鹿当马是因为我无知。

得了吧,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现在的经济日报,九成九的媒体都是为了那一小部分人群服务,它们需要什么就报道什么。

很多人把这些官媒当作真知,却不知人家把他们当枪使,需要的时候大力呼吁,不需要的时候一脚踹开。而人们需要它们的时候,就开始不听,不闻,不理了。

这次怎么拿到手机的,看过直播或者录播的应该都清楚,如果说不是拼夕夕紧急公关,打死我都不信。

几百人或者几万人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大媒体罔顾事实,在一个充满诱导欺骗的流氓app遇见了一丁点质疑,它就连忙跳出来开始洗。

恶心啊!啊呸呸呸呸呸!


user avatar   mu-han-36-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雷霆雨露,莫非天恩。


user avatar   asura-3-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途岛战役……


user avatar   wan-li-dao-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办公室都这样,有什么讲究吗?


        

相关话题

  怎样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 
  当代年轻人是在大城市拼搏还是回到家乡过安逸的生活? 
  为什么资本家不感恩打工人? 
  开发商推出买房送工作活动,如何评价这一营销手段?你会为了得到工作而买房吗? 
  不考虑收入,你最想做什么工作? 
  我是一个擅长动脑的人,并且在家里的生意基本没有想不到的办法,但是如果让我去干活我十分抗拒,这是懒吗? 
  有哪些是当了程序员后才知道的事? 
  聘用制书记员有没有必要考? 
  如果一名程序员一个月拿两万,得知一对夫妇卖猪肉可以赚五万一个月后会怎么选择,做程序员还是卖猪肉? 
  第一批 00 后即将进入社会,会给职场带来哪些新变化? 

前一个讨论
在了解谷爱凌的家世、天赋、样貌、性格、成绩之后,陷入了深深的自卑,该如何排解这种情绪?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许多网民如此仇恨波罗的海三国,甚至希望俄罗斯将他们灭国?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