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
只不过古代住旅馆时,提供的不一定是身份证,而主要是各种通行证。
这东西每个朝代的叫法不一样,曾被称为符、传、节、过所、公验、文牒、驿券、路引、勘合、火票,元代叫“铺马劄子”,清代开始叫“护照”,沿用至今。
材质上,曾经用过竹、木、玉、帛、铜等等,后来统一为纸质,新莽时期还用过钱币。
另外,不同的朝代在查验通行证这件事上,执行的力度也不一样。
秦汉时期相当严格,没有“符传”几乎寸步难行,宋以后,除了官办的驿站、递铺会严格审核之外,民间的客栈、旅社一般只要入住的时候登记一下就行了。
但是,需要登记这一点,肯定是少不了的。
通关时需要“验符”,从周朝就开始了。
《周礼》说:“关门用符节。”
这种“符”在投宿时,同时也起到了身份证明的作用。
战国后期,商鞅变法,为了防止在籍、在编的秦国百姓脱籍逃亡,秦律规定每个人外出时,都要“持符”。
《睡虎地秦简》中有这样一条:
游士在,亡(无)符,居县赀一甲。
没有身份证明的人在某地停留,所在的县就要受处罚。
还有另一条:
客未布吏而与贾,赀一甲。可(何)谓布吏?诣符传于吏,是谓布吏。
客,就是秦国以外的人,他们来到秦地经商,如果没有取得“符传”就不能进行交易,否则也要受罚。
有意思的是,商鞅自己后来就栽在这套制度上。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当时秦孝公去世,公子虔等人趁机告发商鞅要造反。他只好匆忙逃亡。
到了边境,想住旅馆。店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就说:“商君制定的法令,住店的客人如果没有出示证件,我们这些老板都要跟着连坐啊!”
商鞅只好长叹一声。
自己挖的坑,坑了自己,这能怪谁?
如果是公差外出,古代官府还会制作一种“节”,类似官方的介绍信。
官差凭着“符节”调动车马、通过关卡,在入住官办的传舍(官驿)时可以获得免费接待。
战国时期的“鄂君启节”就是这样一种东西,持有者同时具备了免税、通行的特权。
秦汉时期的“符传”,其实包含了“符”和“传”两种东西。
“符”是证件,一般用竹简制成;“传”是文书,上面要加盖县丞的印章。
“符”上记录的是一个人的姓名、年龄、籍贯、职务,还有身高和肤色,内容长期不变,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或者护照。
“传”则是向官府提出申请之后才能取得,上面写明本人因何事、去往何地,随身携带了哪些物品,属于临时的一次性证明,约等于现代的“签证”。
这套“符传”制度被汉代沿袭,居延汉简里,就记录了一些官府开出的“传”的内容。
王莽时期,为了推行他的货币政策,还曾经以布币作为身份凭证。
没有布币的人,饭馆不给吃,旅馆不让住。
《汉书·王莽传》载:
吏民出入,持布钱以副符传,不持者,厨传勿舍,关津苛留。
唐代的通关文书叫“过所”,后来又叫“公验”。
《西游记》里,师徒四人每到一国,必然要倒换关文,最后一卷牒文上,满满盖了十二个国家的印章。
但历史上,玄奘法师其实是在没有过所的情况下,偷渡出境的。他取经回来后,立刻上表,请求唐太宗赦免自己“冒越宪章,私往天竺”的罪行。
在宋代,不同的人在过关时,使用的文书还不一样。
《宋刑统》卷八中说,官吏和公务人员使用递牒;邮差使用符券;征发的防人、丁夫使用总历;百姓或行旅使用过所。
宋仁宗嘉佑年间出台了一套《嘉佑驿令》,总计七十四条,实际上是当时的邮政快递法规,开始用“驿券、信牌”代替唐代的“过所”。
《水浒传》里,神行太保戴宗从江州到东京的太师府送信,身边就佩了一块当作信牌的“宣牌”,就是他一路投宿的身份凭证。
元代的驿馆蒙语叫“站赤”,送信的邮递员凭借纸质的“铺马劄子”(也叫“给驿玺书”),到站赤免费食宿、换马。
可能是假冒的铺马劄子太多了,很多人占用公家的免费资源办私事,元朝后来甚至设立了一个从五品的官职叫“脱脱禾孙”,专门在重要驿站盘查往来使臣的文件真伪。(《元史·卷一百一·兵志四》)
明代对人员流动的控制相当严格,通关文书叫“路引”。
《大明会典》卷一百三十九中说,“凡军民人等往来,但出百里即验文引”。
没有路引的人、藏匿寺观的人、来历不明的官吏都要抓去送官。
此外,明代发给公差、邮差的符验叫“勘合”,清代递送公文的凭证叫“火票”。
这些是官府提供的通行证,持有者也主要是官方、军方的人。
因为公务在身,所以是免费吃住,肯定需要提供身份证明。
当然,揩公家油、用公款旅游的人,也是大把,古今都一样。
再说说古代旅馆的登记制度。
古人住店都要登记,旅馆使用的登记簿,叫“店历”或“店簿”,从汉代起就有。
如果是官吏住官驿,店历中要记录他几时到达,中间是否出门拜客,何时离开、何时归来,事无俱细,都要一一记录在案。
汉简中就有相关的记载。
宋代也在驿道旁的递铺里实行“簿历”制度,不过一般只限于官办的驿站。
到了元代,所有旅店无论官民,都要登记。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自己的游记里,写到他在杭州的见闻:
所有客栈和旅店的老板,也同样将寄宿客人的姓名登记在一本簿子上,说明他到来的日期和时刻。
这种登记本,每天要备一份,送交前面提到的驻在方形市场的那些官吏。
明代依样保留。《大明会典》卷三十五中说:
凡客店,每月置店历一扇,在内赴兵马司,在外赴有司署押讫,逐日附写到店客商姓名、人数、起程日月,月终各赴所司查照。
《水浒传》第十八回中,观察何涛的弟弟对他说过这样一番话:
为是官司行下文书来,着落本村,但凡开客店的,须要置立文簿,一面上用勘合印信。
每夜有客商来歇宿,须要问他:那里来?何处去?姓甚名谁?做甚买卖?都要抄写在簿子上。
官司查照时,每月一次去里正处报名。
小说中的描写和官方文件一致,而且要详细很多。
只不过,这是元、明的制度,不是宋代。
清代同样继承了这种登记制度。据《大清律例·兵律》:
其客店亦令各立一簿,每夜宿客姓名、人数、行李、牲口几何,作何生理,往来何处,逐一登记明白。
这种簿子,都是要定期交给上司查验的。
上面讲了出公差的情况,最后说一下普通人的旅行生活。
严格来说,古人出门远行,都需要取得通关文书,但是查验这些文书的职责,主要落在各种要塞、关卡、城门的守卫身上。
只要守城、守关的阿兵哥能让你通过,到旅馆之后,通常不会再次盘查,登记一下就行了。
唐宋以后,市民阶层的流动性越来越大,除了行役的官员、公干的兵卒,还有大量逐利的客商、赶考的举子,包括行走江湖的闲汉都加入了远行的行列。
宋代,开旅馆是非常赚钱的营生,很多高官、富豪都介入了这个风口行业,比如开国宰相赵普、政和时期的宰相何执中等等。
《闲燕常谈》里说荣国公何执中:“广殖赀产,邸店之多,甲于京师”。
宋代对民营旅馆的管理相对比较宽松,以假身份入住的也不乏其人。
古典小说里就有好些这样的例子。
最有名的就是《水浒传》的“智取生辰纲”。
当时晁盖等七人假装成从濠州到东京去贩枣子的客商,到安乐村的王家客店投宿,不料被在店里临时做前台登记的何清认了出来。
就因为这一个关节,引发了后来宋江私放晁天王、梁山小夺泊等一系列情节。
几乎可以说,整个洋洋洒洒的水浒故事就是从旅馆登记这个小入口开始的。
后来第七十四回,燕青去泰安州打擂,也是假扮成山东货郎。
只是他装得太像,方言也说得分毫不差,店小二就被瞒过了。
另外,《京本通俗小说》中有一篇《拗相公》,是讽刺王安石变法的。
里面写王安石辞官后去江宁养老,一路上微服而行。
到了一地,随从看见一座官驿,整齐干净,想进去投宿,王安石就说:
昨日叮咛汝辈是甚言语?今宿于驿亭,岂不惹人盘问?还到前村,择僻静处民家投宿,方为安稳。
官办的旅馆在登记上肯定比较严格,要隐瞒身份不大容易,换成民宿就宽松多了。
当然,店家也不都是吃素的。他们南来北往的客人见多了,通过你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说话口音、随身行李以及交通工具,基本上能够大致判断出你的来历。
想要成功伪装,起码也得有燕青那样的本事才行啊~
2022.3.3
关于日本旅馆介绍的问题 @knighticerose 已经回答的非常详细了。
既然引出了这个日本旅游这个话题,我觉得我也应该说点什么,毕竟日本旅游方面我还算比较清楚的吧。
那么就聊一聊江户时期日本旅馆的组合制度吧,当做一个历史方面的小知识补充一下。
江户时期的旅笼屋(旅馆)分为两个种类,一种是没有饭盛女的“平旅笼”,一种是有饭盛女的“饭盛旅笼”。幕府规定一间旅笼屋最多只能有两名饭盛女,因此饭盛女之间的拉客问题非常严重,动口轻微的了,动手是日茶饭事。所以在浮世绘上经常会看到动手的旅笼女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广重的【東海道五拾三次 - 御油 旅人留女】描绘御游宿的留女(留女指的就是拉客女子)
图中前后方的男子在留女卖力拉客下非常痛苦,不只是御油屋,所有日本的饭盛旅笼都是这种情况。毕竟平旅笼同饭盛旅笼常常混杂在一起,所以有时候不得不经过这里,就带给了旅人们不少的困扰,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要来这里发泄一番的。
江户时期协定旅馆制度
道路上除了有那些不遗余力拉客的饭盛女外、赌博杀人也比较普遍,因此相当多商人旅客就有非常强入住安心、安全酒店的需求。在这方面大量需求下,大阪商人松屋甚四郎、松屋源助组成了能为旅客们提供安全服务的浪花组(创建于1804年,1841年改为浪花讲),介绍优良优质的旅馆,同时也可以帮助预订。成立后组织立马派遣工作人员前往道路上的主要据点,寻找没有饭盛女打扰,安全且能为商人提供优质服务的旅笼屋。
相当多旅笼经营者也对赌博、饭盛女拉客、大声喝酒打架这种事情比较厌烦,于是就同浪花组合作。同浪花组合作,那么在多方面就要满足要求,让客人能住的安静、安心。加盟的的旅馆往往在目印看板上注释出来,除此之外道路上还详细标注上旅馆餐馆等旅客所需要的的信息。
如果旅笼屋违反的规则,那么就会被取消合作。在江户中后期,浪花组的出现为旅馆服务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入住浪花组指定的旅笼屋,事前需要同组里负责人了解情况并且预订,会拿到一个写有番号的木札。通过这个会员证明就可以顺利入住酒店了。
浪花组主要都是为商人们提供优良住宿环境的中介组织,因此指定的大多都是比较豪华一些的旅馆。因而天保元年(1830)出现了同样的组织“三都讲”,也是以浪花组为原型设立的组织,提供优良的旅馆同时,主要还是负责普通百姓的旅馆住宿问题。安政二年(1855)江户町人们又设立了“东讲”,关东·东北非常多的旅店加盟进来。加入这些组织的旅馆越来越多,但是拉客问题并没有因此而改观,但是动作行为缓和了不少,很少有抢夺包裹、拉着不让走钱买强卖的行为了。但是同之前那样乱哄哄的旅笼相比确实也算改观了不少。
最后开个玩笑,如果疫情结束了大家会考虑同我一起玩日本吗?哈哈,免费讲解~
我对日本历史懂一点,就从这个角度来讲吧。
古代日本江户时代入住旅馆要登记身份证的。
这里要先讲一下大前提:
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统治的巅峰,整个德川幕府制定了非常庞大的法律把所有日本人都管得死死的。
因为那时候日本已经闭关锁国了,德川幕府严厉打击基督教徒。为了区别基督教徒与佛教徒(当时日本几乎全民信佛),幕府制定了“寺請制度”(てらうけせいど)来作为宗教管制,也就是说普通老百姓的所有身份信息都由当地的寺庙保管、由寺庙来证明老百姓身份。
按道理来说,封建时代的老百姓不能随意离开领主的封地。
但是之前讲了日本全民信佛,佛教里是允许信徒前往各个古寺里拜佛、去温泉疗养治病,得益于此日本在江户时代中后期便兴起了以礼佛、疗养治病为名的百姓旅游活动。
出去旅游之前,旅行者先要到当地的寺庙申请一张“寺請状”,这就相当于身份证。
每逢要住宿的时候拿出来给店家做登基即可,相当于寺庙证明了你是前往某个佛教圣地礼佛的虔诚佛教徒,而不是没有证明的基督徒、流浪汉。
但如果拿不出“寺請状”,那么被官府抓到后就是重罪,很有可能掉脑袋。
起初德川幕府也想管,但后来发现管不了。
因为老百姓无论是去礼佛、治病、还是去有名的神社里参拜,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行为。
而且沿途售卖土特产、草鞋、零食之类的东西还能带动原本就吃紧的地方经济,所以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最后讲一下当时的旅馆。
江户时代的旅馆主要集中在几处“宿場”(由幕府监管的旅馆集中区),此外还有沿着主要交通干道两边的零零散散小旅馆。
旅馆主要分三大类:
1,“本陣”,五星级豪华大酒店,专门接待官员出差时用的,原则上不设住宿费,由往来官员自己给“謝礼金”。不需要身份证“寺請状”,因为往来的人都是有头有脸的官老爷。
2,“旅籠”,正常意义上的旅馆,对任何人都开放,提供食宿服务。但是鱼龙混杂,尤其是“飯盛女”(私娼)云集,使得这种旅馆上限下限非常大。需要身份证“寺請状”。
3,“木賃宿”,廉价旅馆,只提供最简陋的住宿且不提供食物,想吃饭得自己做,价格也最便宜,也没有私娼。不一定需要身份证“寺請状”。
那得分时候,天下大乱,起义烽火燃遍全国,谁管你,官府已经忙不过来管你这点屁事了。当然了,你自己也要注意,毕竟兵荒马乱的,旅馆没入住成,直接就入土了,那就呵呵了。。。
天下承平时期,国家机器运转良好,对社会的控制力就会很强。此时的一般人是出不了远门的,毕竟官府要向你征税,征发徭役(给国家干活、修宫殿、城墙之类的),征发兵役,你要是到处乱跑,政府的工作还怎么开展?
即便你有特殊情况,不得不外出住店,那也要有官府出具的凭证,有的朝代叫“路引”,前几十年叫“介绍信”。一般你是拿不到这样的凭证的,除非你是出公差或者你上头有人。
回到本题,古人住旅馆必须出具身份证明,否则就是藏匿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