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部队》第一季在国内的意外出圈,很大程度是因为剧中旗帜鲜明地将我国树立成反派,大跌眼镜的黑料一堆,让不少就算没怎么看过美剧的键政人也纷纷下场作答,从而拱火了热度。
而这周悄然上线的第二季,却风格大转变。虽然也有零星黑料(如果没看漏,第一集的指名道姓,第三集的地狱笑话,第七集的挑拨离间),“假想敌”依旧是“假想敌”,但总体定位从「太空政治讽刺喜剧」向「传统办公室情景喜剧」的转型,多半会让不少看过第一季的观众直呼:就这?
然而事实上,这样的转型,反而更贴近网飞的“初心”。
因为当初网飞花重金预定本剧,看中的就是在自家平台上播放量最高的剧集之一《爆笑办公室》主演 Steve Carell 和主创 Greg Daniels 的再聚首。此剧借助于meme文化,在海外的火热程度丝毫不亚于《老友记》和《生活大爆炸》,但在国内的号召力却非常有限。
第二季转向保守,看起就像是向《办公室》传统受众的示好与妥协。
正因当时网飞如此看重,所以本剧第一季投资金额巨大,男主演 Steve Carell 的单集片酬甚至高达一百万美元[1]。
以示对比,《老友记》六位主演在最后两季的单集片酬破纪录达到一百万[2],《生活大爆炸》最后一季谢尔顿和佩妮两位主演单集片酬九十万[3],而《权力的游戏》最后一季主演单集片酬一百二十万[3]。
值得注意的是,这所提到的这三部,说的都是最后一季的片酬,是剧集大火之后的升值加薪。但对于像《太空部队》这样一部全新的剧集,就开出如此高的单集片酬,足以见其信心。
信心很足,但得到的积极反馈却不成比例。
烂番茄评分38%,Metacritic影评人综评50,imdb观众评分稍微好些6.7。而平台更在意的收视数据,本剧在上线第一个月后的收视人数为四千万[4],不高不低,也算出众,但同期网飞的另外一部校园青春喜剧《好想做一次》,上线后一个月内的收视也达到了四千万,但投资成本却远远小于《太空部队》。甚至,本剧当月的收视比重,仅仅比《爆笑办公室》高出不到两个百分点[5]。
本来大数据下以为稳操热门胜券,结果却是高投资,低回报。
所以本剧曾一度生死未卜。从20年五月底播出后,迟迟没有续订的消息。一直到美国总统大选结束后的十一月中旬,才宣布了第二季的制作,以及主创阵容的变化,如传统喜剧制作人 Norm Hiscock(公园与休憩、神烦警探)的加入,并且拍摄地也从洛杉矶变为了渥太华,为了“缩减开支”[1]。
本季中太空部队的裁员、经费砍半,也可谓是现实中剧组的真实写照。
结果我们现在也能够看到,不仅风格上更加接近传统情景喜剧,单集片长缩水到二十分钟左右,仅有7集(集数有限和疫情下的拍摄受阻也有关),并且在预算大减后,第一季火箭发射、太空景色的“大场面“也纷纷下线,多数场景也局限于太空基地的四面墙壁以内,少了一些视觉冲击。
第一季那些虽然有些冒犯但也还算独特的棱角,在本季被纷纷抹平,不仅来源自上述的经费缩水、讨好传统喜剧受众,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时代背景的变化。
本剧第一季的出发点,就是讽刺川普执政下,新创建的太空部队space force的无能、可笑。但是在川普败选、拜登上位、执政党改变的“新时代”中,太空部队不仅依旧存在,甚至还被拜登拎到台前,高调增加预算(恰好和剧中的故事相反)
在这样“易主但机构不变”的背景下,如果继续第一季的辛辣讽刺甚至戏谑,对于大部分身在蓝营的主创而言,就像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己骂自己了,所以第二季改变画风也似乎情有可原。
虽然主创采访中从未承认过这层时代因素,但从本剧开发的时间线中就可以略知一二:
特别是第二季续订的时间点,恰好放在总统大选尘埃落定的一周之后。如果说不是为了等大选结果,看结果判定第二季走向,那我也是不太相信的。
正因为拜登获胜,第二季的主线转变为太空部队的“生存问题”,讽刺的是,戏外真正的太空部队经费大增,而虚假的“太空部队”,剧里剧外的资金,却都连连缩减。
关于本季的风格转变,主创在采访说是为了聚焦角色本身,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我们也确实看到了些更加有人情味、少了些政见纷争的人物互动。
但可惜集数有限,在连塞牙缝都不够的短短七集里,这些角色又能有多少成长呢?大部分人物依旧扁平单一,就算那些犹豫离去的角色们,也在最后一集中因为“奇迹般“的涨薪而驻留。没有build up,也就更难提 pay off。不温不火,观众们也看得波澜不惊。
后川普时代的喜剧转变,像《太空部队》这样自折羽翼、放弃独特棱角的,也许顺应了时代变化,讨好了传统喜剧的受众,但却放弃了让剧集变得特别的元素。对于在第一季被冒犯了的国内观众而言,也许是利好,但同时也会少了些“刺激”,食之无味。
相比之下,个人更喜欢像《傲骨之战》那样,在变化之中,依旧保持着对社会与时代的洞察力,展现“恶魔”离去后,“魔法对阵魔法”的内部矛盾。辛辣的批判依旧在,以不变应万变。
关于本季“最亮眼”的第三集,
有趣地展现中美文化冲突,笑点密集,也更能引起共鸣,印象深刻。
后来一查才发现,原来这一集,是由在本剧扮演华裔科学家的Jimmy Yang(欧阳万成)坐镇编剧的[7]。他本身是在香港出生,13岁跟随家人移民了美国,活跃于喜剧界,因《硅谷传奇》中的Jian-Yang出名。虽然论功劳还是writers' room的集体智慧,但是本集中独特的中美文化笑料,想必不少就是由耳濡目染两方文化的Jimmy提供的。
像什么fbb和茅台,酒桌文化呀,不是有点国内背景的可能还真就不知道。老美看个新鲜,看个热闹,而真正懂背后故事的国内观众也能收获一些会心的欢笑。
特别是男主非要拿筷子夹豆腐这一段,不仅呼应了《办公室》的经典桥段,“为了不冒犯”一说,也非常真实。
曾经有个美国小哥向我借筷子,为了吃寿司。我说你就拿手吃呗,或者拿叉子,无所谓吧。他则说,不拿筷子吃,会不会不太合适呀。—— 深受“文化挪用”影响,小心翼翼,流露出各种 white guilt 的美国人,看着心酸又好笑。
还值得一提的是,
第三集扮演中方光头科学家的,正是Jimmy Yang的父亲,Richard Ouyang。
相比于发言人小哥说的那别扭中文(根本听不懂),这位老大叔说的那两句普通话,“好莱坞演员”、“假头发”,才是真的字正腔圆。
第三集和第七集中相对新颖的笑点,而其他几集的乏善可陈,对比鲜明。
也许只是个人感受,或者其他几集的笑点记忆不够深,但第三、七集的相对出众,至少说明剧组还是有一定的实力在那里的。只不过这总体布局的安全保守,确实会少了些话题热度。这一季收视结果究竟如何,是否会宣告本剧的完结,只有等时间给予答案了。
撰稿不易,欢迎点赞支持
点个关注,追美剧不迷路
同样网飞出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