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英伟达 GTC 2022 大会传达了哪些信息?发布了哪些产品与技术? 第1页

  

user avatar   feng-kuang-shen-shi-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AI主题

  3月22号晚上11点,英伟达CEO黄仁勋带来了以AI为主旨的演讲。

  本次GTC延续以往风格,老黄在演讲中依旧是激情四射,目光依旧是如此坚定。

  此次主题演讲老黄依然穿着皮衣,不过几乎已成GTC大会“标配”的厨房场景已经变了,而是呈现了一个更具科幻感的虚拟空间,这种呈现又更贴近老黄的演讲主题人工智能(AI)。

  AI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围绕AI将产生出一个巨大的价值空间,同时对各行各业,乃至整个人类都带来深远的影响。

  这次英伟达是将其产品强大的AI性能淋漓尽致地展示在消费者以及行业的面前。其介绍的产品让人目不暇接,有Hopper、DGX100、 Spectrum、 Grace CPU、CUDA-X 库更新、数据中心规模Omniverse 计算系统、Hyperion平台等一系列产品。

在上述产品中,Hopper架构H100值得特别一看。

  GTC2022大会链接如下,注册后目前可免费观看各领域的主题演讲)。

  上面的注册地址千万不要错过。

二、算力怪兽 H100

  英伟达推出采用Hopper 架构的新一代加速计算平台。

  与上一代产品相比,该平台实现了数量级的性能飞跃。

  Hopper的名字是为了纪念最著名的先驱程序媛 Grace Hopper。

  格蕾丝·赫柏(Grace Murray Hopper),1906年12月9日出生于美国纽约,计算机软件工程第一夫人、杰出的计算机科学家,同时也是美国海军将军。

  耳熟能详的Bug一词,其来由就同Grace Hopper有关。

  程序员挂在嘴边的bug跟debug就是来自格蕾丝·赫柏。

  老黄指出Hopper 架构将取代两年前推出的Ampere 架构。

  英伟达首席GPU架构师迈克尔·安徒生和格雷格·帕尔默发表主题演讲,感兴趣的可以来听听。

  英伟达首款基于 Hopper 架构的 GPU —NVIDIA H100。这款 GPU 集成了 800 亿个晶体管,是彻底的“算力怪兽”。

  H100 是全球范围内最大的性能出众的加速器,拥有革命性的 Transformer 引擎和高度可扩展的 NVIDIA NVLink 互连技术等突破性功能。可推动庞大的 AI 语言模型、深度推荐系统、基因组学和复杂数字孪生的发展。

  老黄表示:“数据中心正在转变成‘AI工厂’。它们处理大量数据,以实现智能。NVIDIA H100 是全球 AI基础设施的引擎,让企业能够利用其实现自身AI业务的加速。”

  H100架构的有六项突破性创新:

  第一、世界最先进的芯片 ——由 800 亿个晶体管构建而成使其能够帮助客户推出先进的推荐系统以及实时运行数据推理的大型语言模型。

  第二、新的 Transformer 引擎 —— H100 加速器的 Transformer 引擎速度提升至上一代的六倍。

  第三、多实例 GPU ——在云环境中 Hopper 架构通将 MIG 的部分能力扩展了 7 倍。

  第四、机密计算 —— H100 是全球首款具有机密计算功能的加速器,可保护 AI 模型和正在处理的客户数据。客户还可以将机密计算应用于医疗健康和金融服务等隐私敏感型行业的联邦学习,也可以应用于共享云基础设施。

  第五、第4代NVIDIA NVLink —— 相较于上一代采用 NVIDIA HDR Quantum InfiniBand网络,带宽高出9倍。

  第六、DPX 指令 —— 新的 DPX 指令可加速动态规划,适用于包括路径优化和基因组学在内的一系列算法,同上一代 GPU 相比,其速度提升分别可达 40 倍和 7 倍。

  此次会议主题涵盖范围非常广,包括加速计算和开发工具、自动驾驶汽车、计算机视觉/视频分析、网络安全、数据科学、游戏开发、高性能计算、推理、图形设计协作和数字孪生、推荐系统、机器人以及语音AI/NLP等数十项遍布各行业主题。

三、发力自动驾驶

  今年的 GTC 上,自动驾驶无疑也占据了较大的篇幅。在未来六年内汽车产品线预计将为英伟达带来超过110亿美元的收入。

  因此英伟达在自动驾驶方面做足了功夫。它推出了最新版本的Hyperion 9自动驾驶平台,这也是英伟达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硬件架构。

  该平台将有14个摄像头、9个雷达、3个激光雷达和20个超声传感器,将于2026年投入使用。
老黄透露不少中国厂商了采用DRIVE Orin平台,比亚迪就在其中。比亚迪将在2023年上半年开始采用DRIVE Orin平台,并借力英伟达的平台。

  放眼全球车企,涉足 L3 级以上自动驾驶,鲜有能够跳开英伟达芯片或者自动驾驶平台。而英伟达也不负各方的期待。

四、医药行业的重量级运用

  英伟达还在医药领域发力。英伟达推出了Nemo Megatron框架,他展示了集中预训练模型,包括英伟达的BioMegatron及与阿斯利康合作的MegaMolBart。

  MegaMolBART可以用于药物合成的线路选择、合成线路的优化和药物分子的设计,这个系统通过对ZINC化合物数据库进行学习,并且标注。能发现新的最优的化学合成路线,并筛选出高效的合成路线。这对于新药研发有着积极的意义。

  杨森制药就利用英伟达的BioMegatron打造出药物不良反应的模型,用以预测药物的未知不良反应。此外,佛罗里达大学健康学院也利用最新的Megatron框架和BioMegatron用于医药行业,其训练库由超过10年的200万名患者的资料形成,参数量达到50亿之多。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临床语言模型。

  MONAI也是同英伟达合作推出的产品,它针对医疗数据,尤其是图像进行了专门的优化。使其能够处理医学图像。

  MONAI因其开源和易于使用,一经推出,反响巨大。截至2022年2月,MONAI的月下载量已经达到5万次。基于MONAI产出的论文到目前已经超过65篇。

五、网址

  英伟达此次展示的内容非常多,更多更精彩的内容,还是移步到

亲自体验下。


user avatar   hua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之前在国外做了几年机器学习落地的项目,服务了几家大型金融机构,用了不少的工具,有传统的,有SOTA的。在这过程中,踩过一些坑,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慢慢的,也在项目里开始独当一面。

犹记得我刚毕业那会,第一个任务,是在公司内部搞一个开发服务器,第一件事就是等在运维刚弄好的服务器上安装CUDA。CUDA全称是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是一种操作GPU计算的硬件和软件架构。那时候还是新手,安装的还是当时最新的CUDA8.0,折腾了挺久的。由于CUDA和我工作息息,所以每次CUDA发布新版本我都会留意一下。转眼间,CUDA已经出到11.6了。当然,更让我感兴趣的是CUDA-X,CUDA-X AI 是软件加速库的集合,这些库建立在CUDA (NVIDIA 的开创性并行编程模型)之上,提供对于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和高性能计算(HPC) 必不可少的优化功能。

作为机器学习从业者,每年的GTC可谓是必看的节目了。而在前不久的GTC2022上,NVIDIA 发布 60 余项 CUDA-X 库更新,加强了 CUDA 作为业内最综合全面的平台地位。据介绍,这些更新可以帮助供开发人员构建加速应用以应对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挑战,例如 6G 研究、量子计算、基因组学、药物发现和物流优化,以及机器人技术、网络安全、数据分析等方面的高深研究。具体介绍大家可以看看今年GTC2022的视频里相关的介绍。

继续讲回我的项目经验。后来我被派去某个大金融机构那边跟了一个大项目,在落地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些大机构,数据积累得快的,但计算中心的能力升级得慢,限制了它们数据的使用。所以我也一直关注计算中心和计算芯片的发展,今年GTC2022发布了:

  • DGX H100 。这是第四代 NVIDIA® DGX™ 系统,这是全球首个基于全新 NVIDIA H100 Tensor Core GPU 的 AI 平台,能够满足大型语言模型、推荐系统、医疗健康研究和气候科学的大规模计算需求。每个 DGX H100 系统配备八块 NVIDIA H100 GPU,并由 NVIDIA NVLink® 连接,能够在新的 FP8 精度下达到 32 Petaflop 的 AI 性能,比上一代系统性能高 6 倍。
  • Grace CPU 。Grace CPU 超级芯片是去年NVIDIA发布的首款由 CPU-GPU 集成的“Grace Hopper 超级芯片”的模块,具有144 个高性能核心,可达到每秒1 TB的内存带宽。

前面说到的两个产品,能产生协同效应。H100和Grace CPU 将一同应用于大型 HPC 和AI 应用。这两款超级芯片采用相同的底层 CPU 架构及 NVLink-C2C 互连。 从而实现黄仁勋说的:将数据中心变成AI工厂。

当然,关注我的都知道,我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也关注前沿科技发展,例如元宇宙。而元宇宙是一个很广的概念,也很虚,其中一个比较贴切实际,容易落地的方向,是数字孪生。介绍今年GTC2022的几个产品:

  • OVX。要讲OVX就不得不将omniverse了。NVIDIA Omnivers 是专为虚拟协作和实时逼真模拟打造的开放式平台。而OVX是为了在Omniverse中运行数字孪生模拟而创建的算力系统
  • 为了服务OVX,NVIDIA还在GTC2022发布了Spectrum 高性能数据中心网络基础设施平台。可以看到,大数据和数字孪生联系还挺紧密的。
  • Omniverse cloud。也就是Omniverse的设计协作的一套东西搬到云上。

其实今年GTC2022还发布了其他产品,例如DRIVE Orin,Hyperion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感兴趣的可以看看GTC2022视频。

如果看到这里大家有点对今年发布的产品有点眼花缭乱,可以看看GTC2022里用到的这个图

总的来说,这次GTC2022发布的产品都是很硬核的,不过看过往期GTC的朋友都知道,NVIDIA的产品都是实打实的,但视频内容都是科幻般的,例如去年的厨房让大家惊呼。大家是否好奇今年的视频哪里是合成的?你又是否能看出来?那就看看今年GTC2022视频吧,看看合成效果是不是更强大了。


user avatar   song-hua-dan-80-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根本上说,要想逐步开放,结束目前的煎熬,中国就必须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所谓分级诊疗制度就是轻症居家/诊所/卫生院治疗,急重症入院,可是中国人普遍的习惯是,有一点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就往医院跑,特别是三甲医院跑。所以放开必然挤兑,挤兑必然发生次生灾害,导致病死人数上升,这是国情很难承受的。

从就医习惯看, 中国人只有在看中医的时候不往三甲医院跑,所以中医中药广覆盖倒是可以迅速实现间接性的分级诊疗,否则真正等中国建设好分级诊疗制度,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去了。

关于中医,针灸上顶刊要多一些,中药上顶刊要少一些,本质上还是因为针灸比中药更简单,容易重复,中药来源于植物,成分复杂,解析起来要难一些。

最近几年靠研究针灸在医学顶级期刊刊上发布文章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因此成为了业内大牛,《Neuron》、《Nature medicine》、《Immunity》、《JAMA》等期刊上面都有大量的研究中医针灸临床的文

最近一篇自然是登上了《Nature》的美国哈佛大学马秋富教授团队的《A neuroanatomical basis for electroacupuncture to drive the vagal-adrenal axis》,提示可以通过刺激足三里穴,从而治疗“炎症风暴”(试验模型是,用感染诱发脓毒血症,诱发炎症风暴,这是一种剧烈的全身炎症反应,具有致命危险,然后用针灸去拮抗它)。

总的来说,中医主要是通过改善患者的症候,拮抗可能的炎症风暴来缓解患者病情,避免轻转重,针灸的证据多一些,中药的证据少一些,少一些是因为试验上比较困难,但是从临床观察看,一线发现用中药或者针药并用,又比单纯用针灸效果好一些。

但是,中医的问题是,不是每一个患者都接受中医、中药,有王思聪,马前卒这类意见领袖鼓动民众不接受中医,现实看,这类意见领袖还不少,导致现在间接性的分级诊疗也实施不了。

所以没有办法,只能继续等待下去,等待国产西医特效药的普及,以及外部世界度过了疫情高峰。

回到莲花清瘟,这个药其实是银翘散和麻杏石甘的加减方,功效是清瘟解毒,宣肺泄热,是很古老的药方了,在真实世界至少有300年以上的大规模使用历史,从中医理论来说,只要是外感风热,并且属热毒袭肺证的,均可使用。

其随机对照试验,2011年由王辰教授领衔,国内11家医院参加课题组共同完成,旨在研究奥司他韦(达菲)和传统中药汤剂(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加减方)治疗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效果研究。研究采用规范、严格的现代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将410例确诊为轻症甲流的成年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达菲组、中药组(应用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加减方汤剂)、达菲加中药组。结果发现,对照组的发热持续时间为26小时,达菲组的发热时间为20小时,中药组的发热时间只有16小时,达菲加中药汤剂患者的发热时间为15小时。统计分析显示,3个用药组的发热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中药汤剂可以显著降低甲流发热持续时间,其效果与达菲相仿或有更加优效趋势。于2011年相关文章发表在美国的《内科年鉴》(Ann Intern Med):Oseltamivir 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therapy maxingshigan-yinqiaosan in the treatment of H1N1 influenza: a randomized trial。

2019年1月,由王辰院士承担,卫生部北京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朝阳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等全国13家三甲医院参与的“连花清瘟颗粒治疗病毒性肺炎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揭盲。结果显示连花清瘟在改善病毒性肺炎患者发热、咳嗽、咳痰、胸痛、肌肉酸痛、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方面显示出良好疗效。

关于连花清瘟抗击新冠的临床研究,2020 年5月16日由国际植物医学领域杂志《植物医学》(影响因子5.34分,应该是植物医学领域的最高分)(Phytomedicine)收录发表: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44711320300738

(链接:Efficacy and Safety of Lianhuaqingwen Capsules, a repurposed Chinese Herb, in Patient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这项临床试验纳入了符合研究方案的病例共284例(需要机械通气的严重肺炎为排除标准之一),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参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花清瘟胶囊4 粒/次,3 次/日(或颗粒1袋/次,3 次/日),治疗周期为14 天。

结果显示:经过连花清瘟治疗组治疗14天后,主要临床症状(发热、乏力、咳嗽)治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在治疗第7天达57.7%,治疗第10天达80.3%,治疗第14天更是达到了91.5%。发热、乏力、咳嗽单项症状持续的时间也明显缩短,连花清瘟治疗还能够明显提高了肺部CT影像学异常的改善率,提高总体临床治愈率。从降低转重型患者的比例方面分析,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组与对照组明显更低(连花清瘟治疗组:2.1%,对照组:4.2%)。然而在本临床试验中,连花清瘟胶囊在提高新冠肺炎核酸转阴率和缩短转阴时间方面与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对比虽然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差异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1]
图1 总体研究发现


图2 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组显著缩短症状恢复时间(左图:全方案集;右图:符合方案集)


图3 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组显著提高症状治愈率(全方案集)


图4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组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以及缩短CT异常恢复的时间(A与C图:全方案集;B与D图:符合方案集)
研究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以轻至中度为主,且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别,研究中未出现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上述系列发现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连花清瘟胶囊口服14天可显著提高新冠肺炎发热、乏力、咳嗽等临床症状的改善率,明显改善肺部影像学病变,缩短症状的持续时间,提高临床治愈率,遏制新冠病情恶化,而且安全性较高[1]

因此,可以说连花清瘟胶囊在治疗普通型新冠肺炎方面(主要是改善症状及肺部影像学病变,以及提高临床治愈率)确实是有效的。

总的来说,从多次循证研究看,连花清瘟对于缓解各种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症状是有效的,大量发放连花清瘟,有助于在间接性地实现分级诊疗,避免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往医院挤兑,消耗医疗资源,也有利于更好地保护脆弱人群。

当然目前看来,国家通过既往经验在上海疫区推广中医覆盖,确实遇到了比山东,东北,广东,甘肃更大的困难,在吉林,山东,广东这些地区推广中医全覆盖确实没有遇到这样强烈的公开抵制,甚至连在香港推广中医全覆盖都是一路畅通,得到了香港政府,医院管理局和市民的支持:


但是在上海,阻力是前所未有的 ,形形色色的人参与了进来,对国家的方针进行阻抗,这也导致了上海战疫的艰难。

——————————————

写在后面的话:

坦率说,我是不完全相信国外的RCT的,不管它有着多么“光鲜亮丽”的外表。

我主要相信真实世界数据,以及大数据。

前车之鉴在那儿,当年瑞德西韦(Remdesivir)传入中国,王辰icon院士主持了一场意义深远的临床试验,试验结果最终发表在The Lancet(柳叶刀)上,结果与美国的临床试验结果截然相反:

“使用Remdesiviricon后,新冠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的中位时间为21天,死亡率为14%;而使用安慰剂的新冠患者是23天改善临床症状,死亡率为13%。以上差异均无无统计学意义,因此,Remdesivir与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无关。”

接下来的两年,美国的真实世界数据也令人不乐观。

由于我不信任各国的新冠病死率,所以我认为可以看看大数据分析下的超额死亡率。

2022年3月10日,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Estimating excess mortality due to the COVID-19 pandemic: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COVID-19-related mortality,2020–21 "的研究论文。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191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数据,以了解全球真实的新冠死亡人数。为了计算这一点,研究人员通过搜索各种政府网站、世界死亡率数据库、人类死亡率数据库和欧洲统计局来收集数据。

而把中国的超额死亡率放在全球,就是所有国家里面最低的一档(见文章附后的全球额外死亡率地图),我们的国家确实基于大数据,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其中关键数据是:

两年时间里,全中国新冠死亡4820人,死亡率0.2/10万;超额死亡估计为17900人(7540-30100),超额死亡率0.6/10万。

而美国,新冠死亡82.4万人,死亡率130.6/10万;超额死亡估计为113万人(108万-118万),超额死亡率179.3/10万。

英国,新冠死亡17.3万人,死亡率130.1/10万;超额死亡估计为16.9万人(16.3万-17.4万),超额死亡率126.8/10万。

在吉林之外的中国新冠疫区,一概采用的都是中药全覆盖的办法(例如,吉林,山东,广东,宁夏等等)。

但是这套方法在上海遭遇了巨大的阻力,从马前卒及王思聪开始,不少人站出来“质疑”国家“中药全覆盖”的既定方针,认为“中药全覆盖”占用了上海“宝贵”的运力,其中不少人还开始推荐辉瑞的paxlovid。

paxlovid的样本数其实特别小,全部是非住院患者,其中治疗组389例是常规治疗+paxlovid,对照组385例是常规治疗+安慰剂,结果对照组的死亡率高达1.8%(385例非住院患者中,最终就有7名住院后去世!),我对这样的对照组很吃惊!因为这是辉瑞的试验,不存在医疗挤兑/医院不收/治疗条件差等问题,该试验是2021年7月开始入组的,而同期中国的新冠死亡率为0.013%

在境内这样的临床试验估计开展不了,国家不会拿人民的生命来做试验,但是,在HK其实是可以做类似的试验的,其实我特别期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拿“paxlovid”来和“中药全覆盖”做一次随机对照试验icon的,因为香港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中药和paxlovid各有广泛的支持者,参照辉瑞的标准,做一次随机对照试验是可行的,但是,主持试验的机构必须客观,需要警惕不客观的机构拿对照组的病例做一些手脚。

参考

  1. ^ab钟南山院士团队中药治疗新冠肺炎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发表在《Phytomedicine》杂志 mp.weixin.qq.com/s/QFnr

参考

  1. ^ab钟南山院士团队中药治疗新冠肺炎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发表在《Phytomedicine》杂志  https://mp.weixin.qq.com/s/QFnrKZNCMm-Q9yW348Vp2w

user avatar   41-42-6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的平头老百姓是啥都不懂的、啥都做不了的、啥都不想做的贱民吗?

英雄的老百姓关心美国,因为它就横亘在面前。

“Because it's there.”

因为山就在那里,所以英雄的老百姓就想征服一下呐,人类的天性而已,家畜或许不能理解。


全世界所有厉害的东西,中国的平头老百姓都关心:上至国际空间站,卡西尼,奥陌陌,旅行者;下至下水道油布包,煮饭仙人,圆珠笔尖,还有猛禽,幽灵,高精狙,福特号,电磁炮,可燃冰,盾构机,大豪斯,大牛排,电瓶车,鸟语花香,老虎大象,GPS,NMD,M1p,RTX,诺贝尔,太平洋。

我想要的不多。你给不了,我就自己想办法。

不允许吗?




  

相关话题

  电子管(真空管)在核战中的生存机率,真的比晶体强吗? 
  软银 660 亿美元出售芯片业务 ARM 给英伟达的交易宣布失败,失败原因是什么?后续双方会如何发展? 
  如何看待 12 月 17 日英伟达发布的三款笔记本显卡 RTX 2050、MX 570、MX 550? 
  如何评价国产化GPU芯片四小龙:寒武纪、灵汐、壁仞、燧原?哪一家会最后成为英伟达的替代者? 
  为什么二战德国总能拿出一些现在看是黑科技的东西? 
  汽车领域那些号称「黑科技」的配置都真的那么实用吗? 
  40w去小芯片公司做芯片验证,还是36w去amd做ip验证? 
  乌克兰科技专家为什么除了中国要,其他国家都不感兴趣? 
  如何评价RDNA架构? 
  为什么 CPU 厂家这两年开始注重核显水平了? 

前一个讨论
或许有哪位同学知道毕业论文做游客满意度的话 用什么模型比较好写 可以回答一下吗 太难了 根本看不懂?
下一个讨论
matlab中有哪些有趣的命令?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