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新版诊疗方案规定轻症病例可以实行集中隔离管理,无需入院治疗,这意味什么?主要出于哪些原因? 第1页

     

user avatar   li-jie-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不就是回到当年的“武汉路线”么,轻症方舱,重症入院。2020年就是这么干的。

这是好事,防止“一窝蜂”。

其实,抗疫是需要体现出层次感的,并不是说,一刀切就一定意味着严格防控。有时候,该严的不严,能松的不松,统统掐死,这不是严格防控,这是形式主义。

我自认为对这件事还是有发言权的。

其一,我完整经历过武汉封城。

其二,疫情期间,我在金银潭医院呆过。

怎么样,够一线吧?够资格吧?

虽然我不是医护,但好歹有实际体验。

话说那还是2020年1月,新冠疫情已经在武汉被发现,我老婆那会儿在金银潭医院住院做纤支镜(不是新冠,是支气管的毛病)。

我记得很清楚,医院有两栋住院楼。其中一栋楼腾空了,收治新冠病人,我老婆在另一栋楼住院。

我老婆出院那天,我跟她在楼下亲眼见到汉口殡仪馆的车来收殓病逝患者的遗体(离我们不到十米)。

够前线吧?够近吧?

要是按照直到现在某些地方的做法,一例确诊恨不得封整个区,按户口和身份证地址拉人隔离(哪怕人家十几年没回过武汉老家),那像我们这种深入中心的,岂不是活该喜提14+14套餐?

然而,当年并没有。

我们有事吗?有感染新冠吗?

也没有。

跟我老婆同一栋楼住院的其他病友有感染新冠吗?

也没有。

不止是我们一家幸运,而是没有发生院感,大家都安然度过。

要不然,你以为是什么原因,金银潭医院的张定宇院长会被授勋表彰?

我支持严控不假。我支持清零这也不藏着掖着。

但问题是,很多地方,由于并没有真正经历当年武汉那样的疫情,实际上是误读了武汉封城抗疫的经验教训的。

比如,很多人一直认为封城的精髓是封得越早越好,越狠越好。

其实不是的。

很简单的两个例子,武汉去年7月份和今年2月底3月初又有两次遭遇疫情,怎么没封城?怎么都摁下去了?这一轮武汉差不多连续10天零新增了(昨天一例是十堰的)。

要按照有些人主张的,恨不得只要有一例就封城,那我们武汉岂不是都不该解封?为“保险”起见,最好从2020年1月23号封到今天?省得封了解,解决又封?反正吃了也是要拉的,那就干脆坐在马桶上吃?

很明显,封城是最后的手段,是核武器,是不得已才上。

封城的真谛是什么?

不是为了提高准确性,而是为了降低流动性。

武汉当时之所以封城,一来,扩散传播,已经查不清路径了,谈不上准确性了。二来,当时也没有现在的全城核酸筛查手段,等同于两眼一抹黑。这种前提下,除了先封城降低流动性,减少不确定因素,没别的办法。

但是,2021年7月为什么不封全城,只是封了江夏,经开等有限的几个区域?因为可以重点区域封闭加其他区域核酸筛查陪跑。既然可以陪着查,那没必要陪着封。

今年3月为什么仍然不封城?而且还精确到只封社区,街道,楼栋甚至楼层?因为“双武器”切换。一开始,培训班引爆疫情,但基本集中在江岸区,武昌户部巷等沿线景点,那就针对这些区域精准封控(最多只封社区)。过了几天,发现硚口那边也有病例,为防止外溢风险,果断抽出背后40米长刀,全城核酸,一个礼拜三次。又摁住了。

大家如果有心,不妨翻一翻我以前的答案。

我怼共存论,支持清零和严格防控,但我从来不反对分类管理,多手段联用。如果只知道封城这一招,统统抓去隔离,一个坐火车的旅客确诊恨不得隔离整个火车站几万人,那我们区分确诊,密接,次密接有何意义?那我们研制和引进疫苗,特效药有何意义?

我支持清零和严格防控,但我同时也反对一刀切,你们有没有见过我不顾他人死活?慷他人之慨?有没有“只要封不死,就往死里封,一封了之”?没有吧?相反,从当初武汉到现在,每当有城市遭遇疫情,我都写答案呼吁做好保障和民生,统筹处理严格防控和社会运转。

其实,不论是清零派还是共存派,大家都不用高潮。

这个诊疗指南肯定不会是最终版。按照形式发展肯定还会变。

如果是悲观走向,病毒变异得传染性和毒性“双高”,还由得着你共存还是不共存?到时候,全人类都得老老实实缩着,只不过,我们的产业结构和产业链完整度再加上之前封控的经验,会让我们应对起来更熟练。

如果是乐观走向,病毒变异得传染性和毒性“双减”,谁TM疯了自虐把自己封死?我们2020年敢解武汉的封,现在反倒还怂了不成?就凭我们这几年抗疫的成果,这么低的伤亡,再加上吃了出口红利,那个时候开放也是胜利下山摘桃子。到时候既不是共存也不是清零,而是可以直接宣告胜利了。

除了扎针的疫苗,鼻喷疫苗我们也在研制(我非常期待这个)。你别看网上一堆人冷嘲热讽国产灭活疫苗,实际上,不论是世卫还是美国,也都承认了我国的科兴疫苗。除了引进辉瑞的特效药,我们自己也在研制药物。谁告诉你只有两条路的?谁跟你说要么封死要么不设防躺平?

我可以百分百肯定,不论是清零派还是共存派,里面都混入了水军。

有的共存派一开口就是“封城两年多,经济如何如何”,谁跟你说封城两年多?武汉那次封城时间最长也不到三个月。

还有的清零派一开口就“封城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封城”,那我们武汉扣除掉封城的两个多月,其余的时间难道就没有防控?难不成在裸奔?

既然如此,那我现在为什么要怼共存论?

因为清零派好歹还挂了清零两个字,左倾归左倾,起码招牌还抬着。而共存派迷惑性更大,更暗戳戳,很多人不是真共存,也不是真开放。而是借共存带躺平共存的节奏,借开放带不设防开放的节奏,以至于把共存和开放这两个好词都给糟蹋了,混淆视听,干扰抗疫部署。这才是我们需要识破并与之斗争的。


user avatar   xiao-long-jing-guang-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倡正确的认识新冠病毒感染,无需谈虎色变。算是开了个好头吧。


user avatar   shenji96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结论:清“零”的政策官方文件逐步应该不会再提了,所谓的“全民防疫”时代应该也不远了,地方“硬核”防疫政策是不是也该跟着变了!


其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的“轻型病例只需实行集中隔离管理,不需要送到定点医院进行治疗!”绝对是史无前例的一大突破。

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有限。通过几年的防疫措施和防控经验来看,这个方案的提出是正确的,是科学的。

  1. 通过精准检测到风险人群,分门别类进行防控和治疗;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对症治疗,不但可以减少大家的恐慌。
  2. 解决医疗资源紧缺问题;此举能减轻医护工作者的压力,把医疗力量放在最需要的地方,把有限的医疗资源留给最需要的人。
这是长春国际会展中心建成的方仓医院,作为机动医疗场所,这里将收治新冠肺炎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


user avatar   neilwang-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风向要变了,都开始卖检测盒了还看不出来吗?动态清零结束了,要开始做“自然群免”了,轻症隔离不入院只是一个过渡,防的是医疗挤兑!以后轻症没准都不集中隔离,自己在家呆着。


user avatar   zhang-hong-36-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插播一条求助,麻烦帮忙顶一下吧!

上海病友在病友群的求助,3月17号下午复旦肿瘤医院通知病人撤离,3月18号也就是今天凌晨1:30周浦医院不允许住院。

“对正常生活秩序影响到最低”还请践行承诺。

老年人背井离乡在上海治疗癌症实属不易,女儿在外地帮不上忙快崩溃了。

抗疫很重要,但是真正能死人的是癌症。谢谢!


—————————原文———————

“躺平”准备工作之第四步…

躺平是大势所趋,大势不可逆,各位爱好抗疫的小可爱们…

躺平也不是啥也不干,而是不要动不动封城、全民检测…

第一步、张文宏发布平衡论视频探舆论反应。

时间:上周末

张文宏上周末发出模棱两可“既清零又降低影响”的视频探一下舆论反应。

第二步、张文宏发文章科普避免躺平后的恐慌。

时间:本周一

张文宏周一的发文观点与周末视频已明显不同,此文有明显放开的倾向。

文中反复强调在群体免疫国家的死亡率已经低于流感。在上海也没有一例危重病例,就是为了减少对于新冠病毒的恐慌。

毕竟前两天吉林农科的孩子们“每一个都嚎啕大哭”表现出了对于新冠一种不理性的恐慌。

所以要消除这种恐慌情绪,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新冠病毒。

第三部:人民日报同日转发张文宏文章,认同逐步放开。

时间:本周一

人民日报在本周一当天转发张文宏文章并强调”并不意味着长久封城和全检测”。明确张文宏观点即官方认同观点。

第四部:诊疗方案强调轻症无需住院。

进一步消除恐慌,避免全面放开后的医疗挤兑。

预测第五部:

进一步敦促疫苗注射率并普及老年人注射…

张主任其实是一个缓冲,可进可退…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因很简单——吉林的患者太多了,医院不够用了。


user avatar   5813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和躺平有什么关系,之前有新闻说得很清楚,“吉林省本轮疫情有95%以上的患者是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现在只要打过疫苗后轻症对大多数人只是一场流感。

在新冠诊疗第八版只写了重症以上需要特殊照顾,重症以下没有明确写怎么隔离处理,意味都需要同等的医疗资源对待。

在只有两位数级别患者的城市来说还好处理,面对封城级别的疫情规模就非常浪费了。

所以现在只是恢复了武汉西安时期的方舱模式,或者说是方舱常规化,以后有条件的城市都要常备方舱医院或把整栋楼弄成隔离医院。

考虑到财政问题,再下一步可能要把轻症隔离治疗纳入医保,帮地方政府疏困。同时有可能在县级和地级划分病症收治权限,解放县级财政。


user avatar   da-jiang-jun-50-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忠诚不绝对,绝对不忠诚

执行不彻底,彻底不执行

清零不绝对,绝对不清零


user avatar   zhong-guo-xin-wen-wang-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15日晚间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新版诊疗方案提出“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范围内持续流行,奥密克戎毒株已取代德尔塔毒株成为主要流行株,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表现呈现新的特点,且针对新冠肺炎治疗的新药物已相继上市,治疗经验和治疗手段进一步丰富。

在此背景下,中国官方组织专家对原版诊疗方案相关内容进行修订。新版诊疗方案是在认真研究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传播特点和病例特征,深入分析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新版诊疗方案重点修订了5项内容,其中包括优化病例发现和报告程序,提出在核酸检测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进一步提高病例早发现能力。

同时提高疑似病例诊断或排除效率,要求疑似病例或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者,立即进行核酸检测或闭环转运至有条件的上级医疗机构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者,进行集中隔离管理或送至定点医院治疗,并按照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在对病例实施分类收治方面,根据各地反映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患者以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为主,大多不需要过多治疗,全部收治到定点医院会占用大量医疗资源”等意见,修订后的诊疗方案进一步完善了病例分类收治措施:

其一是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相关集中隔离场所不能同时隔离入境人员、密切接触者等人群。隔离管理期间应做好对症治疗和病情监测,如病情加重,应转至定点医院治疗。

其二是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和有重型高危因素的病例应在定点医院集中治疗,其中重型、危重型病例应当尽早收入ICU治疗,有高危因素且有重症倾向的患者也宜收入ICU治疗。

关于轻型病例为何可以集中隔离,有专家在受访时表示,新冠肺炎轻型病例危害较小,无需特殊治疗干预,但需要隔离观察,一旦病情变重可及时转入医疗机构。同时,此举考虑到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应用,可避免大量占用医疗资源。


user avatar   bing-bu-gao-su-ni-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在最前面,希望所有想评论的朋友,把全文看完,不要用二极管的思维给别人打标签

人在韩国,今天是我入境韩国居家隔离的最后一天。昨天韩国新增确诊超过了62万,新增死亡429例,韩国的医疗系统马上就要非常紧张了,但还没有被击穿。为什么我要说韩国的情况?因为韩国的防疫可以给我们做一个参考。请耐心看完。

2020年2月的时候,韩国因为大邱的邪教集会和示威游行(韩国人向来是一言不合就游行),让韩国日增达到两千,在当时迅速成为中国之外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当时韩国采取了比较严厉的政策,很快压住了疫情,以至于到了4月份的时候每天只有几个新增病例,可以说是防疫优等生。到了8月份,8月15号是韩国的光复节,很多人上街庆祝,于是疫情不可避免地严重了起来,达到了每天新增几百例的程度。后来到了冬天,气温降低,加上出现了变异病毒,韩国最严重的时候日增1000多病例。和现在每天新增几十万相比,当时可以说是没有疫情。一直到大概2021年暑假那会儿,在韩国得新冠的,都会有保健所(可以理解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你,带你去医院,而且治疗是免费的,因为当时的韩国政府希望你得了新冠的话就赶紧去医院,别传染给更多的人。去年7月,韩国的新增第一次突破了1000例,如果还像以前那样尽量让大家都住院的话,病床很快就不够了,于是我记得大概在去年10月份(毕竟我也不会一直紧密关注韩国的政策,只有大概日期)那会儿,韩国的轻症病例就开始居家隔离,不去医院。2022年初,奥密克戎开始在韩国传播开来,之后韩国的新增曲线是这样的:

而韩国自疫情以来的新增曲线是这样的:

看见了吗?从奥密克戎开始韩国的新增直接爆炸,现在的新增已经位于世界第一,名副其实的超英赶美的世界第一超疾大国。但是,韩国的重症人数和死亡人数的变化相比新增病例来说,变化非常非常小。在轻症病例都居家隔离的政策下,韩国的病床在今年虽然一直很紧俏,但是医疗系统没有被击穿,这里面最大的原因就是韩国非常高的疫苗接种率:

截止3月16号:

在所有韩国人中,三针接种率62.8%,两针接种率86.6%,一针接种率87.5%

在成年人中,三针接种率68.4%,两针接种率96.2%,一针接种率97.1%

60岁以上人群中,三针接种率72.7%,两针接种率95.7%,一针接种率96.3%

韩国这个接种率可以说是非常优秀了。(有时候我感觉韩国就是一个缝合了东西方的国家,传统文化几乎都来自中国,中国人的很多观念在韩国人心底依然存在,但近代又主动靠近西方,制度和思想也开始转向所谓“自由民主”,反对封城的同时(西方特色),打疫苗也很积极(中国人人命关天的思想))

在这样的接种率下,韩国截止目前的死亡病例的分布是这样的:

第一列是年龄段,第二列是确诊病例所占比例,第三列是死亡病例所占比例,第四列是致死率。通过这张图可以看出,韩国的死亡病例一半以上都是80岁以上的老人(但80岁以上的病例仅占全部病例的2.45%!!!),60岁以上的老人的死亡比例占所有死亡病例的93%;而年轻人的致死率低到了万分之一,甚至是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小到没有统计的价值。由于绝大多数确诊病例都是奥密克戎肆虐之后产生的,奥密克戎真实的致死率会更低。


好了,看完了韩国的数据,现在可以说国内了。

从韩国的防疫可以看出:

  1. 打疫苗非常有用,能把本来2%左右的致死率降到非常低,即便日新增达到一个国家人口的0.5%,甚至1%的程度都不至于击穿医疗系统
  2. 绝大多数病例都是轻症,不需要去医院治疗,只要吃一些减轻症状的药就可以在短期内自愈。
  3. 60岁以上的死亡病例占了死亡病例的绝大多数,如果放开管控的话,即便打了疫苗,老人依然是明显相对更危险的人群
  4. 奥密克戎逃逸免疫的能力牛逼格拉斯,顶着这么高的疫苗接种率,在韩国强制戴口罩的情况下能达到日增1%的人口的水平,加上最近发布在nature上的我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奥密克戎还真的可以在物体表面最长存活200小时,因此对奥密克戎的防控难度会远超之前的任何一种新冠。

我们之前的做法是就连无症状感染者都要送去医院占一个床位来治疗,而去年我们每天新增的病例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国内的医疗资源一直处于极度充足的状态。有人觉得我们去年致死率低是因为医疗资源充足,其实医疗资源充足到底贡献多少百分比呢?并不是只要医疗资源增多,一种病的致死率就会降低,这种变化是有限度的。一个得了绝症的人,你就是有一万家医院也救不活他。去年国内的新增病例也就没多少,一个省的资源可能都够了,这时候更多的医疗资源冗余并不能起到作用。除了医疗资源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疫苗,疫苗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喊着疫苗无用论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疫苗确实大大降低了重症率和致死率。确实,奥密克戎的逃逸能力拉满了,这是随着疫情发展而出现的变化,我们要承认这样的变化,而不是一味地抨击疫苗效果下降。目前一切的变化都表示着:新冠已经不再像两年前那么可怕了。于是对应地,我们的防疫方式也要出现变化,这是非常正常的做法。现在随着新冠特效药的开发,我们面对新冠的工具箱中又多了一种工具。如果特效药可以普及,重症率和致死率低到流感的水平是完全可能的。至于后遗症,目前大家看到的很多关于后遗症的研究中,不少参与实验的病例是没有打疫苗(在2020年或2021年上半年感染)或者年龄较大(最近关于新冠导致大脑猥琐的研究中,病例的年龄是50多岁到81岁),至于long covid,即新冠长期后遗症的研究,就更是“古早”病例的研究了,并不代表你在打了三针疫苗后的今天感染新冠后也会出现那些后遗症。我说这些是希望大家理性看待这个病毒,打了三针的年轻人得了新冠确实后遗症很轻,我认识的留学生中感染的有几十个了,他们感染后十天左右就转阴了,两三个月后也没感到什么后遗症。所以大家不用过于恐慌,做好防护就行。

之前张文宏说今年将是疫情下的最后一个寒冬,我第一次听的时候是完全不信的,毕竟当时美国日增了150万例…但是看到今天的形势,连中国都开始改变防疫政策,我意识到,形势真的变了。我现在相信说这话的话时候,张文宏一定是掌握了很多普通人不知道的信息,才敢说这样的话。我现在也认为,疫情形势在2022年会出现重大转机,我们的动态清零政策也会更加灵活、适应新的疫情变化。

希望大家依然做好防护,并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疫情终将过去。




     

相关话题

  1 月 6 日河南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56 例,目前当地情况如何? 
  3月19日维也纳回国航班提前1天被取消,导致大量转机乘客滞留,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张文宏「要学会与病毒长期共存」言论引争议,如何从科学角度分析其可行性? 
  如何看待以色列的研究发现,南非发现的变种病毒能突破疫苗保护网? 
  2 月 21 日 22 时至 22日 12 时,武汉新增 10 例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目前情况如何? 
  上海六院因疫情暂停临港院区相关医疗服务,目前医院内部和病人的情况如何? 
  新闻上写支援湖北的医疗队多是各医院的骨干。如果原城市也爆发疫情怎么办?集中抽调这些人有什么特别作用? 
  3 月 9 日,吉林省新增本地确诊 165 例,新增本地无症状感染者 179 例,目前情况如何? 
  中国在这次疫情中能否崛起? 
  香港疫情严峻,我该回内地躲避疫情吗? 

前一个讨论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育有哪些方面不够合理?
下一个讨论
00 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