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国内与国外评价差距那么大?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120帧的加持下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玩笑文字,越写越多,码好了到处贴,结果知乎不准,以账户异常为由,匿名发的帖子全部给你删掉,一个不留,除了这篇居然保留了侥幸存活,其余的全部找不回来了,真是够狠的。想了下决定也不到处贴了,有多少人阅读皆是缘分,不强求。

我觉得修饰文字的格式比写文章还要累,所以喜欢匿名吐槽,现在新账号发出来了,爱惜羽毛,格式不对自己忍不了,看见bug多多提出来,我改。

又刷了一遍普通3D,想看看24帧版本到底有什么不同。

最大的不同就是细节,就是120帧,24帧版本太多的细节没有了,技术上没有高清画面的助力,这个最吸引人的要素缺失了,这片子算废掉了。这片子发行24帧版本除了获得更多的差评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用。

两次观看,尤其是第二次观看前,阅读了知乎上大量的读后感与影片相关的背景资料。再次观看中发现李安的野心太大,他岂止是要做技术上的革命,他在剧本创作上的革命,和对美国英雄主义价值观的诠释,都是完全原创,是全新的,带有颠覆性的东西,这太可怕了。

我先问一堆问题:

2D的《阿凡达》影评能代表评价《阿凡达》吗?

480p电视放的《泰坦尼克号》影评能代表评价《泰坦尼克号》吗?

黑白放映机播放的《乱世佳人》影评能够代表评价《乱世佳人》吗?

无声机播放的《爵士乐歌手》影评能够代表评价《爵士乐歌手》吗?

我先下个武断的结论,我认为24帧《比》的影评不能代表评价《比》这部电影。

120帧是评价的标准,达不到4k,但2k的影院还是有不少。至于60帧,也可以了,毕竟李安是通过60设备对影片进行剪辑的,效果有保证,再低就不行了,不如不去看,等4k高清蓝光也好。

再说明两点,删减部分对剧情理解有重大影响。删减部分对剧情理解有重大影响。删减部分对剧情理解有重大影响。

翻译故意曲解对剧情理解有一定影响。翻译故意曲解对剧情理解有一定影响。翻译故意曲解对剧情理解有一定影响。

我很想拜读这部作品的剧本,我觉得它与之前的剧本有着根本的不同。他在创总中未能遵循传统剧作的基、本、法。原因就是我之前提出的那堆问题,技术变了,拍摄方法变了,演员的表演要跟着变,怎么变?只有实验、借鉴、模仿、学习、谁能提供这样的榜样对象?只能是高清纪录片与高清电视剧。

所以导致这部电影像纪录片、像电视剧,没办法,它就是在模仿学习,但他也有自己努力创新的一面。那就是一些知友的看法,这是一部角色情绪先导远远大于故事情节先导的作品。

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一个钦定的片名来看,我觉得导演想表的的已经很清楚了,这部电影是一部以比利为主视角,讲述比利情绪变化的作品。中场战事是两个绝妙的双关,中场(休息)既是指橄榄球比赛中场文艺表演,又是指比利所在的B班离开战场回美国接受表彰,接下来还要回到战场,中间休息的这两个星期,战事既是比利回忆起了自己曾经参与的激烈战斗,也是指文艺表演的压力本身对患有PTSD困扰的大兵比利来说如同战斗。

剧情三线并起,主线为比利回到美国的最后一天,参加橄榄球赛中场表演,结束后回到军营。副线一为比利刚回到美国家中,与家人,尤其是与姐姐度过的一段时光。副线二为比利入伍后认识他的精神导师班长蘑菇。在随后的战斗中班长负伤,比利孤身营救肉搏手刃敌人,但蘑菇还是不幸牺牲。因为记者遗落的摄像机无意拍摄到这段影像被放到网上引发热议,比利因此成了国家英雄,回国授勋。

剧情本上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剧作高潮的设计方式,除最后刻意有点打斗引发高潮外,剧作起承转结的套路都被舍弃了。在放弃诱导观众进入情节的设计的情况下采用平铺直叙主线,穿插副线一家庭线,倒叙副线二战斗线。观众的情绪如何在平铺直叙下代入这部片子,又不会被穿插的两条副线所干扰,成了最大的问题。

李安的尝试异常大胆,用过3D4K120帧的高清方式呈现给观众,几乎50%的镜头都是比利的视角去拍摄众人,30%的镜头是众人众人视角去拍摄比利,20%含有是比利群像镜头。导演希望通过3D4K120帧产生某种化学反应,用极端清晰画面上的大量细节“强迫”观众代入主角比利的视角,有媒体戏称他在片场气场强大力压众人,是暴君导演,这部片子更进一步,已经开始“压迫”观众了,这个称号名副其实。

而3D24帧版本画面暴露了暗部处理不足,色彩不明亮,大量细节缺失等等劣势,无法解读演员的表情与表演,导致观众在平铺直叙的主线剧情面前味同嚼蜡,难以带入角色本身,这又会使得两条副线的穿插变得凌乱不堪,观众如坐针毡,“难看”在所难免。而暗部处理、色彩与细节本身,在这部作品中非常重要。

导演希望通过高清的代入,使观众主动察觉角色的情绪变化,不靠音乐,不靠戏剧化,只靠表演,要求观众主动在观察比利,要求观众主动跟随比利一起思考,当比利做出的判断时,就是比利情绪波动时,观众通过观察,思考,判断,会得出与比利一样的情绪波动,这就是导演想要的,而表现情绪这种东西,这只有高清能给。很多观众的“眩晕”缺点其实是某种实验,在主角视角下,比利那时同样“眩晕”了,最典型的就是比利开军车出事故。

导演愿意给,还不一定有观众愿意要。在剧本创作上,我太喜欢他的布局了,李安太喜欢对比,我爱死他的那种大量的对比,隐藏的细节,加上伏笔,令人目不暇接。而种种对比,极具戏剧性,看似客观,却极易得罪观众。

有知友举过BBC纪录片《中国人来了》,某一集把重庆弹钢琴的小孩与街上的搬运工人剪辑在一起,塑造出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有着尖锐的矛盾。作为重庆人,观后感极为不适,弹钢琴的小孩是事实,街上的搬运工人也是事实,但这就是全部吗?中间的社会去哪里了?称:西方媒体为了政治目的,所造成的戏剧性偏见,所展现的价值观令人厌恶。

李安的孤独、矛盾与压抑,在早期的家庭系列里已经有所表现,在《冰风暴》达到顶点。随后以《卧虎藏龙》为界,前期家庭社会世俗的群像戏,演变为个人在社会压力面前的反叛,玉娇龙的逃婚与李慕白死前的表白都是孤独的自身对世俗压抑下,对激烈矛盾所表达的控诉。但那种东方世俗压力的社会早已不复存在,因此拍出来自然满堂喝彩。

这一点在《断背山》与《色戒》一再涉及,为所不同的是后两者所处的社会压力在当今社会中依然还是存在。《断》最后男一生命的意外终结,与男二将在无尽的悔恨中颓废孤独终老,已经不能用简单的“悲剧”进行定义了,而是“绝望剧”。《色》到最后更是暴力到把灵魂与肉体一并枪毙打死掉,某种意义上已经到了虚无主义的境界了。

你不可否认《断背山》与《色戒》,很容易得罪一些观众。前者很容易得罪宗教信徒、保守主义者这与传统婚姻价值观这类人。后者会得罪爱国主义者,以国家为信仰甚至为国家做出过巨大牺牲的一些人,他们是不能接受《色戒》传递出来的个人欲望与群体爱国主义,在相互纠缠中走向毁灭这样的信息表达。其中的一部分人认为这类作品是对的自己价值观的“亵渎”,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

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依然有孤独的人,压抑的社会被替换成暴力的自然。李安在本片中企图寻求解药,而他找到的解药是信仰,并不是李安真的信什么,而是李安企图以信仰作为武器,表达孤独的个人通过信仰对抗压抑的社会,从而达到自身的救赎。

问什么本片西方评分如此低,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命,更因为他企图通过个人主义挑战美国整个社会所共识的英雄主义价值观与爱国主义。

看看李安的对比与布局:

前无古人高清电影,开篇的第一个镜头是模糊的DV拍摄的。

比利从加长悍马望出去是体育馆门口车水马龙,紧接着画面切到伊拉克的集市上人声鼎沸。

伊拉克集市上仅有可怜的几匹羊在贩卖,对比体育馆的宴会食物堆积如山,颜色异常鲜艳,美味无比,众人狼吞虎咽,还可以对比比利家宴,食物色调昏暗,家人矛盾激烈,毫无胃口可言。

在伊拉克无政府无法律男主人藏一把枪保护家人这样就有嫌疑要被抓,被抓意味着再也回不来了,体育馆宴会上来往宾客枪就别在腰上无人过问。

新班长靠着战友们恫吓了一个令他不爽的石油商人,而在大资本家面前毫无能力为战友争取哪怕多一点的利益。

表演开始了,工作人员在后台一大堆指示,比利一句没听懂,战斗中班长蘑菇墙后一大堆指示,比利也是一句没听懂。

比利在发布会上想想新班长说了实话,美国每天都在制造新的敌人,伏笔到男主人藏一把枪有嫌疑要被抓,他的儿子目睹了这一切,眼神中怨恨与愤怒,明示美国制造了新的敌人。

比利与姐姐谈心时,聊及弟弟还是处男。发布会后台,美国甜心来找比利搭讪,随后把他拉进小黑屋,有一分钟激情戏被删减,后面比利炫耀撩妹用的措辞是"we made out"中文是“亲热过”,鉴于妹子有信仰,且地点与时间也实在是太紧张了,我推测应该是只到了三垒。随后比利懵懂地坐到新班长旁边,新班长说是看上去你好像刚打了一炮("You look like you just got laid."被翻译成看上去你好像睡了一觉)。到最后他与姐姐的对话,看来我到死都还是个处男了,就是原意。

姐姐给比利提供了一个逃避战场的选择,接受心理医生的咨询并确诊患有PTSD。美国甜心的温柔乡使比利动摇想要逃避战场,他暗示新班长如果可以逃离战场新班长会怎么办。新班长马上明白了比利的想法,明确告诉比利大家其实都没有选择,而比利那时一边附和一边还不以为然,直到片尾甜心告诉他英雄应该回到战场时,他才突然发现他真的没有选择。

歌舞与炮火音效的对比那就太多太多了,比利母亲拍桌的那一瞬间,并不是她真拍了那么大声,而是比利感受到了那么大声,这已经在明示比利患有PTSD。与这一声能比的只有在管道里遭遇敌人开枪的那一下声音。

还有一处是比利与一位战友和一位酒保溜到建筑工地僻静地抽了大麻,被翻译成吸烟,谈及了酒保的生活糟透了,工资福利养不活家人,报名参军有笔钱可以补贴家用。而比利与战友参军还没有这笔钱。

比利与姐姐的对话,战友们心情沉重地扶着班长蘑菇的灵柩回美国,运输机上面还有一队承包商,后者在伊拉克赚翻了,兴高采烈的请大兵们喝香槟。

比利在国歌时敬礼,脑里想的是他与美国甜心有了一个家,在一起做爱做的事。这里激情戏被剪了一分钟,(我看的非常仔细)通过发型判断,床上的肯定是男主。之前的后台激情令他幻想只要留下来就可以得到甜心,但留下来意味着要离开战友,矛盾的他为此泪流满面。导演之前打破第四面墙还调侃到,好莱坞套路就是一群好兄弟会因为女人的介入而四分五裂,而这正是观众想看到的。(这个地方一定会得罪很多保守的爱国主义者,你能想象下我们的国歌国旗与性爱剪辑在一起会导致什么后果吗?美国是自由的国度,但依然会有相当部分的人会不爽这里)

嘲笑军人,嘴巴不干净的观众,被战友勒脖子的时候,在120帧的画面下像个艳丽的红气球,普通版本里面就是个橙色,没法突出效果。之前葬礼上也是这位战友对枪声最敏感,最后也是他表演后台崩溃了。

受到表演惊吓的军人被忘在台上, 地勤人员驱赶他们的时候,军人的嘴巴同样不干净(过来吹喇叭这事才了被翻译成过来道歉这事才了),才爆发的冲突。

美国甜心是真心喜欢英雄比利,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真心喜欢英雄比利,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真心喜欢英雄,只有姐姐,来救他离开战场的姐姐,是真心喜欢比利的。但这里的人都不能理解他,理解他的人只有战友们。

左中右派在这部电影里都看得到自己想要的素材,但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论。

而导演得出的结论,就是比利在片尾被打倒的那一刻,所有的情绪伴随激烈冲突的画面呼啸而来,音乐响起,他想起了他肉搏杀人但蘑菇还是死了的瞬间,我瞬间感同身受,泪如雨下。

结束与姐姐的谈话,加长悍马对比成了军用悍马,车里的精神导师告诉比利国家与英雄都不重要,应该要去找寻比自己更浩大的信仰。这让左中右派的美式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极度不爽,却又无话可说!笑死了!

这部片子某种意义上在中场秀,这个极具美式英雄主义的舞台上,以寻找信仰的个人主义论点作为武器,打了所有美式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的脸。

这下可以理解评分低了些的原因了吧,我要说李安这回干得漂亮!

PS1其实实验效果并不是完美的,比利内心最冲突的顶点是后期大资本家对他的施压以及他的反击,导演打破第四面墙告诉观众这算故事的高潮,真的是高潮吗?这里的效果其实并不尽如人意。

PS2BBC的《中国人来了》真的充满偏见吗?还是我们偏见的认为它充满偏见?

PS3神秘的少校,少校一开始就出场了,着军礼服一丝不苟,耳聋听不见,静静站在队列里,只有他是带红色军帽,但上车又不见了。中途一直没出现,大家发觉不对后去找他,他又出现在橄榄球赛场跑道附近,但他没有参与了集体合影又消失了。中场表演的时候没有参加,直到片尾突然出现鸣枪制止群殴。但离开的时候车上又不见了。比利的回忆里也没有他。少校他太神秘了,这个角色的究竟意义是什么?

PS4据说美国流浪汉中14%是退伍军人。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来说些不好听的吧,这个故事确实是打了美国的脸,有的人面子挂不住,而这种巴掌的力度中国早就习惯了,跟挠痒痒似的。真的觉得李安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小兵的战争吗?

一个平凡的年轻人,因为机缘巧合,得到了战争英雄的无上殊荣,然后进行了一次震撼价值观的一日游。在这一日里,他经历了万众瞩目、天后同台、美女仰慕、会场撒野,甚至其战友还怒斥了能真正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的页岩气革命者,那是这帮年轻人一辈子都无法触及的奢侈。本来比利林恩优柔寡断、心念家人、厌恶杀戮,并几乎患上了心理创伤,但他终于明白,只有继续回到生死无常的战争里,才有可能获得继续体面的机会,尤其是最后战士们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出生入死和爱国主义只值5500美元的时候。电影很明白地告诉大家,如今的美国,对于一个一无所长、空有力气的年轻男人,出售生命来维持地位已经是个不错的选择,而不在是霸权主义如日中天时,每一位普通人都能享受到美利坚的丰沛余裕。这是一种坠落和滑坡。

电影中有一些细节还挺讽刺的。比如侍者哀叹待遇差,也想要参军(去改变命运)时,他的军人朋友苦笑着说,他退伍了估计也得到汉堡王打工,又都回到原点。比如黑人经纪人在筹钱时,已能开出去中国融资这样的玩笑,虽是幽默,但也能说明些什么。比如毗湿奴取代了啦啦队美人心心念念的基督,成为俩白人的维系物,也在暗示着因为这个上帝选国的衰落,人们开始从其他宗教寻求精神力量。比如影片中屡屡出现的车名,大奔,悍马,还有主角他姐前男友的车牌(不记得了),从男主的嘴里一次又一次的蹦出来时,一种疏离感油然而生,既显得市侩出戏,又让人觉得这是有意钉下的小楔子。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是社会精英(筵席参与者、前排观众、美女、明星)对军人投射的美国爱国主义的歆羡和利用,一面又是普通人(比利家人、场地工人、黑人舞者、胖子观众)对此的不屑。美国价值观的撕裂和崩塌正明晃晃地前进着。

整部片的氛围,都是用正面的热闹、亲情、爱情、友情等等,来烘托美国的衰落,这就像一系列绵长的耳光。衰落和下坡是最让人不甘的,曾经经历过最好的,怎么能将就次等呢?英国的船坚炮利击溃天朝上国的幻梦时,中国的有识之士亦是如此痛苦不堪,有人抱残守缺,试图用闭目塞听保持最后一点优越;有人则是激进万分,恨不得用英语取代中文的传承……这些乱象,都是人在自尊崩塌时的惊慌应激。当然,今天的撕裂和衰弱中的地球上国美国,自然还未走到这般地步,可承载无上自信的余裕,已然是开始红衰翠减。而中国虽然问题还很多,可从一百年前伊始,大体走的是上坡路,尤其是近些年,跬步的积累让伐履更是轻快。每一年的经验都在告诉人们,你说我今天不好没关系,明天肯定会更好的。而你要对月盈则亏者唱衰,那可就真是在讥讽人了。

范冰冰二十五岁时,你跑过去跟她说你真丑,她当然不屑一顾。可当范冰冰五十岁时你再跑过去说你真丑,她就不会那么自信满满地睥睨转身了。巅峰的退潮,让她其实早就开始怀疑了自己,只是每日都在照镜子,跃变又如何能轻易发现呢。戳破美人迟暮,当然不是礼貌行为,别怪人家给你翻白眼。所以,你想要焦虑中的美国大众给出什么好脸色?

最后,为了赞美这全片上下只有字幕是3D的神奇特效,从7.5分扣至0分,不谢。

-


user avatar   fei-ming-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难怪这个上古文明衰亡了


user avatar   li-dong-yang-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难怪这个上古文明衰亡了




  

相关话题

  如何说服母亲别看无脑肥皂剧? 
  《新喜剧之王》真的有那么烂吗? 
  如何看待《敦刻尔克》票房成绩? 
  既然《沙丘》中沙虫会被规律的节奏吸引,为什么不能在沙漠中溜沙虫玩? 
  哪些演员因角色反差太大而被记住? 
  如何评价up主小片片说大片? 
  如何评价阿米尔·汗的新电影《印度暴徒》? 
  因为什么让你瞬间泪奔? 
  《地球最后的夜晚》到底讲了什么,你看懂了吗? 
  《普罗米修斯》电影的剧情到底有哪些逻辑? 

前一个讨论
虫子真的会爬进耳朵或者鼻子里么?
下一个讨论
北京的 24 小时便利店比上海少很多吗?为什么?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