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答一记:当过程序员,现任工种是CEO。
我觉得编程训练带给我的特点(其实有利有弊,但多数时候还算是优势)主要有这几个:
1. 碰到问题会习惯分析,提炼问题的维度,在脑子里想象一个解空间再去寻找解,最优解找不到找次优;
2. 希望事情尽可能可以量化,即便一个粗糙的量化也行;
3. 恨不得自动化一切,要是能有个程序替我上班我留在家打游戏就好了。
举几个我在非程序员岗上但是使用程序员技能或者思维来解决的问题。
一,我们公司有一个部门,因为业务需要,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增加了不少人,但是也能感受到人均效率的下降。除去沟通成本不可避免的增加外,我能想到的一个因素是,会不会有不少同事正在从事他们不擅长的工作。给团队派活其实就跟往桌子上放东西一样——事情来了,哪儿空就往哪儿放,但时间一长桌子就会乱,这时候就得整理,把东西放在合适的地方,这样才能提升后续的效率。
于是我就找了部门负责人,和她梳理了业务需要的技能点,大致包括:专业能力、创造力、管理能力、责任心等等,每项业务针对不能技能点的需求都打了个分;然后类似的,给每个人在这些技能点上也打了分。这样一来,一项业务,和一个人,都可以看作在一个技能空间中的一个向量;通过计算这两个向量的距离,就可以判断什么人适合做什么事情。
直接调了科学计算包Numpy里的函数算的,没啥技术含量。
二,公司部门多了以后,开会是一个问题。所有部门在一起开会吧,肯定有人会觉得浪费时间;但是不开跨部门会议,很多信息无法同步,很多问题也没法暴露。
所以我想知道部门和部门之间的沟通需求和强度是怎样的,进而再看跨部门会议怎么开。于是我让人事去调查了部门间的沟通需求——每个部门最想听其他什么部门说啥,最想对其他部门说啥。
整理来的数据,捣鼓一下就可以构成有向图,做一个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进而了解部门间信息流动的模式。
三,我们今年出了一本书,扇贝循环单词书·四级核心词汇
吹得还挺好的。
简单的说,就是一份四级考试的核心词汇表,采用循环记忆的方法让同一单词在书中以不同形式出现三次,读者看一遍全书就将每个单词主动学习3遍,同时加深对词汇拼写、用法的理解。
我写了一个程序,把词表输进去,从扇贝后台调取释义例句等数据,做些处理,输出所有文字内容,然后拿给出版社校验排版就出书了。
有人肯定会问,作为CEO,为啥还要自己写程序呢,交给工程师做不就行了吗?
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做这些事情,大部分时间是花在观察、发现和分析问题上,也是我的本份,写代码倒用不了多久(Life is short, use Python)。
二,相比工程师,我闲啊。
更新一下,我们公司推出了Python互动学习课程,非常适合零基础非科班的Python学习者,其中一部分讲义是我写的。
请关注公众号【扇贝编程】,四天体验课只需8块9!