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过一个回答,大概是说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区别,其中有一个点让我印象很深,就是主角光环的问题。我对文学不太懂,但就着个人感受说一说。
讨论主角光环的时候,大家的讨论往往都集中于主角的好运气,各种奇遇以及艳遇。但其实主角光环对读者影响最大的一个点,我觉得是“主角视角”。就是作者分析事物往往会从主角的角度去分析,是非善恶往往也是以主角的立场判断的。这就涉及到了题主提到的问题,小说可能因此而缺少悲悯——“只揭示别人心中的恶,不袒露自我心中的恶”。
但是没办法,这是通俗小说。其实我觉得金庸做得已经比绝大多数作家要好了。起码他的笔下还有不少有血有肉,让人怜悯的坏人,比如梅超风,比如李莫愁,比如东方不败。而至于为什么作者不在小说里揭露主角的恶?因为那样的话会让读者反感啊。本来读者代入主角读得正是动情,结果作者没事跳出来指责一下主角这么做体现了性格自私,行为邪恶,还有几个人读得下去?
小说里的视角有多重要,举杨过来当最简单的例子。读《神雕侠侣》这本书,我一直觉得杨过很可怜。不是因为他少年时期屡受折磨(很多就是他自找的),也不是因为姑姑被……(呸呸呸),而是因为这本书有大概三分之一视角(大概估计),是从郭靖一家人的角度出发写的。而且作者不遗余力地在书里给读者介绍说:杨过性格狡猾,杨过心胸不宽宏,杨过骨子里带着风流,杨过事不关己喜欢高高挂起……
结果就是,莫名其妙地,杨过少年时期为了家国大事把血海深仇放下,中年时期送襄阳三件大礼,和小龙女团聚后就赶紧一同前去襄阳杀敌,却很多人被评价为“毫无爱国之心”。
结果就是,十分诡异地,杨过刚出场见李莫愁就展现了侠义心肠,成长时期多次看见旁人被困就出手相助,等候小龙女的十六年来一直路见不平行侠仗义,却被很多人评为“毫无侠义之心”。
(╯°Д°)╯︵ ┻━┻
为啥会这样,还不是因为小说里面和郭靖黄蓉一家人对比出来的?作者分了许多篇幅描写郭靖黄蓉的事迹,写他们在仙境一样的桃花岛只隐居了十几年就出来镇守襄阳的不容易,和他们“侠之大者”的行为一比,杨过还重视个人情爱?还有几分风流?这不是就被秒成渣渣了?
可是仔细想起来,貌似整本《神雕侠侣》到结尾,我们的主角杨过也没享过几年福啊?他一直在受苦,行侠,为国……
所以你们看,少了这么一部分视角,读者的感受差距有多大?小说的篇幅就那么多,多悲悯旁人,主角就多黑了一分。这简直是通俗小说的大忌讳啊。读者没有弃书不读,已经是幸运了。
所以金庸后来基本就不这么搞了。因为这么搞会死。
最后说说总结吧,总的来说,我觉得不该拿过多的文学性的要求来评价金庸小说。事实上,我觉得金庸自己也一直在找小说的通俗性和文学性之间的平衡。这也正是金庸小说了不起的地方。这些故事,在保留了通俗性的同时,也阐述了不少“金庸哲学”,这就已经很不错了。
更新:评论有人说杨过一直和襄阳主线无关?可是如果没有杨过小龙女,英雄大宴上要被蒙古人夺了武林盟主那该怎么办?郭靖黄蓉刚开始主持襄阳,遭遇大小武被俘,金轮率众突入襄阳等事件的时候,杨过似乎也在吧?郭襄十六岁生日,正值第二次英雄大宴,是杨过送来了打先锋的蒙军的耳朵吧?最后结局的襄阳大战,难道杨过小龙女没有回来?
所以整本《神雕侠侣》,杨过和主线是密切相连的。拿他和中年时期的郭靖比是不科学的,因为郭靖从小就投入成吉思汗的军营学习骑射,还亲自带兵攻打过异族,他是有军事经验的。纵观金书,也只有郭靖才能做得了襄阳主帅,其他人是做不了的。作为传统的游侠,杨过除奸臣救忠良杀蒙哥,已经做到了他能做的极限。从小说描写的角度来看,和家国主线一直游离,到结尾才摇身一变成为英雄的主角,有,但真不是杨过。
那么,为什么大家却独独觉得杨过偏离主线呢?是不是因为太多文笔是在描写杨过以外的人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